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传媒的行程》之《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7.2-传媒的行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7.2-传媒的行程教学设计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现代传媒技术有较高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史料来了解传媒的发展历程。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互动和参与,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传媒的发展历程方面,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传媒”、“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同时,学生可能对传媒对社会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把握传媒对社会舆论、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7.2-传媒的行程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传媒的行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传媒的基本概念,掌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和区别。
2.传媒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解传媒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传媒如何从古代的口耳相传、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现代的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个人如何应对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
-《传媒与社会:理论与实践》
-《新媒体时代:传播观念与实践创新》
-视频资源:
-《传媒的力量》
-《新媒体革命》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化对传媒的认识。
-教师可推荐阅读材料,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和文章。
-解答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传媒的行程)生活的变化教学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传媒的行程)生活的变化教学课件
众层次广泛,通俗易懂
不足:有声无形,缺乏形象感,转瞬即逝
欢迎收听你的月亮我的心节目
电视
优点:视听兼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感
染力强,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
不足:
观看节目受时间限制,不易 记忆,查阅困难
互联网
优点:资源共享,超越时空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互联网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大众传 媒;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虚拟 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
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
特点: 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东非高原) 自南向北经过埃及注入地中海 世界第一长河(6600多千米) 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地理位置:东非 自然环境: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河流: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说说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河流)
尼罗河颂 万岁,尼罗河! 你在这大地上出现, 平安地到来,给埃及以生命: 你将黑夜引导到白天, …… 你给家家户户带来了光明!
网络:愚人节各大网站发布比尔·盖茨遇刺身亡的消息
我们应如何看待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有积极 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缩短了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人民的认知得以同 步;它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以 堂而皇之地将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 事实的正确认知。
作业本P60拓展提升
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
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即1、2、 3、4……0,最初并不是由阿拉伯人所发明,而 是起源于古代印度。大约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印 度人采用了10进制记数法。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 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
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 原因:(1)地势低平, 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 于开垦和耕作。 (2)地处温带,气候温 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 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 展农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七单元 第2课《传媒的行程》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导学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七单元 第2课《传媒的行程》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导学案 人教版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学习目标】1、知道大众传媒的种类。

2、比较不同媒体的优点和不足,描述传媒发展的历程。

3、结合日常生活,归纳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大众传媒的种类、特点和影响。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一、课前预习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的推广为标志的。

在现代社会,流行的媒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我们一般称之为。

2.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可以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人们能从中获取其他传统媒体的信息。

同时它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虚拟的平台和平台。

3.如今,依托,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它使人们的、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变。

所以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正在步入。

4.传媒,承载着的使命,更记载着的变迁。

它记录着生活的内容,也记录着生活的变化。

二、课堂互学1、什么是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种类有哪些?4、归纳: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影响。

三、随堂巩固1.使中国印刷业彻底告别“铅与火”的年代,用“光与电”续写辉煌的发明是( ) A.铅字印刷技术 B.汉字激光照排系统C.互联网 D.博客和微博2.下列不属于现代传媒手段的是( )A.互联网 B.电视 C.广播 D.飞鸽传书3.在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现实,其所依靠的技术是( )A.网络技术 B.航天技术 C.生物技术 D.印刷技术4.从造纸术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众传媒一直在发展变化B.书籍、报纸、杂志已经被淘汰C.传媒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D.广播、电视、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传播手段5.现在,许多地方的考场都实行了电子监控,考试中心可以将系统指令和消息实时发送到各地招办的系统上,同时各地招办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发送到每位考试主考官的手机上。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传媒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B.传媒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C.传媒影响着大众的生活 D.传媒与大众生活关系不大6.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转变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传媒是( )A.广播 B.电话 C.报纸 D.电脑7.和其他媒体相比,报纸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不容易受文化程度的限制 B.画面表现的内容形象直观C.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检索 D.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8.“没有广播,就没有希特勒;没有电视,就没有肯尼迪。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第一框《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第一框《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课件
以往的这些传媒存在弊端:
①信息内容受限制 ②效率低:不够方便和快捷 ③容易被拦截、被利用 ④影响力较小 ⑤……
传媒的发展过程4:
传媒是
书、报、杂志
传媒的发展过程5:
传媒是
广播、电视
传媒的发展过程6:
传媒是 互联网
现代传媒的优势有哪些?
①内容不受限,可无限量传播 ②传播速度快、方便 ③影响力大
……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这张示意图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大众传媒的发展:表现在传播速度
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依赖 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今天能为我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的 传媒有哪些?各发挥了哪些作用?
大 书籍、报纸、杂志——相互了解的重要媒介
不即时
众 广播、电视 ——更加快捷联网 ——更快、更丰富、更民主
声音、画面即时
不同的大众媒体承载着不同的传媒功能:
文化 积累
宣传 功能
娱乐 休闲
舆论 监督
传递 新闻 信息 传播
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哪些?
①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②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③影响社会舆论 ④传承优秀文化 ⑤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⑥陶冶人的性情
……..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
——鸿雁传书
传媒的发展过程1:

“烽火戏诸侯”
说起
传媒是烽火
传媒的发展过程2:
古希腊“马拉松战 役”波斯----希腊
人 传媒是
斐力庇第斯
传媒的发展过程3:
“鸿雁传书”
传媒是鸽子
“飞鸽传书”
以往的传媒主要有:
——烽火、信鸽、驿马、大雁、 贴布告、鸡毛信、消息树等等
大众传媒极 大地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 世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7.2《传媒的行程》之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7.2《传媒的行程》之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件(共14张PPT)

人来犯的消息就传的非常快。
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

鼓 时光流逝。
驿 鸿 陆凯与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
汉武帝时,臣苏武被匈奴拘留,
家范晔友好,常以书信来往。
使者要求匈奴释放他,匈奴单
寄 雁 当时南北朝处于敌对状态,公 开通信不便,陆凯把一支梅花
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 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
装在信袋里,暗暗捎给好友,
烽 晨 烽火狼烟本是古代中国边境的
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每天早
士兵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
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的钟
火 钟 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燃 料”,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
鼓声,既可以用来报时,也是 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寺
狼 暮 看的很远,就这样,一个烽火 台接一个烽火台的点下去,敌
内也敲钟击鼓,用来召集众僧, 也起到警示作用。现代比喻可
1、文化传播方式
主题课堂
2、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82021/9/8Wednesday, September 08,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82021/9/82021/9/89/8/2021 1:56:3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82021/9/82021/9/8Sep-218-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82021/9/82021/9/8Wednesday, September 08, 2021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课《传媒的行程》教学设计2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课《传媒的行程》教学设计2

第2课时现代社会的群众传媒
导入
1、文化传播的不同开展阶段
2、我们日常获得信息的媒介有哪些?
〔引导: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这种途径中的媒体是什么〕
3、上述媒体中哪些是面向群众的媒体?群众媒体的种类
4、面向群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什么?印刷媒体的推广
5、阅读卡:印刷技术的开展?“铅与火〞、“光与电〞分别指哪种印刷技术
6、讨论:群众传媒有什么作用?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文化传播、社会监视、娱乐
——群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教学重点互联网的开展形势及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互联网的开展影响
教学过程
一、互联网的特点
1、新兴的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群众传媒
2、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
二、手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通信发布和获得信息
三、各种传媒并存,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各有优劣
四、群众传媒的影响
1、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使人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举例:学习方式的改变——图7-14 思考:学习方式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方式的改变——买东西的方式:网上购物〔订票〕
交往方式:网上联系 QQ E-mail
五、小结
最后一节:传媒承载这文化传播的使命……传媒改变了生活
四川雅安地震:迅速了解灾情,及时联系各方力量投入救灾,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减轻人们的因灾难面临的痛苦。

哪些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报纸、新闻播送。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传媒的行程》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导学案人教版(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传媒的行程》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导学案人教版(新)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学习目标】1、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文化传播的方式。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文化传播的手段。

3、认识文化传播的意义,了解文化传播的大致发展脉络。

【学习重难点】文化传播的方式、媒介与脉络。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一、课前预习1.文化传播,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它是通过说话、写作或者形象等传递、___ _或___ _信息的行为。

2.文化的传播有一些基本途径,如__ _ _、__ _ _、__ _ _等3.无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文化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这就是___ 或者__ _ _。

4.传媒的发展,大体经历了__ _ _、__ _、__ _ _、__ _和__ _ _等阶段。

二、课堂互学1、什么是传播2、文化传播的方式(途径)有哪些并判断图7-6、图7-7、图7-8、图7-9和图7-103、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有哪些4、传媒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三、随堂巩固1.下列行为中,属于文化传播的有( )①小明与远在美国的同学小强通过网络视频聊天②小丽寒假时与父母一同去八达岭长城观光③诺贝尔文学获奖得者莫言进行文学创作④2012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以下属于现代文化传播方式的是( B )3.文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下列活动可以成为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①亲朋好友周末举行聚会②暑假和父母去海南旅游③我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④向其他国家出口茶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中的文化集丛或文化元素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有( )①丝绸贸易,出国留学②亲朋聚会,出国旅游③商贸活动,人口迁徙④经济交流,政治互访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可视为文化传播过程的是( )①亲朋好友聚会②在家洗衣服③杭州举办动漫节④中俄互办文化年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漂流书香。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无论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都学 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这就是 传媒或 媒体
阅读书本上的年代尺,我们来看看传媒有哪些, 走过了什么样的行程
身体、 动作
从印刷媒体开始,传媒才真正面向大众
语言、 图画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个 意思吗?
文化传播的 手段:是媒介,例如 书籍、网络 文化传播的 方式:是对媒介的运用,例如 看书、上 网(表示一个动作)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朋友之间的聚会聊天 同学们在教室上课
外出游览名胜古迹
人在社会中的交往都可视为文化的传播。
古代儿童在私塾中学习
文化教育
人们面对面的交流
日常交往(传统)
日 常 交 往 ( 现 代 )
视频聊天
泉州古港图 商贸
旅游 古人游览泰山留下的遗迹
结合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举例 说一说文化传播还有哪些方式?
如:这种商贸活动
博览会:世博会世界各 个地区科技文化的交流
集市:各地货物的交 换
如:人类的迁徙活动(移民): 美国的中国城每到中国年的时 候,就会举行舞龙舞狮的活动
如:战争:我国的造 纸术就是有战争传入 阿拉伯国家的
如:现代学校教育
最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有些人对教育这种传播方式有着不同的见 解,阅读书本P83~84三位同学的观点, 谈成表格。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优势 1容易保存 2反复阅读 3阅读自由
1制作、收听方便 2传播范围广 3通俗易懂 4设备简单
1视听结合现 1内容形式多样
场感强
2即时性强
2时效性强 3充分互动
4虚拟的人际交 往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吴刚伐桂v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
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 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 世2的021人/3/2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 溪间休寻何处来源 咏曲驻斜晖 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 亭畔莫问当年初照 举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认我不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2021/3/2
月亮啊月亮 故乡啊故乡 我的故乡不在月亮上 月亮不是我的故乡 可是当我看见天上的月亮 总是想起曾经的故乡 多少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我的故乡是否还是故乡的模样 银色的月光照耀着他乡 大雪的冬天我思念故乡 多少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我的故乡是否还是故乡的模样 可是当我看见天上的月亮 总是想起曾经的故乡 我的故乡不在月亮上 月亮不是我的故乡 月亮啊月亮 2故021/乡3/2 啊故乡
2021/3/2
2021/3/2
2021/3/2
2021/3/2
2021/3/2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3/2
v朱元璋起义v 空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 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 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 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 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空格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 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 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2021/3/2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
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 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 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 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 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 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 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 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 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 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 “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 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 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 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 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 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 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 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 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 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 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 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 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 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 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 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 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 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 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 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 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 所以有些20文21明/3/人2 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 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2021/3/2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 郁郁畹华梅兰芳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2021/3/2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 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 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 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 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 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 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 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 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