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文明礼仪内容

中华文明礼仪内容一、家庭礼仪家庭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姐妹友爱等。
在家庭中,尊重长辈是至关重要的,晚辈应尊重和关心长辈的生活和意见,而长辈则应对晚辈给予关爱和指导。
夫妻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兄弟姐妹之间应友爱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二、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的礼貌和规矩。
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使用粗俗或冒犯他人的语言。
同时,应使用合适的称呼、问候和道谢等用语,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在与人交往中,应保持诚实、守信用的原则,遵守约定,不失信于人。
三、餐饮礼仪餐饮礼仪是指在餐饮场合应遵循的礼仪。
在餐桌上,应尊重主人的安排和意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吵闹或大声喧哗。
在品尝美食时,应尊重主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食物,同时要注意自己的餐桌礼仪,保持干净整洁。
在参加宴会时,应按照主人的安排入座,不随意离开座位,避免影响他人的用餐体验。
四、商务礼仪商务礼仪是指在商务场合应遵循的礼仪。
在与他人进行商务交往时,应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见,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
在商务会议中,应提前到达会场并做好准备工作,遵守会议纪律和议程安排,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
在商务谈判中,应保持冷静、沉着和诚实,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利益,寻求共同点和合作机会。
五、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指在不同行业中应遵循的礼仪。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交往方式,因此需要遵循相应的礼仪规范。
例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保持专业形象并遵守职业道德;服务员、导游等职业需要热情服务、注重细节、尊重游客的权益和感受;公务员、银行职员等职业需要遵守纪律、保持廉洁、服务群众、接受监督。
六、节日礼仪节日礼仪是指在节日期间应遵循的礼仪。
在节日期间,人们往往会走亲访友、欢聚一堂,因此需要遵循一些节日礼仪规范。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谦和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观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一起了解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礼仪传统。
1. 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礼仪准则。
尊敬长辈、关爱年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家庭中,孩子要孝敬父母、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
而长辈们也会教育后辈们要守礼仪、尊敬长者,这种亲情、尊重的传承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大特色。
2.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师徒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关系,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
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互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核心。
即使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体现在教育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谦和有礼中国传统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谦和有礼的待人之道。
在交往中,要懂得谦虚、礼让,不自以为是;待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交场合,谦和有礼的态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
结语中国传统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素养,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礼仪,让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我们不仅能够增进个人修养,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礼仪传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谐!。
中华传统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丰富而庄重的礼仪制度。
它包括了诸多方面,例如宴会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官场礼仪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1. 人际交往方面: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尊重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冒犯对方。
要尊重长辈和上级,并用适当的称谓称呼他们。
2. 用餐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避免夹取食物时发出声响。
在宴会上,要遵循主人的指示,不要先下手为强,要等待主人开始吃饭后才开始进食。
3. 身体姿势: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翘二郎腿、摆弄手指等不雅动作。
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得体,不穿露骨或过于暴露的服装。
4. 礼品赠送:在给别人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包装和质量,避免送出不雅或不合适的礼品。
另外,要用两手递交礼物,并表示谦虚和感谢。
5. 约会礼仪:在与异性进行约会时,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边界,不要逼迫或冒犯对方。
要注重言谈举止,不要说粗话或不雅语言。
6. 葬礼礼仪:在参加葬礼时,要表现出庄重和哀悼的态度,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鲜艳或夸张的服装。
还要注意遵循葬礼程序,不要做出不尊重或不合适的行为。
这些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中华传统礼仪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学习和领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包括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礼仪形式:
1. 敬酒:敬酒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宴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表达友情和尊重。
敬酒时需双手持酒杯,轻轻碰杯,饮酒前需先行敬酒致敬。
2. 传统婚礼仪式:中华传统婚礼注重礼节和仪式感,通常由迎亲、过门、拜堂、敬茶等环节组成。
新人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一系列的祭拜、敬酒等礼仪动作,以示对祖先和亲友的敬意。
3. 传统宴会礼仪:中华传统宴会礼仪包括座次安排、敬酒、下酒规则等。
主宾与客人之间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座位有次序,敬酒也有讲究。
例如,年长者敬酒给年幼者时要用双手递酒杯,并示意对方与自己碰杯。
4. 传统节日礼仪: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形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家家户户贴年画、贴对联,互相拜年、赠送红包,以表达新年祝福和喜庆。
5. 传统祭祀礼仪: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包括家庙祭祀、敬奉祖先、祭拜神灵等。
祭祀过程中要按照特定的仪式进行,例如焚香、燃烛、祭品摆设等。
这些传统文化礼仪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谦卑之美,也传承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
中华传统的礼仪分类

中华传统的礼仪分类
1. 祭祀礼仪呀,就像我们过年时祭祖,那庄重的仪式感可真让人印象深刻!
2. 诞生礼仪,从宝宝出生时的各种庆祝,不就像小生命绽放的花朵一样美好吗?
3. 冠笄礼仪,那可是人生重要的节点,就如同踏上新征程的起点!比如男孩子行冠礼时,多有意义啊!
4. 婚姻礼仪,婚礼不就是爱情的盛大庆典嘛,那热闹喜庆的场面,真的太让人难忘了!
5. 丧葬礼仪,虽然悲伤,但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就像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
6. 相见礼仪,见面时的拱手作揖,不就像朋友之间温暖的问候吗?
7. 宴饮礼仪,在饭局上的各种规矩,不就像让大家和谐共处的准则吗?
8. 行走礼仪,走路也有讲究呢,这难道不是在教我们如何优雅地迈出每一步?
9. 称谓礼仪,叫对别人的称呼可重要了,这就好比给人一个恰当的定位呀!
10. 庆贺礼仪,节日的庆祝活动,不就是大家一起欢乐的时刻吗?
中华传统礼仪丰富多彩,它们是我们文化的瑰宝,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和意义,真的应该好好传承和发扬啊!。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家庭礼仪被视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也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作最基本的美德。
在中国家庭中,晚辈要向长辈问候、照顾年长的家庭成员,并遵循各种家庭规矩和礼节。
二、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
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被认为是非常庄重和神圣的。
尊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中国学生的必备品质,教师则以身作则,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敬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交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上的得体举止能够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在社交场合,人们注重彼此的问候、敬语和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
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谦虚有礼是传统文化中要尊重和遵循的社交礼仪。
四、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饮食礼仪以及用餐时的行为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区分,如主人应坐在宴会桌的主位,客人应遵循主人的安排和指示。
此外,中国人还强调宴会上的酒仪、敬酒礼节以及宴会交流中的言谈举止。
五、婚丧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婚丧礼仪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庄重的场合,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尊严。
在中国婚礼中,有很多的礼仪和习俗,如婚前聘礼、婚礼仪式、婚礼宴席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和流程。
在丧葬仪式上,人们要穿着朝服或丧服,举行相应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六、节日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的节日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风俗。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和习俗,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来表达喜庆、纪念和感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确实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尽管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然而他们不管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致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截了当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样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慧”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情况、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躯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交、谢来宾、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YCB圆弧齿轮油泵事物时,也一律采纳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小孩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情况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专门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差不多上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表达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KCB不锈钢齿轮油泵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能够同生死,共患难。
贫贱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交,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亲小孩。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RYB电动内啮合齿轮泵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夫君。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YHB轴头油泵称自己的亲小孩。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要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望: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辞别。
敬请:尊敬地要求。
恭候:尊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
(自己的举动涉NYP高粘度保温泵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说。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差不多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恕:要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关心做事。
相扰:打搅。
难为:感谢对方的关心。
久仰:仰慕思慕已久。
久违:专门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CYB系列稠油齿轮泵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专门感谢。
失敬:批判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传统称谓种种我国古代专门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
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北京燃烧器油泵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
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古人关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
如: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
”这渣油泵ZYB-7.5/2.0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因此“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那个地点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
《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
”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沥青保温泵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确实是到了能够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
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因此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ZYB高温齿轮油泵行大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而立:《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
”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能够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能够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平常行处有,人一辈子七十古来稀。
”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KCB齿轮油泵如劳,赐一级,无下拜。
”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
”期颐:《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
”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但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差不多上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先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
原先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YCB齿轮泵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
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能够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
常用于书信之中。
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步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
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先生”:始见于YCB不锈钢圆弧齿轮泵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