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以下是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生计艰难,但他从小就立志要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诵诗文,准备科举考试。
在他的读书生涯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甚至吃不饱饭,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范仲淹的勤奋苦读得到了回报。
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一名进士。
此后,他分别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范仲淹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即使出身贫寒,也可以通过勤奋苦读,改变自己的命运。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赖。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华勤学故事:范仲淹断齑画粥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
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
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
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
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幼年丧父,母亲很穷,因范仲淹为没有依靠,就改嫁到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只好每天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范仲淹把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
由于家里贫穷,他的生活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
没有菜,他就切一些咸菜下饭。
生活如此艰辛,但他却毫无怨言,专心读书学习。
后来,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却仍然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
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深深同情他贫穷的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酒菜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把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些是我父亲送来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家吧!“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饭菜而推辞,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
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
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父亲。
这位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啊!”范仲淹长大以后,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从白天到深夜,他都认真读书,孜孜不倦。
5年的时间里,他竟然不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候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他就把水浇在脸上。
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不不吃,直到天黑了才吃一点儿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告诫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也成为千古名句,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赞誉。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范仲淹一生读书不辍,特别是多次迁居的青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读书的遗迹,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苦读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范仲淹的故事【一】范仲淹在担任邠州的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
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二】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范仲淹的故事【三】范仲淹从小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
范仲淹苦读及第的故事

范仲淹苦读及第的故事第一篇嘿,亲!今天来跟您唠唠范仲淹苦读及第的事儿。
范仲淹这孩子呀,打小就命苦。
家里穷得叮当响,可他偏偏有颗上进的心。
小时候,为了读书,那条件艰苦得哟!住在破庙里,每天就煮点稀粥,冻成块,分成几份,饿了就啃一口。
这日子,一般人能受得了?但范仲淹能!读书那叫一个刻苦,白天黑夜不停地读。
晚上看书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清醒接着来。
周围的人都觉得这孩子太拼了,可他心里清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就这样,年复一年,范仲淹的学问是越来越高。
终于到了考试的时候,他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那股子自信,仿佛在说:“我这么努力,肯定能行!”果不其然,范仲淹成功及第啦!这可把他高兴坏了,多年的苦读总算没白费。
您瞧瞧,范仲淹这股子劲儿,是不是特别值得咱们学习?第二篇亲,今天跟您讲讲范仲淹苦读及第的精彩故事!范仲淹出生的家庭可不富裕,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他想有出息的心。
他去庙里读书,那环境真是差得没法说。
可他不在乎,一门心思都在书上。
每天吃的啥?就是那稀溜溜的粥,还舍不得多吃,就怕一下子吃完了后面没得吃。
大冬天的,冷得要命,别人都在暖和被窝里,他倒好,借着那一点点灯光读书。
人家出去玩,他不去,就抱着书啃。
有人笑话他,说他傻,读那么多书有啥用。
范仲淹可不理会,心里想着:“你们懂啥,我这是在为未来打拼。
”读书读久了,难免会犯困。
他就想了个招,用冷水浇头,让自己清醒清醒。
这得多难受呀,可他为了读书,啥苦都能吃。
终于盼来了考试,范仲淹一点都不慌张,因为他知道自己准备得够充分。
考场上,他沉着冷静,把自己多年学到的都发挥出来。
等到放榜的日子,范仲淹看到自己的名字,那眼泪呀,止不住地流。
这是高兴的泪,是多年辛苦付出有了回报的泪。
您说,范仲淹是不是超级厉害?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他那股子不怕苦的精神?。
范仲淹苦学不忘天下-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

范仲淹苦学不忘天下|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导语: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篇一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篇二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
历史故事:范仲淹读书_故事

历史故事:范仲淹读书
历史故事:范仲淹读书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府应天书院求学。
他发奋读书,孜孜以求,倦怠时用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充饥,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
1014年正月的一天,当朝皇帝宋真宗来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大街小巷挤满了围观的人,书院的所有学子也都纷纷跑出书院去看皇帝。
大家都想看看皇帝长什么样,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依旧端坐在教室里用功学习。
皇帝走了,同学们一个个陆续回到了书院,当看到范仲淹还在教室里学习时都感到很奇怪。
万岁爷驾到,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怎么坐得住啊!一个同学好奇地问范仲淹:“范兄,你怎么不去看皇帝呢?”谁知范仲淹反问:“皇帝有什么好看的?”同学说:“皇帝一辈子都难得见上一面,这机会多难得啊!你真应该去看看。
”范仲淹回答:“皇帝总是要见的,但等将来看也不晚啊!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
”说完,继续埋头读书。
范仲淹家境贫寒,看着他的寒酸样,有的同学鄙夷地认为他痴人说梦,而有的同学则为他的远大志向深深折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五年寒窗,范仲淹学有所成,而且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1015年,27岁的他考中了进士,受到朝廷重用,步步高升,成了在皇帝身边辅佐的重臣,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皇帝。
割舍今天,才能收获明天。
看来,自古以来这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范仲淹勤学苦练的故事精选

宋朝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名相范仲淹,他虽然出身贫苦,自幼孤贫,却勤学苦读,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以真才实学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在文学史上还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作品,是在困境之中崛起的典范。
下面一起来阅读一下范仲淹勤学苦练的故事,希望看完后内容让您有所收获和启示。
出生于公元989年的范仲淹,还不满一岁父亲就离开了他,失去生活依赖的母亲谢氏只好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而范仲淹也改姓为朱,在朱家长大。
从小,范仲淹就为自己树立了特别远大的目标,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济世救人,因此学习起来也特别刻苦。
有一次,范仲淹走在街头,碰到了一个算命先生,淘气的他便走过去问:“先生帮我看一看,将来我长大后能不能做宰相呢?〞这个算命先生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觉得一个小孩子却说出这样的话,很令人惊讶,便笑着说:“你才几岁,就想做宰相?这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周围的人也都嘲笑范仲淹小小年纪就说大话,这让范仲淹有一些不好意思,便又改口说:“既然这样,那你看看我能不能做医生?〞算命先生又笑着说:“你刚刚说想做宰相,我说了你一句,就变成想做医生了,这个差距是不是太大了?〞这一次,范仲淹并没有害羞,他朗声答复:“其实差距并不大,我的问题也还是一样的。
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才能救人。
所以我只是想问我能不能够救人,而你们却都以为我是贪图宰相的荣华富贵而已。
〞听一个孩子竟发出这样一番宏愿,算命先生点头说:“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将来必定可以成为一名良相。
〞当时朱家虽然并不缺钱,可范仲淹一直是省吃俭用,养成了简朴的好习惯。
而朱家的那些兄弟却不像他,每天都挥霍浪费,范仲淹看不惯就去批评他们,结果朱家兄弟不耐烦地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关系?〞范仲淹听到这话,不由得一怔,他觉得朱家兄弟似乎话中有话,便四处打听,才有人告诉他:“你是姑苏范家的孩子,是你母亲改嫁才把你带到这里来的。
〞这件事让范仲淹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下定决心离开朱家独立生活,于是匆匆收拾了行囊,带上琴剑,不顾母亲的阻拦,毅然辞别了养育他21年的朱家,前往南京求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很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所以
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
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
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
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
强不息。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
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
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
“我有数,很多。
”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
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
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
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
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
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
固成圆圆的一整个。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
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
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
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
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
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
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
划粥断齑,既
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
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体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
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
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
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
两鼠慌
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
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
又挖开另
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
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
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
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
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
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
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