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的定义一种最通用的广义定义是“膜”为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
因而膜可为气相、液相和固相,或是他们的组合。
简单的说,膜是分隔开两种流体的一个薄的阻挡层。
描述膜传递速率的膜性能是膜的渗透性。
以常见的超滤过程为例,分离机理主要为筛分:膜表面有微孔,流体流经膜一侧的表面时,部分较小的分子随部分溶剂穿过膜到达另一侧,形成透析液,而大分子则被截留在原来的一侧,形成截留液,从而达到了将大分子溶质与小分子溶质及溶剂分离开的目的。
形象地说,膜就像一张筛网,可以拦下大的、透过小的。
但这张筛网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孔径很小,进行的是大小分子的分离。
我们只要选择合适孔径的膜,就可以进行所需的分子级分离。
2、膜分离技术的定义把上述的膜制成适合工业使用的构型,与驱动设备(压力泵、或电场、或加热器、或真空泵)、阀门、仪表和管道联成设备。
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操作,就可以来分离水溶液或混和气体。
透过膜的组分被称为透过流分。
这种分离技术被称为膜分离技术。
3、膜的种类分离膜包括:反渗透膜(0. 0001~0. 001μm),纳滤膜(0. 001 ~ 0. 01μm)超滤膜(0. 01 ~ 0. 1μm)微滤膜(0. 1~10μm)、电渗析膜、渗透气化膜、液体膜、气体分离膜、电极膜等。
他们对应不同的分离机理,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应用对象。
膜本身可以由聚合物,或无机材料,或液体制成,其结构可以是均质或非均质的,多孔或无孔的,固体的或液体的,荷电的或中性的。
膜的厚度可以薄至100μm ,厚至几毫米。
不同的膜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和功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制备。
制膜方法一直是膜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也是各公司严格保密的核心技术。
4、按微观结构分对称膜、不对称膜、复合膜、多层复合膜等。
5、按宏观结构分平板膜、卷式膜、管式膜、毛细管膜、中空纤维等。
无论在实验室或工业规模的生产中,膜都被制成一定形式的组件作为膜分离装置的分离单元。
在工业上应用并实现商品化的膜组件主要有平板型、圆管型、螺旋卷型和中空纤维型,相应的膜的几何形状分为平板式、管式、毛细管式和中空纤维式。
【正式版】膜分离技术PPT文档

所处理的流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低; 渗透压和浓差极化的概念也适用于纳滤过程。
纳滤是近20年来在反渗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膜分离过程,是膜技术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四)膜的使用
• ①膜性能评价
• 膜的性能包括物化稳定性和分离透过特性两个 渗透压和浓差极化的概念也适用于纳滤过程。
J——膜的透过通量,L/(m2·h);
方面 。 凡是高分子链上连接的是酸性活性基团,称为阳离子交换膜。
氢气的回收与利用
• 透过速率(通量) J=V/At 纳滤膜的工业应用:纳滤适用于水的净化和软化 ,广泛用于化学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的净化;
• 板框式膜分离器的原料流动截面大,不易堵塞 ,压降较小,单位设备体积内膜面积可达160 ~500m2,膜易于更换。
• 缺点是安装、密封要求较高。
• ②螺旋卷式膜组件
• 螺旋卷式膜组件已实 现机械化生产,大大 提高了卷筒质量。螺 旋卷式膜组件结构紧 凑,单位体积内膜面 积可达200~ 800m2/m3,相对成 本较低,但膜清洗比 较困难。
膜分离技术
学习要求
1、掌握的内容 膜分离过程基本原理和特点;膜的分类和特点;几种 膜组件的特点;膜性能评价方法;膜污染的危害和控 制方法;渗透现象和浓差极化现象对膜过程的影响。
2、理解的内容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分离原理与应用领域;气
体分离、透析的分离原理与应用领域;离子交换膜的 分离原理与应用领域。 3、了解的内容 膜蒸馏、膜吸收和膜反应器的原理和特点。
达到脱除或富集电解质的膜分离操作。 它是电渗析过程起到分离作用的基本原因。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

主要应用有:纳滤精制低聚糖;对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浓缩和纯化等
二、电力驱动膜分离过程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典型代表为电渗析(ED),电 渗析是利用分子的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膜分离法。
电渗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渗析的应用
电渗析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海水的淡化、苦咸水除 盐、制备纯水以及从体系中脱出电解质等处理。此外,电渗析还可以 在制药行业中用于纯水的制备。
聚四氟乙烯微滤膜电镜照片
微滤的应用
微滤在所有膜分离过程中应用最普遍、销售总额最大。制药行业中的 除菌过滤、中药液体制剂澄清;中药复方提取液的除杂,在不影响药效 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澄清除杂效果。
(二)超滤
超滤(UF)膜多为不对称膜,操作静压差一般为0.1~0.5MPa,被分 离组分直径大约为0.01~0.1um,即截留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 500~1000000的大分子和胶体粒子。
影响膜的使用寿命,增加操作费用
2、膜的分类 根据驱动力的不同,膜分离过程大致分为三类: 压力 驱动膜过程,浓度差驱动膜分离过程和电力驱动膜过程。
其中压力驱动膜过程又进一步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随着膜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膜分离吉利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分离 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广泛结合,膜分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 药物分离和纯化的重要方法。
一、膜分离的特点及分类
膜分离过程是指利用天然的或合的、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作为分
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等作用下,使混合液体或气体混合物中的某一或某些
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已达到分离、分级、提纯或浓缩目的。 1、膜分离的特点
(1)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分隔两相界面,被膜分隔的两相之间依靠
第十一章 亲和膜

第 十一 章
亲和膜
Affinity Membrane
1. 亲和膜 亲和膜(AM)概述 概述
2
2. 亲和膜分离过程
活化后的膜材料1与间隔臂分子 产生化学结合, 与间隔臂分子2产生化学结合 ① 活化后的膜材料 与间隔臂分子 产生化学结合,生成带间 隔臂的膜3; 隔臂的膜 ; 间隔臂膜3与具有生物特异性的亲和配位基 共价结合, 与具有生物特异性的亲和配位基4共价结合 ② 间隔臂膜 与具有生物特异性的亲和配位基 共价结合,生 成带配位基的亲和膜5; 成带配位基的亲和膜 ; 多组分生物大分子混合物6通过亲和膜时 通过亲和膜时, ③ 多组分生物大分子混合物 通过亲和膜时 , 混合物中与亲 和配基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物质7与膜上的配位基产生 和配基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物质 7 与膜上的配位基产生 相互作用, 生成配合物质8而在膜上吸附 , 没有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 生成配合物质 而在膜上吸附, 而在膜上吸附 的物质9则通过膜 则通过膜; 的物质 则通过膜; 选用一种能与膜上的亲和配基产生相互作用的试剂10通过 ④ 选用一种能与膜上的亲和配基产生相互作用的试剂 通过 膜或调节体系的pH、离子强度、 膜或调节体系的 、离子强度、温度等使形成的配合物解 离而洗脱得到纯化好的物质11, 离而洗脱得到纯化好的物质 ,膜上亲和配基则被顶替物 占有; 质12占有; 占有 选用合适的洗涤试剂洗脱试剂分子12,使膜再生。 ⑤ 选用合适的洗涤试剂洗脱试剂分子 ,使膜再生。
7
膜分离工程 第十一章 智能膜材

Application
Taste Sensor
味觉传感器可以对许多化学物质有敏感性,可以 检测出水的软硬度及其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目前,
转变法制备成不同结构的微孔膜,在众
多有机高分子膜材料中成为佼佼者,已 经形成了一系列的PVDF分离膜。
Application
Separation
智能释放系统,可以对诸如pH值,基质,二价离子,温度、光及电 场作出响应。这种响应系统是将丙烯酸、N-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Am)及多官能团单体直接进行均聚或共聚形成高分子膜或者 将单体以浸渍或喷雾的方法涂敷至微孔PET薄膜上,然后以γ-射线或紫 外光辐照引发单体混合物在膜孔壁上接枝成一水凝胶层。这一水凝胶层 可以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成为微孔内“传感-促动”阀门,控制微孔的 开闭。因此,当待分离混合物通过凝胶膜时,借助外界环境的改变来调 节孔径大小,从而达到分离不同物质的目的。
中充当了分子开关,当温度低于ELPs的LCST时,所有聚乙二醇(PEG)样品 水溶液,无论其分子量为多大,都无法透过这种复合膜;而当温度高于 ELPs的LCST时,分子量低于5000 Da的PEG样品水溶液能够透过复合膜, 分子量高的PEG仍无法透过。所以这种含有ELPs的复合膜可以通过改变其 渗透性的“开”“关”状态实现对不同分子量物质的选择过滤.
Application
Gas Sensor
利用一种类型的气敏传感器可以检测某一类特 定性质的气体。
如利用丙烯—丁烯共聚物敏感膜元件,就是利用其与 有害气体如甲苯、二甲苯、乙二醚、氯仿等有相似 溶解参数的性质,将其浇注在石英振片表面制的气 体传感器的。 用CA和钌联吡啶(一种荧光指示剂)配合物作敏膜, 将其溶液滴于光纤传感器感端面,可以制备光纤氧 气传感器。利用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或寿命与氧气 浓度的关系可以实现对氧气浓度的检测
《膜分离技术》PPT课件

27
脂肪族聚酰胺
脂肪族聚酰胺是线形高分子材料,由亚甲 基链段和极性基团(酰胺基)有规律交替 链接而成。
O
CH2 C NH
p型脂肪族聚酰胺
p-1
n
O
O
NH CH2 NH C CH2 C mp型脂肪族聚酰胺。
m
p-2
2021/6/10
n
28
芳香族聚酰胺
分子骨架上含有芳环的聚酰胺称为芳 香族聚酰胺。目前工业化的有两大类:
HCH2OHO
H OH
HCH2OHO
H
O
OH OH
H H
H OH
OH H
H
H H
O
O
CH2OH
H
O
OH
H H
H OH
H OH
OH H
H H
H OOH
CH2OH
n_2
2
2021/6/10
22
从结构上看,每个葡萄糖单元上有三个羟基。在催化 剂(如硫酸、高氯酸或氧化锌)存在下,能与冰醋酸、醋 酸酐进行酯化反应,得到二醋酸纤维素或三醋酸纤维素。
聚酰胺(俗称尼龙)是指分子主链上含有酰胺基 团(-NHCO-)的高分子化合物。英文为polyamide, 缩写为PA。
早期使用的聚酰胺是脂肪族聚酰胺,如尼龙-4、 尼龙—66等制成的中空纤维膜。
以后发展了芳香族聚酰胺,用它们制成的分离膜, pH适用范围为3~11。长期使用稳定性好。
2021/6/10
用赛璐玢和消化纤维素膜观察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反 渗透现象
obain..etc
1930
Teorell, Meyer,
Sievers
进行了膜电势的研究,是电渗析和膜电极的基础
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二、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在重量分析中共沉淀现象是一种消极因素,在 分离方法中,却能利用共沉现象来分离和富集微量 组分。即加入某种离子同沉淀剂生成沉淀作为载体, 将痕量组分定量地沉淀下来,然后将沉淀分离,溶 解在少量溶剂中,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例如,海水中含UO22+的量为2~3ug· -1,不能 L 将铀直接测定和沉淀分离。但可在1 L海水中,调 pH为5~6,用AlPO4 共沉淀UO22+ ,过滤洗净后, 再将沉淀物用10mL盐酸溶解。如此,既将铀从海 水中分离出来,又将铀的浓度富集了近100倍。
实际分析方法:常常有一些干扰。通常采用 掩蔽方法消除干扰。在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必须 采用分离方法,使干扰组分与待测组分分离。
采用分离方法的同时也能对待测组分进行富 集和浓缩。
对于常量组分的分离和痕量组分的富集,总 的要求是分离要完全,即:待测组分的回收率要 符合一定要求。
表示
分离效果通常以回收率( RA )和分离因数( SB/A )
三、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依据物质挥发性的差异进行的分离法称为蒸
馏分离法。可以用于分离干扰组分,也可以使被
测组分定量分出后再测定。该方法对无机物的分 离选择性较高。
例如可控制不同的馏出温度将SiF4 、GeCl4 、 AsH3 、AsCl3 、SbCl3 等从待测体系中馏出,定量 吸收之后,选用适宜的方法再进行测定。
QA RA 0 100% QA
式中,QA是分离出来待测组分A的质量, Q0A是试样中A 的总质量。 回收率当然越高越好,实际工作中待测组分难 免会有损失。分析化学中常用加标法测定回收率。对 回收率的要求视待测组分的大小而定,如表所示。 A ﹥1% 99.9% 0.01%~ 1% 99% ~0.01% 90%-95%
膜分离技术 ppt课件

10
3 通量衰减系数
膜的渗透通量衰减是由于过程的浓差极化、膜孔的 堵塞等原因造成的,将随时间衰减。
Jt =J1 tm
式中
Jt ―膜运转t小时的透过速度 J1 ―膜运转1h的透过速度 m ―通量衰减系数
11
截留分子量
膜孔的大小是表征膜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用截 留分子量表示膜的孔径特征。
膜分离技术
1
内容提纲
膜技术的发展历史 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膜技术加工的工艺设备 膜技术的特点 膜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膜技术的发展前景
2
膜技术的定义
膜技术是用天然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 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的溶 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可利用液相和气相,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 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非溶液体系等。膜 技术是一种分子水平上的分离技术。
3
1 膜技术的发展历史
Abble Nollet 发现水能自然的扩散到装有酒精溶液的猪 1978年 膀胱内,首次揭示了膜分离现象
1816年 Schmide首先提出超滤
1864年 1918年
Traube制成第一片人造膜——亚铁氰化铜膜 Zsigmomdy提出商品微孔滤膜制造法
1953年 1960年 1961年
22
23
24
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 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 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 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 化现象。
气体分离过程用的是一种均聚物制成的非对称膜, 这一过程主要 用于气体及蒸汽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按膜结构分:有对称膜和不对称膜 按膜材料分:有机膜:纤维素膜、聚酰胺膜、聚砜 膜、聚乙烯膜等 无机膜:玻璃膜、陶瓷膜、氧化铝膜等
按分离机理分:多孔膜、无孔膜和载体膜
按几何形状分:平板式、管式、毛细管式和中空纤维
式膜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21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22
常用膜分类
11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2
3、膜分离技术分类
膜分离技术
固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渗 透
反 渗 透
超 滤
超 渗 滤 析
电 渗 析
液 膜
固 定 液 膜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3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4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5
4、膜技术特点
★ 处理效率高,设备易于放大; ★ 可在室温或低温下操作,适宜于热敏感 物质分离浓缩;
• • • • • • • • • • • • • • • • • • •
Ë ú ï Ë ú ï Ö ë ¿ Ó ¶ É /Ó ¶ É ²» ± PVAP ¤ ¿ È õ ¿ ¿ Ì ¶ ± RO ¤ ¿ ¡ í ¤ã ±± Á ® GS ¤ ¿
Ô O2 ¹ Ó Ì Ô Ë ± ´ Ç FT ¤ ² ß Ë ¡ ñ Ô ¿ Ç å ¿ ß O2/N2 Ì Ô Ë ± GS ¤ ³ ¡ ñ Ô ¿ ¿ ´ Û ¹ ¿ º É Ã ± UF ¤ ¿ È Ü ¼ ¿ ¿ à · ± PVAP ³· é þ GS ±® ³ µ ¿ ¡ ã ° Ê ¤ ¬ Û ¿ ¼ · ± MF ¿ ³· ¤é þ È ß ½ ´ Ü ¼ ¿ ¿ ³ É º à · ± MF ¿ µ ³· ¤È é þ È ß ½ ¿ ³ É ED ¤ ¿ ¾ Ú á Ô Á å Ö ë ¿ Ó Ó Æ Ë ø Ç ²» ± GS ¿ ® ¼ ¤¿ Ê ¬ Û Ù ü ¤¿ ¼ · Å ¾ ¯ ± UF ¤ ¿ È Ü ¿ ¿ ± ¿ µ ± UF ¿ ³· ¤é þ ¬ Ë Ë ú à ¼ Ö ë ¿ Æ Ö Ó ¶ Ü · ²» ± PVAP ¤ ¿ RO Ô ° í ± ³ ¸ ¤¦ » ¿ ¿ ø ¾ Ú á î Ì ¬ ¿ Ó Ó Æ · È Æ ± PVAP ¤ ¿ ¢ ú ï Ú É Ä É Ô RO ¿ ±¾ É ³ ¤í æ ü ¸ ÷å Ö · · ¾ ¿ ¼ Ç ²® ¼ µ ± ED ³ å ô °
尺寸大小(nm) 103 ~104 300~104 100~103 30~300 2~10 2~10 2~10 0.6~1.2 0.8~1.0 0.4~0.8 0.2~0.4
9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0
膜分离技术原理
透 膜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Ô O2 ¹ Ó Ì Ô Ë ± GS ¤ ² ß Ë ¡ ñ Ô ¿ ¿ ED Æ · Ë ¿ © © Ô ¤ ¨ ¢ Ô Ü ü ¾ ¿ º ²Ë ¿ ³ µ ± GS ¿ ® ¼ ¤¿ Ê È ß ½ ¿ ³ É PH µ Ì ¶ ± UF ¤ È õ ¿ ¿ Ä ô û û ¹ ¿ º Õ Á Ê ² ± ED ¤ ¿ FT ¿ ³ Ö ± Ó ¶ Ä · ¤° ¾ ¿ À è Á RO Â Ê ²²³ ¸ å ° ¸ ¨¿ ø ¾ Ú « Æ Ö ë ¿ Ó Ó È Ó ²» ± FT ¿ ¸ ° Á ¤Ó ¥ ÷ PVAP ³Ö Ä · µ Ì ¹ °¾ è Á È Ë º Ä ª ø ´ ¾ ¿ º ¼ Ë Å Ó ± MF ¤ ¿ ¾ Ú Ç » ø Ö ë ¿ Ó Ó Ì ± Á ²» ± FT ¿ ¸ ° Á ¤Ó ¥ ÷ ´ Û ¹ ¿ º É Ã ± ED ¤ ¿ Û ¬ ´ Û ¹ ¿ · ¼ º É Ã ± MF ¿ ³· ¤é þ RO ± Ê ² ¿ û ¹
5、膜分类及性质
(1)膜定义
膜还没有一个精确完整的定义。一种通用的广义上的定义 是“膜”是两相之间的不连续区间。 该定义重点强调“膜”是有一定三维结构的隔层,以与区 别通常所说的“相界面”, 即两互不相溶液体之间的相界面。 气液界面;气固界面;液液界面。照这个定义,膜可分为固相、
液相和气相。
2013-7-31
• • • • • • • • • • • • • • • • • • •
´ ß ½ È Ü ¼ ¿ º ³ É ¿ à · ± UF ¿ · ³· ¤°é þ ß ¬ ¨º ¿ ³ Æ È ¼ ± RO ¤ ¿ ´ Û ¹ Ä å ° ¤Ù ü ¿ º É Ã º Â Ê ¯ Å ¾ ± MF ¤ ¿ Ô § þ Ë ¡ ñ Ô ¿ Ç å ² Ê Ç Ó Ì Ô Ë ± ´ Ç FT ¤ ¿ GS ¿ ±¾ ± ²Ó ° » ¤í æ ¿ ° ¦ ¦ í
离子交换膜
液膜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2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膜的应用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24
(1)化学/染料工业 活性染料的脱盐、纯化、浓缩与回收 食品染料的脱盐、纯化、浓缩与回收 催化剂与贵金属的回收利用 脱氧、氧化、酯化、皂化、磺化、硝化、脱氢反应中液体的分离、纯化 甘油/己内酰胺/苯/染料活性剂等有机化工原料的回收 汽车/仪表及其它工业涂漆的浓缩回收 (2)食品/饮料工业 啤酒/果酒/黄酒/葡萄酒的澄清除菌过滤 苹果、梨、草莓、橙、芒果、桃、梅、李、柠檬等果汁的澄清除菌过滤 苹果、梨、凤梨、草莓、橙、芒果、桃、梅、李、柠檬等果汁的脱水浓缩 葡萄酒/果酒/茶/咖啡芬香气味的浓缩保留 豆蛋白/乳清蛋白/白蛋白/单糖/多糖溶液的澄清与浓缩 乳清、奶酶及其他乳品的澄清、脱盐与浓缩 蔬菜抽提汁/西红柿汁的脱水浓缩
多孔膜(微孔膜) 均质膜
1-1000nm孔膜,氧化硅(铝),微滤超滤 反渗透;水净化、除菌、血液净化 结构致密,渗透系数低,橡胶膜,气调保鲜
复合膜,由极薄的活化层(10nm)和多孔支撑层 (150nm)组成,醋酸纤维素,聚酰胺和聚砜。 类同离子交换树脂 由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和溶剂组成
非对称膜
2μm-1mm
0.2-2μm
<200nm
8
水污染控制工程
组 份 酵母和真菌 细 菌 胶 体 病 毒 蛋 白 质 多 糖 酶 抗 体 单 糖 有 机 酸 无机 离 子
分子量(D)
104~106 104~106 104~106 300~103 200~400 100~500 10~100
90年代渗透汽化。
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膜溶剂萃取\膜气体吸收\ 膜蒸馏\膜反应器),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 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已形成很大的产业门类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4
国外公司
■美国颇尔(pall);
■ Millipore(密理博)跨国公司, 1954 年,总部美国麻省;
1950 W.Juda 制出选择透过性能的离子交换膜,奠定电渗析实用化基础。 1960洛布(Loeb)和索里拉金(Souriringan)首次研制成非对称反渗透膜,膜分 离技术发展中重要突破,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时代。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3
■至50年代后,每10年就有一项新技术获得工业应用 50年代微滤和离子交换膜\电渗析 60年代反渗透; 70年代超滤和液膜; 80年代气体分离; 率先应用;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26
(4)空气过滤
(5)水处理 饮用纯水(太空水)的制备 医药工业中注射用水/洗瓶水及其他无菌水的制备 电子工业中超纯水的制备 火力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制备 饮料与化妆品工业中产品配方用水的制备 制造业中终端洗涤水的制备 饮用水纯化/苦碱水脱盐/海水淡化 废水循环与再生利用(零排放) 垃圾填埋场渗出水的浓缩处理 染料、颜料、油漆、含油废水的处理 纸浆与造纸废水的处理及木素磺酸盐的回收 金属、食品、皮革、农药和除草剂废水的处理 纺织印染废水的处理及丝光废水的回收利用
★ 化学与机械强度最小,减少失活;
★ 无相转变,省能; ★ 选择性好,可在分离、浓缩的同时达到部分纯化目的; ★ 选择合适膜与操作参数,可得到较高回收率; ★ 系统可密闭循环,防止外来污染;
★ 不外加化学物,透过液(酸、碱或盐溶液)可循环使用, 降低了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6
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
母公司中国蓝星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和大规模的建设开发,在杭州、上 海、北京和大连建设反渗透和超滤膜及膜壳和工程设备生产基地,与陶氏化 学、zenon和香港霍氏集团等国际企业建立技术、资金和市场合作,在短期内 建成集生产、开发和工程建设为一体的膜工业队伍。
浙大凯华膜公司(PP-聚丙烯) 无机膜--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
17
(2)膜分类 按功能分 反应型:控制反应物的输入或生成物的输出 分离型:以分离为目的 按来源分 天然型:天然物质改性或再生而成 合成型:无机膜、有机膜、无机-有机复合膜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8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19
2013-7-31
水污染控制工程
■美国CUNO(坤诺2.88亿美元) ■加拿大Zenon Environmental中国奥运污水处理
■菲律宾Ionics公司
■法国Veolia(威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