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解读心律失常装置治疗指南(2008)

解读心律失常装置治疗指南(2008)
征 依 据 心力 衰 竭 心 脏 性猝 死 研 究 (u d ncri sd e ada c d a n ha i r t a,S D H E" , 例 如 缺 e t i er f l e r l C . e l h t au i ) 血性 和非 缺 血性 心 肌 病 ,左 心 室 射血 分 数 在 03 . 5
o g, h t / r tp: /my a rc n e r.r . me ia h a o g, WWW. ro ln . t h s n i e
童 、青少 年 、成 年先 天 性 心脏 病 病 人永 久 起搏 和
ID治疗 建 议单 独 列 出 。 C 本 指 南 修 订 内容 有 1 方 面 值 得 注 意 :① 0个 ID植 入 指征 合 并 .因为 一 级 预 防与 二 级 预 防存 C 在 重叠 :② 非缺 血性 心 肌 病 植入 ID一 级 预 防指 C
近几 年 来 ,新 研 究 对缓 慢 性心 律 失 常 和快 速
心 律 失 常 认识 深 化 ,提 供 最 佳 的装 置 用 于治 疗 .
药 物 和装 置 治疗 心 力衰 竭有 显 著进 展 ,新 装 置 可 治 愈缓 慢 型 心律 失 常 、快 速 型 心律 失常 和 心 力 衰 竭 及减 少 其发 病 率 和病 死率 。
( m lnal crivr rdf r l o , ID)。 儿 i pa t e adoe e e bia r C b t i lt
h ath tm sce ,H S ,在 JA ol a i 、 er ryh oi y t R ) m C iC r o d l Cruai 、 H atR y m, 以 及 网 站 ( l . C i lt n c o er h t h WN a . W C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 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 神病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疟药、抗组胺药、抗肿瘤药物等。
▪ 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必要 时可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以排除 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定义与分类
1、NSVT: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 间<30 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SMVT:指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 s但室速发 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3、PMVT:指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 次 /min,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 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不同于2020版专家共识, 基层版将PMVT与室颤分 开阐述。
▪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 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 (或)电轴多变。
室性心动过速
▪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 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的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 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的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进一步治疗。有或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PMVT的原因与治疗措施见表6。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②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TdP 患者可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尝试静脉应用镁剂, 临时超速起搏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等进行心率调控、应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补钾治疗等; 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若室速发作时可经心室临时起搏电极行程控刺 激,若为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室速可试用胺碘酮治疗,若为洋地黄中毒 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治疗。

2010AHA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010AHA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①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这容易 引起肋骨或肋骨肋软骨交界处骨折。 ②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使剑突受压折断而致肝破裂。 向两侧错位易致肋骨或肋骨肋软骨交界处骨折,导致气胸、 血胸。 ③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因而用力不垂直,按压力量减弱, 按压深度达不到5cm(图)。 ④冲击式按压、猛压,其效果差,且易导致骨折。 ⑤放松时抬手离开胸骨定位点,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误,引 起骨折。 ⑥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胸部仍承受压力,使血液难 以回到心脏。 ⑦按压速度不自主地加快或减慢,影响了按压效果。 ⑧两手掌不是重叠放臵,而呈交叉放臵。
1、吹气应有足够的气量,以使胸廓抬起,但一般不超过 1200mL。 2、吹气时间宜短,以占1次呼吸周期的1/3为宜;吹气频 率,8-10次/分。 3、操作前先清除患者口腔及咽部的分泌物或堵塞物。 4、有义牙者应取下义牙。遇舌后坠的患者,应用舌钳将 舌拉出口腔外,或用通气管吹气。 5、对婴幼儿,则对口鼻同时吹气更易施行 6、若患者尚有微弱呼吸,人工呼吸应与患者的自主呼吸 同步进行。 7、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8、通气适当的指征是看到患者胸部起伏并于呼气时听到 及感到有气体逸出。
中断按压时间不超过10s 确认气管导管位臵 : 临床评价: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 两侧腋中线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上腹部听诊:不应该有呼吸音 呼吸CO2监测或者食管探测
潮气量:500~600ml,胸廓明显 起伏 送气时间大于1s 频率:8~10次/分 避免过度通气
基 础 生 命 支 持 总 结
1.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 2.患者面色、口唇、甲床、皮肤等色泽转红 3.散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4.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 5.心电显示明显的RS波 6.昏迷变浅,出现各种反射,肢体出现无意识的 挣扎动作.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2019 ESC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2019 ESC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2019 ESC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解读(全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管理工作组携手欧洲儿童和先天性心脏病协会(AEPC)于8月31日在2019 ESC年会上公布了最新的室上速管理指南[1](以下称新指南),这是继2003年ESC 室上速管理指南以及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协会(HRS)成人室上速管理指南后的重要更新。

十余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和三维标测系统的普及、发展与成熟,室上速的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因可根治绝大部分室上速,其地位已得到稳步提升,改变了该类疾病的治疗格局。

新指南立足于循证医学证据,总结了16年来业内已发表的研究证据,为室上速患者的管理提供专业指导。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既往指南,对新指南的重要推荐逐一进行解读和评述,指出我们的问题和差距以及发展方向。

一、药物治疗推荐存在变迁伊伐布雷定作为一种窦房结起搏通道(If通道)特异性抑制剂,目前主要应用于心室率控制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以期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及住院的发生率[2]。

由于其特异性作用,该药可选择性抑制窦房结的起搏电流,在不引起低血压的同时可显著减慢心率。

2015年ACC/AHA/HRS已推荐该药可单独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症状性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Ⅱa类推荐,C级证据)[3],新指南进一步扩大了该药的适应证,推荐该药可考虑用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Ⅱb类推荐,C级证据)以及传统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普罗帕酮以及氟卡尼)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Ⅱb类推荐,C级证据)。

但同时新指南也指出,该药可能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反馈机制,从而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具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风险,部分针对心力衰竭或冠心病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伊伐布雷定可能增加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风险。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

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

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

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ehra指南解读

ehra指南解读

ehra指南解读
EHRA指南是一份针对心律失常领域的指南,包含了对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的详细描述和实践建议。

这份指南对医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如何解读EHRA指南。

第一步:了解EHRA指南的内容
EHRA指南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容详实,包括病情分类、病因诊断、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方面。

建议读者先大致浏览全文,了解所涉及的内容。

第二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所需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比如,如果想了解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可以选择相关章节进行学习,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左心房封堵等方面。

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其他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第三步:注意EHRA指南的更新
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EHRA指南需要不断更新来适应最新的诊疗技术和医学研究。

因此,在学习EHRA指南时,需要关注其更新情况,及时掌握最新的指南内容。

第四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EHRA指南提供了可以供医生参考的指导意见,但在实际诊治工作中,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资源的限制,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疗决策。

因此,在应用EHRA指南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EHRA指南是一份重要的医学指导文件,对医生进行心律失常的诊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读者可以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指南解读,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份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PART TNE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方法
(VW)分类:1975年英国牛津大学的Williams根据药物的电生理特性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4类:I类为钠通道 阻滞剂,包括la、lb、Ic类;n类为p受体阻滞剂;m类为钾通道阻滞剂;IV类为钙通道阻滞剂。 西西里分类:199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西西里岛依据药物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及发病环节对抗心律失 常药物进行了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最新分类:2018年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在VW分类和西西里分类的基础上,扩展 为8个大类,21个亚类,涵盖了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药物和在研药物。新增加的临床用药包括:0类窦房结起搏 电流(I:)抑制剂,I<1类晚钠电流抑制剂,II类中b~e亚类分别为p受体激动剂、毒蕈碱M受体抑制剂与激动剂和 腺苷ai受体激动剂,m类中包括了超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J和瞬时外向钾电流a。)的抑制剂等,Nb类肌 浆网钙释放通道阻滞剂,Vtt类通过上游机制降低心律失常及其病死率的药物等。
四、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 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 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 植人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 /除颤或起搏等。无法或不能接受非药 物治疗者,应根据疾病和药物的特点, 使用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与药理学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m类药物(钾通道阻滞剂)
选择性K+通道阻滞剂:主要抑制IKr,包括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尼非卡兰等,索他洛尔兼有P受体阻 滞 作 用 。 可 延 长 心 房 和 心 室 肌 A P D 和 E R P, 用 于 房 颤 复 律 和 复 律 后 维 持 窦 性 心 律 ( 窦 律 ) 及 治 疗 多 类 室 性 心 律 失常。但此类药物可引起QTc间期延长、跨膜复极离散度增大,有发生TdP的风险,对于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 病或存在长QT基因突变人群有较高风险。 3.IKik阻滞剂:维纳卡兰,抑制心房特异性IK。电流,也可抑制110和INa。延长心房肌APD及ERP,用于房颤的 转复。轻度延长QTc和QRS间期。 4.1。阻滞剂:110在心外膜表达较强,参与J波形成及2相折返引起的多形性室速。奎尼丁有抑制110作用,用于 治疗Brugada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室功能障碍患者而言,ICD在SCD的一级预防 和二级预防的有益作用已获公认。指南建议选择 ICD指征时尽可能选择高危患者,同时对任何拟 置入ICD的患者,首先是已经接受理想的药物治 疗,并且预计能以较好的状态生存一年以上。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对于心肌病患者,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还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 心肌病,有创电生理检查的价值均非常 有限。
有创电生理检查对于长QT综合征无益。 是否可以用于Brugada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也存在争议。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对于原因不明,但可疑心律失常性晕 厥患者,如其合并左室功能障碍(特别 是缺血性心肌病引起者)或者器质心脏 病,有创电生理检查将是获得诊断的一 条重要途径(I类建议)。
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指南解读
《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与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VA)的分类 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发人群 室性心率失常的临床评估 室性心率失常的治疗 与室性心率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相关的特
殊人群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1. 根据临床血流动力学状态分为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A:完全无症状的
离子。 对于伴有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充分应用具
有逆转左室重构作用的药物,如ACEI、ARB、醛 固酮拮抗剂。
抗栓/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左室功能障碍患者亦 有降低SCD的作用。
调脂药是否具有治疗VA和预防SCD的作用, 尚需进一步评价。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 ICD或者体外复律器械治疗 对于继发于心肌梗死或者非缺血性心肌病的
(2)室速又分为单型性室速和多型性室速。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3. 根据室性心率失常的病因进行分类: 冠心病 心肌病 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 婴儿猝死综合症 神经系统异常 结构“正常的心脏”
二、心脏性猝死的高发人群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SCD的主要原因,50%左右冠心病 首发表现即是SCD。 2. 以下因素和人群有相对高的SCD风险: 年龄35-80岁之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室内传导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精神压力 大、具有SCD遗传背景、少动的生活习惯等。激 烈运动也是SCD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胺碘酮是否能够减少左室功能障碍患者 SCD的发生仍有争议,且长期应用时药物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索他洛尔同样缺乏改善生存的证据,而 且其致心率失常作用(例如尖端扭转型室 速)相对较强,有研究显示,在接受索他 洛尔治疗的VA患者中,有2%-4%的患者 会出现VA恶化。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临床表现疑诊冠心病,同时合并室速的成年患者 (I类建议)。
已知或疑诊室速系由运动所诱发者,例如儿茶酚胺 敏感性室速(I类建议)。
对于已经确定VA系由运动所诱发者,在对治疗 (药物或者消融)效果进行评价时(IIa类建议)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3)动态心电图:
包括常规24~48小时心电图、事件记录仪 和置入式长程心电记录装置。除检测心率失常和 评价治疗效果外,还应观察有无QT间期或者ST 段的动态变化,T波电交替等(I类建议)。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1)是否有提示VA发作的三大常见症状:心悸、近 乎晕厥或晕厥。
(2)是否有提示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某些症状:胸 痛,呼吸困难等。
(3)用药史 (4)有无SCD家族史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2. 无创检查手段 (1)静息12导联心电图(I类建议) (2)运动试验:主要适用以下三类患者或情况下: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3.有创电生理检查: 对于冠心病患者:
从期望获得VA诊断的角度出发,有创电生理 检查主要适用于那部分临床高度提示VA (心悸、 晕厥) 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I类建议)
从危险分层的角度出发,主要适用于存在陈 旧性心肌梗死和非持续性室速,而且左室射血分 数(LVEF)≤40%的患者(IIa类建议)
VA和轻微症状的VA(例如心悸)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VA:后者包括晕
厥、近乎晕厥、SCD和心脏骤停。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2. 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1)持续性室速(>30s)和非持续性室速
(<30s)。 虽然<30s但因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
紧急终止者,束支折返性室速,双向性室速(逐 跳心博的QRS额面电轴交替变化,常见于洋地黄 中毒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已经植入ICD的患者,有频繁的伴有 快速心室反应的房颤发作,并因此导致ICD 的不适当识别与放电,首选AAD,可考虑 应用胺碘酮。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 非抗心律失常类药物 在低钾和低镁时应注意及时补充钾离子、镁
在DDA的具体选择方面,指南根据不同的临床 情况给出如下不同的建议:
(1)尚不具备ICD指征的室速患者,β-受体 阻滞剂是唯一的一线药物,只有当药物的剂量已 达到靶剂量或最大耐受量仍然无效时,可以考虑 应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2)已经植入ICD,但VA频繁发作并导致ICD 频繁放电的患者,此种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方案有 两种,其一是索他洛尔,其二是胺碘酮和β阻滞 剂联用,后者特别适用于合并左心功能障碍的患 者。
如果患者心脏结构正常,有创电生理 检查的价值有限。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 目前用于VA治疗和SCD预防AAD的药物有多
种,然而,指南强调,除β阻滞剂外,其他现阶 段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宜作为一线治疗药 物,包括胺碘酮和索他洛尔。询证医学的研究证 实, 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室性早搏、AV以及 SCD的发生,并且较为安全,即使对心力衰竭患 者亦然,因此, 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AAD治疗的 基石。
(4)其他心电图技术: T 波电交替( IIa类建议)、信号平均心
电图( IIb类建议)、心律变异性( IIb类建议)。
三、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
(5)左心室功能检查 超声心动图(I类建议) 负荷超声心动图或者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检查:主要适用于疑诊冠心病患者 (I类建议)。
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显像 (CT)(IIa类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