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实验报告_图文.

合集下载

现代化工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化工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化⼯分析⽅法与实验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碱⽊质素的酚羟基(⼀)实验⽬的⽤FC法测定漆酶活化的碱⽊质素酚羟基含量(⼆)实验原理碱⽊质素为造纸⿊夜的主要成分,其难溶于⽔,可通过磺化使其成为两亲性的聚合物。

但是因为碱⽊质素分⼦活性位点太少,可通过漆酶活化后再磺化,便可提⾼磺化后产物——⽊质素磺酸盐的磺化度。

漆酶的酶活已经预先测定,单位为U/g(漆酶),漆酶的⽤量表⽰为U/g(碱⽊质素)。

因为碱⽊质素在波长为280nm 处有最⼤吸收波长,可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因为⾹草醛标准溶液与FC试剂反应后在波长为760nm处有最⼤吸收波长,也可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活化后碱⽊质素的酚羟基的含量(碱⽊质素也有类似于⾹草醛和FC试剂的反应)。

(三)实验步骤1漆酶改性碱⽊质素先⽤漆酶改性碱⽊质素,后对产物⼲燥处理。

2酚羟基含量测定FC法步骤如下:a)取120 mg⼲燥样品溶解并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同时取⼀⼩部分出来稀释测浓度(波长为280nm)。

b)取以上溶液1 mL于25 mL容量瓶中,加⼊1.5 mL FC试剂,再加⼊15 mL去离⼦⽔稀释。

c)往以上溶液加⼊5 mL 20% Na2CO3溶液(20 g Na2CO3溶解于100 mL容量瓶)后⽤去离⼦⽔定容。

d)将以上溶液移⾄150 mL锥形瓶中,在摇床中于30 ℃,200 rpm的条件下反应2 he)在760 nm处测定以上溶液的吸光度。

根据⾹草醛的标准曲线:y=0.011x+0.0503可求得⼀定体积的碱⽊质素溶液酚羟基的摩尔数;同时根据碱⽊质素的标准曲线为:y=0.01342x-0.01651可求得⼀定体积的碱⽊质素的含量。

酚羟基的含量表⽰为1 g的碱⽊质素所含有的酚羟基的摩尔数。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测定碱⽊质素的含量,选取的波长为280nm ,因为其在280nm 处有最⼤吸收波长,测定其含量的图谱如图所⽰:A b sWavelength(nm)测定碱⽊质素的酚羟基含量,选取的波长为760nm ,因为标准溶液在760nm 处有最⼤吸收波长,测定其含量的图谱如图所⽰:700720740760780800A b sWavelength/nm(五)结论经过漆酶改性后,碱⽊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增多,有利于进⼀步磺化改性。

化工产品检验报告

化工产品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
样品名称聚合硫酸铁
规格型号液态
委托单位
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共3页第1页检验报告
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共3页第2页
检验报告(附页)
样品名称:规格型号:
声明
1、本报告如未加盖鲜章和联页章的无效;
2、本报告数据涂改的无效;
3、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鲜章无效;
4、对本报告若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
本中心(站)提出;
5、委托检验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单位地址:;邮编:
联系电话: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化工产品检验报告

化工产品检验报告

化工产品检验报告一、引言化工产品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制得的各种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

这些产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报告对化工产品进行了检验。

二、检验内容本次检验对化工产品的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含水率等进行了检测。

1.外观检测:首先对产品的外观进行了观察,发现样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没有可见的悬浮物或杂质,符合产品的外观标准。

2. 物理性质检测:对产品的凝固点、沸点、密度、粘度等进行了测定。

测试结果显示产品的凝固点为-10℃,沸点为80℃,密度为0.9g/cm³,粘度为50 mPa·s,均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3.化学成分检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为A化合物,其含量为98%以上,且未检出有害物质,符合产品要求。

4.含水率检测:采用卡尔费-费舍尔法检测了样品的含水率。

测试结果显示样品含水率为0.5%左右,标准要求为≤1%,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三、讨论本次检验的结果显示,该化工产品的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含水率等指标均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可以认为该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安全性评估:该化工产品是否会产生有害的气体或溶液?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详细的安全性评估。

2.稳定性研究:该化工产品在不同温度、光照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如何?需要进行长期稳定性研究,以确认产品的使用寿命。

3.生产工艺改进: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能耗过高或污染排放等问题?需要考虑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环境友好度。

四、结论通过对化工产品进行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含水率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符合产品标准要求,质量安全可靠。

然而,在产品的安全性评估、稳定性研究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化工分析报告

化工分析报告

化工分析报告介绍化工分析是指对化学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手段。

化工分析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工程师们控制和优化化学反应的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化工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进行介绍。

基本概念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指通过检测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其组成和成分的过程。

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1.化学反应法:通过与已知物质反应,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特征来判断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

2.光谱分析法:利用样品对光的吸收、发射等特性来确定其中的化学物质。

3.溶液反应法:通过与已知溶液逐滴反应,观察沉淀的形成和溶液颜色的变化来进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指通过测量样品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或浓度来确定其数量的过程。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1.体积分析法:通过滴定法、比色法等测量溶液体积或颜色的变化来确定其中的化学物质含量。

2.质量分析法:通过称量样品质量和测量反应产物的质量等来计算化学物质的含量。

3.光谱分析法:利用样品对光的吸收、发射等特性来计算其中的化学物质的含量。

常用分析方法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它利用物质对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确定其浓度或存在的量。

常见的比色法包括:•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溶液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来计算其中化学物质的浓度。

•比色碘滴定法:通过与已知溶液逐滴反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计算样品中化学物质的浓度。

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它利用反应的滴定反应进行浓度分析。

常见的滴定法包括:•酸碱滴定法:通过滴定酸碱溶液来确定样品中酸或碱的浓度。

•氧化还原滴定法:通过滴定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来测量样品中氧化还原物质的含量。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能够确定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它利用化学物质通过质谱仪后,根据不同的质荷比进行分离和检测。

质谱分析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分离不同同位素等。

工业产品分析与检测实验报告

工业产品分析与检测实验报告

工业产品分析与检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工业产品进行分析与检测,了解其性能特点并评估产品质量。

实验步骤1. 选择待分析与检测的工业产品。

本次实验选择了一款电动汽车电池作为样品。

2. 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外观检查,观察电池外壳是否有损坏、变形等情况。

3. 使用多用途电池测试仪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并记录下测得的数值。

4. 使用电池测试仪对电池进行放电测试,记录下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 使用电池测试仪对电池进行充电测试,记录下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6.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和质量。

实验结果1. 外观检查结果:电动汽车电池外壳完好,无明显损坏或变形。

2. 开路电压测量结果:测得电动汽车电池的开路电压为12.6V。

3. 放电测试结果: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电压随时间逐渐下降,但下降速度较慢,电压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4. 充电测试结果: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电压随时间逐渐上升,但上升速度较慢,在充电接近满电时开始缓慢增长。

分析与评估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评估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和质量:1. 外观检查结果显示,电池外壳完好,无明显损坏或变形情况,说明电池在储运过程中没有受到外力影响。

2. 开路电压测量结果显示,电池的开路电压为12.6V,说明电池的储存电能较高,可以满足电动汽车的使用需求。

3. 放电测试结果显示,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电压保持稳定,并且下降速度较慢,说明电池具有较低的内阻和较好的电能输出性能。

4. 充电测试结果显示,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电压缓慢上升,说明电池的充电速度较慢,可能存在充电效率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电池在外观完好、开路电压高以及放电性能良好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充电效率不高的问题。

因此,建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强对电池的充电管理,以确保电池能够更加高效地充电,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分析与检测,初步评估了其性能和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实际使用中加强对电池的充电管理。

化工行业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化工行业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化工行业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报告编号:CG-2022-001检测机构:化工质量检测中心1. 引言化工行业是一门重要的工业领域,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能源、建材等各个领域。

为确保化工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本报告将对一批化工产品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测分析,并针对检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检测目的通过对化工行业产品进行充分的质量检测,旨在评估化工产品的合规性和质量稳定性。

本次检测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原料成分检测、产品性能评估、物理参数测试等。

3. 检测方法为了保证本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以下一系列的检测方法:3.1 原料成分检测:采用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等设备,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其原料的成分和含量。

3.2 产品性能评估:通过实验室制定的标准测试方法,对产品的溶解性、挥发性、稳定性等性能进行评估,以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3.3 物理参数测试:使用仪器设备对产品的密度、粘度、流动性等物理参数进行测试,以评估产品的加工性能和可用性。

4. 检测结果及分析4.1 原料成分检测结果:经过质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的分析,确定了样品中主要原料的成分和含量。

结果显示,化工产品X的原料A含量为xx%,原料B含量为xx%。

4.2 产品性能评估结果:根据标准测试方法,确定了化工产品X的溶解性、挥发性、稳定性等性能。

检测结果显示,产品X的溶解性指标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挥发性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稳定性良好。

4.3 物理参数测试结果:通过仪器测试,得到了产品X的密度、粘度和流动性等物理参数数据。

结果表明,产品X的密度为xx g/cm³,粘度为xx mPa·s,流动性良好。

5. 结论综合以上检测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化工产品X的原料成分合理,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产品性能良好,溶解性、挥发性和稳定性符合国家标准;物理参数测试结果表明产品具备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可用性。

6. 建议基于本次质量检测的结果,我们针对化工产品X提出以下建议:6.1 继续保持原料成分的稳定性,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化工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实验报告_图文.

化工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实验报告_图文.

前言仪器分析是一种科学实验的手段,利用它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仪器分析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包括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谱图解析,实验结果的表述及问题分析,掌握仪器的原理、结构、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及操作技能,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能力。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仪器分析的方法。

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并进行了实验操作,下面介绍一下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离子色谱法测浓度。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

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什(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

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文。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

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

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化工分析检验员的实习报告

化工分析检验员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岗位:化工分析检验员实习时间:202X年X月X日至202X年X月X日实习单位:XX化工有限公司一、实习单位简介XX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化工产品。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公司设有专业的分析检验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二、实习目的与意义通过此次实习,了解化工分析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化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期,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化工分析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滴定分析、光谱分析、气相色谱法等。

同时,我还了解了化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

2.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分析检验部门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样品接收:负责接收生产车间送检的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编号、登记。

(2)样品预处理:根据检验需求,对样品进行稀释、过滤、浓缩等预处理。

(3)检验操作: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滴定、光谱分析、气相色谱法等检验操作。

(4)结果判断:根据检验数据,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出具检验报告。

(5)数据处理:将检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3. 实习后期,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处理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异常数据的处理、仪器的校准与维护等。

同时,我还参与了实验室的安全演练,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意识。

四、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期间,我掌握了化工分析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化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流程。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2. 我学会了如何处理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异常数据的处理、仪器的校准与维护等。

3. 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仪器分析是一种科学实验的手段,利用它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仪器分析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包括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谱图解析,实验结果的表述及问题分析,掌握仪器的原理、结构、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及操作技能,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能力。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仪器分析的方法。

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并进行了实验操作,下面介绍一下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离子色谱法测浓度。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

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什(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

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文。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

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

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装置示意图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锐线辐射源、试样原子化器、单色仪和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光电转换器及相应的检测装置。

原子化器主要有两大类,即火焰原子化器和电热原子化器。

火焰有多种火焰,目前普遍应用的是空气—乙炔火焰。

电热原子化器普遍应用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因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就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带石墨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前者原子化的温度在2100℃~2400℃之间,后者在2900℃~3000℃之间。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元素在热解石墨炉中被加热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汽,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强度与试液中被的含量成正比。

其定量关系可用郎伯-比耳定律,A= -lg I/I o= -lgT = KCL ,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原子化器光程(长度,每台仪器的L值是固定的;C是被测样品浓度;所以A=KC。

利用待测元素的共振辐射,通过其原子蒸汽,测定其吸光度的装置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它有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道,多波道等结构形式。

其基本结构包括光源,原子化器,光学系统和检测系统。

它主要用于痕量元素杂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及选择性好两大主要优点。

广泛应用于特种气体,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醇盐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但是测定每种元素均需要相应的空心阴极灯,这对检测工作带来不便。

火焰原子化法的优点是:火焰原子化法的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有效光程大,对大多数元素有较高灵敏度,因此应用广泛。

缺点是: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不够高,而且一般不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石墨炉原子化器的优点是:原子化效率高,在可调的高温下试样利用率达100%,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适用于难熔元素的测定。

缺点是:试样组成不均匀性的影响较大,测定精密度较低,共存化合物的干扰比火焰原子化法大,干扰背景比较严重,一般都需要校正背景。

4.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当通过基态原子的光辐射具有的能量h 恰好等于原子由基态→激发态所含有的能量ΔE时,基态原子吸收光辐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线ΔE=h v =hc/λ一般由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最低。

吸收谱线称为第一共振吸收谱线——主共振线——灵敏线,干扰小。

通常测量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原子结构,由基态→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差不同,吸收的光辐射的频率或波长不同。

5.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及缺点特点:(1灵敏度高,比原子发射光谱高几个数量级,绝对灵敏度达10-13-10-15g原子发射光谱以Ni为依据,测定的是占原子总数不到1%的激发态原子。

原子吸收光谱以No为依据,测定的是占原子总数99%以上的基态原子。

(2精密度高,准确度高,相对标准偏差一般可达百分之一,最低可达百分之零点三或更低。

原子吸收程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重现性好,稳定性好。

(3选择性好,干扰少。

干扰易排除。

原子吸收光谱是元素的固有特征。

(4应用范围广。

可测70多种元素,既可测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微量、痕量和超痕量元素。

可测金属,还可间接测非金属元素。

S、P、N等可测土壤、植物、生物组织等样品中的元素(5样品用量小,FAAS进样量一般为3—6ml,微量进样量为10-50μL,GFAAS 液体进样量为10-30μL,固体进料为毫克级。

(6仪器设备相比较简单,操作简单。

缺点:(1多元素同时测定有困难;(2对非金属及难熔元素的测定尚有困难;(3对复杂样品分析干扰也较严重;(4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的重现性较差。

三、离子色谱法1.离子色谱法概述离子色谱技术是1975年提出的一种革命性的微量湿化学分析新技术,1977年开始在水处理领域中采用。

现在离子色谱仪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精密度也越来越高,已逐渐推广到对蒸汽纯度作更精确的评价、对锅炉水处理的监督以及改善水中沉积物特性方面的研究中。

本学院分析中心的离子色谱仪是由13本SHIMADZU(岛津公司生产,采用离子色谱方法测定离子浓度,具有以下特点:1、试样用量少(本仪器只需求20 L以上的样品,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的辅助试剂,能准确、快速地顺序检测出多种离子,这是比色法等常规分析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2、由于它是属于色谱学方面的技术,因而可以同任何具有峰值一积分软件的数据处理技术结合使用。

2.离子色谱的基本部件整个系统由储液罐、柱塞泵、进样阀、分离柱、抑制柱、检测器和数据记录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见图1。

当流动相将所测样品带到分离柱时,由于各种离子对分离柱中离子交换树脂的相对亲和力大小不同,样品在分离柱上分离成不连续的谱带,并依次被流动相洗脱,测定溶液中多种离子使用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器灵敏而通用,所检测的电导率是溶液中离子的共性.在低浓度时是离子浓度的简单函数,并与之成线性关系。

然而由于离子交换分离的流动相几乎都是强电解质,电导率一般比待测离子高两个数量级,往往完全“淹没”了待测离子的信号,在分析流程中引入抑制柱,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法就是由分离柱流出待测离子的流动相.在检测前先进入抑制柱,在抑制柱中填充了电荷与分离柱相反的离子交换树脂,从而在抑制柱上发生两个简单而重要的化学反应,一个反应是将流动相转变成低电导组分,以降低来自流动相的背景电导:二是将样品离子转变成其相应的酸或碱,以增加其电导。

抑制柱的_[作流程起到将无选择性电导检测器转变成选择性电导检测器的作用,并且增加了待测离子的检测灵敏度。

结构组成:(1抑制柱抑制柱是构成离子色谱仪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重要部件。

由于抑制柱运行一段时间后.将失去抑制能力,需要再生,本仪器配置了两个抑制柱,自动切换把失效的树脂柱(抑制柱再生,另一个继续运行。

本仪器自动进行再生,不需酸碱等再生试剂。

(2流动相阴离子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流动相是氢氧化钠、碳酸氢纳、乙二四乙酸等:阳离子分析中常用的是盐酸、硝酸、甲烷磺酸等。

本仪器阴离子流动相常用的是碳酸氢纳,阳离子流动相常用的是甲烷磺酸。

但在分析复杂组分时.单一固定的流动相是难以满足快速分析和良好分离目的的,可以根据实际选择流动相或进行多流动相梯次流动。

(3检测器用离子交换或纤维膜抑制.结合计算机控制.具有自动校正零点和进行温度补偿等功能。

3.离子色谱的工作原理在离子色谱法中,各种离子是根据对交换树脂的相对亲和力通过离子交换而分离开的。

阴离子是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柱上分离的,当阴离子分离柱的出水再流过一个阳离子交换树脂柱f抑制柱1时,阴离子就转变成其相应的酸;阳离子是在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柱上被分离的。

阳离子交换柱的出水再经过一个阴离子交换树脂柱(抑制柱时,阳离子就转变成氢氧化物,而阴离子则转变成为低电导率的组分。

离子色谱分析多用来检测阴离子的量(Cl-- 、F-- 、NO3--等,有时用作检测阳离子(K、Ca、Na、Mg等离子。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学号 200909102121 姓名王思思同组者向亚玲、向文静数据处理分指导教师 __ 总成绩实验日期 2011/11/1 实验名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烟叶中 K 离子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烟叶中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的结构性能及操作方法。

2.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方法。

3.测定烟叶中 K 离子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火焰原子器是由雾化器,混合室,燃烧器三部分组成,雾化器的作用是将试样溶液进行雾化,使之成为微米级的气溶胶。

混合室的作用是使较大的气溶胶在室内凝聚为大的溶珠,沿室壁流入废液管排出,,同时使燃气,助燃气和气溶胶在混合室内混合均匀。

助燃器的作用是产生火焰,使进入火焰的气溶胶蒸发和原子化。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烟叶中的 K 离子,灵敏度高,用量少。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r 气钢瓶;微量注射器,容量瓶,分析天平,移液管,搅拌机,摇床 1. 试剂 KCl 标准溶液四、实验步骤 1.待测物溶液的配置取一定量的烟叶,放在搅拌机中搅拌成粉末,取一定量的烟叶粉末于洗干净的瓶中,在分析天平中称量,记下天平示数。

向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放入摇床中摇一段时间。

使得烟叶中的 K 离子溶于蒸馏水中。

2. 标准溶液的配置取四个 50ml 的容量瓶,用移液管分别取不同体积的 K 标准溶液,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要求制的的标准溶液中 k 离子的浓度分别为2μg/ml,4 μg/ml ,6μg/ml ,10μg/ml。

3. 钾的测定 6 预习分操作分安装钾空心阴极灯,按操作规程启动仪器。

调好仪器的实验参数,然后按溶液浓度由低至高逐一测量空白溶液和系列标准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