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国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严格做好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要求1.已完成的科技立项项目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不在申报范围内.2.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已在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和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不在申报范围内.3.项目完成期限一般应为一至三年。
二、申报对象申请国家项目的申请人必须是在立项工程启动时间正式注册的在校本科生,申请者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进行申报,申报团队不能超过5人。
三、审查细则(一)组织机构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科技处、财务处及设备处主要负责人。
教务处、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同时负责学生实验条件的保障;科技处负责协助项目征集;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设备处负责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对学生的开放及管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秘书由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实施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教务处和团委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组成。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绩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
各学院成立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小组和评审分委员会,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实施方案的制定与组织落实,评审委员会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和推荐.(二)项目管理1.项目的申报:由科技处、各学院、教务处和团委共同进行项目征集,学校计划实施办公室统一发布指南,由学院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申报。
大学生创新项目心得体会

大学生创新项目心得体会篇一: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心得体会通过参加这次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我们都有了很多收获。
首先是对这种实验项目的进一步认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强调的是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实施过程讲究长远效益,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不为得到成果而,重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知识,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
回想一年来自己参加创新实验的经历,从开始对实验项目内容的理解认识到项目计划的讨论和确定,从对项目的整体把握到实验创新点的寻找,并制定详细的项目方案和进程,以及项目当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我所感兴趣的、觉得有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也学到了坚持不懈、善于思考、积极总结的可贵精神。
在研究方面,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勤于思考,主动进行实践环节。
创新性试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实验,可以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很多实验方法要去查找文献资料,去领会理解实验的内容,确定试验需要进行创新的方向。
弄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计划一步步的努力实施,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独立的思考。
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时候要么去向老师、师姐求助,要么就是通过查阅文献寻找答案,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独立的思考,然后和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结论,讨论之后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
在创新方面,首先要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创新点不一定必须是很高深很前沿的东西,只要不是照搬照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好。
所有的实践和工作都要围绕创新点来展开,不能偏离主题,当然,本着“不纯粹为了得到成果而实验”的想法,所以更不能凭着个人的主观臆想来猜测实验的结果,而是参照创新点有根据有目的的做出合理的预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完全尊重实验的科学性,然后再一点点地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
虽然项目进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本小组成员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正是一次次通过努力越过难关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也让我们体会到:世界上任何一个突破性、创新性的成就都是经过这样“平凡有点枯燥”的过程后一步步得出来的。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 引言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自主提出并开展的科研、技术或创意项目。
这些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在学术领域的突破和成长。
本文将为您介绍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意义、设置方式、培养目标以及实施策略。
2. 意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的自主提出和开展,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大部分创新实验项目需要学生组成团队,并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享思想和分工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推动了学校和社会科研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项目往往涉及到前沿技术和学术领域,通过学生的研究和实验,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很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设置方式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一种常见的设置方式是学生提出项目方向或主题,并由学校或相关教授进行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项目方向,并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
另一种设置方式是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创新项目,供学生申请参与。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实验项目。
无论哪种设置方式,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持,包括实验室、设备、经费等,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创新实验项目。
4. 培养目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了贯彻有关精神,推进创新教育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决定实施“XX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为规范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一、实施原则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开展研究工作,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通过组织本科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使其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整体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3.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二、组织与管理1.XX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行校级和院系级两级管理。
2.学校成立“XX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院长任组长,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校团委、财务处、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等主要领导以及各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组成。
负责研究解决资源利用、经费支持、项目合作等问题。
3.“XX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其职能是:(1)负责组织项目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总结等日常管理工作。
(2)监督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3)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交流网站,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研究经验、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共享各类资源的平台。
(4)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创新研究交流活动,为学生在创新研究过程交流各种信息,结识不同学科的研究伙伴,组成跨学科创新团队提供机会。
(5)根据专家组的评审和提出的奖励建议,审核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所获得学分和其它奖励。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方案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方案创新实践项目是当前大学生接触并参与的重要实践形式,其目的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项目的选择、创新点、项目实施环节、预期成果和个人收获等方面,展开详细的回答。
一、项目选择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选择是成功实施的基础。
首先要明确一个切实可行的问题或需求,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
通过调查研究、与导师或专业人士交流,学生可以确定一个与实际需求深度匹配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项目。
二、创新点在项目方案中,必须明确项目的创新点。
创新点可以是项目整体方案的独特性,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
项目的创新点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重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三、项目实施环节在项目实施环节中,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室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等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责任分工和协作合作,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四、预期成果在项目方案中,需要明确预期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是在学术上的突破,也可以是社会实践方面的成效。
例如,在科研项目中,预期的成果可能是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在社会实践项目中,预期的成果可能是解决实际问题或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个人收获创新实践项目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面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加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六、项目的问题与挑战创新实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例如,项目时间紧张、资金不足、设备条件有限等。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够灵活应对并解决问题。
七、项目的推广与应用创新实践项目的推广与应用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将项目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中去,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优秀大创项目案例

优秀大创项目案例在大学生活中,大创项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众多大创项目中,有一些项目脱颖而出,展现了学生们优秀的团队合作和创意思维。
以下是一个优秀大创项目案例的介绍。
项目名称:智能废物分类系统项目简介:智能废物分类系统是一款基于物体识别技术的智能设备,旨在帮助用户更轻松地实现废物分类。
该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用户投放的废物,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废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将废物分为可回收、有害、湿垃圾等类别。
用户只需将废物放入系统中,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并分类,提高废物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该系统采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识别算法,并结合了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
用户投放废物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摄像头拍摄废物图像,然后通过预训练的模型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分类。
最终,系统会显示分类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创新点:•结合了物体识别技术和废物分类,实现了智能化废物处理;•提高了废物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了人工处理的误差;•通过智能设备的方式,使废物分类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
市场应用:智能废物分类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办公室等各种场所,帮助用户更好地处理废物,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未来,该系统有望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成为废物处理领域的一项颠覆性技术。
这个智能废物分类系统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大创项目案例,它展现了学生们在科技创新和社会问题解决方面的卓越能力。
通过这样的项目实践,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创新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创新项目心得体会3篇

大学生创新项目心得体会3篇大学生创新项目心得体会3篇的只是创业的热情,创业的意识,对于创业途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风险,缺乏思想预备,尤其缺乏创业的资金、经验及基本思路。
其实,创业意识是一种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爱好、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心里成分。
目前就业题目是一个全球性的题目,在就业的压力下,大学生因生存、尊严需要以及个性特点产生创业意识很普遍。
当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机会与挑战共存,风险与利益同在,大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同时,也要审时度势。
一方面要客观的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看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这些素质不仅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还包括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知识等。
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投资的环境等,同时要熟悉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题目与风险。
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必须提前做好预备,不仅是思想预备,还包括自己的资金来源;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行业的现状、远景评估;近期以及远期经营计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自己对国家政策法规的了解;未来企业生存的资本、条件、根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未来创业的理念、经营方针、经营策略;自己的合作精神、专业能力、自身的综合素质等。
创业不是儿戏,创业需要思想,还需要奋斗的精神,坚韧的信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动、坚实的脚步。
通过这次的创业训练项目,让我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与队友之间的差距。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也将不断修正提升自己。
衷心希望学校能够多举办创新创业一类的赛事,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提高大家的创业水平,鼓励大家“创新,创业,创未来”。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心得体会》从201X年6月份开始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历时整整一年,从3人小组慢慢发展成了由十几人组成的强大团队,指导老师由1人扩散到多人。
教〔09〕23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UIRP)

教务处陕理工教[2009]23号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UIRP)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1世纪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决定在本科生中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Research Experiment Program),简称“UIRP ”。
第二条“UIRP”是为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挑战和培养机会的新机制,是学校确定的一项重要教改措施,是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高校和企业、社会及地方相互合作,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新探索。
第三条“UIRP”的实施采取在全校逐步推行的办法,首先在理工科院(系)开展,逐步推行到其它学科和专业。
经过探索和经验成果积累,力争申报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UIRP”的组织管理主要由教务处、校级“UIRP”指导工作组、院(系)级“UIRP”指导工作组负责。
第五条教务处代表学校主要负责组织“UIRP”项目的年度立项计划编制、立项审查、立项审批及项目的实施、结题、成绩管理、经费管理、评奖等工作。
具体工作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负责。
第六条校级“UIRP”指导工作组由教务处根据项目类别,组织具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工作组成员随项目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
工作职责: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验收、评价;研究促进“UIRP”发展的有关措施和政策。
第七条院(系)级“UIRP”指导工作组由院长(系主任)任组长,分管实验(实训)中心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实验(实训)中心正副主任、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指导教师等参加。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亦相应成立“UIRP”指导工作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9卷,总第82—87期)总目次实验室创新期—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认识、新探索叶民,毛一平,关艳玲,等(1—1)充分运用反求设计手段,着重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周勇(1—5)营造非智力因素发展环境,完善高校实验教学的目标管理常缨(1—8)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屠萍官吴庆余(2—4)改革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陈乃清宋平李晓迎,等(2—8)科研成果在工效学实验中的应用吴海燕(2—12)实验发展测试系统综合实验台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王再英,李明娣,阎晓强,等(1—11)数字式位移传感器实验教学系统的研制与发展乐建华,邵祥兵,王少平(1—14)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全数字化控制系统TESTAIDE 伍颖,谭卫东,宋显辉(1—17)模拟—数字混合实验装置中的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姜增如(1—20)机电系统教学实验台郗安民,刘颖,曲开宏,等(1—24)谷胱甘肽转硫酶酶促动力学实验设计胡晓倩,陈雅蕙,邓爱平,等(1—27)一种具有较大纯滞后的多变量耦合过程控制模型的研制张兴福(2—15)PLC对电动机两主一备的控制实验吕以全张会来宋印桐,等(2—18)用数字化电视制作技术进行物体运动参数的测量周丽英董榕俞晖(2—22)CAB-3型智能教学动平衡机研制蔡书平贾焕如顾正祥,等(3—1)加热炉双位精确控温系统的研究周文林季守华姚山,等(3—4)Neophot 32大型光学显微镜的数字化、定量化改造陈祥宋晋生李言祥(3—7)爆磁压缩发生器试验技术陈冬群曹胜光刘永贵,等(3—11)三层次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王志林李育佳徐培珍,等(4—1)实验室网络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吴群英董克奇杨秀萍(4—4)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尹仕杨泽富刘志强(4—124)填料塔实验装置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陆浩王慧(4—7)在功能材料测试环境中致冷致热半导体的应用孙家悦(4—11)一种新型的数字式液位——流量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装置袁浩段瑞峰闫淑英(4—14)微型带传动实验装置的研制周晓安钟毅芳黄进,等(4—17)大型洞室群三维模型试验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及监控系统的研究李仲奎刘军徐千军,等(5—4)多功能智能信号产生、测试系统孟瑞华包亚萍(5—11)建筑材料设计型综合实验的作法与效果陈家珑侯云芬路宏波(5—15)利用小型CIMS制造系统开设教学实验,培养高素质人才严京滨林亨王晓芳(5—18)平行导向柔顺机构的加工制造与性能测试黄进谢先海(6—7)火电厂设备维护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李桂香马风格(6—10)高速弹性连杆机构动力学试验台及其实验研究胡贵钱刘振峰(6—13)仿海洋环境下地质勘探仪器的沉放与曳引实验邓明魏文博邓靖武,等(6—17)PLIF方法在溶质输移扩散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彭期冬王虹靳宝华(6—21)全数字直流调速装置在船模试验拖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刘航朱建华(6—24)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赵海霞刘景知张成禄,等(6—28)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远程实验的实践与思考张亦华,郭莉,肖冰,等(1—89)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室建设刘民岷,杨平,吴浩文(1—93) MATLAB仿真实验在电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孙宇新(1—96) CAI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罗乐朱晓翔尹锡荣,等(2—37) 平台模式在分析仪器仿真研究中的应用贾文平鄢红姚飞,等(2—39) 多媒体电化教学在生物学教学实验中的作用林和(2—43)竞争冒险探讨及测试陈柏成(3—40)虚拟技术在工业工程实验中的应用设想吴海燕(3—43) 虚拟现实技术与物理实验创新张逸梅龙宝詹寿发(3—46) 模拟实验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徐瑞平(3—50) 创建一个实用的网络与多媒体多功能实验室李慕莹(3—53) 网络实验室代理服务器的设置与管理曾树全刘云蒋一凡(3—56) 利用EDA技术提高计算机硬件电路实验课质量马道钧张敬怀(3—58) 基于MATLAB软件环境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新实验开发王艳芬史良王刚(3—61) 双电路输电线非全相状态动态模拟研究杨德先李国久陈德树,等(5—68)数字信号处理(DSP)开放实验教学探讨吴冠(5—71)用PSPICE对LC振荡器实验进行仿真许萍张敬怀高献伟(5—74)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研究及实现尹珍宝晋保玲(5—78)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高等学校实验室规章制度的作用、制定要素及质量依据标准张聂彦,范宪周,王兴邦(1—104) 高校实验室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董光国,姚合宝,张首军,等(1—108) 建立通信技术实验室几种方案的探究曾树全,刘云(1—113) 论高校实验室评估的作用与意义徐小兵,胡惠君(1—116) 高职院校设备管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印川弘,路勇(1—119)计算机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齐惠颖,郭永清(1—12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姚铭(1—125)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思路章奕晖(2—59) 高校实验室主任管理基本素质的一点研究体会马保华赵伟(2—63) 转变观念与加强领导,是做好“双基评估”的前提和保证王金玲(2—67) 高等院校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高洪松娄沂春(2—71) 浅议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李守玲(2—73) 探索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的新模式郭鹏江陈景平蔚亚辉(2—76) 模拟操作实验室建设问题研究崔炳谋吕斌(2—79) 开放式网络化现代制造技术培训中心的构建马莉敏(2—82) 努力建设好近代化学实验室——分子光谱室董发昕贾婴奇王振军(2—84)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选择吴小奇(2—133) 提高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范秋梅(2—136) 以合校清产为契机,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张水利(2—140) 加强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的思考刘晓舒邓凤兰(2—143) 巩固实验室评估成果,创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傅秀芬李德华(3—64) 提高实验室主任工作水平的探讨邱晖刘一凡(3—69) 做好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工作,为学校建设服务马文川吴树林周秋东(3—72) 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建设电子系统创新基地张治辉樊之青秦苗,等(3—76) 加强安全管理,促进实验室发展刘照同(3—79) 提高实验室贷款建设经费使用效益的探讨王伏玲(3—82)用制度规范技术物资采购过程赵瑾郑合勋(3—85) 高校要有“名牌”意识,“名牌”是高校的生命张庆林韩超钱文俊,等(3—88) 当前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成金华(4—87) 创建自动控制教学实验中心袁少强王金英陈砾(4—90) 高校快速发展时期的实验室建设探索楼荣训(4—93) 实验室开放试点的实践与启迪谭炳安郑金悦张少雄,等(4—96) 欠发达地区高师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的实践李杰赵民运(4—99) 抓发展机遇,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金卫叶伟(4—102) 浅谈分析测试中心业务室的管理曹密杨伯苗(4—104) 对实验队伍建设的思考曲海粟(4—107)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涂廷亚张寒(4—110) 高校应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汪成楚(4—127) 重点理工科院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体会与思考李玉兰(4—131) 对设备贷款实行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黄建平韩静(4—135) 面向工程,建立新的工科专业实践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王宗杰杨林曲彦平(5—81)电子信息实验室的建立刘云曾树全杨华(5—84)WTO与高校实验室主任郑蓓蓉(5—87) 建设一流的工科力学实验室史孝群李进新(5—90) 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警钟长鸣王世英(5—92)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实验室改革与建设张向东林彬(5—95)改革加创新,促进仪器设备管理迈上新台阶关昌峰何予(5—98)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研究张景兰周俊娥陈东来(5—100) 论高校教学设备的层次化管理陈小宁(5—103) 谈高校教学科研设备投资效益的管理孟捷(5—106) 对学校物资供应与信息管理关系的认识李之唐(5—109)关于测试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探讨艾子萍李建平(6—106)开放型机房的维护良方刘泽平吴利飞(6—110)公共网络机房的管理和维护乔一枝闫丽珍马瑞霞(6—115)水利水电工程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设计与建设胡惠君邹冰纪祝华,等(6—117)重视技术安全工作,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冯志林赵庆双闻星火(6—122)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功能张春荣(6—125)关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王菱潘云赵庆双(6—128)加强职称评聘工作,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李育佳(6—133)仪器研制改进与维修实验室用自动调压稳压器的研制齐智涛,雷阎盈(1—99) 静、动态螺栓联接实验装置的研制与开发梁丰,朱林剑,孙守林,等(1—102) ZG-001型中频真空感应炉功能开发李春和杨幸福汪中宁(2—27) 单片机电炉温度控制系统实验仪的研制与实践徐晶倪弘煦(2—29) 实验温控通用装置研制杨惠平侯来灵靳瑛(2—31) 热等静压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李国安(2—34) 成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模型实验设备纪玉诚袁凡凡闫澍旺(3—15) 机电计算机综合实验系统薄哲(3—17) PCM数字基带传输实验系统肖大光王果平康琳(3—21)高性能数字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研制李彰明杨文龙王靖涛(3—25) 化工原理组合实验系统研制与应用——化工原理试验模式理念董宏光王刚樊希山(3—27) 单相交直交变频电路实验装置的研制石勇杨君杨旭,等(4—20) 一种实用程控信号源的设计黄恩刘革明张鹏,等(4—24) 实验教学演示转盘的构思与设计丁恒明(4—26) 用FPGA对二项独立细分电机驱动电路的实现林剑辉陈晓明俞建定(4—29) 利用PC机制作多功能声级计成峰周宝焜黄敬党,等(4—32) 多功能图像目标发生器李秀珍俞兆媛尚斐(4—36) 万能材料试验机荷载量数字测量仪表胡百鸣周丽丽(4—38) 微型高精度多点位移计的设计及在三维模型实验中的应用王爱民陶记昆李仲奎(5—21)一种高性价比的电路综合参数测试仪金维香(5—27)润滑脂输送特性测试实验台的研制余小燕徐桂云(5—31)机床数控原理与系统实验装置研制徐开芸汪木兰(5—34)研制、更新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能力郭庆丰彭勇余立新(6—31)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单相交流调压实验装置的研制陈强杨旭王兆安(6—35)低压电力线扩频载波通信实验系统赵洪山宋静茹艾桂芳(6—40)积木式微机原理实验箱的设计刘志勤易亚星毕经存(6—43)CA-51S型进口自行式全液压振动压路机控制电路的改进与维修技术周亮郭忠义(6—45)小型回转件平衡实验台的研制黄克(6—48)安全简便的集线器架郑凤赵铁(6—51)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装置的改进林彩萍李芳钟爱国(6—52)计算机(网络)技术校园网环境下网络打印机和打印计费系统的应用与管理胡旸(1—60) 物理实验室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张连芳,傅敏学,晋青珍,等(1—64) 基于Hopfield网络的A/D变换方法及改进陈萍,谢文苗,韩玉芬(1—67) TCP滑动窗口与网络服务器性能优化郭伟(1—71)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边振林刘进杨志刚(2—47)电子实验网络化教学手段建设冯长江阎建生赵月飞(2—50) EDA实验环境与实际操作实验环境的比较王月香马瑞霞杨连祥,等(2—53) 谈高校校园网视频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陈宗让(2—56) 基于新技术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改造徐伟平丁晓玲慕强(4—54) 配电系统多媒体网络的下位机设计孙永生葛俊陈永亭(4—57) 计算机过程测控综合实验系统软硬件设计陈春俊肖衡(4—60) 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记忆和延时功能的研究与编程刘常澍谭林苏林(4—63) 运用工程设计网络平台培养创新设计人才陶永兰刘笑羽杨楠(4—67) 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张翎(5—57)教学用计算机的整体评估王开平高同林王顺(5—61)基于RS—485的多机串行通信实验系统设计及应用曹志锦王永梁(5—65)船模水池实验计算机数据采样控制系统崔杰王少新(6—53)基于虚拟仪器的光电检测实验台的研制王小曼宋路刘智(6—56)可编程控制器与创意组合周文胜汪静(6—60)设备供应流程动态微机管理系统马升灯(6—63)实验技术与实验研究偶极矩测定实验中介电常数的锁定测量法刘先昆,张骏,潘虹兵,等(1—75) 盐量诱导传感技术的研究曾明荣,徐金瑞(1—78) 稀土硫酸盐固载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研究黎中良,朱万仁(1—81) HY-750低速风洞动校实验研究贾忠湖(1—83) 光杠杆镜尺组位置不正造成的系统误差的分析秦艳芬(1—86) 位移的莫尔条纹测量技术李丰丽钟金刚(3—30) 粘弹阻尼材料迟滞非线性特性的试验研究张向慧(3—34) 果蝇的保种技巧及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王转斌(3—37) 萃取脱酚实验技术的研究赵海霞杨厚铃(4—40) 分析室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实验新技术袁华丽高松亭韩朔睽(4—44) 光化学氧化剂测定实验中的模拟采样装置王新(4—46) 光栅位置传感技术在新型人体身高计中的应用王玉桩胡礼中王美田,等(4—48) 评价氧化铝陶瓷性能与显微结构的关系王英姿陶文宏吴波(4—51) 空调器性能测试实验台中空气焓值测量方法的改进邵双全石文星彦启森(5—38)用激光光电传感器测液体的粘滞系数——经典的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改进徐欣乐飞陆申龙,等(5—43)论心理实验的三大方法贾德梅冷英许尚侠(5—47)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司法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朱卫(5—50)泡沫暂堵酸化试验研究钟双飞缑新俊(5—53)归纳法在主应力实验中的应用刘富明许杨健李为民(6—66)废旧锌锰干电池回收利用的探讨蒋玉萍张建强李杏兰,等(6—68)氧化锡电加热膜的制备及其在精馏实验中的应用邹长军李健秀谭乃迪(6—71)测试动压轴承最小油膜厚度的研究白文普(6—74)实验中氮氧化物的采集王新(6—77)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浅议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如何实施素质和创新教育李志刚(1—32) 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刘宏,任继业,赵红言,等(1—35) 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李军,王小凤,杨淑琼(1—40) 高职高专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刘显进(1—43) 实验教学应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吴雄彪(1—46) 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体会与展望寻宪生,赵刚(1—49)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注重突出物理思想温淑珍,马志民(1—52) 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欧阳虹,张峰(1—55) 整合内容与强化主体——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刘国买(2—101)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沈益民倪吾钟(2—105)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甄春园周志全韩英(2—108) 注重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李慧张静武(2—111) 专业实验教学中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王宝学杨同(2—114)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之实践龚余才(2—117) 实习方式改革与能力培养王永建(2—121) 实验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魏艳红郭庆林陈金忠,等(2—123) 随机函数在操作系统实验中的应用陈淑燕温小玲(2—126) 优化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王贵才(2—130)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创新教育——低年级大学化学实验课改革方案陆靖马林赵滨,等(3—91) 实行实验学分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张明高齐建国刘石丹,等(3—94)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潘蕾(3—96) 实验教学要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许国安刘维新(3—100)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梁丰朱林剑孙守林(3—103) 创新教育中构建实验教学环节的几个问题赵炳辉王大伟刘培煜(3—105) 构建学生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李天安傅英姿(3—109)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从实验教材改革做起卢航陆文琴(3—112) 在实验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讨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3—114) 专业课实验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袁合(3—117)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曾基石(3—120) 矿物加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陶秀祥(3—124) 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实验创新人才丁学知(3—127) 会计实验教学的探讨与方法改进乔旭东(3—130) 工科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罗崇建章书兰刘立,等(3—133)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意识周沛明(4—69) 综合性开放实验——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好课堂张守魁(4—72)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郑秀英齐再前白守礼,等(4—75)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王兴菊(4—79) 实行学分制,进一步深化工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罗崇建黄焕利谢川,等(4—82) 评估促进了民族院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杨艺(4—85) 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邱川弘(4—112) 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人才的摇篮陈征(4—117) 民航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设想康泼(4—121) 《微型计算机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与研究马道钧(5—112) 电工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探索陈宁安(5—114) 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李会侠黎明安(5—117) 机电类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李志瑶苗忠吴旭云,等(5—121) 染整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关颖(5—124) 高师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邹明勤(5—126)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王春义李进新(5—129) 国际贸易实务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研究吕玉花(5—132) EDA系统设计的实验教学构想梁晓雯裴小平李玉虎(6—80)单片机开放实验教学的探索李绍民陈兴文刘燕(6—84)加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刘金平(6—86)素质教育导向的微格教学实验之探索卢建筠(6—90)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默丽萍(6—93)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白志学马剑峰刘萍,等(6—95)结合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促进实验教学祝伟陆荣庆(6—97)先进制造技术教学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惠贤李宏慧沙成梅,等(6—99)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宋艺新(6—102)教学、科研器材管理招标投标机制与高校投资效益张家玫(1—128) 高校推引招标采购的实践与探索况丽霞(1—133)高校仪器设备招标的探讨周俊,尹树斌(1—136) 实验设备验收中的现场技术鉴定方法浅析叶笑洋(1—139) 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做好高校技术物资工作徐军,郭锦平(1—143) 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刘淑云白志学王霖(6—136)市场经济下的高等学校技术物资管理的研究杨存田吴兵(6—139)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委员会推荐论文专栏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实验室开放的新路子周岚朱路扬朱蜀梅,等(2—87) 探索化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钟秦王婷如王娟,等(2—92) 当前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工作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杨雨青(2—96) 建设电气技术中心的实践罗嘉军郭再泉(2—98) 实验室人物舒德干教授东风(1—146)郗安民李进新(2—146)陶文铨张庆林(3—137)冯守华李春华(3—137)朱世国教授张家驹(4—138)崔学桂柳中海(5—135)王正荣教授陈家驹(6—143)教育部高教司刘凤泰副司长在北京地区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总结会上的讲话(2—1)人才培养需要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室与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简报(4—139)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争取高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座谈会实录(摘要)(5—1)日本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赴日本高校考察报告赵永俭等(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