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及调节方式 (1)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如负反馈调节。

(3)了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探讨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及表现。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尤其是负反馈调节。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2)运用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稳态及其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稳态和调节机制。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引发一系列问题的视频,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2、知识讲解(20 分钟)(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结合实例,如一个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能量的流动、物质的循环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和植物数量的变化为例,讲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食草动物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植物数量又逐渐恢复,这种通过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维持系统的稳定就是负反馈调节。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道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且理解
它们的作用。

时间:1 节课(45 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理解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3. 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引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知识讲解(15 分钟):讲解稳态调节的概念、重要性及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案例分析(15 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讨论
不同情况下激素是如何调节内部环境的平衡的。

4. 总结(5 分钟):对学生进行复习和总结,强调稳态调节在维持生命体内部环境稳定性
中的作用,并做出示范性总结。

5. 作业布置(5 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稳态调节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案例分析、总结。

教学资源:教科书、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方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

延伸拓展: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其他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深化对该知识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学历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包括其组成成分和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

2、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的主要特征,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相对平衡。

3、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和意义。

4、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5、探讨维护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和措施,提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特征。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尤其是负反馈调节。

2、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2)理解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特征1、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散失,输入和输出的能量大致相等,从而保持了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

2、物质循环的有序进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包括碳、氮、磷等重要元素。

例如,碳在大气、生物群落和土壤之间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过程实现。

物质的循环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供应。

3、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交流,如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信息传递有助于生物的繁殖、觅食和防御等活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1、负反馈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馈作用,使该成分的变化减小,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减少,植物减少会使食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从而抑制食草动物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

高三生物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教案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内环境: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

淋巴液: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内含大量淋巴细胞。

血浆:含大量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1.举例分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①血细胞---------血浆②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③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④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和组织液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相同: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化学成分有差异。

3. 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的关系图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血浆的pH为7.35~7.45。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无机盐在细胞外液中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②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三、内环境调节机制的认识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五.易混知识点1.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

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3. 能够举例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和作用;4. 能够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3.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2. 复杂的调节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室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等);3. 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健康人体的图像,引出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如何协调合作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理论讲解(15分钟)- 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及其包围细胞的液体环境,包括体温、血液pH值、离子浓度等。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 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当环境因素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会通过调节系统来抵消这种变化,使内环境恢复到稳定状态。

3. 基础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如体温的变化、血液pH值的变化等。

通过操作实验仪器和测量结果,展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

4. 学生讨论(15分钟)提问学生:你能列举一些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例子吗?请阐述其调节过程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5. 深化学习(15分钟)以人体体温调节为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复杂调节机制的理解。

解释体温升高和降低时机体的反应和调节措施,如出汗、发冷等。

6. 实践应用(15分钟)分组讨论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并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7. 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强调环境因素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影响。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3. 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稳态的概念、稳态维持机制。

难点:稳态维持机制的具体细节。

教学资源:教学PPT、实验设备、生物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什么是稳态?为什么生物体需要维持稳态?2. 列举一些常见的稳态例子,如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等。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保持内部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

2. 分析稳态的重要性:稳态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有助于保持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平衡。

3. 探讨稳态维持机制:介绍负反馈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调节等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方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过程。

2. 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体会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和机制。

2.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稳态在维持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关于稳态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与预期结果。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实验演示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提高他们对稳态的理解。

在讨论与总结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氛围活跃。

在设计作业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稳态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稳态和调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稳态;2. 理解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的生物体如何调节内部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稳态的概念及维持稳态的机制;2. 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及实例。

教学难点:1. 能够理解生物体如何维持稳态;2.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2. 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3. 实验操作指导书;4. 学生课前预习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生物体的稳态和调节的概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生物体是如何保持内部稳定的。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和维持稳态的机制;2. 讲解调节的意义及调节系统的组成和作用;3. 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体的调节机制及实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生物体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调节过程,探讨调节系统的作用。

四、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生物体在调节过程中的相似和差异,并讨论调节机制的意义。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稳态和调节在生物体生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举出更多的生物体调节机制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稳态和调节的概念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物体内部环境调节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及调节方式
授课时间:2018年4月9主备人:蒋立锋参与人:胡昌云、蒋兰、赵晓、阮昌应
考纲要求
理解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方式
考点预测
1、内环境稳态
2、稳态的调节方式
重点、难点
1、内环境的概念及成分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模型
课堂教学环节
一、模拟题、高考题彰显考纲
1.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1、画出内环境模式图
2、构建内环境调节概念图
3、梳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三、主干知识、易错点再认识
1. 内环境的概念、成分、稳态、意义
例1.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例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例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维持稳态的机制
例4.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

例5.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

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主要包括血浆、、。

⑵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调节。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重要模型、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
例6.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例7.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例8.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例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例10.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课堂检测:
1.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6分)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右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

据图回答。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

Kp作用的靶细胞
是。

器官A是。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最终
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
促进排卵。

Ⅱ.Kp-10是Kp的一种。

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
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
蛋率,结果见下图。

(3)据图可知,Kp-10 (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

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

Ⅲ.综合分析
(4)综合Ⅰ、Ⅱ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调节。

五、板书
六、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