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方法大全——方法9 假设法
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

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科学,而物理思维方法指的是在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时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经典和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被广泛采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归纳是根据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得出一般规律和定律的方法。
演绎是根据已知的一般规律和定律推演出具体的结论。
在物理研究中,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然后利用演绎方法推导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3.数量关系与图像思维:物理学是定量科学,数学在物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量关系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数学公式,并进行数值计算。
图像思维是通过绘制示意图、行走图、曲线图等图像来帮助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
4.近似和简化:物理现象常常非常复杂,但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通常需要进行近似和简化处理。
这种近似和简化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得到问题的简化模型,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解决问题。
5.对称性和守恒定律:对称性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许多物理问题都具有其中一种对称性,如空间对称性、时间对称性和粒子对称性等。
利用对称性思维可以简化问题的分析,并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
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表明一种量在物理系统中守恒不变。
利用守恒定律可以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例如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等。
6.模型和假设:物理学中常常使用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
模型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和抽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常常建立假设来推导出物理规律和定律。
通过建立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可以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
7.变量分析和参量控制:变量分析是在物理问题中识别和分析影响物理现象的各种变量。
参量控制则是通过改变特定的参量来研究和研究物理现象。
通过变量分析和参量控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物理问题中的各种因素。
8.实验设计和观察:实验设计和观察是物理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教育资料】中考物理复习指导8种思维方法学习专用

中考物理复习指导8种思维方法面对中考,考生对待考试需保持平常心态,复习时仍要按知识点、题型、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梳理,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提炼最佳的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下文准备了中考物理复习指导。
1、守恒思维方法自然界里各种运动形成虽然复杂多变,但变化中存在不变,即某些量总是守恒。
守恒的观点是分析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观点,它启发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到系统中某些量的转化和转移并不影响总量守恒。
(1)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如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一定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其中动力做功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阻力做功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看,动能定理是一条应用广泛的重要定理。
在机械运动的范围内,当系统状态变化时,如果除重力、弹力外没有其它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它是普遍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
功、热和内能之间的变化关系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体间由于温度差发生热传递。
是内能的转移。
如:长为L,质量为M的均匀软绳,放在光滑桌面上,现让其从桌边缘无初速滑落,求绳子末端离开桌边缘时的速度。
本题是属于变力做功问题,直接求解较难,最简便的方法是从功能关系出发求解。
解略。
(2)质量守恒一定的物质形式对应一定的运动和一定的能量状态,运动是永恒的,物质是不灭的。
参与变化的物体质量的总和与变化后物质质量的总和相等,这就是质量守恒的观点。
(3)电荷守恒中性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决定了自然界中电荷是守恒。
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接触,摩擦或感应的方式可以带电,带电的物体若发生中和或电荷转移现象,电荷发生消失或减少,但正负电荷总和是一定的。
如:在原子物理中,写核反应方程,质量和核电荷数守恒。
2、系统思维方法按照系统的观点,我们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假设法(力学)

假设法本部分所涉及的假设法主要有两种情况:(1)假设某力不存在,进而判断由此带来的现象是否与题设条件相符,如相符,则此力存在,若不符,则此力不存在。
(2)假设处于题设条件下的临界状态,以题为依据,寻求问题的切入点,进而解决问题。
一、用假设法判断摩擦力的有无例1:一块铁板折成如图一所示的形状。
光滑的球置于水平面BC 上,铁板和球一起向右加速运动,(2)沿垂直AB 斜向上匀速运动。
问在这两种情况下A 、B 面对球有无弹力?思维导图:解析:(1) 球向右加速运动,若AB 面对球无弹力,不能使球产生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故球受到跟斜面垂直的弹力F N2的作用。
(2) 若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则球处于平衡状态,如图二所示,F N1、mg 二力的合力为零,满足给定的平衡状态,故F N2不存在。
点拨:用假设法判断。
当弹力的存在与否难以判断时,可以假设两个物体间不存在弹力,看物体是否还能保持现在的状态,如果能说明则没有弹力。
二、 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的有无 1、假设没有摩擦力例题2:如图三甲所示,物体B 叠放在物体A 上,水平 地面光滑,外力F 作用于物体A 上,使它们一起运动。
试分析两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思维导图:解析:假设没有摩擦力,当F 使物体A 向右加速时,物体B 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经一小段时间后,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图三甲,所以物体B 相对于A 发生了向左的运动,即在有摩擦力存在的情况下物体B 相对于A发生了向左的运动的趋势,所以A 对B 的静摩擦力向右(与B 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
同理A 相对于B 有向右运动的趋势,A 受到B 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与A 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
点拨:“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是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依据。
这里尤其要注意“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一向是采取化“静”为“动”的策略,利用“假设法”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即假设某研究对象与被 接触物体间光滑,则其相对甲乙图三运动方向便是原先的相对运动方向;若它们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说明它们之间原先并夫相对运动趋势。
解初中力学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解初中力学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假设法假设法,是以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对物理模型、物理条件、物理命题等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物理规律进行分析、讨论、判断和计算,得出正确结论;或在研究某些物理量、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变化时,也可先提出一个假设,接着由假设进行推理论证,进而找出其变化规律。
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题中给予的物理情景应用初中所学的规律无法求出物理量时,可以运用假设法思想重新创设一个新的合理的物理情景,使物理情景明朗化、具体化,迅速得到正确的答案。
假设法适用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作图题或计算题的求解,同时假设法也是求解判断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1.如图1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推力F 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__N。
图1解析:由图可知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时,F只作用在B上,木块B肯定受到力的作用,而木块A受力情况却不清楚,与A接触的物体只有B,所以我们可以假设A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然后再分析、推理:如果A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同时又没有其他物体对它有力的作用,那么A就是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这与题设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相符,故A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估计法估计法是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不精确计算,而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
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解析带有一定计算因素的选择、填空题时,往往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对数据进行粗略的估计或模糊计算,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笔者总结解决估算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信息中排除干扰信息。
有些估算题往往文句简洁,显性已知条件少或已知条件比较隐蔽,乍一看题,好像缺条件,只有认真审题,仔细推敲,才能挖掘出隐蔽的已知条件。
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数学工具,并借助于物理常数及日常生活常识,进而得到满足实际需要的结果。
例2.图2为某举重运动员在0.5s内由支撑到起立将杠铃举起过程中拍摄的两张照片,杠铃的质量为100kg,则杠杆重为________N。
【点拨】九年级物理上册 学习方法总览简释

九年级物理上册学习方法总览简释1.定义分析法:根据物理定义直接探究、确定某一物理量或物理关系。
如电路中各元件(用电器)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串联电路;若各元件(用电器)“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2.迁移法:根据已知的某种知识或规律,由此及彼推断相关的知识或延伸到其他知识的应用,是将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规律有选择地应用到新问题中去的思维方法。
3.假设法: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使用本方法解答物理问题时,通常依据题意先作某个假设,然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定律、定理、特点、条件等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4.比较法:把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或物理过程放到一起,比较其异同并得出物理规律的物理方法。
5.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查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
6.分析推理法: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7.综合法: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考虑根据这些条件能求得什么,再思考根据这些已知的和求得的考虑还能求得什么,就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推出题目要求的物理量,完成题目的求解。
这样一个从已知推演到未知的科学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8.等效替代法:从效果等同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等效的思想在物理学中应用很广,比如重心、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
9.特值法:指某一个物理量在某范围内变化,研究其引起的变化时,我们只取其特别的值(如极值等)进行研究的方法。
10.类比法:所谓类比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11.逆向思维法: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方法。
初中假设法教案

初中假设法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假设法的概念和作用;2. 学会如何运用假设法进行科学实验;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假设法的概念和作用;2. 假设法的运用步骤。
教学难点:1. 假设法的运用步骤;2. 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2. 设计相关科学实验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二、讲解假设法(10分钟)1. 介绍假设法的概念:假设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2. 讲解假设法的运用步骤: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运用过程。
三、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题目,运用假设法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实验设计;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进行实验(10分钟)1. 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五、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假设的正确性;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科学实验题目,运用假设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彼此的实验经验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假设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和操作。
中学物理解题思维之10.假设法

十、假设法方法简介假设法是对于待求解的问题,在与原题所给条件不相违的前提下,人为的加上或减去某些条件,以使原题方便求解。
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试题精析例1:如图10—1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 0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m 。
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L 。
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ΔL 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
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A 、(1 +L L ∆)mg B 、(1 +L L ∆)(m + m 0)g C 、L L ∆mg D 、L L∆(m + m 0)g 解析:此题可以盘内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一个式子,然后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再列一个式子和根据平衡位置的平衡条件联立求解,求解过程较麻烦。
若采用假设法,本题将变得非常简单。
假设题中所给条件ΔL = 0 ,其意义是没有将盘往下拉,则松手放开,弹簧长度不会变化,盘仍静止,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应为mg 。
以ΔL = 0代入四个选项中,只有答案A 能得到mg 。
由上述分析可知,此题答案应为A 。
例2:如图10—2所示,甲、乙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 =2kg ,m 2 = 3kg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已知甲、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 = 0.6 ,物体乙与平面间的动摩因数为μ2 = 0.5 ,现用水平拉力F 作用于物体乙上,使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中F 突然变为零,则物体甲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g 取10m/s 2)A 、大小为12N ,方向向右B 、大小为12N ,方向向左C 、大小为10N ,方向向右D 、大小为10N ,方向向左解析:当F 突变为零时,可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运动,则它们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
物理假设法

分析:设临界ω ----b恰好拉直但T 分析:设临界ω0----b恰好拉直但Tb=0 Tasinα=mω02R cosαTacosα-mg=o =√(gtgα/R)=3 ∴ω0=√(gtgα/R)=3.5rad/s ∵ 3 < 3 .5 直线b上无张力T =o→即可用力的合成分解求 即可用力的合成分解求T ∴直线b上无张力Tb=o→即可用力的合成分解求Ta。
[ 例 6] 一个质量为 1kg 的问题 , 用绳子 a 、 b 系在一 一个质量为1kg的问题 用绳子a 的问题, 根直杆上的A 两点,如图所示。AB=1 根直杆上的 A、B 两点,如图所示。AB=1 .6m, 长均为1 求直杆旋转的转速ω= ω=3 a、b长均为1m。求直杆旋转的转速ω=3rad/s 绳上的张力各是多大? 时,a、b绳上的张力各是多大?
分析:有三种可能⑴ 极大,物体上滑⑵ 极小, 分析:有三种可能⑴a极大,物体上滑⑵a极小, 物体下滑⑶ 恰好为临界值,物相对静止。 物体下滑⑶a恰好为临界值,物相对静止。 假设物车无相对运动, f=0 由牛二定律得: 假设物车无相对运动,则f=0。由牛二定律得: sinθ=ma0 NcosθNcosθ- mg=o =gtgθ=5 解得 a0=gtgθ=5.7m/s2 讨论: 讨论:5.7m/s2〉a2=2.0m/s2, 物下滑 10m/s 5.7m/s2< a1=10m/s2, 物上滑
a
思考题: 思考题: 除上述“假设”法外,你还见过哪些“ 除上述“假设”法外,你还见过哪些“假 设法”的应用,请自作归纳补充。 设法”的应用,请自作归纳补充。
其思维程序:
假设
推理得 出结论
判断原结论是 否成立? 否成立?或得 出原题结论 讨论) (讨论)
二、几种常见假设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