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
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
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
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
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
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
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
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
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
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
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气势凌厉,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古代文论

白 居 易 和 社 会 文学 学派 理的 论 批 评
“新乐府”诗的主要特点: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 实事,并不在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 复依傍”。代表作家:白居易。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是强调诗歌创 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重于后。
——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文以明道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韩愈《答尉迟生书》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道 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认为:文道虽为一体而分内外,在内 者谓之道,发于外则为文。
(P130)
一、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局限在直接干预政治狭小 范围,而忽略了文学社会功能的广阔性,多面性。 二、过分强调了诗歌针砭时政的实用功能, 而忽视甚至有意排斥和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 功能。 三、虽然语言通俗流畅,但有时写得过于周详, 缺少凝练含蓄,未免余味不足。
不平则鸣
“穷苦之言易好”
一、创作欲望往往产生于愁苦困窘,故 羁旅草野,贫困憔悴之士多为之, 若“气满志得”则难以产生写作冲动。 二、表现愁苦悲忧之情的作品易动人。
不平则鸣
韩愈的“不平则鸣”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指“此人皆意有所郁积, 不得通其道也。” 韩愈的“不平则鸣”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 发展,二者都是为受“郁结”的“意”找到一条疏通 的道路。韩愈的“不平则鸣”更为清晰的阐释了“不 平”这种情绪,其“鸣”也更为积极。
观点二: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的因素之影响, 他的正常的思想与 感情得不到自由地发挥,他的正常的行动受到 不应有的障碍。“不得已”P136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韩愈文学主张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
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
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
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
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
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
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
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
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
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
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气势凌厉,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韩愈的文学思想

韩愈的文学思想韩愈的文学思想诗人介绍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人物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韩愈道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则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合乎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走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
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一、韩愈韩愈:中国古代的伟大文学家之一,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其郡望是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韩愈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敢于直言诤谏,也颇有政绩的人。
二、韩愈的古文理论1.韩愈的古文理论之所以在当时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是他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2.政治目的:改革弊政,中兴唐室。
3.主要内容(1)他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2)他重视文章内容的充实,不轻视文章写作的技巧,他提倡古文并不是要人们机械地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语言,他希望创造一种吸收唐代语言发展中的新成果、甚至某些口语因素、并对先秦两汉文学语言加以改造的新的书面语言,或者说,一种适合于唐人习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学语言。
三、古文理论是文章学理论,而不是文学理论;古文代替骈文是语体改革,而不是纯粹文学体裁的改革。
四、韩愈古文理论的积极意义1.古文理论中强调的文以明道思想,对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乏、片面追求形式美的错误倾向,是很有意义的。
2.古文家注重人品与文品一致,要求作家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作为创作前提,进一步发展了道德文章并重的传统。
3.古文创作的成功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开辟了更广的前景,充分说明了用单行数体的散体形式和对偶骈俪的四六骈俪一样,都可以创作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这种文学语言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散文的发展,而且对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唐时期传奇小说的繁荣,就是很好的证明。
4.韩愈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论,这对文学创作中重视表现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有很重要的意义。
5.韩愈古文理论的不良影响对文学思想发展也有它的不良影响,他没有分清文艺散文和一般非文学文章(如公牍文、应用文等)有本质不同,没有认识到对这两者应当有不的要求,从而在文学观念上又回到南朝“文笔之争”以前的状态。
6.韩愈文学思想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提出了文学创作是“不平则鸣”的产物。
第八讲韩愈的古文理论【精编】

第八讲韩愈的古文理论韩愈(公元768~824),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两句话道出了韩愈在中唐时代乃至于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唐时代特殊的气候与中国文化发展至此时的时代课题,造就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下面我们来讲两个问题:一、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与韩愈的原道论韩愈的古文理论以文以载道为基点,同时也对中国古文的写作特点作了阐述。
总体上来说,他的古文理论对于如何运用古文来传道教化百姓,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是中唐文人对于日渐衰颓的儒家之道在文学领域的重振。
韩愈出生在中唐时期这一各种矛盾都十分尖锐与激烈的时代。
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
韩愈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朝。
韩愈所处的年代,是唐代急剧转向衰变的年代。
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尾大不掉,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移到江淮流域,依靠南方物力的支援,唐王朝还能勉强应付边患,平定藩镇的叛乱。
在贞元、元和年间,唐王朝统治者还能保持外表的升平气象,但由于“均田制”的被破坏,连年战争,军费浩大,社会上一大批官僚军士与僧侣靠着百姓的赋税养活,再加上统治者的奢靡无度,致使百姓处于困苦不堪的地步。
同时,皇帝信任宦官,腐朽势力控制着朝政,正直官员的谏诤往往受到压制与打击。
在这种情况之下,重新恢复儒学的权威,巩固皇权,确立正道,以振兴大唐帝国,就成为一批有志匡世的知识分子进身入世的忧患情结。
韩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与文学活动的。
危机四伏的时代,动荡不安的局势,文化建设面临的课题,造就了韩愈这样的文化伟人。
作为一名文化伟人,韩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领导了当时的古文运动,并且在散文创作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以其关于古文运动的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改变了六朝以来的骈骊文风,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崭新时代。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及其异同辨析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及其异同辨析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都提倡过古文运动,也提出过有关教育方面的观点。
韩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将明道和事功紧密结合起来,用文章表达其排斥佛老,反对割据、振兴儒学的宗旨,这为他的古文理论注入了强烈的现实因子。
柳宗元也阐述“文者以明道”,要求文章要“辅时及物”。
韩愈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文”的作用,他曾指出“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提倡复古而不泥古,反对因袭而能创新,是韩愈文学理论超越前人的重要方面。
柳宗元在阐述“文者以明道”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文”的功用。
他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可见对于“文”,他也有充分的重视。
柳宗元的文学理论大体上与韩愈接近,也强调“文”与“道”之间的关系。
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明确的提出“文者以明道”。
总的来看,韩愈和柳宗元在评价骈文时出语尖刻,在强调“文以明道”观念时又能强调“文”的作用,凸显“人”的价值,重视文学语言,文章气势等艺术层面。
他们对“道”的认识是有区别的。
韩愈所说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柳宗元所说的“道”,虽以儒家之道为主,但也兼取诸子百家之道,他所说的“道”比韩愈要广阔得多。
另外,柳宗元所说的“道”,还有较强的现实性。
对“文”的认识也有区别,韩愈所说的“文”是文章的“文”,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而柳宗元已比较清楚地加以区分了,而且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特征有所认识,认为“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
另外,韩愈有复古主义倾向,而柳宗元则反对“荣古陋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古文理论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
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
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
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
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
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
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
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
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
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
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
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历史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史事的表述与评价,诸子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说客们考虑的是如何驰雄辩以耸动视听,说服人主。
总之,先秦散文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多方面成就,这是它不断为后世所称道和向往的主要原因。
后世主张复古的文人常常以向它认同与回归作为革除文坛流弊的途径。
当然,作为先秦散文发展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也成为后世一切复古运动的指导思想。
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凡是主张复古的散文理论,无不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
只有那些着眼于技巧的雕琢和艺术上追求的作者,才会偏离文以载道,表现出重文轻道的倾向。
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
在韩、柳之前,一批古文家,如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在文道关系上,提出宗经,即要求用一种符合儒家经典的思想,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益政教。
在宗经的原则下,要求文章质朴简洁,反对藻丽雕饰。
但是他们是在复兴儒学的前提下倡导古文运动的,所以其文风只是一味模仿先秦儒家散文,没有吸收庄子散文的滂沛汪洋,纵横家的凌厉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新的创造。
真正代表古文运动实绩的散文作家,是韩愈、柳宗元。
二、“文以明道”说韩愈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成就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刘熙载进一步分析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
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
”(《艺概·文概》)柳宗元与韩愈齐名,都在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中作出了令后人瞩目的成就。
和韩愈相比,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韩愈、柳宗元以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使古代散体文发展到成熟的高峰,从而完成了古代由以骈体文为主到以散体文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以道为本,文以载道。
韩愈反复说:修其辞以明其道。
(《争臣论》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答陈生书》,《韩昌黎全集》卷一六)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答李秀才书》,《韩昌黎全集》卷一六)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送陈秀才彤序》,《韩昌黎全集》卷二0)韩愈一再声明他是为了提倡古道才写作古文,“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哀辞后》)韩愈所说的古道,是正统的儒家之道,其主要内容就是“仁义”。
他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仓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个到孟子就中断了的道统,韩愈下决心要“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
韩愈对孟子特别崇敬,因为他要明的道,内容主要就是仁义。
韩愈在《原道》中要求君主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温饱之忧,正是对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具体发挥。
韩愈力排佛老,也是从革除政治弊端出发,他认为但是朝野上下信奉佛老,是导致儒家仁义不行、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韩愈行“先王之教”,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反对藩镇割据,加强中央政权。
所以他反复强调要正君臣的名分。
《原道》篇说:“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他如此强调要维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就是为了从舆论上削平藩镇割据的势力。
由此看来,韩愈给儒家传统文学观的明道说赋予了与当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改变了他的前辈们空言明道的性质。
三、“气盛言宜”、“不平则鸣”说韩愈的文论受孟子直接的影响,除了他所说的“道”上承孟子“仁义”之外,他还在孟子倡养“浩然之气”的基础上提出了“气盛言宜”说。
刘熙载指出:“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观《答李翊书》,学、养并言可见。
”(《艺概·文概》)在《答李翊书》中,韩愈告诫弟子,立言作文要建立在立行养气的基础上,“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他用果树的根与果、油灯的膏与光作比,说明有了仁义,讲的话才和蔼可亲。
在“养气”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气盛言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气好比水,言好比浮在水面上的物;水大,浮物跟着水势而动;气势旺盛,语言便随着旺盛的气势发出,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无不合适。
强调“有德者必有言”,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比外在的语言表现更为根本、更为重要,是儒家文艺观的传统。
韩愈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这一思想,与他对骈文流弊的深刻认识有关。
骈文末流在创作上掉书袋、形式上过于追求精巧密致,其病根在于骈文作者的生活贫乏、思想空虚、精神境界卑下。
韩愈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文风,所以强调文品与人品的深刻联系,提出“气盛言宜”说。
那么,作家的这种靡足珍贵的“盛”气从何而来呢?在韩愈看来,它来自于创作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之中。
这就是他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著名命题。
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评者乎!他把上古以来许多的思想家、文学家都称作“善鸣者”,他们的善鸣乃是由于“不得其平”。
韩愈把“不平则鸣”上升为一个普遍的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如此。
就人来说,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难以规避的矛盾冲突,激起了作者的不平之情,并促使他们将心中积蓄的这种情感一吐为快。
《送孟东野序》是针对孟郊仕途失意、生活穷愁而发,所以韩愈在这里提出的“不平则鸣”,主要是从鸣其不幸、鸣其不平立论,而不是从鸣国家之盛说的。
这种思想在他的《荆潭唱和诗序》中也有表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穷不极则文不工,有不平而后有勃发的感情。
在这里,韩愈认识到文学创作行为是主体既往的不平、愤怒、愁苦郁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与宣泄。
“和平之音”、“欢愉之辞”之所以淡薄、难工,是因为作者缺乏酝酿、激化和强化自己创作情绪的生活经历,而没有足够强度的创作情绪,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足够强度的创作欲望,因此也就难以写出有质量的文学作品。
“不平则鸣”与明道说同时存在于韩愈的文学思想中,就使那种不平则鸣、那种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抒发和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统一起来,从而使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创造出了许多实际的业绩。
韩、柳的古文中,悲愤不平之作比比皆是,而且有不少取得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
韩愈的不平而鸣之作论者列举多有分析,即使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其中也浸透、隐藏着一种无可排遣的愁苦与悲哀。
这使他的游记散文,明秀之中带着清冷,而不是带着欢快与热烈;有时候这种冷色调中再杂以哲理的深深的感慨,更流露出他写这些山水游记时的实际心境。
如《小石城山记》中写自然景物天造地设的奇美,之后议论说:“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作者慨叹于夷狄奇才的不为世用,认为反不如本就无有,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从柳宗元的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种“不平则鸣”思想,与韩愈在理论上的阐述相呼应,说明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不仅在于以明道相号召,而是在明道说的功利倾向中,加进了发愤抒情的写实因素。
这种强烈的社会性创作情绪,使他们的创作内容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