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实习报告 朱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地区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地理系

指导教师:徐孝斌、史威、周其楼、龚小辉

实习时间:2010年11月3日 -- 2010年11月6日

专业:08级地理教育

学号:0811010015 姓名:朱征

实习过程:11月3日中午从南京出发到达黄山市市区,第二天早上6点从市区出发到黄山风景区登山。11月5日上午游览宏村,下午参观屯溪老街。11月6号早上启程回校。

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

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资料整理,

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

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实习内容:

实地调查黄山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景观特色等情况,特别是关于黄山地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其成因的概况。

实习路线安排:

从山脚徒步到达云谷寺,在云谷寺坐缆车到白鹅岭,然后到排云亭,飞来石,光明顶,再到玉屏楼,最后徒步下山。

作为地理系的一名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追求。很可惜的是限于各方面的限制,一直没有很好的实现我的梦想。这次黄山之旅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野外实习,也是最为深刻的一次。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我,印象中的山都是海拔数百米的孤立山丘,但是这次实习完全改变了我的观念。通过对黄山地质公园和古村落宏村的实地考察和对黄山地区地学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兴趣,现把三天实习成果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黄山地区的自然地理

一、黄山的地理位置

黄山区地处安徽省南部,位于东经117°50°—118°

21′,北纬30°00°—30°32′之间,东连绩溪,东南与徽州

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同泾县

相依,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整个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

向,东西长约30㎞,南北宽约40㎞,面积约1200㎞²。

二、黄山的地势

黄山属东南丘陵一部,是

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在安徽

境内的分水岭。黄山以南的水

由新安江汇入钱塘江,以北经

清弋江注入长江。黄山以天平

矼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山

山峰林立,有大小山峰72座,

气势雄伟,气象万千。山麓一

般海拔为300 M,最高峰莲花峰

海拔为1874 M。后山地势平坦,秀丽多姿。

三、黄山的地质基础

1.地质构造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皱断裂带西段,介于绩溪复向斜与太平复背斜之间。黄山的主要断层有逍遥溪断层和汤口—孙村断层。两条断层在汤口呈直角相交,控制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抬升。

2.岩石类型

黄山属断块隆起型花岗岩风景区。群峰之中,除景区南侧长满樱桃树的桃花峰处于花岗岩体外侧的围岩之外,其余诸峰,均坐落于花岗岩出露区。黄山花岗岩体是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合式岩体,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呈明显的套式中高外底的阶梯状分布,构成了黄山峰体的框架。以北海、光明顶的高山地台为中心,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峰林按花岗岩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环状分布。

黄山岩体的外圈边缘,出露最早期的脉动侵入的中粒二长花岗岩,结构均匀,易风化,断层节理纵横,流水侧蚀作用发育。主体期侵入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则构成了黄山峰林的主体,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稀疏的斜节理发育,不易崩塌。岩石补充期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在黄山岩石的内圈。末期为细粒含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中央的北海、光明顶一带,由于直立的节理发育,不时发生节理崩塌。

3.黄山的形成过程

黄山地区在距今8 - 4 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古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在距今4 - 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

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期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岩浆沿复背斜和复向斜交错带侵入后可发生圈闭,故形成多期的特点。

黄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风景区面积的70%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

太平花岗岩体为三叠纪印支运动产物,裸露面积大。由于成岩过程中的岩浆分异作用,有些地段可见到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岩体相带结构明显,中心相为粗粒花岗闪长岩,过渡相为中粒花岗闪长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闪长岩。岩体由于长期受风化作用,在地面上形成低山缓坡的丘陵山地景观。黄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距今约 1.43 亿年),裸露面积较大,岩相内部的相带结构清楚,中心相为粗粒似斑状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似斑状花岗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组成,岩体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岩石中矿物结晶颗粒粗细不等,呈似斑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含量达3 % - 5 % ,斑晶晶体大小为10-15mm 左右,基质颗粒一般在4 - 5mm 左右。

黄山花岗岩体系中生代岩浆侵入形成,沿围岩接触带,前震旦纪系铺岭组普遍角岩化,形成阳起石,堇青石斑点角岩,还有硅化、硅卡岩化和大理岩化等围岩蚀变现象,接触带界线清楚,混杂现象不明显。

狮子林花岗岩体,出露于黄山中部,即光明顶北至狮子林一带,裸露面积小,属燕山二期二次侵入产物(距今1. 23 亿年)。狮子林岩体岩性为肉红色斑状花岗岩,斑晶以石英、钾长石为主,斑晶含量达30 % ,基质中黑云母、角闪石含量较少。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与黄山花岗岩体近

似,属同源岩浆先后侵入之产物(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为黄山主体的组成部分,构成黄山主要风景旅游区)。

黄山自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因为黄山主体山麓一带,缺失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的相关沉积,当时可能是一片缓丘和宽谷地貌景观[根据山峰相对海拔高度,河流构造裂点(九龙瀑有9-11级构造裂点)、夷平阶地(有三级古剥蚀面,海拔分别为1650-1800m、1300 - 1500m、600 - 700m) 以及河谷石臼的空间分布特点,表明黄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由此推测黄山地区第四纪以来抬升量为500—800m ,抬升速度约为0.25-0.4mm/a。

黄山断裂构造和节理发育(节理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4 组节理,按形态可分为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斜节理)。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成了众多的地质旅游景观。

四、黄山的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