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对储层地质学的认识

对储层地质学的认识

对储层地质学的认识随着石油工业及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越来越感到对油气层的认识及研究对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外, 近年已提出发展油气储层地质学这一边球学科,它同地震地层学、油藏工程学等新学科一样, 受到从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科学技术人员的普遍重视。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 储层地质学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从而得到迅速发展。

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 除传统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外, 火山岩储层、基岩储层、致密储层和深部储层等非常规储层的发现和研究, 都极大地扩充了储层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丰富了储层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储层地质学研究既包括各种盆地类型、油气藏类型, 也涵盖不同沉积体系、沉积层序类型和各种储集层类型。

而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相关学科与储层地质学的相互交叉融合, 产生了成岩层序地层学、地震储层学、储层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地学边缘、交叉学科。

储层地质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 在20 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门边缘学科---火山岩储层地质学。

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类型引起油气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不仅包括野外和岩心观察、微观测试分析, 还包括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应用。

含火山岩盆地的环境分析是火山岩相带分布预测及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基础, 而火山岩储层表征是火山岩储集性评价和火山岩油藏评价的前提。

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任务是深入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分布、孔隙结构等特征,以及在火山岩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 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

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地质特征、储层物理性质及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孔隙演化模式及其控制因素、储层地质模型、储层敏感性、储层预测与储层综合评价等7 个方面。

近年来, 碎屑岩储层的研究热点集中表现在对次生孔隙成因和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程地质学读书报告⼯程地质学读书报告---关于地下⽔了解认识及其⼯程意义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期:年⽉⽇⼯程地质学读书报告---关于地下⽔了解认识及其⼯程意义前记经过⼏周的⼯程地质学九章知识的学习。

我认识学习了很多地质学的知识,在普通地质学的基础上,更加深⼊的了解认识了岩⽯的物理⼒学性质、沉积岩、变质岩、造岩矿物与岩⽯、风化岩与残积⼟等等。

由于我来⾃华北平原北部,紧邻京津,家乡地下⽔位超采严重,所以在⽼师讲解的基础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成此读书报告。

地下⽔的分类(1)根据起源不同,渗⼊⽔:降⽔渗⼊地下形成渗⼊⽔。

中的⽔汽便要进⼊⼟壤和岩⽯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表⾯凝结形成地下⽔。

初⽣⽔:⽔。

(2(3孔隙⽔:疏松岩⽯孔隙中的⽔。

孔隙⽔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裂隙⽔:件⽐较复杂。

岩溶⽔: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

⽔量丰富⽽分布不均⼀,在不均⼀之中⼜有相对不断促进含⽔空间的演化。

(4上层滞⽔是由于局部的隔⽔作⽤,⽔。

当地下⽔流出地⾯时就形成泉。

承压⽔(⾃流⽔)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层之间的地下⽔。

这种地下⽔往往具有较⼤的⽔压⼒,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体要承受更⼤的⽔压⼒。

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的压⼒就会使⽔体喷涌⽽出,形成⾃流⽔。

图2、地下⽔的主要运动规律及⼯程意义地下⽔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统称。

地下⽔主要来源⼊海洋;上层⼟壤中的⽔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空中,回归⼤⽓,从⽽积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地下⽔,常常造成地下⽔位严重下降,形成⼤⾯积的重要意义。

运动规律:地下⽔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地下⽔在⼟中或微⼩裂隙中以不⼤的速度连续渗透时为层流运动;在岩⽯是裂隙或空洞内流动,会产⽣紊流。

地下⽔是渗透速度⼀般符合达西定律。

地下⽔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地质学心得

地质学心得

地质学心得地质学心得篇1没有经过实践烤炼的理论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实践,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成长的必修之路。

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我的的确确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为今后一步步走进社会打下了基础!煤矿安全教育:煤矿安全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

据统计,全国工伤事故最多的是煤炭工业,煤炭工业中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造成的。

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煤矿事故致因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而煤矿职工的心理隐患是不安全行为的根子,所以,早就有专家断言研究矿工的安全心理素质,寻找出一套强化心理素质的好方法,对尽可能多地防止和减少事故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在以后的路途中,我会更加多的实现我的梦想,多到基层中去感受实习,更多的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在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能够相处更多的解决方案来,让我们的国家的生产更加的合理,安全!时间流逝,本次实习就要结束了。

此次毕业实习是我真正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学完专业知识后的一次较全面而又深入的现场专业实践。

在实习期间受到了矿山各部室、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帮助,即将圆满顺利地完成毕业实习的各项任务。

现在,我就把我在实习期间,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归和感想纳总结如下:一、在__-_井技术组实习期间,在安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下巩固了矿山测量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全站仪在井下的使用;全面复习和亲自实践了测量成果(数据)的整理和计算;熟悉和实践了把测量成果(数据)绘到采掘工程平面图或立面图上;知道在井下是如何放中线、腰线、定方位;检查巷道的质量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阅读熟悉采煤、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阅读收集到矿井地质、生产技术等相关资料。

二、在安全通风管理部期间,大量阅读了煤矿五大灾害的相关知识;了解到煤矿特种作业工种的培训、考试与发证;了解阅读了一些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阅读《__-_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了解矿山各部室的工作职责;了解矿井的通风情况、反风计划与措施等。

碳酸盐

碳酸盐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储层地质特征对比任课教师:姓名:学号:导师:日期: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储层地质特征对比1 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勘探现状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在全球油气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IHS数据统计,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可采储量约占全球总可采储量的60%;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发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5879个,探明可采储量为0.27*1012t油当量,其中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0.15*1012t油当量,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0.12*1012t油当量。

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发现巨型油气田936个,油气可采储量共计0.43*1012t油当量,其中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有320个,储量达0.24*1012t油当量,占总储量的56%。

1.1 世界范围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概述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的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达到顶峰,21世纪初期由于勘探投入的加大出现回升的势头(图1)。

全球10个最大油田中6个为碳酸盐岩油田,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超巨型油田———Ghawar油田,还有Greater Burgan、Safaniya、Shaybah、Marun与Rumaila North & South等油田;;全球10个最大气田中的4个为碳酸盐岩气田,包括世界第一和第二大超巨型气田North 气田与Pars South气田,还有Yoloten-Osman气田与Astrakhan气田。

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的重要性及其勘探潜力。

(古志东等,2012)图1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发现数量、探明可采储量与发现年代关系1.2 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中东、独联体、北非、北美、拉美等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在全球的空间展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分布于48个含油气盆地,总体上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

这些巨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独联体、远东、欧洲大陆、北非、北美、拉美等地区,如中东波斯湾盆地的阿拉伯中央含油气区、扎格罗斯褶皱带等;少数分布于东西伯利亚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北美的Michigan盆地与Williston盆地等(图2)。

储层地质学(读书笔记)

储层地质学(读书笔记)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1.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

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

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

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

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

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

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

因此,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2.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储层非均质性的划分方案很多,其分类依据主要有规模、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

Pettijohn等根据规模大小划分出5个层次:①油藏规模的沉积相及造成的层间非均质性;②油层规模的沉积微相和相变关系;③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构造等非均质性;④岩心规模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向异性;⑤显微尺度的孔隙结构、类型、矿物学特征等。

而Weber根据非均质性成因给出了如下的分类系统(图1)。

储层地质学总结

储层地质学总结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

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D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地质学基础读书报告

地质学基础读书报告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查题目及评分标准一、论文题目题目自定,但内容必须与水文地质相关。

二、具体要求1、字数不少于2000字。

25篇。

3、提交时间:2013年4月26日11:00前,过期不候!4、提交方式:纸质版统一交到班长处并签名,签名单一并上交,不接受个别同学单独上交;电子版统一拷到班长处,班长把所有文件放到一个文件夹下。

文件夹名称为“班级名称”,学生的文件名为“学号+姓名”,如“200911002100张三”。

5、资料来源:可去图书馆查阅书籍、纸质期刊;可登陆查阅电子期刊;或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

6、论文应独立完成,不能大段摘抄,引用他人观点应注明出处。

7、论文用语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不能出现抒情、诗歌、日记等格式的语言。

8、论文应尽量做到语句通畅,格式正确,图文并茂!三、评分细则1、以下情况视为:a、直接下载整篇文章的。

b、直接粘贴大幅大段的他人文章的内容。

c、两份内容雷同或完全一样的,均为零分。

d、未按时提交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2、以下情况视为不及格a、参考文献不够5篇或不对。

b、格式混乱、语句不畅。

c、与《水文地质》课程无关的论文。

d、大多是粘贴拼凑,没有自己观点。

e、大幅抄袭教材。

3、论文具体分数视论文质量给定。

四、附件1格式比照下文书写,注意文中的字体大小。

岩石化学风化及其对滑坡孕育的贡献姓名(专业学号)摘要:岩石化学风化是岩石在地下水溶液和生物化学作用下引起岩石损伤的过程,本文论述了岩石化学风化的作用过程及其对岩石的损伤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滑坡孕育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岩石化学风化是滑坡孕育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化学风化;滑坡;滑坡孕育引言以水-岩化学作用为主要历程的岩石化学风化与全球c系统循环、岩石圈演变、地质灾害的孕育过程、工程建设活动等密切相关[1~3]。

1. 岩石化学风化作用过程文[4]指出,天然斜坡的地下水一般是为ph=7或低于7、矿化度为数十毫克/升的大气降水。

地质实习报告收获体会

地质实习报告收获体会

地质实习报告收获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地质实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地质实习让我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化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首先,地质实习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实习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比如断层、褶皱、岩层等地质构造。

通过实地观察,我对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

其次,地质实习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地质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种观察和分析的过程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的地质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加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地质实习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中,我们需要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沟通,善于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地质实习让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科学研究的乐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地质现象的壮观和复杂性。

这种亲身体验让我更加热爱地质学这个学科,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地质实习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通过实习,我不仅深化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地质实习也让我更加热爱地质学这个学科,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储层和封盖是形成油气田(藏)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

无论在勘探油气过程中,还是开发油气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关注储集层(体)的研究。

为了寻找更多的大油气田,研究者们在不断的加速提高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

近十年来储集层(体)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

、近期国内外皆召开过专门的会议,探讨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概括起来储集层地质学的发展有如下方面。

1储层地质学理论和内容方面1.1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深部都找到了孔隙带研究者们认为存在二种模式:一种是次生孔隙模式(Mctunna,1979) ;另一种是原生孔隙模式(S.Apixon,1989)。

这个进展为勘探家们寻找油气指出了方向。

这对从事储集层地质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寻找深部的孔隙带。

关于深部次生孔隙带,是根据在碎屑岩深部找到的孔隙带提出的。

关于它的成因解释,已出现两种理论,一种是广泛运用的由Schmidt和McDonald(1979)提出的,认为深部次生孔隙带的出现是由于有机质尚烃类转化时,在成熟阶段出现的脱梭基作用放出大量的co2,形成弱酸性溶液发生溶解作用而成。

这就是说在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势必发生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

这些孔隙必将储存油气。

另一种理论是被人们忽视的挪威学者Kmiit(1984)提出的,他根据大量的盆地计算,认为深部有机物质向烃类转化、脱梭基作用放出的CO: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次生孔隙带,相反是地下水淋滤作用的结果。

关于这两种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实际都是存在的。

运用这些理论,关键取决于研究地区的本身特征,不能简单套用。

1.2微孔是储集油气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国内外一些盆地(阿巴拉契盆地、落基山地区的尤莫塔盆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盆地、墨西哥湾第三系、西伯利亚盆地、厄瓜多尔;我国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等)中都发现了泥岩油气藏及工业性油气藏。

自然其中部分是裂缝起着作用。

而有一些油气藏,研究证明是微孔储油。

其孔径达1 m左右。

这为寻找油气又揭开了新的领域。

但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

除此之外,90年代不少资料证明,缝合线是一种有意义的储集空间。

不仅为实际观察所证实,而且还有学者在实验室实验证明。

不过对于缝合线的储集性还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缝合线和伴生的张性裂缝是统一的储集空间体系。

但有的学者忽视了张性裂缝,单纯强调缝合线的储集性。

近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无论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裂缝无论在渗透性方面,还是孔隙度方面都起有重要J的作用。

关于这方面原苏联学者(E.M.CMexoB等,1974一1989)发表了较多的论文。

在研究方法上、计算公式上以及理论上,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1.3储集层(体)的研究与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的研究成为一个统一体通过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的研究,来认识储集层的几何形态、结构、成因和演化,揭示储集层的特征、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以及预测储集层和指导勘探。

所以储集层的沉积学、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储集层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现已逐渐形成了“储层沉积学”(Tillmald,1986)的新学科。

1.4储集性能的不均一性这是储集层物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它直接控制着油气水在储集层(体)中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勘探成功率和油气的开发程度。

所以储集层(体)的特征,受到储集层地质学家的极大注意,也是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

近来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来识别储层的不均一性,现在不仅在三维中可以较详细地划分出各种级别,把储层的非均质性划分为四种规模:特大规模(地质体)、大规模(井间连续性)、中规模(井管附近区域)、小规模(颗粒和孔隙),而且还开展定量资料的描述。

这方面有关碎屑岩文献发表得较多,而碳酸盐岩较少。

1.5低渗透性储层受到重视国内外有一批油气田的储层是低渗透性的,如何从中拿出油气,是储集层地质学的任务之一。

研究者已证明,低渗透性储层具有相当低的润湿饱和度、较高的毛细管压力、含水饱和度增高等特性。

要想合理开发这种油气田,必须清楚地认识低渗透致密含油气储集层特征。

采取人工改造的方法,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我国长庆油田三叠系含油气储层是一个典型的低渗透致密储层。

1989年在西安曾召开过全国的低渗透致密储层会议,对低渗透致密储层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1.6“储层描述”是研究储集层(体)重要的内容“储层描述”,包括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

静态方面包括认识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特点、孔隙的成因及类型,以及地质构造条件等。

动态方面包括油藏监测、认识储层中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通道的分布等。

2储层类型方面储集层(体)的类型不断增多,除了砂岩、石灰岩、白云岩之外,还发现了火山岩、次火山岩、砾岩、古风化壳、泥岩等。

古风化壳在华北、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皆有发现,在储集油气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山岩在渤中拗陷、准噶尔盆地、二连盆地等均有发现。

次火山岩发现于黄弊拗陷。

砾岩见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的一套山麓冲积一洪积相及河流相的砾岩。

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3储层研究方法方面3.1储集层的三维构型(arehiteeture)研究三维构型是由Miall(1985,1988)等人建立的。

现已在沉私功目和储集层研究中运用。

Noel.Tyler,RobertJ.Finley(1989)等人在“构型形式和储集性能—一个预测方法”一文中强调了构型研究的意义。

特别是在储集层不均一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储集层(体)构型,已开始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储集层(体)的不均一性有了认识。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渠化沉积(河流、三角洲、峡谷、海底扇等),通过露头构型的研究,它们以复杂的三维不均一体为特征,至少可以划分八种等级。

根据岩相组合及界面几何形态和性质可对非均质层进行三维分类,分成几套特性的构型单元。

这为认识储集层(体)的不均匀性打开了一条通道。

3.2“渗透性成象”(permeabilityimages)这是一个新的了解的储集层特征的途径(L.T.Bourbe,5.G.Buch和N.Corbin,G.Hu-son,1990)。

它是运用地层微扫描仪,通过详细了解井壁微电阻,来达到“渗透性成象”的目的,它可以连续地了解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

4.3图象分析技术为了深化储集层(体)的研究,认识孔隙结构,现在除了惯用毛细管压力方法之外,还开始运用图象分析技术研究,这种方法起码可以在二维空间,甚至在三维空间上直接观察孔隙几何形态,并且可以微观定量的研究。

近来出现分数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分维几何(Fractalgeometry)也是一门新型学科,是新型的边缘学科。

在石油工业领域中,已开始得到应用。

如对非均质储集层的描述与模拟,对多相渗流过程中粘性指进现象,以及对油藏渗透率、孔隙度非均匀分布等研究中,特别是对多孔介质结构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多孔介质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无序结构。

1984年Bale和schmidt等人研究表明,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分维的特征。

1985年Katz和Thompson利用扫描电镜对砂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测算分数维数D的方法。

他们对Coconino砂岩进行了测试,真分数维数D一2.78。

近来广泛的开始运用地震资料研究储集层的物性特征。

根据地震资料估算孔隙度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回归方程。

有人根据孔隙度和声学特性的空间自相关函数计算孔隙度(Agterberg,1970;Ripley,1952;vanMareke,1953)。

近来运用层速度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开展研究储层物性。

现已研究出一种综合地震和井下资料的地质统计方法,即共克里格法。

4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4.1 油气储层类型4.1.1火山岩储层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门边缘学科)))火山岩储层地质学。

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类型引起油气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不仅包括野外和岩心观察、微观测试分析,还包括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应用。

含火山岩盆地的环境分析是火山岩相带分布预测及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基础,而火山岩储层表征是火山岩储集性评价和火山岩油藏评价的前提。

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任务是深入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分布、孔隙结构等特征,以及在火山岩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

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地质特征、储层物理性质及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孔隙演化模式及其控制因素、储层地质模型、储层敏感性、储层预测与储层综合评价等7个方面。

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岩十分发育,尤其是安山岩。

火山岩储层已成为油气勘探中的一个新目标。

除新生代火山岩是潜在的油气储层外,某些油田的储层还出现在深部中、新生代火山岩中。

这些火山岩储层的特点是产层厚、产率高、储量大。

火山岩中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天然气,具有很好的储量和潜力。

王全柱对惠民凹陷商河地区火山岩储层的裂缝产状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火成岩储层的评价方法,确定了4类储集层,指出有效裂缝带。

张占文等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的研究,发现了大型粗面岩、辉绿岩油藏,从构造条件、油源条件、岩性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火成岩油气的成藏机制,并从地震、测井等方面总结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进而指出火成岩油气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4.1.2基岩储层基岩储层由几种类型的岩石组成,这些岩石包括:不同成分的岩浆岩(从酸性岩类到超基性岩类)、喷出岩和岩墙,以及不同变质程度的原生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

孔隙发育良好的基岩在合适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基岩油藏。

尽管不同地区的基底具有不同类型的岩石,但初步计算表明,结晶基底的工业性油气聚集大多(近80%)与花岗岩类(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浅色闪长岩)有关。

我国任丘油田、渤海地区以及西伯利亚、中亚和越南油气田基底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世界其它地区公布的资料都表明,上述岩石中储层的形成是若干种不同作用的结果。

基岩储层的形成是由以下几种作用形成的:自交代作用、收缩作用、构造作用、岩浆期后作用及表生作用等。

4.1.3碳酸盐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比碎屑岩储层更为严重的非均质性,正是裂缝和孔洞的渗透作用构成了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层。

裂缝和孔洞在油气运移和开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裂缝的识别、几何参数的计算、裂缝发育程度和有效性的预测等方面。

利用/数字地球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整合地球科学数据资料,数字地球用来整合地下地质信息、测井信息、地震信息和遥感信息等,解释出的裂缝和孔洞系统与产油气带吻合性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