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课题: 5、古诗两首本课时数:2课时课型: 新授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演示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难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课件演示导入:1、看课件,边看边想:说说方块演示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发现。

)2、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诗人苏轼笔下的庐山面目。

3、板书课题,了解题意,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四川眉山。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浙江绍兴人。

)二、重温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三、点播提高1、分组合作学习,要求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全班交流。

※前两行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后两行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3、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到特点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师——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5.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教学片段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教学重点)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诗?生1:我想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2:我想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3:我想画画。

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生1:我知道第一、二句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2:我知道第三、四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轻声读诗句,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

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想问问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庐山吗?生1: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2:“六”在这里是虚指。

(多媒体课件出示庐山的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1: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2: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1: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生2: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生3:全面地看,就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

该怎么看问题?生1: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生2:只有多方位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片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运用查资料、看注释、画一画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或想象画面,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作者(苏轼、陆游)、庐山、题壁诗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画引入,激趣学诗(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边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山吗?谁去过庐山?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风光?(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都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看,这就是庐山,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设计意图: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简单勾勒出庐山的轮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交流资料,理解诗题1.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2.指名介绍西林寺及庐山,教师补充题壁诗的资料。

了解《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教师引问: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所以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初读古诗,感受美1.学生仔仔细细将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的停顿。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各位老师大伙儿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抓住意象,赏读送别古诗,体会人间真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选编课文内容丰富,分别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差不多上千古传颂的送别诗,都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但李白在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心中有孤独、伤感,更有一份向往和期盼。

而王维在送元二远赴安西时,心中更多了一份悲伤、担忧、牵挂与祝福,这份离愁别绪并没有依靠刻画酒席场面和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诗中意象蒙蒙细雨、旅店旁的棵棵绿柳和分手在即的一次次劝酒,用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吸取民族文化聪慧。

”并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会内容。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需求,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差不多初步把握学习古诗的能力,能够对比注释,大体明白得诗意,运用查阅工具书或其他资料的方法,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

学生曾经学过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到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友谊是一种习俗;对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并不生疏;在午间诵读活动中接触过这两首古诗。

但他们不能做到的是赏读古诗,在诵读过程中通过展开想象,更深入地明白得古诗词的内容,感受古诗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不能体会到民族文化的聪慧,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

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的方法明白得整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初步感受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4.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积存诗歌的爱好,激发对祖国诗歌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明白“朝雨”“浥”“轻尘”“新”“更尽”等词语意思,明白得诗句。

可打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可打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学习"豚"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三,再读诗,感语交流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检查反馈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六,作业布置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创新火花《游山西村》另外一首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写法指导:先抑后扬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教学过程:一,背诵引入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生卒年代生活时代人品介绍著名作品自己的见解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三,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四,作业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预习下一课小学数学:13种必考题型及解题方法小学学习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数学成绩,也是为了今后的学习更加轻松,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古诗了,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在送别诗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难怪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或诗或文或歌来送样朋友间的那份真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赠汪伦》赠别自己的好友汪伦,还记得吗?
2、背诵古诗
3.公元730年,李白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游历,在孟浩然临行前,李白来到长江边著名的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全诗,指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我听见了,广陵的“陵”字既是边音也是后鼻音,孩子们读得可好了,再读一次课题。

活动2【活动】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由学习
1、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古诗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古诗要做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预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预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案
3、学生多方面质疑、谈收获。
三、自测评估:
1、巩固、反应练习
2、互评学习效果
教学后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学案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题
《5、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学 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
教研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目标
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在学习《古诗两首》时不仅要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学习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要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题西林壁》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诗《游山西村》。
二、合作展示
1、组内合作交流。
2、展示成果。
教师适当点拨:
〔1〕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山西村,村庄名。
教学目标
1.学习《游山西村》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学法指导
在自主学习的根底上读、思、议、说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我会复习
默写《题西林壁》:
二、我会自学
我要按照上节课的四步法来学习《游山西村》。我的学习方案如下:
〔2〕第1、2句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的品质,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第3、4句写的是眼前的风光,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
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理解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诗意
四、体会诗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六、布置作业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课时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
二、学习古诗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三、练习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
四、课外拓展
五、总结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