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DOC)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一、备课时间。

[具体日期]二、备课地点。

[详细地点]三、参与人员。

二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四、备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 单元整体分析。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

例如,在本学期的[单元名称]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单元核心概念,如长度单位]。

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短有了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度量知识奠定基础。

-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如在介绍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先展示了学生用的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从而直观地认识1厘米的长度。

2. 重点难点剖析。

- 重点:- 对于[单元名称]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建立起[单元核心概念]的正确表象,能够准确地度量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

例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时,要让学生切实理解1厘米和1米到底有多长,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准确的估量。

- 在计算教学方面,如[具体计算内容,如100以内的加减法],重点是掌握计算方法,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

- 难点:- 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1米 = 100厘米,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需要通过多种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强化记忆。

- 在计算教学中,退位减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例如,计算32 - 19时,学生可能会忘记退位或者退位后计算错误。

(二)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数感。

在生活中,学生也对物体的长短、大小等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没有形成精确的度量概念。

2. 学习能力和习惯。

- 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

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大约在15 - 20分钟左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次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次集体备课
潘以明:教学例5时,可以先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主动想到跑100米所需要的时间不足1分引出更小的时间单位秒。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主发现分和秒之间的进率。秒针走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得出1分=60秒。还可以利用电子钟显示到秒的特点,引导学生看着钟面上显示数字的变化,体验1秒的持续时间,强化1秒的特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几时几分: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思路
详记
孙建如:本单元教材划分为:认识整时;认识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读、写接近整时的时间;认识秒,知道1分=60秒。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1时=60分、1分=60秒,学会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初步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2.使学生联系用1时、1分、1秒的时间进行的各项活动,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能主动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2022年9月10日
主题:加法与减法(两位数相加减)
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
备课教师:A老师、B老师、C老师、D老师
备课内容:
1. 复习:回顾上册学习的加法与减法,复习两位数相加减的运算方法。

2. 引入新知: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找到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引导学生理解相减是在数轴上向左移动的概念。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个数轴游戏,让其他小组来进行游戏,加深对数轴和相减的理解。

4. 教学演示:通过黑板上的示范,演示两位数相减的运算步骤,引导学生掌握相减的计算方法。

5. 练习操练:从课本上选择一些相关习题进行操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两位数相加减的运算规律,强化
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8.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确定下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方向。

备注:本备课记录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教学主题:二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参与人员:XXX教学目标和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认识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数的加减法: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注意事项:注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表:除法(一)参加人员:三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活动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教学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研究惯,让他们受到爱研究、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以下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资源,让他们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题、练题插图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了解信息,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方法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备课人:xxx
备课内容:数的认识
备课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
备课步骤: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老师通过口头问答形式复习学生对数的认识。

2. 引入新课:通过给出一个物品,让学生猜猜这个物品的数量,引出数的概念。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认识数字: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逐个认识数字,并跟着读出来。

然后进行数字的游戏,比赛谁能最快找到给定的数字卡片。

4. 认识数字的大小: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数字的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位数和数字的大小关系,并逐渐引入大于、小于的概念。

5. 数的读法:通过给出一些物品的数量,让学生练习数的读法。

例如,给出5个苹果,让学生多次读出“5个苹果”。

6. 提供练习机会: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读出数字。

然后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增加难度,例如出示一些三位数的数字,让学生读出来。

7. 小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的概念、数的读法和数字的大小比较。

备课记录完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一、课程目标1.掌握和理解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

2.掌握和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如购物、测量、计算等。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加减乘除基础知识:包括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2.几何形状与测量: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3.数据收集与整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4.生活中的数字: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知识和技能,如购物、测量、计算等,三、教字方法1.直观教学: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购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3游戏教学: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4.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进度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授课,每节课时间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估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测验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评估。

同时结合家长反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资源1.教学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教学工具:黑板、彩笔、直尺、圆规等。

3.教学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4.教学辅导资料: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辅导书籍和练习册。

七、教师分工每位教师将承担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备课和授课任务,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之间将互相协作,共同解决学生在字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八、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习惯。

同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引导家长正确地辅导孩子学习数学。

二下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

二下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
塘沟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3月3日
地点
办公室(二)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参加人
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主持人
姜勤生
中心发言人
姜勤生
备课
内容
第二单元《时分秒》
单元
课时
划分
1.认识时分,1课时。
2.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
3.认识秒,1课时。
4.练习二。
单元
教学
目标
1.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根据平时积累起来的有关时间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1时=60分,1分=60秒,学会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初步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总结
姜勤生:
这次集体备课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会后由本人将本次备课记录做好并上交,下次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是马剑,请大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认识秒》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练习二》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研究
过程

思路
详记
刘宝:《时分秒》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一节认识时间的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为以后三年级学习年月日的认识和24时计时法打基础,本节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剑:本单元的教学主要以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体验和感悟为主,因为教材中的钟面是静态的,而时与分的关系的认识需要动态的演示来理解,所以学具的操作非常重要。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好钟表模型,进行现场的操作、拨动来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认读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1分钟的体验是时间观念建立的必要阶段,对于1分钟要让学生静心体会,在比较中感悟。练习设计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文稿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文稿表

学校:年级:科目:负责人:二 0 一七年二月教师集体备课记录表学校三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中心讲话人活动时间2017 年 2 月 26 日课题数据采集整理参加人员活动内容XXX数据采集整理教材剖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采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依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认识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统计观点,从而养成尊敬事实、用数听说话的态度。

XXX单元教课总目标知识技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数学思虑:认识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采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剖析。

感情态度:经过对四周现实生活中相关案例的检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XXX:教课要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下列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剖析。

教课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虑,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中心讲话人课题参加人员活动内容教师集体备课记录表三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活动时间2017 年 3 月 5 日除法的初步认识XXX:教课目的和教课要点:①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② 经过教课活动,使学生理排除法的意义.③③让学生认识除号,认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XXX: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掌握 100 之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培育他们从平时生活中发现数学识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运用所学的 100 之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础上培育学生剖析对照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XXX:教课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调换学生学习踊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聪聪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正确地品算整百、整千数的中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2.经历用万以内的数表示事物数量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经历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数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记录人:黄清艳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3月15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过程记录
一、黄清艳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3月1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过程记录
黄清艳对本单元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我学会了吗。其中有余数的除法是从平均分东西有剩余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
本单元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除法计算中,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学好有余数的除法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左聪聪进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参与人员
黄清艳记录
夏新丽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共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估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二、左
二、夏新丽进行学情分析
之前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数的概念,会读写百以内的读写。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次的飞跃。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像,并结合情境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黄清艳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单元的教学活动。
记录人:左聪聪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3月29日
地点
阅览室
本单元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共同分析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聪聪进行学情分析
之前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会算整除的除法竖式。
夏新丽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