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徐志摩的抒情诗代表作《再别康桥》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

再别康桥读后感1《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

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

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

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

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

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读后感5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5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5篇《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康桥也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在此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所书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将诗人对康桥的的爱恋,表现的真挚、浓郁。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匆匆的人们没有抬头仰望过西天那一朵凄美的云霞,有没有看到过一只轻灵的银燕在七彩的云幕下振翅翱翔,轻轻地没有一丝污浊的杂音。

那就是他,,一个洒脱不羁、柔情万种的浪漫才子,一个把人生演绎的轰轰烈烈的著名诗人。

漫漫的长飞,飘过大海,飘进伦敦,飘进那个久别的康桥。

“在浪漫的国度里,接受诗的洗礼,放纵对美的追求,双膝跪地膜拜夕阳最后的辉煌和悲壮;彻夜躺在自然的怀抱里,拥抱着夜,拥抱着夜里所有美好的一切,在大地湿软的怀中睡去”,追求浪漫的人生,释放浪漫的激情,将它化作绵绵的诗雨,在漆黑恐惧的夜里给茫然的行人以沁人心脾的希望和温柔。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后感5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后感5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后感5篇《再别康桥》,从寻梦,到告别,是诗,似歌,如画,是寻梦的挽歌,是离别的绝唱!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再别康桥》读后感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

“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

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

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

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

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

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

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

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

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

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

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

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3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3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3篇)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读后感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意境与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之后,也许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如何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他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

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

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沉默。

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观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种角度或方式,一吐为快!此时的沉默也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他自己也就是诗人他自己。

此时此刻诗人近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

当诗人俯首醒来,恍然自己是在告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

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

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此间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

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读后感篇1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别是一番感叹。

徐志摩曾多次访问康桥,也曾写下数篇有关康桥的脍炙人口的文章,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他曾醉心于古老、宁静的学术之地康桥,在河光林色的康河,发现了大自然的美。

可是在他最后所写《再别康桥》的诗作里,再也没有“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之情,也不再热切的希望再见游地,而只是悄然地的抒发着那种“绝对孤独”的感受,他是“轻轻地来,悄悄地来”来这旧游之地。

在这里,他要倾心关注的只是漫游康河上的情景。

虽然看到的仍是“柳影”、“榆荫”,但心境不同,感受不同,就是那一泓绿波,也只是彩虹般的梦,尽管像新娘一样的美妙柳影,也曾在心中“荡漾”,可是,这个梦,也不是长篙撑一叶扁舟,溯洄上流所能寻找到了的。

从康河上,目前所能找到的,不再是过去所曾愉悦过自己思想灵魂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想“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水里招摇”。

就是那过去的满船星辉放歌的日子也已消逝,如今,康桥的夜晚,只是一片“沉默”。

歌声息了,离别的笙萧不能静悄悄了,再也没有哪一位来为君奏一曲“骊歌”,就连白日满耳聒噪的夏蝉,也突然一下子沉默了起来。

在这沉默的时刻,诗人感到的不是象远离家乡时的那种“魂牵梦萦”的别情,当然也不会生发出“重游”的迫切心愿了,诗人心头萦绕回首的只是毅然的悄悄离去的黯然情愫。

再别康桥读后感篇2我轻轻地打开书,低声地读着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多么美丽,多么丰富的哲学诗句,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不断回味。

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之中,其中以《离开康桥》最为著名。

在第三次欧洲之行回来的途中,徐志摩去找他的英国朋友,但是很遗憾,他的英国朋友都不在那里。

再别康桥读后感(通用24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通用24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通用2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通用2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读后感篇1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

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

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

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

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

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

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

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

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

没有争夺与血腥。

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

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

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

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

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

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篇)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篇)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精选3篇)再别康桥的读后感(精选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再别康桥的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再别康桥》,如果读过,读懂了吗?我虽然刚开始没怎么读懂,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再别康桥》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抒情诗,它是诗人徐志摩在1920xx年秋天,再次到访英国,旧地重游诗兴大发时,写下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康桥的美丽景象描写的真实细腻,因此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徐志摩在第一节中连用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他离开母校剑桥大学的悲哀心情,让我们感到他轻轻的来临,又轻轻的离开。

二——四节略长,但作者却把康桥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

这一段其实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又将“榆阴下的潭水”,比作了“天上虹”。

使用了这种手法,会让人觉得这句子十分美丽。

而五六两节,作者使用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等几个叠句把这首诗推向了高潮。

最后一节有以几个“悄悄的”来和第一段的“轻轻的”作为首尾照应。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其实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因为康桥的美丽,才会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放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我很早就读过,百看不厌。

他的诗淡然悠远,却在美妙的意境中饱含着离愁和憧憬。

仿假设他生命的辉煌而短暂,便如这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

那如新娘般的.金柳也只在他的心头一晃而过,留下无限的情悠悠思悠悠,纵然他甘愿化为水草,那也只是揉碎在浮藻间的梦。

寻梦而来却悄然离去,心中有笙箫响起,夏虫沉默,康桥沉默,诗人沉默,我沉默……慢慢读来,美好而伤感,我们的情思不由化在这浓浓的诗意里,随他而去。

谁说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他把我们的魂魄都带走了,最后只剩遗憾和怅然……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清丽秀美的诗句,宛假设轻柔委婉的一首歌,轻轻地唱来,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显得柔美悠远,难分难舍。

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通用1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篇1《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写再别康桥的读后感篇2《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人是崇高的、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人善于将人格化的景物与内心情感的描绘相融合,荡漾在心头的金柳的艳影,勾起“我”遐想的招摇的青荇,幻化出彩虹般梦境的清泉,载着“我”在星辉下寻梦的小船……这些都饱含着诗人对康桥别样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20年曾留学英国。

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

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

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

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

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

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

”他发现了什么?
他发现了康桥。

他又曾这样表述“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相当有交情的。

”康桥对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况又是一位在“单独”时一起相处的朋友。

这便难怪他不止一次的写到康桥,再一点,康桥对于他人生的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他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得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便是他前几次写康桥的感情由来: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的怀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别康桥》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单纯的感情。

《再别康桥》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于11月6日在轮船上写成的,在徐志摩的书信卷上看到致陆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写)曾提到过要去印度的“为还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老头升天之前再见他(指泰戈尔)一次”,然后回沪。

如若当时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后回的国,则《再别康桥》应该是在从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轮船上所作。

在这封信中,徐还曾写到“乘眉,我想你极了,一离马赛,就觉得归心似箭,恨不能一脚就往回赶。

”由于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陆,并急切地想回国的,那么他又怎么会写出《再别康桥》这样深情难抑,洒脱而又缠绵的佳作呢?其实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对康桥留恋,怀念和对眉的思念这些矛盾的心里,使得徐对康桥的“告别”深情又不至缠绵,留恋
又不失洒脱。

像是一滴若即若离琼浆,想告别却粘着你的心。

于是,才会有“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他的这一次重游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连,于是便有几分轻松与洒脱。

可是,毕竟如前面所讲,康桥给徐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

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

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和“理想”的记忆。

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

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

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也许包括那些和泰戈尔一起的日子)。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在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艺术形式上,音乐的美和建筑的美皆融其中,这大约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
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冰心也曾经这样评价徐志摩先生:“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走了......别了康桥,别了徐志摩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