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试验监理细则.

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试验监理细则.

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米拉山隧道项目试验监理细则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5年1月目录一、试验监理目标................................. - 2 -二、试验监理依据及措施........................... - 2 -三、试验监理工作管理............................. - 3 -四、试验监理工作内容、要点....................... - 4 -五、试验监理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 10 -六、试验资料管理................................ - 15 -七、试验室工作的检查制度........................ - 17 -八、试验室相关规章制度及职责.................... - 17 -试验工作监理细则为了更好的做好试验检测工作,使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米拉山隧道项目满足合同和设计要求,符合国家和交通部等有关规范、规程,坚持质量第一、数据为准的质量方针,竭诚为工程施工现场服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试验规定,特制定本监理工作则。

一、试验监理目标1、工程项目的原材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混凝土、砂浆配合比、标准击实试验,物理、力学性能等满足设计文件,招标文件、规范,国家标准要求。

2、工程项目中构件,结构质量满足设计文件、规范标准的要求。

3、工程项目中的各项试验检测数据达到设计文件、规范、标准以及承包合同及业主的其它要求,确保本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试验监理依据及措施(1)试验监理依据1、监理招标文件,监理委托合同文件,监理计划。

2、国家有关试验检测规程、规范、标准。

3、与本工程有关的相关文件。

(2)组织措施1、建立驻地监理办试验监理规章制度,及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明确试验工程师,试验员岗位职责,明确试验监理工作的任务及内容。

高速铁路桥梁拉林铁路施工组织设计

高速铁路桥梁拉林铁路施工组织设计

高速铁路桥梁拉林铁路施工组织设计六、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⑴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补遗、答疑书、更正、设计说明、工程量清单及图纸等。

⑵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现行的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安全规程等。

⑶国家及西藏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等。

⑷现场踏勘收集到的地形、地质、气象和其它地区性条件等资料。

⑸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高速公路等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⑹集团公司通过北京华夏认证中心认证按照GB/T19001-2008idt ISO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GB/T28001-2011 idt 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编制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⑺集团公司为完成本标段工程拟投入的施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及机械设备等资源。

1.2.编制原则⑴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

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安全、质量等目标编制技术标文件,使发包人的各项要求均得到有效保证。

⑵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在编制施组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技术设计文件资料,了解设计意图,掌握现场情况,严格按设计资料和设计原则编制施组,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⑶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严格按照铁路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⑷遵循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耕地,保护农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文物保护、景点保护;维持既有交通秩序;节约木材。

⑸遵循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

隧道进洞方案

隧道进洞方案

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二期)工程工布江达至米拉山段隧道进洞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工布江达至米拉山段第六标段项目经理部目录一、编制依据.............................................................................................................................................. - 3 -二、编制原则.............................................................................................................................................. - 3 -三、工程概况.............................................................................................................................................. - 3 -3.1、工程概况 (3)3.2、地形、地貌 (4)3.3、水文地质条件 (4)3.4、气象 (4)3.5、地质岩性、地质构造 (5)四、准备工作.............................................................................................................................................. - 7 -4.1洞口地质情况 (7)4.1工期计划 (8)4.2材料 (8)4.3机械设备及辅助设备 (9)4.4人员配备 (9)五、主要工程量 ........................................................................................................................................ - 10 -六、施工方案.................................................................................................................................... - 10 -6.1洞口截水沟(增加截水沟尺寸、工艺流程) (10)6.2洞口开挖 (11)6.3洞口边坡Φ8钢筋网 (12)6.4边坡喷射C25混凝土 (12)6.5边坡Φ42×4MM小导管 (13)6.6套拱施工 (15)6.7超前大管棚 (16)6.8施工注意事项 (20)6.9洞门设置 (20)七、安全、环保措施 ................................................................................................................................ - 20 -7.1安全操作要求 (20)7.2环保措施 (21)隧道进洞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现场踏勘收集到的地形、地质、气象和其它地区性条件等资料。

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10标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终)

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10标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终)

六、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1.编制依据、原则、范围1.1编制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铁路行业有关规章、规范和验标等;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设计文件和资料;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的补遗、澄清书、答疑书、补遗答疑更正书,拉林铁路招标相关技术资料;国家、铁路行业现行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则和标准及有关文件;我单位对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调查资料;我单位在青藏铁路高原施工经验及类似工程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我单位综合管理体系相关要求。

1.2 编制原则突出环保优先的原则。

高原生态环境是极其脆弱的,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有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始终突出环保优先的原则,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以环保为主线开展工作,工程施工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施工中坚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限制人为活动范围,注意保护地表植被,同时高度重视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针对高原特点,严格执行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立和完善高原地区医疗、卫生等后勤生活保障体系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工作业,改善劳动条件,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对长大隧道及风险隧道采用机械化施工,按照“能用机械不用人工、能用电动不用内燃”的原则进行配置。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服从招标人指令,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严肃安全纪律,严格按规程办事。

坚持以提高高原环境下工程机械的利用率和功效的原则。

积极采用、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保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四新”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新建铁路川藏线至林芝段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概述新建铁路川藏线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第四项目经理部起点位于林芝地区朗镇巴热村,经堆巴村、沿S306省道前行,于林芝地区朗镇路村终止。

线路穿越雅鲁藏布峡谷地带,三跨雅鲁藏布江,线路全长6.69正线公里。

1.2、工程概况新建铁路川藏线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第四项目经理部管段共设计两座隧道,分别为则弄隧道、朗镇二号隧道。

则弄隧道全长865m,进口里程D4K256+150,出口里程D2K257+015,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38m,位于朗县与山南县之间。

设计纵坡为5.0‰/420m、-7‰/445m的单面下坡,轨面高程3150.613~3149.598m。

本隧道曲线段位于R=1600m右偏曲线上。

朗镇二号隧道全长2652m,进口里程DK260+236,出口里程DK262+888,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305m,位于朗县与山南县之间。

设计纵坡为-3.8‰/284m、-9.5‰/2368m 的单面下坡,轨面高程3148.232~3124.884m。

本隧道进口端228.597m位于R=1600的左偏曲线上、洞身段2048.798m位于R=1600m的右偏曲线上,出口端112.246位于R=1600m 的左偏曲线上。

1.3、编制依据2、隧道控制测量总体思路为保证隧道的准确贯通,本着先总体后碎步的原则,首先在隧道沿线建立精密控制网,覆盖全隧道,使隧道的洞控制测量或中线测量总体受控。

为便于隧道施工测量和满足洞外导线点精度要求,项目部除布设的CPI和CPII控制点外分别在每座隧洞口单独布设三~四个加密控制点,当控制点经过公司精测组GPS复测并经过精密平差后的数据满足隧道洞口控制要求时取用。

在洞外GPS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洞口施工情况,在洞口设置2个洞口投点作为洞外、洞的联系测量,洞口投点和洞外GPS控制网点组成小三角形或四边形进行边角测量,并达到相应等级边角网的精度要求,以提高地下网精度。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
加查车站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位西藏自治区 东南部,线路从在建拉日铁路协荣站引岀,是西 藏自治区对外运输通道的重要一段,也是川藏、 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拉林铁路LLZQ-7标 段为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的中间 段,全长26. 723km,位于西藏自治区加查县境 内。

项目于201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合同工期 77个月,拉林铁路全线计划于2021年6月30日通车。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通过多次开展劳动竞赛、技 术攻关,全员一心顺利克服高原地区严寒、缺氧、物资短缺、洪水、岩爆、软岩大变形重重困难,在 标准化建设、精品工程、工程进度等方面多次受到业主单位表彰。

拉林铁路是公司即拉日铁路之后参建的第二条高原铁路,为公司后续铁路施工项目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和财富*
林达3
号桥。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施工关键技术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施工关键技术

2020年12月第4期葛洲坝集团科技总第136期丿I臟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施工关键技术谢文璐、熊波、<伟、谭登国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摘要: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项目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高达75%,该项目攻克了炭质绢云千枚岩地层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粗砂卵石土浅埋覆盖层暗挖隧道施工、高原峡谷大直径水中群桩基础筑岛法施工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系列施工技术成果,为高海拔、高寒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新建川藏线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炭质绢云千枚岩;浅埋覆盖层;软岩大变形;筑岛法1工程概况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项目为中国“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是西藏境内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60km/h,全线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近75%,预计2021年开通运营。

拉林铁路起于西藏自治区拉萨站,沿拉萨河而下,经贡嘎转向东,经山南、朗县、米林,跨越雅鲁藏布江到林芝站,全长433千米。

全线47座隧道中,有14座高风险隧道,6座万米特长隧道。

其中,LLZQ-7标段起止里程为DK203+980—D3K230+703,全长26.7km,位于西藏自治区加查县境内。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路基工程长度&2km,土石方工程量37万m3;站场2座,土石方工程量98万n?;桥梁工程特大桥共9座9235.53m,大桥1座276.35m,中桥]座101.47m,小桥]座26.3m;框架涵、圆管涵、渡槽共计331.2加;隧道工程3座共8905m,轨道工程无祚道床铺轨8040m。

2炭质绢云千枚岩地层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2.1技术重难点隧址区范围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的粉质黏土,风积粉系土,崩坡积的碎石土,下伏基岩为上三叠统的朗杰学群的姐德秀组二段炭质绢云千枚岩与变长石英粉砂岩不等厚互层,一段炭质、粉砂质绢云千枚岩夹变长石石英粉砂岩。

炭质绢云千枚岩遇水软化,易发生软岩大变形,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甚至发生大位移,持续时间长,不易成洞。

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2)

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2)

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拉萨地区相关代建工程LLDJSGZ蕊段JK0+800-JK1+000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中国铁建编制:_____________复核: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代建工程指挥部二O 一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目录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1..二、试验段施工技术依据1..三、试验段施工目的1..四、试验段的选取及路堤填筑施工准备.................. 2.五、试验段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测量及检测仪器设备投入情况3六、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4..七、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 9.八、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护1..1九、文明施工1..2.十、标准化建设1..3.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拉萨地区相关代建工程拉萨西站机务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于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地,山高谷深,气候极端恶劣,山脉呈东西向纵贯延展谷岭相间,地势起伏跌岩。

拉萨西站新建机务运用维修段,主要包含拉萨西机务段办公楼等26 栋单体建筑及到发线兼调车线 2 条,外侧预留小能力驼峰调车场,设调车线12 条。

该段路基全部为路堤施工,填筑总方量为42.5万方,填筑高度为10-12m,路基基床表层填筑0.6m的A 组填料(0.2万方),路基基床底层(填筑1.9m)采用A,B组填料(0.7 万方), 及以下的一般路堤采用B,C 组填料(41.6 万方),基底地质主要为粗圆砾土。

二、试验段施工技术依据1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003)2、《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3、《路基工程质量验收暂时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4、《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用指南》5、《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拉萨西站施工图》三、试验段施工目的1、确定路基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概述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第四项目经理部起点位于林芝地区朗镇巴热村,经堆巴村、沿S306省道前行,于林芝地区朗镇路村终止。

线路穿越雅鲁藏布峡谷地带,三跨雅鲁藏布江,线路全长6.69正线公里。

1.2、工程概况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第四项目经理部管段内共设计两座隧道,分别为则弄隧道、朗镇二号隧道。

则弄隧道全长865m,进口里程D4K256+150,出口里程D2K257+015,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38m,位于朗县与山南县之间。

设计纵坡为5.0‰/420m、-7‰/445m的单面下坡,轨面高程3150.613~3149.598m。

本隧道曲线段位于R=1600m右偏曲线上。

朗镇二号隧道全长2652m,进口里程DK260+236,出口里程DK262+888,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305m,位于朗县与山南县之间。

设计纵坡为-3.8‰/284m、-9.5‰/2368m 的单面下坡,轨面高程3148.232~3124.884m。

本隧道进口端228.597m位于R=1600的左偏曲线上、洞身段2048.798m位于R=1600m的右偏曲线上,出口端112.246位于R=1600m 的左偏曲线上。

1.3、编制依据2、隧道控制测量总体思路为保证隧道的准确贯通,本着先总体后碎步的原则,首先在隧道沿线建立精密控制网,覆盖全隧道,使隧道的洞内控制测量或中线测量总体受控。

为便于隧道施工测量和满足洞外导线点精度要求,项目部除设计院布设的CPI和CPII控制点外分别在每座隧洞口单独布设三~四个加密控制点,当控制点经过公司精测组GPS复测并经过精密平差后的数据满足隧道洞口控制要求时取用。

在洞外GPS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洞口施工情况,在洞口设置2个洞口投点作为洞外、洞内的联系测量,洞口投点和洞外GPS控制网点组成小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进行边角测量,并达到相应等级边角网的精度要求,以提高地下网精度。

洞口投点作用是将洞外控制网与洞内控制网连成一体,统一到同一个坐标系内。

根据隧道掘进进度向洞内布设中线或导线网进行洞内控制,保证隧道顺利贯通。

3、洞口投点控制测量洞口投点是洞外、洞内联系测量的关键控制点,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洞内后期导线控制网的精度,洞口投点布设选点应尽可能选择隧道中线上,同时要考虑到小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和测图方面的要求,组成的三角形应尽量接近等边三角形,困难地点不应大于120°或小于30°,点位宜稳定便于保存,各点间通视良好,有条件的地方可布设1~2个洞口投点,便于洞内导线网闭合和校核,同时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将高程引测到洞口投点。

为提高洞内导线网精度,洞口投点宜达到一级边角网精度要求,其测回数和各项限差应满足下表要求。

高程测量应符合二等水准测量要求。

平面网内业平差拟采用中铁二局研制的工程测量数据处理通用软件GSP(2009年11月通过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评审鉴定)。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主要技术要求水平距离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a、b分别为全站仪或测距仪的加常数误差和乘常数误差4、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4.1、洞内导线精度设计隧道洞内各开挖面导线控制测量应按四等导线的精度施测,设计测角中误差为±2.50″,边长相对精度为1/80000。

4.2、洞内导线网形设计洞内导线网应布设为闭合导线环,以加强测量检核和提高测量精度,每个导线环的边数为4~6条;洞内导线设计的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导线边距离洞内设施不小于0.2m,当隧道掘进至导线设计边长的2~3 倍时,应进行一次导线延伸测量。

导线网可参照下图布设:图1:多边形闭合环图2:菱形闭合环当左右线隧道通过横通道可以连通时,可将左右线隧道洞内导线网通过横通道进行连测并整体平差,提高洞内控制测量精度。

4.3、导线点的埋设导线点埋设时,在确保视线清晰的条件下,应尽量将导线边长放长,以减少洞内测站数,削弱误差的积累。

导线点应沿中线附近布设,以削弱旁折光对水平角测量精度的影响;导线点应成对埋设,埋设时成对的两个导线点应在里程方向前后错开5~10m,左右错开0.5~1m,以便于观测和防止导线点在使用过程产生混淆;导线点的埋设位置应在隧道边墙上用红油漆进行标记,并注明距边墙的距离,以便于寻找。

4.4、控制网观测的仪器要求鉴于洞内导线测量环境差、施工干扰大、占用时间长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建议洞内导线测量采用高精度、稳定性好的全站仪进行导线网的观测,全站仪标称测角精度不应低于±2″,测距标称测角精度不应低于2mm+2ppm。

4.5、控制网观测技术要求测角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6~9测回,距离往返各观测2测回,并进行气象改正、投影改正。

4.6、控制网平差计算平面网内业平差拟采用中铁二局研制的工程测量数据处理通用软件GSP(2009年11月通过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评审鉴定)。

5、隧道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方案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第6.1.5条,两相邻开挖面高程路线长度大于1500m 时,需按高程贯通精度要求进行高程控制测量设计,两座隧道两相邻开挖面高程路线长度最大为2.639km ,按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高程贯通中误差为:)(25)(6.1639.21mm mm L M m h <=⨯=⨯=∆∆说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可以满足所有贯通面之间高程贯通精度的要求。

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对于满足贯通精度来讲偏于安全,考虑到上述隧道将来部分施做无砟轨道,直接施测二等水准测量可为无砟轨道施工做好高程测量准备。

洞内二等水准点宜200m 左右设置一对,以便于施工放样和复核。

水准网可参照下图布设:二等水准测量应采用DS1及以上精度等级的水准仪配合因瓦水准尺进行测量或者相应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配合条码水准尺进行测量。

6、隧道贯通精度要求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8.6.3条,隧道相向开挖洞内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横向和高程贯通误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隧道贯通误差规定7、隧道贯通误差估算方法 7.1、平面贯通误差估算用GPS 技术建立隧道施工控制网估计控制网测量误差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一般采用下面的简化公式进行估算:(1)、洞外控制测量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222222212123222ρρββm Sm Sm m m +=+=外式中,外m 表示洞外GPS 控制测量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贯通误差的总影响,2m 、3m 分别表示两端洞口GPS 控制点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S1、S2分别为两端洞口GPS 进洞控制点至贯通面的距离,21βm 、22βm 分别表示两端洞口进洞边方向值中误差,ρ为常数206265″。

(2)洞内测量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洞内控制测量测角、测距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值按下式计算:测角影响值:∑=2x y R m m ρββ,测距影响值:∑=2ylyl dlm m 。

x R 为导线点至贯通面的垂直距离(m ),y d 为导线边对贯通面的投影长度(m ),βm 为洞内测角中误差(″),l m l为导线边长相对中误差。

(3)洞外、洞内总影响洞外、洞内综合影响值按下式计算22内外m m M +=外m 表示洞外控制测量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贯通误差的总影响,内m 表示洞内测量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贯通误差的总影响,M 表示洞外、洞内综合影响值。

7.2、高程贯通误差估算高程测量对隧道竖向贯通误差的影响用下式子估算:L M m h ⨯=∆∆式中,∆M 为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L 为水准路线长度。

8、测量人员及仪器配置 8.1、测量人员配置要求测量人员要求表8.2、测量设备配置测量设备一览表9、隧道施工测量方案(1)、首先定位出隧道的起始位置,以便修建施工便道。

(2)、进洞之前,准确放样隧道中心线和拱顶标高,布置超前管棚,做好超前支护。

(3)、施工上导坑时,每开挖放炮并出渣完成后,放样出隧道中心线和边线,并在掌子面上定出拱顶标高,以便控制型钢钢架和格栅钢架位置,避免钢架侵入衬砌以内。

(4)、施工下导坑时,可以先放样出半边的边线以及中线位置。

放炮出渣后,再次放样相应里程的边线,控制型钢钢架和格栅钢架位置。

(5)、开挖完成并完成初期支护后,必须检查初期支护的断面尺寸。

可利用带免棱镜的全站仪对初支面进行扫描,利用相应的断面检测软件分析初支是否侵限。

(6)仰拱开挖之前,必须定出开挖的深度,在完成放炮出渣后,测量和上部施工测量的一样。

(7)在浇筑底板混凝土后,准确放样出矮边墙位置,并定出矮边墙顶面标高。

(8)洞外拼装衬砌台车,进洞之前检查台车的断面尺寸。

放样出隧道的中心线,架设全站仪于中线上,先左右调整衬砌台车,直至台车中线位于隧道中线上。

然后架设水平仪,使得台车顶面标高略高于设计标高2~3cm。

再次检查台车中线和顶面标高,直至中线和标高都达到施工和设计要求。

(9)浇筑完成衬砌后,必须利用带免棱镜的全站仪对衬砌进行扫描,检查衬砌是否侵限。

(10)放样出水沟电缆槽位置,并定出顶面标高。

10、隧道施工测量注意事项(1)洞内导线点应埋设稳固,采用混凝土浇注埋设至隧道基岩上,宜采用不锈钢钢质球面中心为标志。

(2)洞内导线测量前应提前通风,保持视线清晰;(3)测量时应接灯对测量觇牌进行照明,以增强照明效果;(4)应采用三联架法或者测回间多次对中整平的方法削弱短边测量时的对中误差对方位角传递精度的影响;(5)当距离掌子面最近的导线点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超过洞内导线设计长度的 1.5倍时,必须要对洞内导线进行延伸测量,并对洞内中线进行修正;(6)隧道衬砌前,应对中线点进行复测检查并根据需要适当加密。

加密时,中线点间距不宜大于10m,点位的横向偏差不应大于5mm。

(7)洞内导线测量应严格执行控制测量设计的各项技术要求。

(8)洞内导线进行延伸测量前,应复核原有的三个洞内控制点,确认原有导线点稳固可靠后方进行导线延伸测量。

(9)靠近掌子面的临时中线桩在使用前应加强复核,防止发生位移。

(10)洞外GPS控制点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复核,确保进洞使用的控制点正确可靠。

(11)隧道各工作面贯通后应及时测量贯通误差;11、质量保证措施我部实行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分部三级管理,有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严格执行以总工为首的技术责任制,使得隧道控制测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观测结束后,对控制点要进行定期检核,每季度检核一次,发现变化要重新观测,另外要经常进行不定期检核,防止桩位变化。

隧道控制测量前期布点、施测由分部及下属作业队完成,由项目经理部组织复测、评审,评审报告上报公司工程技术部,确保地下控制网施测、平差计算等工作满足规范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