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

合集下载

书法课(汉字字体的演变)—1

书法课(汉字字体的演变)—1

武威汉简
河西简牍遗墨(局部)
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
敦煌、居延、武威汉简大量草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 草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许慎说“汉兴 有草书”(《说文解字·叙》),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 础发展起来的。草隶的进步发展就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 连的章草。 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西汉武 帝至元帝年间的居延汉简,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体,急速简 易的草隶,有些则是已带波磔、草意浓郁的章草,到西汉成 帝时期的简书中已出现了成熟的章草,表明章草已形成一种 定型的字体了。 汉代草书,尤其是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朵奇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高度自 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但是在过去很长的 时间里,章草书仅见于摹本与刻帖,见不到汉代章草的原貌, 近代以来汉代简牍的大量出土,才再现其本来面目,被埋没 了二千多年的书法艺术珍品得以重现,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增 添了光辉的一页。
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纸本(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王屋图诗》(局部)
金农书法欣赏
邓石如(1743-1805)书法欣赏
何绍基书法《西园雅集图记》
南堂禅師墨蹟,紙本墨書(日本)
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秦诏版权量铭文(拓片)
小篆是在秦始皇一中国后(前221年),推 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 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 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 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 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 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 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 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介绍1.介绍: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形成:甲骨文是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解读:如今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甲骨文开创了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毫不为过。

二、金文介绍1.介绍: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2.形成: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专家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解读:因此金文是甲骨文之后演变而来。

三、篆书1.介绍:篆书,汉字的一种字体。

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2.形成:春秋战国时秦国曾使用籀文,后省改简化,逐渐演变为小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消除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现象,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进一步整理小篆,使之成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

3.代表人物:李斯是秦朝宰相、小篆鼻祖。

作品仅有泰山会稽石刻存世。

他做了秦相后,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解读: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

所以篆体是金文之后演变的。

四、隶书1.介绍: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汉子演变过程

汉子演变过程

汉子演变过程一、汉子的形体演变1、商朝时期:出现甲骨文,特点:线条严整、粗细均匀、刻时多用直线(刻在在动物的骨架上,故名甲骨文)2、周朝时期:金文,特点:字形圆转(因刻在铜器上的文字,故名金文)3、秦朝:小篆(秦始皇统一使用的文字)(小篆与大篆的不同:大篆笔画偏多,且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小篆是大篆的简体,且小篆是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隶书,古今汉子的分界线(秦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字,指佣人用以记录的一种文字)4、汉朝末年:楷书,它完全清楚了隶书残存的小篆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也叫正书,出现在汉朝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成熟唐朝)5、东汉:草书,是隶书的草花、连笔而成。

(也成章草,章帝时期)6、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弥补楷书书写太慢,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

总结:“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子七体,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子在不断的趋于“定向化”规范化”二、造字法1、象形字:是独立的,没偏旁的独体字,根据事物形象编制的,如:马、日、水、火、月等2、指示字:也是独体字,但是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符号,加工而来的,如:本,是木加一横;末,是在木上面加横,刃,在刀上面的加的一点。

3、会意字:不是独体字,是合体字,两个偏旁或是字构成的字,如:休、丛4、形声字:合体字,是造字法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指的是一部分是它的读音,一部分指的是它的意思,如:樱:木字旁表示植物,后面表示是音,可以叫“左形右声字”的结构;用字法:1、转注:指的是部首相同、字义相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

如:老于考,空与窍。

2、假借:基础是音同,借者与被借者是在意义上毫无联系的。

如:我和汝。

三、汉子结构1、上下结构:思、歪、冒、安、全2、上中下结构:草、暴、意、竞3、左右结构:好、和、蜂、往、明4、左中右结构:谢、树、倒、搬、撇5、全包围结构:围、囚、困、田、困6、半包围结构:三面包围:上包围:啊、冈、同、闲下包围:凶、函左包围:匠、区、医两面包围:左上包围:庙、疾、庆左下包围:连、赶、翅右上包围:句、可、司7、品字形结构:品、森、聂、晶、。

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与辉煌的文明。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字义变化和现代汉字状况等方面对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经过漫长的发展,汉字衍化出了六个书体,即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宋体。

每一种字体都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书写习惯。

二、汉字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汉字形体逐渐丰富多样。

一方面,部分汉字形体的改变主要受到人类视觉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例如,“日”字在甲骨文时期呈沿直线而下的形态,后来演变为上面略微凸起的半月形。

另一方面,一些汉字的形体演变与时间和文化背景有关。

例如,“天”字最早是由三个点组成,表示日月星辰,后来逐步演化为现在的形态。

三、字义变化汉字的字义变化是由其象形、指事和会意性质决定的。

通过汉字的形状和有关联的字义,我们可以追溯到汉字的原始含义。

例如,“人”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形状酷似两条腿的人体,表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字不仅表示人类,还承载了道德、品德等方面的内涵。

四、现代汉字状况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汉字的使用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汉字在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上的输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手写输入逐渐被拼音输入法所取代,考验了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

其次,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传统纸质书籍的需求减少,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繁体字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下降,而一些简化字和新字的产生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

然而,尽管现代科技给汉字的使用带来了新的变革,但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仍然没有停止。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一直在不断进化着。

1汉字形体的演变

1汉字形体的演变
31
楷书-说明
东汉末年,书法家钟繇(yóu )把行草 笔法融入隶书中,创造了楷书,也叫真 书、正书,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也称 楷书为今隶。
“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这说 明 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不便书写和草书 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笔势不象草 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是一种 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12
战国文字-总说
籀 文: 相传为周宣王
太史籀(zhòu ) 保
大篆
所作,形体多
重叠。

战国文 字的两
传 石鼓文:籀文系统的秦 统
地文字,唐初
大系统
出土。
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使用

古文 的文字,习惯称为 “六
异 较
国古文” 。

15
大篆-说明
大篆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 大篆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 甲骨文、金文、籀(zhòu )文、六国古文 等;狭义大篆是指东周时期通行于秦国 的文字。这里指狭义的大篆,包括石鼓 文、诅楚文、籀文。
29
隶变— 简省或讹变
(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三)
晋 差责曹布
書 善寒 屈 無
30
草书-说明
东汉时期,隶书既成为正规文字,日常 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产生 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种。
章草,一说出自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 书《急就章》,一说出自东汉章帝。
今草,相传是东汉张芝(后人称为“草 圣”)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 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 结构。
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 个里程碑,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1.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1. 中国风 民族韵
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一、中国字的特点 二、中国字的演变 三、书法艺术 四、书写工具
一、中国字的特点
1.横平竖直、方方正正 2.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 (籍、藉)(漂、飘)
二、中国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有电脑了,是否还需要练字?
怎样才能把字练好?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三、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和修养 表现出书者的气质和人品。(字如其人)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献之:
《鸭头丸帖》
--行草代表作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颜真卿(唐) 《麻姑仙坛记》
1.甲骨文:
商代刻在动物甲骨上的文字。
月 甲 文
2.金文:
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ò
3.大篆和小篆
大篆:周宣王时,太史籀(zhòu)
在古文基础上所创。
小篆:
秦统一各国后,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
学府望湖路 少年清华园
承学府底蕴 育儒雅少年
4.隶书
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 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程邈(miǎo)到汉隶
颜真泉铭
四、书写工具——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纸以宣纸为佳
墨以徽墨为上
笔是湖笔最优 砚有端砚、歙(shè)砚
你知道它们各自的 产地在哪里吗?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纸以宣纸为佳 --安徽宣州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字,它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

然而,文字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带您一起了解文字的奇妙之旅。

一、象形文字的诞生文字最早的形式是象形文字,它源于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描绘。

古代人们发现,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事物的外形和特征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例如,古埃及人用直立的人形符号表示人类,用太阳符号表示太阳,用鱼形符号表示鱼类等等。

这种象形文字既直观又生动,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二、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尽管象形文字能够表达物体的外貌,但它的表达能力有限。

象形文字只能描绘具体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动作。

例如,象形文字无法描绘“爱”、“思考”等抽象概念,也无法描绘“跳跃”、“奔跑”等动作。

这种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更加灵活的表达方式。

三、表意文字的崛起为了解决象形文字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将象形符号进行组合,创造出更加复杂的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不再直接描绘事物的外貌,而是通过符号的组合来表达意义。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汉字,通过将象形符号进行组合,创造出了表达抽象概念和动作的文字。

这种表意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表达能力。

四、音符文字的兴起表意文字虽然弥补了象形文字的不足,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表意文字的学习和记忆成本较高,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掌握。

为了简化文字的使用,人们开始探索将语音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音符文字的兴起。

音符文字通过符号来表达语音,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阅读文字来模拟语音的发音。

例如,拉丁字母就是一种音符文字,它通过字母的组合和发音规则来表达语言。

音符文字的出现,使得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简便,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五、文字的演变与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字系统。

不同的文字系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特点。

例如,希腊字母是一种辅音音素文字,而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则是一种音节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 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 定,难以识别。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 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 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 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 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为 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 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 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 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 “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 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 "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 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 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 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 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 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 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 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 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划不 定。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 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 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 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 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 的呈团块状。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世界寿命最长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今天所能见 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 上的文字。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 近2600年之久。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 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 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 大的推动作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 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 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 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 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 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 捺、且有了"侧”、"掠"、"啄"、"提"等比划,使 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 等。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 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的名人
“书圣”——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 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 有“书圣”之称。
欧阳询——欧体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字 信本,潭州临湘人。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 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柳公权——柳体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 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 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 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 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 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 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 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 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 要。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 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 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 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 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 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 称“佐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 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 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 划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 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 的变化。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 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 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 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草 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 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 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 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 法作品。
在 有 到 孙 野 庆 《 《《 雄 学 书 能 字 宋 强 王 作 字 闻说 作 》 和 够 总 日 《、词答共汉 代 增 作 《 林 见文 常 解 训《书得有字 字 司 字 《 字 》 记字 纂 爰 的 上 多 是 使 用 多 , 马 本 玉 统 , 文》 篇 历 记 来 少 语 的 字 到 光 《 篇 》 有 字就 》 》 载 精 字 素 汉 。 清 修 玉 》 , 篇有 , 三 : 确 ? 文 字因代《篇有有 》 有篇秦的到字 共代数目, 不此《类》 所字 有 的 字 前 总 康 字 , 篇有 过 记, 字 《 。 为 数 熙 , 实 》 六 晋唐 , 仓 根 止 非 字 字 字 后 际 多 七 到字颉据,常 代 吕 , 。 典 魏 上 》古恐庞 , 许 至 千 忱封 慎 汉 、 代 怕 大 》 字 梁 唐 杨 人 而 作演 作 代 《 的 没 。 就 。 顾 代 承 们 已 扬博字人汉 。
31319 47000 · 12824 13734 16917 22561
3300 5340 9353
汉 字 的 数 量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 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 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 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 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 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 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 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 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 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 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 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 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 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 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 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 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 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 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 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 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 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 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 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 没那么草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 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笔划多的叫 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隶书和楷书走 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 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 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 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一般笔划少 的占多数。这些笔划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 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 只流行于民间, 字字 文 中 集 说 史 书 , 字向 最 以 的 文 官 等 故 据 体小 为 周 各 解 。 。 又 传 。篆 著 宣 种 字 大 史 称 为 过名王钟》篆籀籀周 渡。时鼎和散是文朝 的大所彝后见周、史 一篆作器人于宣籀籀 种是石中所 王篆所 , 、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 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 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 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 比较固定。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 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 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 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卒于懿宗咸通六年。 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唐代著名楷书家。
颜真卿——颜体
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其楷书结体方 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人称“颜体”。
赵孟頫——赵体
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 州人。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 “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 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