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徐氏源流总图
徐氏族谱序之

xx氏族谱序之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
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
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
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
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
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xx公生xx(注:查无此字,自造)。
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军赶散之难。
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
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
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
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
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
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
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
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
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米,xx19.9米(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
墓直径3.33米,墓高2.99米,碑高2.69米。
诸祖公除迁出外,克泰公卒葬石沟埃,余公卒葬公墓。
百家姓徐氏图腾

百家姓徐氏图腾百家姓徐氏图腾徐是淮夷一支的族称,徐夷有崇拜高山的传统,每到一处,均树立“徐山”。
现在知晓的徐山是徐州附近的山。
其实,远不止这些。
据考证,大禹会涂山氏的涂山,本身就是“徐山”。
涂,徐,同音字。
又,据文字学家拟音,徐、涂的古音为ta。
因此,完全有理由推定:泰山,就是徐山!彳,慢步行走;余,饶,饱足。
合在一起的“徐”字,徐氏便是节律有致、雍容典雅、知礼善学、富贵盈饶之族。
左上是“日”的甲骨文及金文写法。
金文是殷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而从青铜器上的花纹看,徐氏图腾的鸟应该是凤鸟,而不是多数人认为的玄鸟。
“徐”姓氏源于伯益,而非殷商。
殷商崇拜玄鸟,史前更崇拜凤鸟。
徐,乃山。
山五行属土,火生土。
日为火,凤亦为火。
由此可见,图腾左侧是“太阳”和“凤鸟”的组合,亦即火凤。
鸟,历来是古人崇拜之物。
象征男性、力量,也象征生命的繁衍、延续及文脉传承。
凤鸟又象征吉祥、希望、富贵。
右边是立于三层坛台上的“余”。
余,即饱足之意。
顶端意义有二:其一,如箭矢,装在天竿华表建木之上,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其二,应为华盖,最高级别的舆服,代表最崇高的尊崇。
华盖始制于黄帝轩辕氏,徐氏乃颛顼后代,亦为黄帝后代。
其下的“一”是“相风仪”(风向标),下面的“八”是干栏支架与分判历度的标志。
其下是三层灵台。
所谓“三”生万物,这里的三层,代表博大厚积的封地。
寓意徐氏宗族立国于沃土富物之地。
徐氏起源始祖起源源流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
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
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
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
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
徐姓的祖先在哪里

徐姓的祖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位,约有人口2158万,占全国人数的1.66%。
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其一,出自嬴姓,是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
夏禹时若木被封于徐(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建立徐国。
周穆王时传至32世孙徐君偃,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日益强大。
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方,以致国政无人管理,徐君偃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称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
穆王得知,派出大军前去镇压。
徐君偃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主动收兵,弃国出走,躲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中。
结果徐国军队被楚国军队打败。
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徐偃王的儿子为徐子(即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
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史称徐氏正宗。
其二,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第一族即为徐氏。
这支徐氏出自殷商都城(今河南省安阳市淇县),早于以国为氏的徐。
其三,源于他姓。
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其后代也称徐氏。
综上所述,徐姓的主要发源地在若木受封的徐国,即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寻根溯源先在哪里1.徐氏以国为姓之后,由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安徽省泗县扩至今安徽省凤阳一带。
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了。
2.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尤以山东徐姓最为兴盛。
3.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时,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
4.宋末,徐姓人由今江西迁往福建。
5.元时,徐姓主要繁衍于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
6.清始,闽、鄂、台徐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拓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远古时期,徐姓的始祖若木被封于徐国,即现在的江苏省泗洪县,这是徐姓的最早发源地。
至今这里仍存有古徐国的遗址。
虽然只剩下一片荒芜千年的古城墙,但仍是值得徐氏一族瞻仰的发祥之处。
据考证,古徐国旧址在泗洪县城头乡西南。
城头乡的名字就有“城墙一角”的意思。
徐姓发源地———远古时期的徐国迁徙分布寻根游线徐达墓在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内的板仓村附近,是明初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
全球徐氏源流总图

全球徐氏源流總圖(圖一) (一至六十六世)1 2 3 4 5 6 7 8 9 10 11若木—征國(徐氏)—房—卿——費昌—澄—豐—終(黃氏)—履—費仲—謙——僉——詵—季勝(馬氏)—仁——豹———詔—起—祖禹—濟—寶——筒(趙氏)—曄——祖平(清)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紹—興———明-寬——通民—強—車—能—宏——茂叔—並—倫民——瑞——侍——權—恭——祥-籜——世長——侯—遠籠—同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元長—仲長—忠—超—康——渰—彥—訓—綏—誕——宗寶——仁——弘—希——季長—質—卿(偃王) —宗衡—仕—寵—安———瓊—相—宗明—龍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虺——功——暢—永——思—祥—亙——章禹—融—筒—僑—滿—觀—閔——望—更—恕(強) —宇—信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杜—諧—淵—垂—可—詵—仲——長—猛——洛—議—堅—玨—光——諄—釗——輝—延—由——該—光—靜—萬秋—充—安仁—豐(北祖)—霸(南祖)—曆——寅—渠—樂—福—鯨——襄—痰——文炳—龍淮—徐文—概—經—歸——法—遊藝—德慧—峙——舍—卷—黁——握—頡—踵—完——敷—盈—哿—序—大剛—囂——性—矩——邕—廉——則—尚—費—升——珪—欽——長卿—辟—魯—北辰—仲——興—貢之—惟—濟—天廷—循—彰—清——群注:一:53世與山東第一次分支。
57世第二次與徐炬茂公支分支。
66世與霸祖第三次分支。
注:源流世系總圖,根據全國徐氏譜書世系反複倫證編制的66代世系。
下接《新唐書》宰相世系徐達支:66世徐豐分支至97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圖)【66世徐豐北祖支】上接中華徐氏源流總圖(一圖)(66至下97世)徐氏出自贏姓,皋陶生佰益,佰益生若木,夏後氏封之於徐,,以國為姓稱徐國,其地下邳僮縣是也。
了解圣祖徐偃王,从这里开始……

了解圣祖徐偃王,从这里开始……1.中华徐氏世系:1—120世总世系表2.【徐氏字辈1000条】这里也许有你的字辈……3.全国徐氏家谱查询4.神秘古徐国,历1600余年!5.徐氏之歌!徐家人转起!6.全国徐氏祖源合集大观7.全国徐氏宗祠合集大观8.徐氏寻根路线图:全国徐氏迁徙地竟然是这八个地方!9.唐宋元明清,徐氏状元、榜眼、探花名录10.徐向前元帅家祠:山西省五台徐氏宗祠(晋北最大的徐氏宗祠)徐偃王志徐时栋(清)目录●卷首●卷一记事第一上●卷二记事第一下●卷三世系第二●卷四地理第三●卷五冢庙第四●卷六论说第五作者简介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学者称柳泉先生,浙江鄞县人。
资性通敏,委己于学。
道光丙午举人,以输饷授内阁中书。
两上春官,即家居不复出。
湖西烟屿楼藏四部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丹黄杂下,穷旦夕弗倦。
溴遭兵燹,图籍俱尽,乃营新宅,购藏如其旧,寝息于中,老而弥笃,覃思精诣,著书数百卷。
晋世有《徐偃王志》,《博物志》曾引录,后亡佚。
徐氏此书亦名为《徐偃王志》,广征博引,严谨考证,对先秦古徐国历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正文●卷首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将必有左史、右史之记焉。
秦燔《诗》、《书》,诸侯史记尤甚,邦国之志,百国春秋,荡无孑遗,可胜悼哉!典午之代,有《徐偃王志》,不知作家。
揆厥文义,非出周秦,而亦亡矣。
爰溯偃王受姓所由来,以迄其子孙失国,经传史子采而辑之,著其系本,考其都邑、冢茔,记其祠庙之在浙东、西者,而终之以辨难之词,仍厥旧名,勒为卷帙,愧无知官之明,聊避数典之诮,作《徐偃王志》。
●卷一记事第一上邃古之初,有少典氏国焉。
少典娶于有蟜,爰产轩辕,是为黄帝,实姬姓。
黄帝元妃嫘祖,产青阳。
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厥名曰质,是为少昊,实己姓。
少昊之裔娶帝颛顼之裔女修。
女修方织,玄鸟陨卵,取而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取少典氏,曰女华。
生大费,是为伯翳,佐禹治水,海外山表,靡远不至,是著《山海经》。
关于徐氏的研究报告

关于徐氏的研究报告有关于徐氏的调查报告五(3)班徐源出于嬴姓。
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
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
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
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
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
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
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
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
秦始皇答应了。
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
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
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
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
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
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
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
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
姓氏源流及徐姓介绍

姓 氏 的 起 源
1.用女字旁来纪念生育自己的女神,如:姑、姬、姜、妫、姒、姚等。 用女字旁来纪念生育自己的女神, 用女字旁来纪念生育自己的女神 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 、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 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 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 以西门为姓. 以西门为姓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 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 、以古国名为姓。 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 、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 于翁地,因而姓翁. 于翁地,因而姓翁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 以这些官职为姓。 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 、天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 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 、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 、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 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 、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 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 凡姓庄的都改姓“ 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 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 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 当时号“靖难” 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 后他改名为郑和。 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徐姓起源

徐姓起源早期出自赢姓徐姓的起源,传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赢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二说出自子姓,商人之后;三说皇帝之后。
对第一种说法,出自赢姓,已得到普遍承认,众多家谱和有关史书秉持此说。
对第二种说法,出自子姓的,虽无史可考,但一些古文有载,如《左传》说周公之子伯禽分封于鲁,同时分封的还有“殷氏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而率其宗氏,辑其分族”。
所说的殷氏六族中的徐氏,是来源于商人子姓,还是来源于赢姓,已无可考。
不过有两点可以确认:一是商人也是出于东夷集团,子姓徐氏与嬴姓徐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二是到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中已经有徐氏了。
对第三种说法,出自皇帝之后,早在宋朝《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但到底出自十四姓中哪一姓没有明确简明。
虽然承认徐氏之先是伯益之后,但或认为伯益是皇帝的九世孙,或认为伯益是皇帝的六世系。
不过,从已有的资料和古代的发展规律来看,似乎不应该这么简单得出结论。
我们从血缘上清理传承世系,就应当从中国古代氏族、家族的形成开始。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
即:西部和中央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
居住在这里的人,自然以鸟肉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崇拜鸟为图腾。
随着对鸟之图腾的崇拜强化,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再慢慢发展成姓氏。
少昊和少皋、少皓,名“挚”。
其母女(又名黄娥),夜梦流星入怀而有孕生少昊。
少昊长大后,初为氏族首领,后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东夷部落群体,先以玄鸟(燕)为氏族部落图腾。
后大联盟首领就位时有凤鸟来朝,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为图腾,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共分二十四个氏族,逐渐形成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是远古五帝之一,在位八十四年,东夷部落集团有很大的发展,与炎黄集团建立密切往来。
他收养了皇帝后裔xx及其部落,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xx当首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徐氏源流總圖(圖一) (一至六十六世)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若木—征國(徐氏)—房—卿——費昌—澄—豐—終(黃氏)—履—費仲—謙——僉——詵—季勝(馬氏)—仁——豹———詔—起—祖禹—濟—寶——筒(趙氏)—曄——祖平(清)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紹—興———明-寬——通民—強—車—能—宏——茂叔—並—倫民——瑞——侍——權—恭——祥-籜——世長——侯—遠籠—同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元長—仲長—忠—超—康——渰—彥—訓—綏—誕——宗寶——仁——弘—希——季長—質卿(偃王) —宗衡—仕—寵—安———瓊—相—宗明—龍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虺——功——暢—永——思—祥—亙——章禹—融—筒—僑—滿—觀—閔——望—更—恕(強) —宇—信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杜—諧—淵—垂—可—詵—仲——長—猛——洛—議—堅—玨—光——諄—釗——輝—延—由——該—光—靜—萬秋—充—安仁—豐(北祖)—霸(南祖)—曆——寅—渠—樂—福—鯨——襄—痰——文炳—龍淮—徐文—概—經—歸——法—遊藝—德慧—峙——舍—卷—黁——握—頡—踵—完——敷—盈—哿—序—大剛—囂——性—矩——邕—廉——則—尚—費—升——珪—欽——長卿—辟—魯—北辰—仲——興—貢之—惟—濟—天廷—循—彰—清——群注:一:53世與山東第一次分支。
57世第二次與徐炬茂公支分支。
66世與霸祖第三次分支。
注:源流世系總圖,根據全國徐氏譜書世系反複倫證編制的66代世系。
下接《新唐書》宰相世系徐達支:66世徐豐分支至97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圖)【66世徐豐北祖支】上接中華徐氏源流總圖(一圖)(66至下97世)徐氏出自贏姓,皋生佰益,佰益生若木,夏後氏封之於徐,,以國為姓稱徐國,其地下邳僮縣是也。
至偃王32世,宗11世孫章禹13世孫詵為莊王相,66世以前略。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安仁——徐豐(北祖)—明——迂—宣——琳—謨—述—崇—環—袆—徐霸(南祖—璜—瑞——師儉——超——統——璣—襖—寧-—臺——褚——恭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豐之—尚之—逵之——淳之—恒之——孝規—況—市赫章县红泥坡支—實之—羨之—佩之—寅—仁之—昔—君敷—榮—恕—筠———祚之——欽之——邁之—湛之——聿之—孝嗣——會—育之—嘉—緄——君賓…下接(图三)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皎——詡——儀——雅—鄑—諤—粲——取——持—譞—向——嚴——敦複—輦—泌—綽——臣質—公閔—爽—景調—巽—侃之—汭—摯—峻之—溢—昭——孟嘗—昕——琇——縯—弘毅——綜——玭—縝—晦—皓注:(1)赫章縣黃泥坡支、黔西县、水城县野野钟村在83世徐況祖分支。
(2)、水城、威宁、宣威、会泽、纳雍总溪河、下接83世绲祖支。
(3)大方马场下接80世淳之公世系。
大方马场维隐公支修改上接80世淳之公世系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一淳之一一凭一一超一一摛一一陵一一份一一可敬一一当一一齐聘-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一鉴一一暹一一通一一绂一一铉一一良辅一一君荣一一希一一收一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一公鼎一一世亨一一得之—一天麟一一启贤一一超群一一荫后一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一缙绅一一援萃一一体亮一一书雅一一懋本一一仲禄一一子权一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一才旺一一以德一一志爵一一绍仝一一际一一仁一一元一一洪一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一时一一身一一之章一一必恒一一瞪一一维隐一一庆一一荣一一华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一景一一文一一治一一家一一国一一兴一一忠一一孝一一显一一祖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一德一一诗一一书一一万一一代一一明一一福一一禄一一春一一长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一寿一一金一一银一一满一一朝一一堂一—栋一一梁一一安一一邦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一杰一一大一一贤一一定一一乾一一坤一一祥一一龙一一升一一霄169 170 171 172 174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一汉一盛一世一修一典一章一宏一道一昌一伟一业—惠一泽一夏一川一江上接圖84世君賓支(图二)本页(图三)(84世至98世)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95——君敷—君賓—澈——文林—文遠—士安——有功——愉——殼——濤——杜—殷—宰——商——彥若——綰—毅—單—仁嗣—仁矩—仁範—仁最—宮——仁規—恂——最——安素—徐洎—寵——液——義立—有慶—弘嗣—彥休—密——汶——鋌——番———濯—豐—憬——殼——湜——徐洗—徐玉—徐韜————愃——毅——澄—有道——惲—鸞——次—魯苗—有業——徽——漢——頊—次聃禹苗—鷹—士會——弘禮—士雅——有慶——忱—士師——弘仁—弘信—弘度—文達—奉城—奉信—昌時——有粼——悅——收——寶符—徐瑾—搏注﹕原本支大方第一从—徐瑗——86世文达祖分支94世徐韜祖支接谱94 95 96 97 98—徐韜——徐晁——徐濟——仁矩——嗣宗—徐—徐晟——徐全——徐鄖——徐現—徐陵——徐琛……………接徐達支系(主要後裔雲貴)接下页—徐鄩——徐琍……………接納雍縣總溪河大方縣黑鐵馬場支—徐邠——徐璣第二次从97世分支—徐旵—徐安阝注:仲公大系唐朝有宰相徐商、彥若父子。
注;徐安,安字右边加双耳打不出来。
上接圖三97世陵公支:下接豐城陵公世系(97至109)徐達支系(圖四)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接上页) —徐陵—徐琛——徐旺——國政——仲稀—徐容——國照——伯祥—徐寶—徐寬—國煦——仲宗—徐定—徐頎——徐絲--徐品—徐吳——國佑——徐簡-徐晶-傅祥—徐黎-徐玨--徐盎-友直—國義——徐和-徐朋--徐協-傳霖———徐旻——國思——延世—延習—國慶——延錫—延受105 106 107 108 109——傅霖——處常——思敬——惟新——徐錠—由常——思聰——惟一——徐監—思道——惟吉—惟勝——徐鎬—正常——思明——惟允——徐鉦—思賢——惟寅——徐鎮—徐孟——(繼出)—明常——思溫——惟勤——徐達(妣謝氏、孫氏) (下页接9页)(五四) (四七) (六四)—思立——惟清——徐镕—天瑞—惟純——徐銑—惟時——徐鍔—思安——惟成——徐銓—執常——思義——惟熙——徐鈞注:先從三千年前徐國偃王家譜,又接唐代宰相兩大世系譜,再接豐城譜,再後接世系雲貴各徐達後裔各支分譜,省外分支另有譜,加以說明。
本支106世徐達祖祖公明常祖以前居豐城角陂,明常祖墓在此地,後徐達爺爺思溫帶著徐達父親惟勤遷安微毫州打鐵為生,當時徐達未出世,後徐達長大成人,與朱元璋打江山到,徐達後裔遷居現有全國二十多個地方。
徐達長子徐輝祖支多在、;耀祖沒有後人,其後有四人,是榮祖、徐增壽兩弟兄各有兩人為結支掛在下代,徐增壽居,後裔居、、山東,後征南軍調雲南,親唐弟兄八人,從不同一地方來自雲南打仗,多數屬徐達第六代孫,有兩支返回中原,其於留於管理沒有返回,所以產生徐姓後代在雲貴,曆經現在四百多年,有三十萬人左右,其它在譜書詳載。
徐达至位下十一代全图(图五)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徐达—辉祖—徐钦—显宗—邦瑞—维志—弘基—文爵—肇南—承宗—徐铺—彦明—鹏举—徐昂—徐镛绍宗徐岳一徐帮一天福一志学一良清一徐魁一国宗一大显—先龙—兴奥—徐鎔—良殿—徐鑑—绵泽—祥察—斯源—弦泰—经纶(钦) —良言—绵绅—祥—斯登—佩弦经言—徐锡—斯聪儆弦—徐鐸—斯兴侑弦一兴蕴一斯孝像弦一兴典(1)辉祖子:徐钦、徐镛谱记载。
(4)113世徐岳支居—兴甲(2)先龙、(钦)为支始祖。
下接有图—先麒(3)先麒、先凤为支始祖。
—先凤(4)辉祖子,各地名不—,还有其他地方(均礼、均宝、) —耀祖—佰元—麟祯—振南—鸿缉—徐纲还有(钦、安)—人多名各不—祥。
—徐绘—鸿熙—麟祥—振洲—鸿煦—恩泽—徐纶—徐华—恩溥—徐缣—绍宗—绍尧—仲亨—麟洲—振垣—鸿烈—恩沛—徐经—徐绰—光远—肇禋—明远—严禋—大椿—大揪—崇禋—大权—大榕—振疆—鸿勋—恩澍—徐缓—庆远—乾禋—树明—延兴—淑利—延谨—季贞—树先—徐祥—荣祖—景珩—显隆—徐铎居江宁镇—显彰—徐鍼居江宁—显成徐锜—显名—徐钊居江宁—景璜—显绶徐銮居江宁—景璿—显德—徐伦居定远县—显亲—徐泰待考—显文—增寿—显璁徐锐居因达祖后裔分支省较多画不下—显宁徐钰待考增寿祖画多一点,但省外的也—景瑜—显政徐镇居多,只作简介。
—显荣—徐锦居—景瑛—徐亮—徐进居宝封—景瑄无记载(下接增寿支)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纯祖—景昌—显忠—永宁—世荣—徐俊—徐乾—德宠(增寿)—显义—德培—聪盛—徐贞—聪揳(茂先,昆)—德崩—徐利(胜)—徐伟—惟一—心贵(茂林) —惟精—必登—徐杰—徐棋—文盛—献玉—徐梓—国典—徐伦—徐能—徐仪—耿姓—应科—徐昌—世华—光祜—延爵—文珂…………注:省外传来支—世富—文谣—廷惠与世英谱在—世贵—廷芝—起原谱序—世英—廷蘭—文璲—延年—文璋—继道—徐璜—徐祯—徐铎—自新—徐镃(彦昭)—徐基—尚爵—徐舜—自祥—尚禄(彦山)—徐佑—徐钦—尚仁—文轮—文朝—尚杰(国良)—尚忠—必荣—必登—必享—徐钧—尚文—必华水—尚武(金玉)—徐锭—尚贤—必尧—必举—尚质—必高—徐玉—必明—必强—尚纲—必变—必端—必表—必微—徐祄—徐镒—尚智—必厚—必宠—必寿—徐祜—徐镐尚义—必显—徐镦—必用—徐祚——必聪—徐礼—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纯祖—景昌—显忠—永宁—世荣(接上页)(增寿)—世华—光祜在省外另有谱与世英同卷—继道—徐璜—徐祯—徐佑—徐祄—徐祜—徐祚—徐纶—良心—良知—良能—良才—徐礼—徐铠—良辅—良臣—良弼—徐镗—有功—有成—有学—有达—有礼—徐玉—徐袖—徐銮—子兰—子茂—子桂—子芳—子茗—子葵以上支—徐进—步蟾—克用—汝夔(支)(云汉)—自新—徐元(云上)(部分在威宁、水城) (彦昭—徐延—美儒—熙儒—衍儒—徐丙—彦儒—(君用支下接赫章丰沟)—绍儒—(下接水城徒箐支)—用儒—(下接威宁玉龙支)—世贵—徐渊—徐润—徐允—徐华纳雍董地支—徐烈一徐富一弘吉—世英—光祀—正信一徐贵元吉—正仁—文瑾徐功亨吉一启弘—正義一徐名—光祚—一徐显织金松平(接下页)一徐达支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纯祖—景昌—显忠—永宁—世荣(接上页)—世华徐荣世富(居中原) 徐华—世贵一徐渊一徐润一徐允一徐富…纳雍、水城化支—世英—光祀徐烈徐贵—光祚—延亮—文璻徐功—延勣—文瓏徐名—延德—文璠徐显—文璣徐达…、织金松坪—文燦—廷相—文壁—廷辅…原独有的一支在—文瑞,其它多支—文玘在外省另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