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桥说课稿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3年《桥》说课稿15篇

2023年《桥》说课稿15篇

2023年《桥》说课稿15篇《桥》说课稿1一、说教材《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__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__以“桥”为题的理解。

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024年《桥》说课稿(精选7篇)

2024年《桥》说课稿(精选7篇)

2024年《桥》说课稿(精选7篇)《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精读课文。

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一、说教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

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学方法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说课(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说课(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说课(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说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说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桥》是一篇获奖说课稿,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独特创意和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五个部分对《桥》进行详细解读,分别是作者背景与作品背景、文本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作者背景与作品背景:1.1 作者背景:作者是一位资深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文学素养。

1.2 作品背景:《桥》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创作的一篇教学说课稿,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文本分析:2.1 主题分析:《桥》通过描写桥的形象,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2 结构分析:文章以桥为主线,通过对桥的描述展开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2.3 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支持。

3.2 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桥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主题的思考。

4.2 活动设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3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思考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商。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桥》,学生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得到了提升。

5.2 教学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反思和成长,提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5.3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继续教学《桥》,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智慧,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桥》这篇获奖说课稿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独特创意和深刻思考,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教学的魅力和意义。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教学实践有所启发,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描写桥梁建设的科普性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事实,介绍了桥
梁的种类、结构和建造过程。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内容丰富有趣,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桥梁的种类和结构,掌握桥梁建造的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普知识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种类和结构,掌握桥梁建造的基本过程。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工程原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桥梁的作用和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桥》这篇文章,并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桥梁的种类和结构。

3. 讲解:解释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工程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拓展: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桥梁建设的知识。

5. 练习: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检验学生对桥梁建设的理解程度。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桥梁建设知识的记忆。

五、板书设计
桥梁建设
- 种类:梁桥、拱桥、索桥
- 结构:桥墩、桥面、桥台
- 建造过程:设计、施工、验收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桥梁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工程建设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被收录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

作者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形象,赞扬了他在危难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品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但对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分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中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老支书的形象。

3、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感受共产党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文中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老支书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感受共产党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形象。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桥》说课稿(精选12篇)

《桥》说课稿(精选12篇)

《桥》说课稿(精选12篇)《桥》篇1【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桥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六、说课时安排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
标中的2、3项。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

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

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

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

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

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

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

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

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
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

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

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
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

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

(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后,大屏幕出示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参考题目:
1.爷爷,我们想您!
2.老支书,慢走!
3.挥泪送别老支书
4.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