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

合集下载

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研究

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研究

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管道作为各类流体输送的主要工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运行、外部环境和材料老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管道往往会出现各种缺陷,如腐蚀、裂纹、焊接缺陷等。

这些缺陷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对管道进行定期、有效的缺陷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导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近年来在管道缺陷检测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利用超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对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幅度和波形等参数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管道内部缺陷的精确识别。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超声导波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且无需破坏管道结构,因此在管道缺陷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超声导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包括超声波的传播特性、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缺陷识别算法等。

我们将对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不同管道类型和缺陷类型下的检测效果和可靠性。

我们将对超声导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管道缺陷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超声导波技术原理及特点超声导波技术是一种基于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特性的无损检测技术。

其原理在于利用高频振动产生的超声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遇到缺陷或界面会产生反射、折射或散射等现象,通过接收并分析这些反射波、透射波或散射波,可以实现对材料内部缺陷的定性、定量和定位检测。

高灵敏性:超声导波技术能够检测到微小的缺陷,如裂纹、腐蚀、夹杂等,对于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长距离传播:超声导波在管道中传播时,能够覆盖较长的距离,减少了检测点的设置数量,提高了检测效率。

实时在线监测:超声导波技术可实现对管道的实时在线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管道的预防性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压力管道检测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分别从超声导波检测技术概述、压力管道检测需求分析、应用案例分析、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技术改进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展望了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并总结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压力管道领域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有望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压力管道,应用研究,需求分析,案例分析,优势,局限性,技术改进,发展,展望,总结,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压力管道是输送液体或气体的重要设施,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管道运行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管道存在着腐蚀、疲劳、裂纹等问题,给管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了挑战。

及时有效地检测管道的健康状况,成为保障生产安全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探讨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探讨技术改进与发展方向,并展望其在压力管道检测领域的前景,旨在为压力管道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压力管道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研究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助于预防管道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敏度,能够检测出管道内部的微小缺陷和裂纹,实现对管道的全面监测和评估。

这对于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检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还可以推动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管道中固有传播的弹性波传递声波信号,从而检测管道内部状态的方法。

它具有高效、精确、无损、不需要管道开挖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核电和航空等行业。

该技术在检测管道内部存在的裂缝、氧化、腐蚀、壁厚变化等缺陷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核心是管道内部传播的弹性波,将弹性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与分析,得出管道内部状态的相关信息。

该技术主要有三种探头类型:双向检测探头、单向检测探头和球形检测探头,以满足不同管道尺寸和形状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还可以与无损检测机器人和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可视化管道内部状态及历史数据的追踪和管理。

在应用方面,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管道开挖或者拆除,以及高效、准确地识别出管道内部状态。

它可以精确地查找到管道壁的缺陷、管道环境内的氧化情况、均匀性变化、破损情况等,从而为维修保养、管道安全检测和材料选择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管道日常检测和维护的工具,能够节省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超声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在管道安全、质量和效率方面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优势,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技术之一。

它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并给相关工业领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导波技术

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导波技术

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导波技术摘要:近年来超声导波检测研究有了新进展,超声导波技术作为一种新式检测手段被运用于各行各业。

本文主要介绍超声导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运用,以供参考和分析。

关键词:无损检测;超声;导波技术引言相对于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导波具有传播距离远、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大型构件和复合材料板壳的无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由于导波的一些机理和特性仍然有的地方不是很清楚,导波的理论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无损检测界的焦点研究之一。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很多有关导波的新技术。

1、超声导波检测技术概念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即长距离超声遥探法,主要用于在线管道检测,包括低碳钢、奥氏体不锈钢、二重不锈钢等材料的无缝管、纵焊管、螺旋焊管。

可应用于油气管网(如天燃气管道、炼油厂火焰加热器中的垂直管路、带岩棉保温介质和漆层的架空液化气管道)及石油化工厂中的管网(如无保温层的输送CO与H合成类的淤浆管道、石油化工厂的交叉管路),码头管线、管区的连接管网,海上石油管网/导管,水下管道、电厂管网,结构管系,穿路/过堤管道、复杂或抬高管网,保温层下管道(例如带有保温层的氨水管道)、带有套管的管道,以及带有保护层的管道。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能检出管道内外部腐蚀或冲蚀、环向裂纹、焊缝错边、焊接缺陷、疲劳裂纹等缺陷。

最新的利用磁致伸缩换能器的超声导波检测已能应用于非铁磁性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除了管道检测还能用于棒材、钢索、电缆以及板盘件的检测。

2、超声导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以管道检测为例对于导波在结构中传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1920s);主要启蒙于地震学领域。

从那以后,开始致力于导波在圆柱状结构的传播方面的分析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1990s)早期,导波检测被认为仅仅是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无损检测方法。

如今,导波检测作为完整健康监测计划应用于石油产业领域。

与传统的超声波不同;有多种导波模式用于管道几何学,通常归类为三组,分别是扭转模式、纵向模式和弯曲模式。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化工、石油、能源等重要行业的快速发展,管道系统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管道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如裂纹、腐蚀等,对管道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在管道系统中实施有效的缺陷检测和评估技术,是维护管道系统安全的必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管道缺陷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如涡流、超声、X射线等,其中,超声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声学能量传输的非破坏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管道缺陷检测中。

管道超声检测技术主要有直接接触、水浸、干式和气压式等不同形式,但这些方法均存在着检测深度和检测精度等方面的限制。

为了克服传统超声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该技术通过在管道内部传播机械波,实现对整个管道壁厚的全局检测,具有无需接触、快速、全面、高精度等优点,成为管道缺陷检测技术中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

二、研究内容本文拟以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原理及特点介绍超声导波检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重点阐述其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2. 超声导波在管道中的传播特性分析分析超声导波在管道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探究管道壁厚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导波信号的影响。

3.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信号分析及缺陷识别方法研究采集探头产生的超声导波信号,分析信号特性,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缺陷,研究其对应的信号特征和识别方法。

4.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设计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系统实验平台,通过对真实管道缺陷的检测与识别验证技术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三、研究意义1. 对于优化传统管道缺陷检测方法、提升管道安全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 为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推动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3. 对培育高水平的无损检测技术人才,提高我国无损检测领域的科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管道缺陷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

管道缺陷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

管道缺陷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导言本文旨在介绍管道缺陷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

管道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输送设备,而管道缺陷可能会导致泄漏、断裂等严重后果。

对管道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测至关重要。

而传统的探伤方法往往存在着限制和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新的检测方法。

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管道缺陷检测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概述1.1 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原理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是一种利用电磁超声螺旋导波技术的管道缺陷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电磁超声螺旋导波技术,通过对管道内壁的超声信号进行螺旋成像,实现对管道内部缺陷的高分辨率成像和定量检测。

1.2 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探伤方法,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具有以下优势:a) 非接触式检测:无需直接接触被检测对象,减少了对管道的干扰和损伤;b) 高分辨率成像:通过螺旋导波技术,能够实现对管道内部缺陷的高分辨率成像,发现微小缺陷;c) 快速成像:成像速度快,能够快速对管道进行检测和评估。

1.3 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应用前景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管道缺陷检测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关键技术2.1 电磁超声螺旋导波传感器电磁超声螺旋导波传感器是实现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的关键设备。

该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接收并记录管道内壁的超声信号。

2.2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是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核心部分。

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采集管道内壁的超声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成像重建,最终形成管道内部的缺陷成像。

2.3 成像算法成像算法是电磁超声螺旋导波层析成像方法的重要技术支撑。

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

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

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管道在各种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石化、水利和供暖系统等。

长期使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管道内部存在各种缺陷如腐蚀、裂纹和磨损等,这些缺陷可能会导致管道破裂、泄漏等严重后果。

管道缺陷的动态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超声导波是指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的具有高频、超声的弹性波。

由于超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时可以穿透一定深度,因此可以用来检测管道内部的缺陷。

与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方法相比,超声导波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穿透深度和灵敏度,同时可以实现对管道内部大面积的缺陷进行快速高效检测。

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波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三个步骤。

通过超声发射器在管道的一个端口处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管壁内传播并经过管道内部的缺陷时会发生反射和散射。

接着,通过超声接收器接收反射和散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可以利用算法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对管道内部缺陷的定位和识别,最终生成缺陷的检测报告。

在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方法中,超声波的频率和波速是两个重要的参数。

一般来说,当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时,其穿透深度越浅,但对小尺寸缺陷的检测灵敏度更高。

而波速则影响了超声波在管道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衰减程度,需要根据具体管道的材质和结构选取合适的波速参数。

为了提高基于超声导波的管道缺陷动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通过引入多通道和多角度检测、实时成像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

多通道和多角度检测可以提高对管道内部缺陷的探测范围和检测精度,实时成像可以实时显示管道内部的缺陷信息,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判断和处理,数据分析则可以利用先进的算法进行大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为管道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站场管道的导波检测技术

站场管道的导波检测技术

站场管道的导波检测技术佚名【摘要】超声导波是由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不连续交接面间产生多次往复反射,并进一步产生复杂的干涉和几何弥散而形成的。

导波主要沿管道轴向传输,当导波传输过程中遇到缺陷时,会在缺陷处返回部分反射波,因此可根据反射波来检测缺陷位置和大小。

结合中洛管道站场管道特点,进行站场管道导波检测技术研究。

结果表明,站内伴热管道失效概率最高,其失效形式主要为腐蚀泄漏;失效后果最严重的风险点为加热炉,其次为燃料油管。

建议全线范围内拆除固定墩,验证是否有固定墩内腐蚀的情况,或定期进行导波检测,监测管道腐蚀的发展状况。

由于中洛线站场设施的风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上升较快,建议加强监测,降低站场风险。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3页(P22-23,24)【关键词】输油管道;导波检测;完整性管理;管道失效【正文语种】中文1.1 导波基本概念超声导波是由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不连续交接面间产生多次往复反射,并进一步产生复杂的干涉和几何弥散而形成的。

其中,传播介质称为波导,传播速度仅与波导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而与波动本身特性无关。

在传播过程中,一定频率相近的一族波叠加形成波包,此波包的速度称为群速度,而其中每一相波的速度称为相速度。

导波既携带了扰动源的信息,同时又包含了波导本身的特征。

导波主要沿管道轴向传输,当导波传输过程中遇到缺陷时,会在缺陷处返回部分反射波,因此可根据反射波来检测缺陷位置和大小。

检测灵敏度用管道环状截面上金属缺损面积的百分比评价,当缺损面积达到管道总截面积的3%便可检出。

1.2 管道中的导波模态由弹性动力学可知,各向同性均匀的线弹性体的运动由纳维方程决定,假定方程解具有谐波形式,则质点位移分量为式中周向阶数n=0,1,2,3…;Ur、Uθ、Uz是由Bessel函数(或修正的Bessel函数,取决于幅角)构成的相应的位移幅度。

根据Meitzler(1961)、Zemanek(1972)、Silk和Bainton(1979)的理论,当假设导波在空心无限长且无应力的管道中传播时,其导波分为三种模式:轴对称纵向模态,L(0,m);轴对称扭转模态,T(0,m);非轴对称的弯曲模态,F(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
发表时间:2018-08-14T11:41:10.6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张加恬[导读]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长距离、全范围的检测手段,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前沿的管道检测技术
浙江赛福特特种设备检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长距离、全范围的检测手段,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前沿的管道检测技术。

超声导波技术作为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因为其具有检测距离长、速度快、成本低并且可以检测到一般常规检测器无法检测的地方,例如有套管或者埋地管道等特殊管道。

本文通过介绍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提出这一检测技术的应用关键,对此,为以后人们能广泛应用管道超
声导波技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超声导波技术;管道;检测技术
在化工及其相关类工厂中大量压力管道被集中在管廊上,沿着装置或在厂区外布置。

管廊上压力管道的距离长,离地距离高,而常规检测技术是单点检测,对于数量庞大的管道,其检测成本高,效率低。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具有检测距离长,效率高且可以同时检测管道内外壁的优点。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长距离、全范围的检测手段,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管道检测技术。

1 超声导波技术
1.1基本原理
导波原理好像平板中的板波,它发出的超声波频率比板波更低,它横穿整个管壁,并可以继续沿管壁传播上百米。

当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缺陷、结构变化的地方,脉冲波会发生反射并沿管壁传播到传感器而被接收。

这一特殊的工作原理决定了管道超声波可以应用于工业企业中大范围、远距离的检测中去,实现全覆盖管道壁。

1.2导波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优缺点
应用于:管道、管状设备等。

检测管道类型:无缝管、纵焊管等。

优点:(1)一般常规超声波检测只能检测到管壁一个点的腐蚀情况,而管道导波检测技术可以利用一个检测点,从两个方向检测到几米甚至上百米管道腐蚀情况。

(2)可以检测到常规检测技术无法检测到的地方,如埋地管道等特殊管道。

(3)检测速度快、效率高、全方位覆盖,无漏检。

(4)可敏感地感应到横截面检测面的金属损失,检测深度也达到管道横截面的4%。

缺点:(1)超声导波不能对缺陷准确定性,定量也是不准确的,对可疑地方只能再根据其他检测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测。

(2)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很难将单个点状缺陷和轴向条状缺陷检测出来。

(3)焊接处的管道因为结构发生变化影响整个检测的长度和准确度。

2 弯管检测研究现状
导波在弯头部位容易发生频散和模态转换,并且导波能量将主要集中在弯头的背弯部位。

因此导波检测弯头时,容易发现处于弯头背弯部位的缺陷,而可能漏检内弯的缺陷。

在弯头生产时,弯头背弯处壁厚将小于内弯壁厚,且背弯处受到管道中介质冲刷的影响,更容易产生缺陷。

因此采用超声导波检测弯头部位缺陷是可行的,但其难点在于信号分析。

国内外对于弯管的研究还较少。

2.1国内研究概况
目前大多数从事导波检测的科研人员主要针对的是直管道的缺陷检测展开的研究,然而管道系统里的直管道绝大部分是 90°弯曲管道连接起来的,研究导波在弯曲管道中的传播在近年来变成一个热门的话题。

学者已经对导波在弯曲处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弯管中缺陷的进行了检测,模态具有检测弯曲管道外侧区域的能力。

也有学者通过改变90度弯头的曲率半径进行试验,模态在不同的曲率半径下,穿过90度弯头的能力(即透射系数)。

2.2导波检测仪器对比
超声导波的激励方式主要有压电晶片和磁致伸缩,相比于压电晶片式导波仪器,磁致伸缩激励方式易于实现非耦合状态下检测,且易于激励扭转模态导波。

其中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是通过磁致伸缩效应和逆磁致伸缩效应激发和接收超声导波信号。

铁磁体在外磁场作用下会引起磁畴的变化,而磁畴的变化也引起晶格的变形,从而产生振动激发应力波。

反之,在磁场的作用下,铁磁体中晶格的变化会改变磁畴,从而影响外磁场的变化。

磁磁致伸缩仪器的功放研制是关键点和难点。

压电晶片激励超声导波的研究难点和热点在于晶片的研制。

采用压电方式激励导波时难以激励纯正的扭转模态,但是很容易激励纵向模态导波,而磁致伸缩激励方式正好相反。

在价格方面,压电晶片导波检测仪器比磁致伸缩导波仪器更昂贵。

3 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压力管道中进行检测的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的关注与研究。

因为在实际生产作业中非常需要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压力管道检测管道情况,所以超声导波技术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管道检测的一大技术。

3.1单一模式导波检测
一般来说,激励源产生的波是处于其所在频域范围内所有的模式,是很复杂的,几乎是没办法直接利用这种信号直接进行分析的。

但是如果利用一些特定的激励形式把复杂的信号转化成具有单一模式的信号,这样将大大减少工作强度。

当前在国外研究领域,超声导波检测经常使用的单一模式导波是 L的模式。

采用L模式的导波的优点在于:(1)在某个固定的频率带宽内,这种模式下的信号基本都是非频散的,意思就是导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都不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所以这样当导波进行传播时是相对稳定的,几乎不发生变形;(2)这种模式下的导波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这样会使其他杂乱的、不需要利用的信号处在后面;(3)这种方法对内表面和外表面的灵敏度都很高,因此这种模式的导波不但可以检测内外表面的损伤,还可以沿径向方向进行检测。

3.2模态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技术是近五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因为其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发展很迅速。

这种技术是利用其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可以快速释放能量对管带物体进行检测的,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形成动态检测,而且覆盖面广。

3.3多模式导波检测
因为一种模式的导波只能检测出一种缺陷类型,但是实际工程中的缺陷却是多种复杂原因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利用多模式导波检测可以同时对多种缺陷进行检测。

另外,可以根据激励信号的空间相位和幅度的特殊性对一些结构中的缺陷进行检测。

比如可以利用低频窄带脉冲信号的特殊性检测管道,这样的方法很适合应用在径向和轴向不均匀特点的管道缺陷。

4 超声导波检测的应用
从现在来看,管道铺设方法有架空和埋地两种。

因为使用时间较长,管道的腐蚀也比较严重。

针对于腐蚀情况的检测,如果继续运用一般常规检测技术还需要利用手脚架、拆除管道外壁的保温层、大面积,长距离的挖沟等长时间,大工作量的前期辅助工作,无疑是增加了检测技术的检测成本。

而经过大的变动之后能否正常进行检测,检测是否准确这些也是应该考虑的地方。

检测后的管道能否正常运作也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工作。

结论
目前,研究研究表明纵向模态导波对管道周向缺陷比较敏感,而扭转模态导波对管道纵向缺陷比较敏感,相比于直管,压力管道的弯头部位会引起导波频散和模态转换,同时弯头的焊缝也会对导波的传播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弯管部位是检测难点。

参考文献
[1]郑国军.磁致伸缩导波管道无损检测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陈旭玲,朱如鹏,陈阳.多场耦合下超磁致伸缩材料特性与应用综述[J].机械传动,2016(10):181-184.
[3]龙盛蓉.管道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机理及传播特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