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事业十大发展

合集下载

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地质精神

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地质精神

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地质精神摘要:20世纪50至7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地质行业形成的精神品质主要有:肯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践行的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李四光精神等。

这些精神品质推动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在今天依然有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20世纪50至70年代;地质精神;内容地质精神,是指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从事地质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地质建设中,所形成的优秀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地质工作要先行,毛泽东称地质工作队是“地下资源的侦察兵”,周恩来把铁路运输比作“先行官”,说比铁路还要先行的是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者把地质工作的行业精神,提炼和归纳为“先行精神”,先行精神,是一种肯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是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勇于践行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地质工作的内涵和几代地质人实践的结晶。

先行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肯于奉献、甘于牺牲地质工作者把自己从事的地质工作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为投身地质事业而献身,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地质工作者对从事地质事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的体现。

“新中国建立前夕,大批留在国内的地质学家如黄汲清、李春昱、尹赞勋、谢家荣等始终坚守岗位,迎接解放。

他们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地质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等许多在国外的地质学家,舍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障碍,回到了祖国”[1]526,老一代地质学家为地质事业作出的贡献及献身精神,激励和影响着新一代地质工作者。

新一代地质工作者中,有的为了保护地质事业的资财和劳动成果,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1977年西藏地热地质大队1243钻井队,在钻探中遇到井喷,在68天的抢险中先后35人受伤,1人牺牲,被国务院授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原英雄钻井队”[1]528。

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第一”的翁文灏

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第一”的翁文灏

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第一”的翁文灏作者:王翠娟来源:《石油知识》 2014年第1期王翠娟在我国地质学研究历史上,有一个人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一生,并创造了中国地质历史上多个“第一”,这个人就是中国地质学的鼻祖翁文灏。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宁波)人。

他虽出生在一商宦之家,但毫无纨绔习气,自幼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13岁时第一次参加县考,就考中秀才,一时扬名县城,被大家称为奇才。

翁文灏在上海徐家汇私立震旦学院接受过西方教育。

新的思想激发着他的爱国之心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

1908年秋,当翁文灏在震旦读完两年预科之际,恰巧赶上杭州举行第一次官费留学考试,当时报名者有200人之多,经过层层选拔,翁文灏脱颖而出。

当翁文灏进入比利时罗文大学后,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他心中的报国夙愿。

年少时,在宁波私塾读书的翁文灏有一次去崇实书院,路上看到了街上形形色色的洋火、洋钉、洋车、洋烟……听到商贩嘈杂的吆喝声:“美孚煤油”、“买美孚煤油送美孚油灯”……少年翁文灏禁不住问私塾的老师:“先生,为什么用美孚煤油,而不用中国煤油?”老师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国人还不知道哪里有石油,何来中国煤油!”老师的回答像一把刀伤到了翁文灏的心。

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地质人员,就连出席1906年在墨西哥首都召开的第十期万国地质学会议,清政府也只能派出一名不懂地质的梁询赴会。

也就是在那时,翁文灏萌生了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于是在他出国留学后毅然选择了地质学专业,决心把西方的知识带到中国,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地质学。

撰写中国首篇地质学博士论文1911年,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已无力支付留学生学费。

而此时翁文灏的家境已今非昔比,知书达理的妻子卖掉陪嫁的首饰,凑齐了学费,坚定地支持翁文灏完成学业。

学费的来之不易、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安危使翁文灏加倍努力学习,以求学有所成后回馈祖国。

弘扬“三光荣”精神推动地质事业创新发展

弘扬“三光荣”精神推动地质事业创新发展
1 3
2“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工作者的力量源泉
2 . 1“ 三光荣 ”精神 是地质工作者开拓先行 的勇气之源
l 9 8 3 年 , 时 值 地 质 工 作 飞 速 发 展 , 大 批 先 进 典 型 涌 现 。 当年 3 月 ,伞 国地 质 系统 模 范政 治 工 作 表 彰 大 会 适 时 召
无尚光 荣” 。为弘扬 “ 三光荣”精神 ,地质系统经常性开展
“ 三光 荣 ”思 想 教 育 ,定 期表 彰先 进 , “ 三 光 荣 ” 教育 与解
为荣 .以找矿立功 为荣 的 “ 三光荣 ”精 神 ,是地 质 人在长
期 艰苦创业 过程 r 1 形成的 “ 主 人 翁 ”精 神 ,是 其 “ 以 天 下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 , 百 废 待 兴 。 祖 国 要 进 行 工 业 化 建
设 ,迫切需要地 质工作先行提供资源基础和保 障。 “ 地质工
作 者 是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开 路 先 锋 ,要 建 设 我 们 的 国家 ,就 必 须要 有 地 质 工 作 。没 有地 质工 作 ,我 们 就像 瞎 子一 样 , 不知
作者牢记使命、献 身事业 的优 良传统 ,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
略 行 动 ,立 足 国 内增 强 资 源 保 障 能 力 ,更好 地 服 务 现 代 化 建
设” ,进一步树 立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精神标杆 。
光提 H j j … 以地 质为业 、以深 山为 家 、以艰 苦为 荣”的 口 弓 ‘ ,椴 火地激 励着地质 工作者攻 坚克难 ,为祖 国建设贡献
源 文化 、地 质 文 化 、土 地 督 察 文 化 方 面的 研 究 。


才 司 司 土 赘 涿 锺修

地质测绘事业应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地质测绘事业应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D : 0 3 6 / . s.0 1 8 7 .0 0 2 .5 OI1 .9 9 ji n 10 - 9 2 2 1 .3 1 0 s
地质测绘事业 应 向多功能 方 向发展
乔作信 张维鹏 薄风 军 辽 宁省地矿测绘 院
难 ,技 术 力量面 临 青 黄 不按 的 危机 。 12 质 测 绘 业 面 临 机 遇 .地
气 馁 ,相 反充 满 了信心 和 乐观 ,因为 大 家 更 多地 看 到 了 四 大 优 势 : 作 风优 势 :地 质系统 特 有的 “ 光 三
1、科 学认 识 地质 测 绘业 面 临 的 新 形势
全国地 质测绘 业职 工人数 约 l 0 0 0 5
荣 、 四特 别” 精神 ,锻造 了地 质 测绘 队 伍 素 质 高 、 作 风 硬 、 质 量 优 的 优 良 传
全国2 6支 地 质 测 绘 队 伍 每 年 都 有 一 次 自发 的 座 谈 和 交 流 活 动 , 虽 然 面 临 的 挑 战 和 困 难 很 严 重 , 但 是 大 家 从 未 灰 心
引 言
目前 , 全 国 地 质 测 绘 工 作 还 在 艰 难
人 们 从 事 了 几 十 年 的 传 统 测 绘 , 主 要 是 单 纯 的 外 业 测 量 和 内 业 绘 图 , 这 只
统 ,在 政府 部 门 及社 会上 拥有 很 高的 公 认 度 和 地 位 , 是 测 绘 领 域 最 强 的 劲 旅 之

测 绘队 伍 的优 势是 多功 能综 合发 展 , 因
此 要 有 更 高 的 定 位 和 追 求 , 以 更 强 大 的 功 能为政 府和 经济 社会发挥 更大 作用 。
展 方 向 中 国测绘 业 经过近 几十 年快 速

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及建议

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及建议

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及建议黄贤营;顾海旭【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勘单位将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既可以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也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飞跃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地勘单位势必优化整合,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境外勘查作业,增强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建议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中能够合理定位,认清社会和行业责任,争取有利的宏观政策,充分发掘人、财、物的潜在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地勘单位改革经验交流,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地勘行业健康发展.%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new normal. Therefore, the emphasi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efforts will be placed on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 and establishing a sound modern corporate structure based on their actual needs, so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e leap development in a market econom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must optimize integration, actively expand service areas, and step up efforts to overseas exploration to increase the inlfuence upon economy and society. On this accoun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should ifnd a suitable position in society, recognize social and industrial responsibility, strive for favorable macroeconomic policy, fully exploit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human, money and material, and make efforts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mineral resourc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guide the units to exchange the experience in thereform. Meanwhile, they should enhance the efforts to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rade.【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5(028)004【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建议【作者】黄贤营;顾海旭【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1;F062.1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三年内原隶属地质矿产部和其他工业部门管理的约64万人的地勘队伍转为地方属地化管理,9.5万人划归中央有关部门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地科院重新组建,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1]。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丁文江(1887-1936),生于江苏泰兴县。

字在君,英文名字V.K.Ting1,笔名“宗淹”。

丁文江是一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地质学的大师,中园地质的创造者”2。

图#-#:丁文江肖像1902年秋,丁文江东渡日本留学,但一直没能进入正式学校学习。

1904年夏,丁文江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1906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

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

在英国留学期间,丁文江广泛的接触了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熟悉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并养成了科学化的性格,这些为他以后在地质学方面作出卓越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1911年5月丁文江离英回国,开始了他的中国地质学创业之旅。

自1912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后,他就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

一、留学海外,奠定地质学专业基础丁文江天资聪慧过人,刚学说话时母亲就教他识字。

5岁(1892年)就入私塾读书。

9岁(1896年)能够读通四书五经。

11岁(1900年)作《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全文数千字,深得塾师赞赏。

13岁(1902年)丁文江考取秀才。

一篇《汉武帝通西南夷论》,博得泰兴知县龙璋赏识,收为门下弟子。

龙璋先生是丁文江的恩师,他对丁文江一生的最大造就,就是力劝丁家父兄把丁文江送到日本去留学。

出国留学,这在当时是泰兴县破天荒的大事,因此丁家竭力反对。

龙璋百般劝解丁家,不得不动用父母官和恩师的权力来进行劝导,同时,还请当时的名士湖南的胡子靖出面,并最终打动了丁家父兄。

1902年,丁文江15岁,随胡子靖去了日本。

住在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中心地带神田。

由于不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人们都无心读书,丁文江也没有进什么学校,倒是结识了不少中国留学生,有史久光、蔡锷、蒋百里、汤中、庄文亚等人,1丁文江的英文名字V.K.Ting是根据上海方言拼音而成。

2王仰之编著:《丁文江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2020年第1期刘志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9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一是开展主要农业区县级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重点区片富硒土壤资源详细调查,开展富硒产业化研究,编制“富硒土壤标准”等地方标准,助力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地质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二是推进农业农村水资源综合调查与利用+开展基础水文地质调查,重点推动全省及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全省优质地下水与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与保护区划、城市(镇)应急及后备水源地勘查,开展坝上高原、黑龙港地区生态敏感区地下水关键问题研究,开展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三是推进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探索地质文化村建设,做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国家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四是开展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地质调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重大问题,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和重大科技问题攻关,搭建三维城市地质模型,为地下空间利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及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形成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机制。

二是积极承担“双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工作,全力配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是进一步完善全省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推进省级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专业网点建没和市级地面沉降监测专业网络建设。

二是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地热与浅层地热能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三是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土壤地质环境、海岸带地质环境等专业监测网建设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测质量、自动化监测与预警服务水平+探索大数据应用研究。

一是做好省国土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地质分中心建设,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人才。

新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

新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

新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喻德渊(1903——1971年)字祖龙,号次回,长春地质学院的主要创建人。

解放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青林省分院副院长,东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地质学院(后改为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院长,国家一级教授。

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勤奋务实,勇于实践,为祖国地矿事业的发展及地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喻德渊1903年2月29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农民家庭。

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5年转入地质系本科学习。

喻德渊在勤奋钻研地质科学的同时,逐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被选为中共北大支部组织干事。

1927年9月受党派遣到长辛店组织铁路工人罢工未果,遭敌人追捕,经同学帮助化装逃往上海,从此与党失去了联系。

1928年春,正当喻德渊苦闷彷徨之时,意外地遇到已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和丁燮林先生,进了地质研究所工作。

1929年重返北大复学,同年毕业后又回地质研究所任助理员。

他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从此专心从事地质研究工作。

1931年7月,喻德渊被晋升为副研究员。

1932年夏,喻德渊协助李四光先生进行庐山地质调查研究,显出了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和很强的野外实际工作能力,深得李先生的爱重。

1937年,喻德渊被晋升为专任研究员。

1945年至1947年,喻德渊作为中央研究院10个成绩优秀者之一,被选派赴欧美考察地质。

这期间,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尽一切努力汲取他人之长,以提高自己为国效力的专业本领。

考察结束后,他谢绝了国外同行的挽留,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通知地质研究所也随之南迁,意欲退一步迁移到台湾。

喻德渊决计避祸图存,脱离国民党政府,回老家萍乡闲住,以待解放。

不久接到台湾大学来电,以双薪为诱饵,请他前去任教,喻德渊立即回电谢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事业十大发展
一、我国首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5 月 1 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集到实物样品的国家,证实我国海域蕴藏有丰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实现了接替能源研究和勘查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调查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东部铁矿深部勘查获重大进展
我国东部浅层地区铁矿资源日趋枯竭,找矿难度日益加大。

为缓解铁矿石紧缺局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依靠现代勘查技术,加大深部铁矿勘查力度,在安徽庐枞地区新发现隐伏在地下 700 米左右的泥河大型铁矿,在辽宁桥头深部发现厚大铁矿体,初步预测远景资源量可达 10 亿吨。

新的找矿线索不断发现,充分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对于扩大已有矿山产能、直接缓解我国铁矿资源瓶颈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三、中比例尺基础地质空间数据库全面开放
2007 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 1 : 20 万、 1 : 25 万、 1 : 50 万中比例尺的中国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中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中国地质调查局( )和全国地质资料馆( )网站全新改版,提供 5000 余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及系列数据产品的在线服务。

此举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益性地质资料的开放程度,对服务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改善我国矿业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矿产资源重要国情调查全面启动
作为我国矿产资源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专项启动,调查面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铝等 28 种重要矿产,将于 2010 年完成。

项目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系统分析和总结建国以来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准确掌握剩余可采储量,科学评价找矿潜力,并建立客观、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库,以满足国家层面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促进地质科技进步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

五、我国第一个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顺利完成
我国第一个综合城市立体地质调查项目(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历经三载,宣告圆满完成,项目利用全上海市 10 万多个钻孔资料,全面查明上海空间地质结构,系统取得耕地、滩涂、水系等地球化学数据,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成果,将为上海市城市规划、
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等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地面沉降主动防治和科学管理的决策机制;在重庆巫山、奉节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在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区、西南和西北山区建立群测群防预警示范区,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达到新的水平。

七、一批“民心工程”效益显著
针对地方病严重地区供水安全问题,在宁夏平罗、河北唐县、青海贵德、山西大同、吉林通榆、黑龙江肇源,建立 34 处供水示范工程,直接为 30 多万人提供洁净饮用水源。

针对四川红层地区缺水问题,与四川省政府合作,在前期完成 100 多万口井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红层浅井 32 万眼, 120 万人“ 吃水难”的历史宣告结束。

针对西南岩溶石漠化问题,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实施打井、岩溶水库、蓄泉引水等工程,解决了 25 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和 10 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短缺,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

八、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我国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 177 届会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4 届大会批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地学研究中心,也是联合国设立的第一个以地质为主的世界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建立将为岩溶动力学、全球变化、全球水循环、岩溶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搭建起第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

九、全球奥陶系最后一颗“金钉子”落于湖北宜昌
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批准和认定,湖北省宜昌黄花场剖面为全球中奥陶统及奥陶系大坪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即通常所称的古生物层型剖面“金钉子”。

这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计划确立的全球奥陶系最后一颗“金钉子”。

宜昌黄花场“金钉子”剖面的确立,标志着今后奥陶纪地层的认定、地质事件的研究、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了全球统一的标准。

十、第一幅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编制完成
历时五年,中、俄、蒙、哈、韩五国科学家联合编制的世界首批大区域多国综合地质图系列——《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 1 : 250 万)全面完成。

系列图件包括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和石油、天然气、煤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等。

编图范围涵盖五个国家、 2500 万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