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代码:080701专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为专业特色,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产教研”融合,构建“理论验证实验-项目驱动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实践教学体系,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钢铁、煤矿、草原畜牧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二、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三、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系统、数字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能胜任相关学科领域技术开发和系统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的能力目标如下:目标1.能够运用数理、工程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研究分析信息处理领域和数字系统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了解信息处理和数字系统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规范。
能够利用工程知识对信息处理领域和数字系统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信息处理领域和数字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对信息处理系统智能化设计、技术开发、调试及管理能力。
目标3.具有良好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复杂环境下协同工作。
目标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途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具有国际视野,能密切跟踪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能主动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变化。
目标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备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生产、设计、技术开发及工程施工等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该专业以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办学依托,专业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拥有软、硬件设施先进的本科教学实验室。
长年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展个性、重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在系统教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实践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良好专业素养、熟练动手能力和较强创新意识的优秀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 人才培养目标: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富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1)具备较好的社科知识背景和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和心理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
(2)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
(3)系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4)系统掌握信号获取、传输和处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方法和应用技术。
(5)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6)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本专业一般修读四年,学生在学期间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7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主干课程59学分;学生可在自主发展课程部分继续选修专业课程也可自主选修其他开放课程,应修满30学分。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课程设置(一)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四)自主发展课程除提供以上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本专业还将提供以下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自主发展课程时修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

学时
学 分
1
40
2
30/10 2
30/10 2
40
4
40
1
10/20 1
40/30 2.5
120 6
80
4
40
2
25.5
新课号
PS01003 FL01002 PE012** PH01001 PH01701 MA01002 ES02001 ES02701 CS33001
小
二
年
新课号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和外语功底,系统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
信理论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并通过教学实验和科 研实践,学会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坚持“理工结合”的特点, 强调宽口径培养及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引入。
348
级
老课号 104004 018502 103B01 022153 022141 001513 210045 210046 011103
计
级
老课号 104003 022155 103D01 001506 017084 022143
春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综合英语二级 基础体育选项 力学与热学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多变量微积分 电路基本理论 电路基本理论实验 代数结构 文化素质类课程
345
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 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 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 学分); 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 学分) 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 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 学分)、计算机网络(3.5 学分) 3、专业课:(≥41.5 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27 学分) IN13*(信息类课程):(20.5 学分) 信号与系统(4 学分)、信息论(3 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 学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3学科二级类:电气信息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有关说明(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际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应用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研究、应用与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一,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的工作需要;其二,掌握电子电路的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其三,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设计、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其四,具备跟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的工作能力;其五,具备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其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测量与传感器、EDA 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工程电磁场、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协议开发及应用、接入网与智能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讯、电信网技术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含机械制造基础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应用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信息系统与装备、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受到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电路的基本能力;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1.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主要课程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基本电路、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电磁场与波、矿井监控(特色课)、数字图像处理(特色课)、光电子技术与应用(特色课)、物联网技术(特色课)、射频识别技术(特色课)和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四、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1.修业年限:3-6年2.毕业学分:总学分203.5学分3.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就业(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电信、广播与电视、电子商务、车辆电子、信息物联网等电气信息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电子信息产品开发、系统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制造、管理、设计开发和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根据“基础扎实、口径拓宽、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总体培养要求,学生经过 4 年学习,应达到如下基本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及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研究和解决电子技术及信息工程领域理论问题的初步能力,了解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实验调试等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阅读和听、说、写能力,能较顺利的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3)特别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热爱劳动;具有较好的大商科背景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及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毕业生能力要求1.专业基本能力①具有电路理论知识,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掌握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分析等电路分析方法,掌握元器件选择、电路调试、系统测试的方法;②掌握放大器,特别是集成电路小信号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A/D 与D/A 等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接口电路以及常用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能够设计和使用专业所使用的模拟电路③能够使用Multisim ,EWB、Protel、Keil 、QuartusII、CCS 等EDA 设计及仿真工具,提高设计的现代化水平。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701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和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作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2. 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3.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 掌握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5. 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改造或创新的初步能力;6. 熟悉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7. 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8.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10.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11.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是学校理工科的一门重要专业,专注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1.掌握扎实的数学、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教学;3.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在跨学科团队中与人协作,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4.能适应当前电子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企业经营和教学工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通过统一课程设置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路分析、电子电路、数字逻辑、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波工程、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学生将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实验教学,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
2.实习环节学生将在校外企业或机构进行为期数周的实习,了解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全貌,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毕业设计学生将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一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设计与开发项目,并就其完成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展示。
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将开设各类项目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和专业比赛。
安阳师院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安阳师范学院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本科)责任人:于凤军贾拴稳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制、学位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四、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204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47.5学分,通识选修课3.5学分,专业必修课55学分,专业限选课23学分,专业任选课12学分,专业深化拓展课6学分,跨学科选修课8学分,专业实践29学分,综合实践15学分。
五、学程时间安排全学程共196周。
其中课堂讲授122周,社会实践(劳动与军训)5周,专业实习8周,毕业论文(设计)10周,复习考试14周,寒暑假40周。
学程时间安排表六、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列表(格式见表1)表1 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七、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 (格式见表2-5)表2 通识教育平台(51学分,760课堂学时)注:1. 综合素养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公布;2. 考试方式中,1为考试,2为考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扎实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的工作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和具有“经济思维、管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毕业生基本要求1.素质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知识要求熟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及其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信号的获取与处理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动态。
3.能力要求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模拟仿真和自动测试的基本能力;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有分析、研究、设计和制造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培养特色1.人才培养目标特色。
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和具有“经济思维、管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充满自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实施“五模块设计、五阶段推进、五策略实施”之“三•五”人才培养模式Q注重以“用以致学”思路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以致用”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扎实全面的自然科学和电子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较强的电子工程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能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具有扎实全面的自然科学和电子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电子工程实践能力。
4、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
5、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6、能从事电子工程行业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运行维护、开发与设计、管理与服务等工作。
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
必须达到本专业规定的总学分要求和各类学分要求。
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重要健康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和软件编程设计能力,受到良好的电子与信息系统工程实践训练,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决策能力。
6、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线路与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电子工程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专业方向
不分方向
三、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技术领域范围广泛。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强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具有跨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注重体现学生跨行业意识、自主创新意识及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学制:本科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学分总体要求
规定毕业总学分:199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综合素质学分)
其中通识必修课:64学分,占 32.2%
通识选修课:7学分,占 3.5%
学科基础课:45学分,占 22.6%
专业核心课:19学分,占9.5%
专业方向课:8学分,占4.0%
实践教学环节:50学分,占25.1%
综合素质学分(不含社会责任教育):2学分,占1.0%
六、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I、大学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III、微机原理及应用III、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CU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Ⅰ、DSP原理及应用I、总线系统原理及应用、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软件基础训练、工程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七、课程配置流程图、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配置流程图
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及其相应支撑教学环节的关系矩阵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覆盖表(按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电子信息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八、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见表一~表八。
表一、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
表二、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表三、实践教学环节表
表四、指导性培养计划表(1)—总表
表五、指导性培养计划表(2)—通识选修课计划表
表六、指导性培养计划表(3)—学科基础课(选修部分)计划表表七、指导性培养计划表(4)—专业方向课计划表
表八、分学期安排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
注:此表中周学时小计一栏为最大周学时,实际执行时应保证该学期内每一个教学周内的课程教学时数保持平衡
表九、辅修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表
在完成第一专业学业的基础上,完成以上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安徽工程大学辅修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