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诫⼦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诸葛瞻的⼀封家书。
从⽂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位品格⾼洁、才学渊博的⽗亲,对⼉⼦的殷殷教诲与⽆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案 教学⽬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章内容。
2、研读课⽂,积累名⾔警句。
3、背诵课⽂,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东沂南南)⼈,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风亮节⾔传⾝教,惠及⼦⼥。
今天让我们⼀起⾛进他的《诫⼦书》,聆听他对⼦⼥、后⼈的谆谆教诲。
《诫⼦书》,告诫⼉⼦的⼀封家书。
⼆、初读课⽂ ⽼师范读,学⽣勾画⽣字词。
注意句⼦的停顿。
如: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学/⽆以⼴才,⾮志/⽆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由读课⽂。
听朗读录⾳,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再⾃由读⼀遍课⽂。
三、精读课⽂。
1、⼩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
难点:(1)词语⼴才——增长才⼲。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指迅速逝去。
(2)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学⽆以⼴才,⾮志⽆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翻译课⽂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5课《诫子书》教案

-文言文句式: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等,提高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文内涵:把握课文的深层内涵,如如何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举例解释:
-如在教学难点中,教师应针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非……无以……”的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较为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句式解析,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将课文中的教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我需要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并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名句解析:分析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内涵,理解其哲理。
-诸葛亮教诲:领悟诸葛亮教诲儿子的良苦用心,认识修身齐家、勤学励志的重要性。
举例解释: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淡泊”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即远离名利,专心向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淡泊”、“明志”、“宁静”和“致远”这四个重点词语。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齐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诸葛亮与儿子的对话,体验古人的教诲方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预习指导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者典故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代表作及名句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称颂作者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字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遂(suì)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3、注释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
慢:懈怠。
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第15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1. 课文内容理解:《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2. 重点词语解释:- 诫:告诫、警告- 子:儿子- 书:信件- 淡泊:内心恬淡,不追求名利- 宁静: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 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3. 课文结构分析:《诫子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
- 第二部分(7-12句):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
- 第三部分(13-18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4. 课文主题归纳:《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5. 课文思想价值:《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通过学习《诫子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
第15课《诫子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
评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的
三个条件及条件之间的关系:
1.三个条件: ①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三个条件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陆游《书愤》
诸葛亮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基本要求和重要提示
1.听读录音,边听边注音,用铅笔用“/”划分朗读 节奏。
2.速读课下注释P81页①,用横线勾画并识记课下注 释作者、朝代、字及“诫”“书”的含义。 3.用横线勾画课下注释②—(19),快速熟练背诵词 义,用手捂住解释,快速说出词义。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遂 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 何
及!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
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复:又 何:怎么 及:达到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
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评
文章思路:
评
首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
穷庐,将/复何及!
评
诫子书
诸葛亮(三国蜀汉)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宁静专一。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三)文意理解: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
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
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
【注释】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问题归纳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结合生活实际,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题运用主观感受题解题法。
本题属于感悟主题的,只要抓住主题,结合生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
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
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五、课文主题
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