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及其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引 起
其他成分的一系 列相应变化
抑 制 或 减 弱
正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某 一成分变化
引 起 其他成分的一 系列相应变化
加 速
正反馈
湖泊受到了污染
鱼类死亡大量死亡
( )
+
死鱼腐烂
结果: 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 大破坏破坏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概念: 生态系统所内部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保持稳定。 通过自我调节实现。
二、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某 一成分变化 引 起 其他成分的一 系列相应变化 影 响
兔数量增加
兔食物增加
兔数量减少 兔吃植物量增加 兔吃植物量减少
兔因饥饿死亡 植物减少
植物增多
负反馈调节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 些人工马尾松林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害虫能力差 C.营养结构简单 D.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C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物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的结 构 越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 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 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稳态。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选择性必修1 第8单元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 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 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 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 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 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 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 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 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人体注射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 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注射液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失水或吸 水,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 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
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 衡的生命观。(生命观念)
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间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
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
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 思维)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知识点三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归纳串记]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学法指导]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易误提醒]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一、目标导航基本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之美.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认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发展要求说明“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不作分组实验的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展示给学生看。
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态系统的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调节.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主要调节作用).如图A。
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与植物种群数之间的反馈调节,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特点:暴发性的,经历的时间很短结果: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破坏破坏作用。
实例:湖泊生态系统受污染后的反馈调节,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1、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原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一定限度之后,自动调节平衡功能受到损害,生态系统稳态就被破坏。
2、破坏因素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3、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与生态后果,以便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是什么?提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它包括血浆(不是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成分都是水,无机盐和蛋白质,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Na+,Cl-)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和HCO3-,其次还有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二根等。
pH为7.35~7.455.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6.内环境的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7.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8.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都属于传出神经,(迷走神经一般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意义: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9.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元的作用接收传导信息,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0.神经系统的组成11.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所有感觉(痛觉、痒觉、味觉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感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12.脑干是具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13.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1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即是内分泌活动枢纽,又是神经中枢15.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
随着生理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
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
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
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
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 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1.1 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
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
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
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
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
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
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
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

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 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水 圈
水圈中生活的生物
深 海 热 裂 口
深 海 生 物
岩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石 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 ,是一切 圈 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岩石圈
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
生物圈中生活的各种细菌
生物圈的功能和特点
生物圈对于生物的重要意义: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负 反 馈 调 节
狼↓ 狼 饿 死 狼 吃 饱
吃了较 吃了较 少兔子 多兔子
兔↑ 兔 吃 饱 兔 饿 死
兔↓
吃了大 量的草 吃了较 少的草
植物↓
植物↑
兔数量的增加
兔数量下降 兔吃大量 兔因饥饿死亡 的植物 兔吃少量的 兔食物增加 植物 植物减少 植物增加
负反馈调节
2、结果: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3、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森林火灾和火烧后的恢复
例如:草原遭 受蝗虫的采食 后,草原植物 会增强其再生 能力,尽可能 缓冲种群数量 的下降
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呢?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稳定性的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普遍存在,其主要作用
狼↑
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
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 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 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 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
层、热成层等。
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
水 圈
2、将来的你,如果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 飞船飞向太空旅行,那时,你已经脱离了生 物圈这个圈层,但是你必须从生物圈带上足 够维持你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这些物质 最起码应该包括? ( A) A.氧气袋,矿泉水,各种食物 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光盘,电脑 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及其调节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4.内环境稳态意义分析 (1)血糖和O2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 (2)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4)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提炼方法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题组二稳态的综合分析 3.(2017·山东枣庄二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C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反馈调节 C.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D.体液免疫中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 平衡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体激素含量的 相对稳定,利于体液调节的正常进行,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体 液免疫中的“体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细胞外液。
︱高中总复习︱一轮·生物
返回本节
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 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C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解析: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 调引起的;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 境失调引起的;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 境稳态的结果;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及其调节
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
随着生理学及其
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
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
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
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
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
1.1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
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
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
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
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
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
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
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乃至各个细胞都在进行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理活动。
一方面,它们均通过以内环境为媒介来获得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调节信息,并同时经由内环境来输出活动信息和排除代谢产物;另一方面,它们的各种活动都体现出保持内环境恒定的特点。
因为,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机体能成为统一整体的条件。
由此可见,伯尔纳当时虽只是根据内环境中血糖这种化学物质浓度的稳定现象而提出内环境恒定的概
念,但后来不断证明这种恒定特性具有普遍意义,认识到组成内环
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理化特性均具有保持恒定的特征。
1.2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提出在伯尔纳提出内环境恒定概念之后约50年,美国一位从事内环境研究的生理学家坎农发展并完善了这个概念。
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可动的稳定状态,并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予以概括。
坎农主要从事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系统功能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活动的调节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分泌水平的信息又反馈作用于神经系统。
其结果是,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间构成双向性联系,使得这个系统的输出结果一一激素的浓度维持着动态的稳定。
坎农受到这种生理现象的启发,提出内环境的动态稳定,即稳态,就是由机体各部分生理调节机制对所有生理过程进行精密调节而使之达到协调一致,最终保持内环境的动态稳定。
他进一步认为,内环境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触发机体调节机制的活动,从而得以消除
或减少内环境上发生的这些变化。
因此,稳态的实质是指不断变化的内环境,在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反应作用下所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内环境的组成要素或特性,并非像伯尔纳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产生着一些波动,但这种波动始终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似潮涨潮落般周而复始,使内环境成为一潭“活水”。
1.3稳态的现代概念上述经典的稳态概念源自内环境的研究,专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生命活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所具相对稳定的特性。
有人提出,稳态概念是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
现在生命科学正在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各个层次上阐述生命现象的机理,不断证实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动态稳定,即稳态现象。
在分子水平上,如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酶活性的稳态调节;在器官水平上,如心脏活动的稳态调节(血压、心率)、消化液分泌的稳态调节;在宏观水平上,如种群数量或结构的稳态调节等。
稳态概念亦被生命科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所延用,如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相对稳定的调节问题(情绪的稳态及调节)。
心理平衡调适能力的训练,即是培养维持心理稳态的能力。
由此看来,稳态概念本源自生理学,最初用以描述生理学中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特性,现在它仍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从这个概念的形成、含义等方面分析,稳态应是适用于生命科学乃至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个现代概念,用于描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
2稳态的维持机制
2.1经典的观点伴随稳态现象的提出,生理学家就开始寻求其维持机制。
随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这种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最初,伯尔纳曾推测内环境恒定的机制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活动。
随后,坎农从其研究的领域出发,特别重视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系统这种神经一体液机制在稳态维持中的
作用,由此形成了对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
即在机体调节机制,特别是神经调节和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的。
这种笼统且不完善的解释一直被人们所采
用。
控制论观点为解释稳态机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现在,一般生理学教材中对机制的介绍大多引用控制论或工程学中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与原理,认为维持稳态机制的主要组件可分为探测器(感受器)、控制中心(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调节中枢)、受控部分倣应器或内分泌器官)等三部分。
并认为,控制中枢与受控部分之间的双向联系(反馈联系),以及受控部分对控制中心的反馈调节作用(特别是负反馈调节),是稳态得以维持的最为重要的机制。
恒温水浴的自动调节原理也被用来解释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机制,这显然
具有直观且易于理解的优点,但应特别强调生物生理系统是远非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能比拟的,不看到两者的本质区别,极易得出科学上错误的结
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2.2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观点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现已可从分子水平上用综合的系统观与信息观,更详细地解释稳态现象的机制。
现已证实,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前两个系统是经典的调节系统,其作用一直受到重视。
它们通过各自分布在机体各个地方,位置相对固定的感受器细胞,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再以神经反射或体液途径的方式来发挥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回路上传送的信息是电形式的神经冲动;内分泌调节通过释放激素这类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传递化学调节信息。
这两个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互相协调。
免疫系统一直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系统,通过免疫活性细胞、免疫活性分子起作用。
研究不断发现,免疫系统在机体功能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有人称之为“游动的脑”。
它能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能感知的其它类型刺激(如异物
或外来抗原物质之类的刺激),并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些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就是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间具有共同的语言一一信息分子共享。
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中传递信息的分子除了体液因子外,许多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不断被发现,众多的多肽激素是参与机体稳态调节的信息分子。
这三个系统各自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发挥着调节作用,三者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调节三角”。
它们两两间形成了双向往返联系,使这三个系统的作用相互协调、共同一致,以维持机体的完整统一。
现已证明,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多类激素或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则通
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调节系统间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使机体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稳态)得以保持
综上所述,维持稳态的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问题。
它涉及机体各个调节系统、器官及其相互协调与配合,也涉及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已认识到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机体生理机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免疫系统的机体调节系统地位,提出了神经一免疫一内分泌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的观点。
这些都是人们对稳态机制认识的现代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