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渝隧道控制测量方案实施
兰渝铁路两水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

隧 道/ 地 下工 程 ・
兰渝铁路两水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
吴广 明 ,刘 志春 ,吴 晓辉
( 1 .中交 第 二 公 路 工 程 局 有 限公 司 ,西 安 7 1 0 0 6 5 ; 2 . 石 家庄 铁 道 大 学 ,石 家 庄 0 5 0 0 0 0 ;
3 . 中铁 十 八 局 集 团 第 三 工 程有 限公 司 ,河 北 涿 州
,
a c c o mp a n i e d by h i g h g r o un d s t r e s s e s .I n t h e pr o c e s s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 i t ,t h e l a r g e d e f o r ma t i o n o n c e
0 7 2 7 5 隧 道 全 长 5 9 4 5 . 3 5 m, 设 计 为 单 洞 双 线 隧道 , 洞 身 穿过 志 留 系炭 质 千枚 岩地 层 , 属 于 高 地 应
力, 施 工 中 出现 大 变 形 、 初 期 支护 侵 限 多次 拆 换 , 安 全风险 高, 施 工 难度 极 大。 通 过 分析 高地 应 力 软 岩 隧道 特 点 和 大 变 形特 征 , 对 三 台阶 七 步 开挖 法 的 台 阶 长度 对 变形 影 响 进 行 了对 比 分析 , 认 为 采 用 微 台 阶 法 更 有 利 于控 制 变 形 .
wi t h S o f t Ro c k o n La n z ho u- Ch o n g q i ng Ra i l wa y
WU Gu a n g — mi n g ,L I U Zh i — c h u n . W U Xi a o . h u i
隧道测量实施方案

隧道测量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隧道是地下工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建设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工作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隧道测量的实施方案,以保证隧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前期准备工作1.了解隧道设计和施工图纸,明确隧道的设计要求和建设进度。
2.配备必要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全站仪、测量车、激光测距仪等。
3.组织测量团队,确保人员数量足够,并掌握相关测量知识和技能。
三、测量范围和方法1.隧道纵向测量:通过全站仪等测量仪器,测量隧道的纵向平面位置、高程等参数,以确保隧道在垂直方向上的准确性。
2.隧道横向测量:通过全站仪等测量仪器,测量隧道的横向平面位置、宽度等参数,以确保隧道在水平方向上的准确性。
3.隧道内部测量:通过测量仪器和设备,测量隧道内部的各种参数,包括但不限于隧道面积、与地面的距离等。
4.隧道地质测量:通过地质勘探仪器和设备,测量隧道地质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岩层的硬度、稳定性等。
四、测量作业流程1.制定测量计划:根据隧道设计和施工进度,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明确测量的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
2.进行前期准备:组织测量团队,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并对其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3.进行测量工作:按照测量计划,进行测量工作,包括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内部测量和地质测量等。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并及时报告给隧道施工方和设计方。
5.定期监测: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定期进行测量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隧道建设中的问题和隐患。
五、质量控制措施1.严格控制测量误差:对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保证其测量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2.合理布设控制点:根据隧道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布设控制点和测量网格,在测量过程中及时进行校对和补充。
3.数据交流和共享:与隧道施工方和设计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交流和共享测量数据和结果。
4.全员参与质量管理:鼓励全体测量人员参与质量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Ⅳ 10~30 30
Ⅲ 30~50 50
5.2地表沉降测点布设
5.2.1隧道浅埋段(H0≤2B)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7的要求布置。
表7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 纵向测点间距
2.1 技术标准和规范: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新建铁路测量规范》TB 10101-99
《兰渝铁路隧道围岩监控量测管理实施细则》 兰渝铁安质[2009]50号
2.2 其他依据
设计院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表、控制点的分布、施工现场的地物地貌及结构物的设计布置情况。
DK483+780~DK484+560
DK484+850~DK485+050
DK485+300~DK485+450
南 崖 山 隧 道 DK487+330~DK487+520 DK486+600~DK486+720 DK486+519~DK486+600
DK487+900~DK488+100 DK487+280~DK487+330 DK486+720~DK487+280
DK477+603~DK477+703 DK478+553~DK478+668
DK478+453~DK478+553
花 石 隧 道 DK479+650~DK480+650 DK478+930~DK479+030 DK478+765~DK478+930
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方案为了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必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工作。
本文将针对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提出具体的方案。
首先,我们将介绍测量的项目和目的,然后讨论测量的方法和仪器,最后总结测量方案。
一、测量项目和目的隧道工程施工中需要进行的测量项目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偏差测量、质量测量和安全测量等。
控制测量目的在于测量隧道横断面、纵断面和轴线等位置控制点,以确定隧道的几何位置和形状。
偏差测量用于测量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偏差,如偏离设计轨道、偏离设计高程等。
质量测量主要是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要求进行检测,如地下水位测量、土层位移监测等。
安全测量用于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如监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检测隧道内部空气质量等。
二、测量方法和仪器1.控制测量方法控制测量主要采用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可以使用三角测量法、正算法、反算法等方法来测量隧道的几何位置和形状。
2.偏差测量方法偏差测量主要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等仪器进行,可以使用蓝牙技术将仪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实时反馈测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判断偏差情况。
3.质量测量方法质量测量主要使用水位计、位移传感器等仪器进行,可以设置监测站点,定期对水位、土层位移等进行测量和记录,以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和土层变化情况。
4.安全测量方法安全测量主要使用监测传感器、气体检测仪等仪器进行,可以监测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等情况,同时可以对隧道内部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三、测量方案总结针对隧道工程施工的测量,我们提出以下方案: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包括每个测量项目的具体内容、测量时间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测量计划进行测量,并及时录入和分析测量数据。
对于出现的偏差和质量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在施工结束后,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对以后的隧道工程施工提出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方案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要求,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隧道测量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说明1. 编制依据本方案依据《隧道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1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编制。
2. 编制目的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制定本隧道测量专项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测量工作。
3.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隧道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
二、工程概况1. 工程简介本隧道工程位于XXX地区,全长XX公里,隧道最大埋深XX米,设计时速XX公里/小时。
隧道穿越地质复杂,包括灰岩、泥岩、砂岩等多种岩性。
2. 施工测量内容(1)隧道控制测量:包括导线测量、水准测量、GPS测量等;(2)隧道施工测量:包括洞内导线测量、断面测量、高程测量、中线测量等;(3)隧道监控量测:包括围岩位移、隧道收敛、锚杆应力等。
三、施工工艺1. 控制测量(1)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确保导线精度满足规范要求;(2)水准测量:采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确保水准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3)GPS测量:采用GPS接收机进行GPS测量,确保GPS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 施工测量(1)洞内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洞内导线测量,确保洞内导线精度满足规范要求;(2)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断面测量,确保断面精度满足规范要求;(3)高程测量: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确保高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4)中线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中线测量,确保中线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3. 监控量测(1)围岩位移:采用围岩位移监测仪进行监测,确保围岩位移监测数据准确;(2)隧道收敛:采用收敛计进行监测,确保隧道收敛监测数据准确;(3)锚杆应力:采用锚杆应力计进行监测,确保锚杆应力监测数据准确。
四、施工计划1. 施工进度计划根据隧道工程特点,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保测量工作与施工进度相协调。
2. 材料与设备计划根据测量工作需要,提前准备全站仪、水准仪、GPS接收机、围岩位移监测仪、收敛计、锚杆应力计等测量设备。
毕业设计(论文)兰渝铁路ⅰ标段控制点及水准点复测技术总结[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兰渝铁路ⅰ标段控制点及水准点复测技术总结[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caf7290ddccda38366baf78.png)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兰渝铁路Ⅰ标段控制点及水准点复测技术总结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DK30+150~DK63+000系别: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系专业:工程测量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城建学院2009年5 月15 日目录1、工程概况2、工程特点3、测量计划4、平面复测方案5、水准测量方案及成果6、人员设备7、附录及参考文献8、总结1、工程概况新建兰州至重庆铁路站前工程LYS-1标段(十局段)位于兰州夏官营、张家庄境内,里程范围为DK30+150~DK60+000,,施工范围是该里程段的站前工程,内容包括:拆迁工程、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站场建筑。
线路经由河谷阶地、黄土台塬、梁、峁及局部基岩孤丘低中山组成,高程在1500~2700m之间。
2、工程特点兰渝铁路是新建双线Ⅰ级双线,高标准电气化铁路,时速要求等级较高。
3、测量计划3、1 测量计划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项目开工前由公司测量组组织测量人员对管段内设计院所交的平面、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复测结果在限差范围内采用设计值。
并根据设计院所交的控制点加密导线点和水准点,布隧道平面控制网,以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
测量依据《新建铁路测量规程》 TB10054《200-250公里有砟轨道测量指南》铁建设函(2007)76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业主所交给的CPⅠ、 CPⅡ控制点测量精度要求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精密工程控制测量设计文件规定CPⅠ控制点按B级GPS测量要求边联结构网进行测量,CPⅡ控制点采用GPS按C级网进行测量。
CP Ⅰ网平差精度满足基线边方向中误差≤≤170000;CPⅡ网平差精度满足基线边方向中误差≤≤100000;水准测量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往返较差≤±4√L,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小于1mm,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小于2mm测量方法3.4.1 CPⅠ控制网测量采用GPS 静态方法施测两个时段,每个时段观测90分钟。
隧道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隧道控制测量技术方案1. 引言隧道建设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的安全和控制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隧道控制的测量技术方案,该方案能够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状态,并根据实时数据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2. 技术原理隧道控制测量技术方案主要基于传感器的应用,通过采集各种传感器所测得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隧道内部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首先,需要部署一系列传感器来收集隧道内部各种参数的数据,例如温度、湿度、气压、烟雾等。
传感器可以采用多种技术,例如红外线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以满足不同的测量需求。
接下来,收集到的数据将被传输到数据处理单元,该单元可以是一个专门的服务器或控制器。
在数据处理单元中,数据将被分析和处理,以确定隧道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例如,利用温度传感器数据可以检测到隧道内部是否有异常高温的情况,利用烟雾传感器数据可以检测到是否有火灾发生。
最后,根据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例如,当检测到异常高温时,可以立即启动通风系统来降低温度,或者触发火灾报警系统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3. 技术方案的关键点在实施隧道控制测量技术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3.1 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直接影响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其测量范围、精度、响应速度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以确保能够全面监测到隧道内部的状态。
3.2 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对于准确判断隧道状态和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在设计数据处理单元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准确判断隧道的安全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3 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由于隧道内部环境可能会发生突发变化,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对于保障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响应速度,并采用高效的控制算法和传输方式,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兰渝铁路某标段某隧道实施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设计方案

新建兰渝铁路工程XX标段项目经理部三分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xx二号隧道DK704+797~DK705+665)编制:审核:批准:xx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xx年xx月xx日目录1编制依据、范围及原则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1.3编制原则 (1)2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2)2.1工程概况 (2)2.1.1工程概述 (2)2.1.2主要技术标准 (2)2.1.3工程地质、水文特征及气象条件 (2)2.2主要工程数量 (3)3施工总体规划 (3)3.1隧道施工总体安排 (3)3.2组织机构设置 (4)3.2.1项目部组织机构设置 (4)3.2.2架子队的设置及管理结构 (4)3.2.3劳动力组织安排 (5)3.3机械设备准备 (6)3.4物质供应的准备 (7)3.4.1地材的准备 (8)3.4.2甲供、控材料 (8)3.5施工进度安排 (8)3.5.1各主要工序施工周期的确定 (8)3.5.2总工期目标 (10)3.5.3阶段性工期目标 (10)3.6临建工程及施工准备 (11)3.6.1临建工程 (11)3.6.2施工准备 (12)3.6.2施工技术准备 (13)4总体施工方案 (14)4.1施工基本原则 (15)4.1.1保护围岩 (16)4.1.2内实外美 (16)4.1.3重视环境 (16)4.1.4动态施工 (16)4.2施工指导原则 (16)4.3隧道开挖施工方案 (17)4.4隧道支护施工方案 (17)4.4.1超前支护 (17)4.4.2初期支护 (17)4.5隧道衬砌施工方案 (17)4.6防排水施工方案 (21)4.6.1排水方案 (21)4.6.2防水方案 (21)4.7隧道弃渣利用和弃置方案 (22)4.8隧道施工辅助作业 (22)4.8.1供风 (22)4.8.2隧道通风及防尘方案 (22)4.8.3供水 (25)4.8.4供电与照明 (25)4.8.5洞内管、路、线总体布置 (26)4.8.6洞内外施工调度通信 (26)5主要项目施工方法及工艺 (26)5.1洞口及明洞工程施工 (26)5.1.1施工前准备工作 (27)5.1.2土石方开挖 (27)5.1.3边仰坡防护 (27)5.1.4衬砌 (27)5.1.5回填 (27)5.1.6进洞施工 (27)5.2超前预支护施工 (28)5.2.1超前锚杆施工 (28)5.2.2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 (29)5.2.3管棚施工 (31)5.3洞身开挖施工 (33)5.3.1钻爆设计 (34)5.3.2台阶法施工 (36)5.3.3大拱脚台阶法施工 (38)5.3.4大拱脚(弧导法)台阶法施工 (40)5.4初期支护施工 (42)5.4.1砂浆锚杆施工 (42)5.4.2中空注浆锚杆施工 (43)5.4.3钢筋网施工 (44)5.4.4 钢架施工 (45)5.4.5喷射混凝土施工 (46)5.5地质超前预测及预报 (48)5.5.1区域地质和不良地质资料分析 (48)5.5.2TSP长距离超前预报 (48)5.5.3TEM地质雷达短距离精确探测(瞬变电磁仪法探测)(20-60米) (48)5.5.4超前钻孔 (49)5.5.5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49)5.6监控量测 (49)5.6.1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和主要内容 (49)5.6.2施工监测流程图 (50)5.6.3量测方法及要求 (51)5.6.4围岩及支护状态监测 (51)5.6.5拱顶下沉量测 (51)5.6.6水平收敛(周边位移)量测 (52)5.6.7地表下沉量测 (52)5.6.8锚杆拉拔力检测 (53)5.6.9量测频率及变形管理等级 (53)5.6.10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反馈 (54)5.7防排水施工 (54)5.7.1防水板施工 (55)5.7.2止水带施工 (57)5.7.3洞口排水 (58)5.7.4洞内排水盲沟 (58)5.8二次衬砌施工 (59)5.8.1仰拱、仰拱填充(底板)施工 (59)5.8.2拱墙二次衬砌 (61)5.9二次衬砌拱顶注浆施工 (65)5.9.1二次衬砌拱顶注浆施工工艺 (65)5.9.2二次衬砌拱顶注浆施工方法 (65)5.10不良地质地段的施工 (66)5.10.1洞口浅埋段施工 (66)5.10.2断层破碎带施工 (67)5.12隧道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 (73)6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及已完成工程和设备的保护措施 (75)6.1质量目标 (75)6.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75)6.3质量保证措施 (76)6.3.1建立质量责任制度 (77)6.3.2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77)6.3.3质量保证控制措施 (78)6.3.4隐蔽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80)7工期保证措施 (81)7.1以施工准备的充分性保证工期 (81)7.2以技术装备的先进性保证工期 (82)7.3以施工组织的严密性保证工期 (82)7.4以安全、质量的平稳性保证工期 (83)7.5加强与社会及周边关系的协调保证工期 (83)7.6应对意外情况的工期保证措施 (83)8隧道风险管理 (84)8.1隧道风险评估 (84)8.1.1一般原则 (84)8.1.2评估对象 (85)8.1.3评估方法 (85)8.2风险辨识与分析 (85)8.3风险处理 (85)8.4风险监测 (85)8.5风险采取的管理方案 (85)9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86)9.1安全目标 (86)9.2安全组织机构和保证体系 (86)9.3安全管理职责 (87)9.4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措施 (87)9.4.1组织保证措施 (88)9.4.2制度保证措施 (88)9.4.3专项安全措施 (89)10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及措施 (91)10.1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目标 (91)10.2建立健全环保、水保管理组织机构 (91)10.3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92)10.4施工环保措施 (92)11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93)11.1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93)11.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 (93)11.3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94)11.4职业病防治措施 (95)11.5食物中毒应急救援措施 (95)11.6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措施 (96)xx二号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K704+797~DK705+665)1编制依据、范围及原则1.1.编制依据(1)、本标段的招标文件及合同文件;(2)、《xx二号隧道施工图》及相关的隧参图等;(3)、本施工组织设计参照如下标准及规范①、《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②、《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③、《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④、《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⑥、《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⑦、《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⑧、《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⑨、《铁路安全施工技术规程》〔TB10401-2003〕⑩、《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等;(4)、施工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关参考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渝铁路隧道施工控制测量第八项目部郭浩民王红雷梁运忠1.概述1.1工程概述兰渝铁路(兰州至广元段)自兰州东站引出,穿跨群山河谷,至四川广元市。
我一航局一公司承建其中5条隧道、4座大桥,全程约26公里。
另外承建多条辅助隧道,合计约4公里。
本文主要介绍隧道施工的控制测量,对这种条带形测量控制网和地下型洞内导线的布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2测量依据(1)设计图纸(2)《兰渝铁路建设管理办法》(3)CPI交桩成果(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0101-99》(4)《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79-2006(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7)《时速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铁建设[2007]76号(8)《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J721-2007》1.3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主要参数为:长半轴a=6378137,扁率1/f=298.257222101。
中央子午线105°48′,投影面大地高660m。
高程基准面为国家85高程系统,高程异常-40m。
另外,为了简化计算和方便放样,还建立了一些局部坐标系统,并注明了局部坐标系统和国家坐标系统的换算关系。
1.4技术标准本工程测量等级要求较高,CPI控制网按照GPS-B级布设,CPII控制网按照GPS-C级布设,洞内外加密导线为二等导线,高程引测为二等水准。
GPS静态B、C级主要技术标准如下:二等导线的主要精度要求为:长度1/20000,方向1.0″。
二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标准如下:为达到上述技术标准,我部使用的测量仪器如下:GPS静态作业采用天宝5700,标称精度3mm+0.5ppm;二等导线采用索佳SET1X,1″级全站仪布设;二等精密水准测量,采用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施测。
2.平面控制2.1总体思路我项目部按照“分阶段,分等级;先整体,后局部;由估算,到贯通”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测量控制网的布设。
“分阶段”就是按照施工进度的要求,分为交桩复测、洞外控制、洞口控制、洞内控制、贯通控制、监测控制等几个阶段逐次建立施工控制网。
由于受到人员、设备和工期的限制,不可能1次就把30km的控制网全部做完,也不能等到控制网全部做完再开工。
因此,我们把交桩复测、洞外控制、洞口控制合为一个阶段,复测和加密同时进行,减少作业批次,加快布网进度。
“分阶段”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按照隧道开工的先后顺序划分阶段,先开工的隧道先布网。
在顺先开工的隧道进出口两端布设加密点,整条隧道划分为一个区段,用GPS同步进行观测。
本测段完成后,下一测段也采取这样的方法布网,并且和相邻测段组成联接边,依此类推完成整个线路CPII控制网的布设。
这种“分段布网,逐步联接”的布网方法,不但可以保证优先布设先期开工的分区,而且可以保证隧道全线的整体性和贯通性。
“分等级”的概念如下:我国高速铁路精密控制网分三级布设,实践中按四级进行布设,它们是:坐标基准控制网(CP0)、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线路控制网(CPII)和基桩控制网(CPIII)。
本工程的CP0、CPI已经由专业测量队进行了布设和复测。
CPII 由我部负责布设。
CPIII控制网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施测,此处不在我部承建范围之内。
“先整体,后局部”指的是:按照CP0-CPI-CPII-CPIII的次序,从高级到低级逐步加密控制点。
每一级控制点都是由上一级控制点发展而来,以保证整个控制网的逐级细化和整体一致。
“由估算,到贯通”分三个步骤:1.洞外控制网布设实施前、后,依据所布控制网精度计算贯通误差。
2.洞内导线布设大致完成后,依据所布导线网精度再次计算贯通误差。
3.以上2个步骤都是估算,等隧道实际贯通后,才能测得真正的贯通误差。
2.2 CPII布网形式2.2.1洞外、洞口布网示意图2.2.2布网说明(参见上图)(1)CPI控制点的密度一般在2km一对,不能满足进洞需要,因此需要布设CPII加密点。
规范要求CPII点位加密到每个洞口至少要具有3个平面点和2个高程点。
我们一般加密到每个洞口具有4个平面点和3个高程点,以便点位扰动后及时恢复。
加密点布设的位置要求如下:加密点最好布设在隧道中线上,困难地段距离隧道中线也不应大于300m。
进洞测站点的后视距离不应小于300m,以避免后视距离过短而造成的方向误差过大。
加密点可引测高程,一点两用。
(2)GPS静态作业采用网连式(约束3点)或边连式(约束2点)。
具体作法是:在隧道两端各精选2到1个CPI点作为约束点,外业观测时在约束点上置设仪器始终进行各时段的观测,其它测站上的仪器在观测完成规定的时段后流动到下一个测站进行新的观测,使约束站和流动站在每个时间段上都保持着同步观测。
(3)内业处理时先解算空间矢量(基线),解算基线的各项技术指标,应附合规范的要求:1)所有基线矢量采用双差分固定解;2)数据中应加入了对多路径、对流层、电离层、天线相位等误差的消减措施;3) σ值是GPS解算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布网方案的一项参照依据。
σ值是根据仪器标称精度计算的,其公式如下:σ=√(a2+(bd)2)a---GPS接收机固定误差,b---比例误差,d---基线长度。
当d等于300m~4000m,a=5mm,b=1ppm时,σ值如下:制定方案时,由上表可估算出,基线解算中误差(RMS)应控制在10mm 以内(长边可略放宽),300m短基线应加测第3个时段才能达到C级精度。
4)规范规定,重复基线较差不大于2*(√2)*σ;5) 规范规定,若干条独立边组成的闭合环,其闭合差应满足:W X≤3√(n)σ,W Y≤3√(n)σ,W Z≤3√(n)σ,W≤3√(3n)σ;其中:σ按平均边长计算,n为闭合环边数。
(4)无约束平差后的精度验核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处理:第一部分是为了CPI 复测而进行,由CPI点位组成的基线,解算精度应按照GPS-B级标准来验核;第二部分是为了CPII加密而进行,由CPII点位组成的基线,解算精度应按照GPS-C级标准来验核。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观测成果,在对CPII加密的同时,也验核了CPI的精度,起到复测CPI的作用。
对于CPII控制网这种在洞口附近,边长只有几百米的基线来说,由于GPS 接收机本身固有的精度(见σ值表),在不增加观测时段而指望提高CPII的等级,统一按照GPS-B级标准,让其达到1/170000的精度是不现实的。
(5)无约束平差精度合格后,进而进行约束平差,约束平差时,要从隧道两端约束,把加密点包含在约束网形之内。
另外至少要保留1个CPI点作为非约束点,非约束点可选非通视点。
这样,解算后这些保留的非约束CPI点就得到了两组坐标,一组是解算得到的坐标,另一组是原来已知的坐标。
把两组坐标进行比对,就可以看出这些CPI点的误差大小,起到复测的作用,另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断CPII加密点的可靠程度。
一般,CPI点的坐标比对误差小于10mm 时,仍然采用交桩坐标。
比差大于10mm时,经确认后报请有关部门批示。
如需仔细判定,可计算该点所连各边长度,及另一端点对边长和方向的共同影响。
2.3 CPII洞内导线2.3.1洞内导线示意图2.3.2 布设说明(1)洞内CPII导线布设成双导线的形式,并在一些相邻节点布设连接边,形成闭合环进行校核,以提高导线精度,减小贯通误差。
(2)洞内控制点埋设在隧道中线两侧不易扰动的地方,并设置防护设施。
布设埋点时还要考虑洞内的排水沟、二衬台车等障碍因素,必要时在隧道两侧交叉布点,以改善通视条件。
一般隧道施工空气污浊,照明不足,通视条件很差。
可先布设一条单导线跟随掌子面作业,一般50m布设一点;然后再布设第二条导线,大约300m布设一点,在600m处形成双导线闭合环。
每段闭合环要在本段二衬施工前完成一次复测和平差。
(3)导线每测完一段,及时引测线路中桩,中桩沿里程直线段每20m布设一点,曲线段每10m布设一点,作为隧道施工放样和施工过程监测的用点。
(4)杨家山隧道长度为5.8km,紫竹园隧道长度为6.6km,是我部负责布控任务中较长的隧道。
《测规》规定4~8公里的隧道横向贯通限差为150mm,换算为中误差限差则为75mm。
洞外控制测量精度对其贯通误差的影响值按GPS-C级,以沿途500m一个点位计算为20mm,则剩余给洞内控制的影响值限差为55mm。
二等导线的限差为:测角中误差小于±1.0″,测边中误差小于1:20000。
按照导线边长300m,7km洞内布设24条导线边计算,贯通误差为52mm,可以达到贯通要求。
以上为单导线的贯通精度,布设成双导线和闭合环后,贯通精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其它隧道的正洞、横洞、斜井比以上两条隧道的长度较短,二等导线的精度经计算也能满足贯通的限差要求。
(5)导线水平角度用1″级全站仪观测4个测回。
也可观测导线的左右角各2个测回,左右角平均值相加应等于360°。
水平方向观测时各项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6)水平距离观测用1″级全站仪精测模式对向观测2测回。
距离限差如下:表中:^2----平方;a,b----仪器标称误差;d----平距;n----单向测回数对向观测平距较差,依据上表中的限差公式,按本部所用仪器标称值2mm +d*2ppm,d=300m计算的限差等于5mm,可达到规范要求。
(7)本工程CPI点位布设在山顶,距施工洞口高差较大,导线引测得到的水平距离应进行距离改化,距离改化公式为:M =a*(1-e^2)/(1-e^2*(sin(B))^2)^(3/2)N =a/sqrt(1-e^2*(sin(B))^2)R'=sqrt(M*N)R"=R'+ζR0=R"+h0R=R"+h'L=S*R0/R公式中:M---测区子午曲率半径,a---地球椭球长半轴,e---第一偏心率,^2…平方,B---测区纬度,^(3/2)--- 3/2次幂;N---测区卯酉曲率半径,sqrt---开方;R'---测区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R"---测区水准面平均曲率半径,ζ---高程异常;R0---测区坐标投影面平均曲率半径,h0---投影面高程;R---测线平均曲率半径,h'---测线两端点的平均高程;L---测线在投影面上的距离,导线计算时采用的距离,也即距离改化的成果,S---外业实测距离,全站仪测距时已经过温度、气压、斜度改正后的距离。
(8)本工程测区坐标通过采用抵偿投影面、自定义中央子午线等来控制投影变形,因而不必再进行投影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