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合集下载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探索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蜡烛样品若干。

2. 实验仪器和工具。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样品,让学生描述蜡烛的外观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哪些了解?蜡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如石蜡、蜂蜡等。

2. 实验: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蜡烛的燃烧速度、火焰形状等。

3.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燃烧?蜡烛的火焰有哪些特点?三、学习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如模具制作、手工制作等。

2. 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并学习。

3. 学生分组实践,尝试制作蜡烛。

4. 提问:你们制作蜡烛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四、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如融化、凝固、燃烧等。

2. 实验: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3. 提问:蜡烛的变化过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等。

2. 提问:你们认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合理使用蜡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当。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蜡烛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蜡烛的变化》优质课教案

《蜡烛的变化》优质课教案

《蜡烛的变化》优质课教案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是不是每天都是晴天呢?这说明天气是在变化的,其实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自身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生:身体长高了、长胖了、变强壮了,知识增多了。

师:我们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变化。

这些变化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世界的变化。

(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看一看蜡烛有哪些特点?把你们看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用多种感观对蜡烛进行观察,例如用手摸,用鼻子闻,用眼看等,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生:蜡烛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易变形。

(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

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

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呢?切割、加热、点燃师问:如果用刚才的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蜡烛会发生哪些变化?(讨论交流)4、以上是我们的猜想,如何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做实验)做实验是常用的验证真理的方法,下面,根据刚才自己的猜想,结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实验器材,制定出本组的实验方案。

5、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

(找学生说出本组的实验步骤)6、各小组根据汇报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单。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蜡烛的变化》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16课《蜡烛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一课。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第二部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

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物质的变化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停电时家家户户都点燃蜡烛照明,用面团做馒头,折纸,用木棍取暖、做饭,捏泥人等。

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生活经验。

这是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能力目标1、能对物质变化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并亲历探究加热、切割、燃烧蜡烛发生变化的实验过程。

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的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3、会查阅书刊和网络等其他信息源。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准备:蜡块、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盖玻片、干抹布、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一一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出示课题)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②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③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⑦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展示书30页的三个实验)②提出注意点,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③学生分组实验④汇报交流⑤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2. 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火柴、盘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蜡烛制作工匠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流程。

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蜡烛的变化》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关于蜡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具:蜡烛、火柴、盘子、计时器等。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敌军周旋的。

2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时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3 通过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镇定,抓住文中的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并用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的镇定、沉着。

三教学准备:课件(重点段落、重点词句)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着情报的、关系到一家人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利益)2 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我们不得不佩服伯诺德夫人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

3 然而,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成了所有人特别是伯诺德夫人一家关注的焦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7自然段,读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在这天晚上这半截蜡烛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2 学生自由朗读。

3 交流:(晚上会用到蜡烛,蜡烛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

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姓名也会结束)4 蜡烛随时会熄灭,情报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在这关键的时刻就会想尽办法拯救这半截正在燃烧的蜡烛。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一家人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1 学生浏览2 交流:⑴伯诺德夫人你最佩服她的什么?(沉着、镇定)你从文中哪里读到的能给大家读读吗?(她看着)读得好吗?谁再来试试?“急忙”是她慌张吗?(抓紧时间)为什么不迅速吹熄蜡烛呢?“轻轻地”体会到什么?(临危不乱)⑵杰克你最佩服他的哪里?(镇定、不露声色)齐读重点句子(在斗争的)为什么搬木柴?被夺回后还有意义吗?为什么还去搬回?(不露声色)放到句子里再读!的确,在蜡烛被夺回后,杰克搬回木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坐待着他在等什么呢?谁能用“要是”的句式说说他当时心里想的话?而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这半截燃烧着的蜡烛也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⑶杰奎琳为什么佩服她?(解除了危机)如果危机不是她解除的,你还佩服她吗?为什么呢?佩服她什么呢?(道晚安)她在最关键的时刻,把装着情报的蜡烛捧到了敌人面前,向敌人说晚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她的确让人佩服!四表演:1 这一家人凭着沉着、镇定、勇气战胜了敌人,保住了情报,让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令人佩服的人物来演一演?2 学生准备、表演。

《蜡烛的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蜡烛的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结构;2. 掌握蜡烛的燃烧过程和变化规律;3. 理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蜡烛燃烧的现象。

导学内容:1. 蜡烛的结构和制作原理;2. 蜡烛的燃烧过程;3.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

导学步骤:一、引入导学主题请同砚们观察一支点燃的蜡烛,看看蜡烛是如何燃烧的?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蜡烛的变化。

二、进修蜡烛的结构和制作原理1. 蜡烛的结构:蜡烛由蜡烛芯和蜡烛体组成,蜡烛芯是支持蜡烛的骨架,蜡烛体是由蜡状物质制成的。

2. 蜡烛的制作原理:蜡烛的制作原理是将蜡状物质倒入蜡烛模具中,插入蜡烛芯,待蜡状物质凝固后取出即可。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1. 点燃蜡烛后,蜡烛芯燃烧产生火焰,蜡状物质逐渐融化并被火焰燃烧。

2. 蜡烛燃烧的特点:蜡烛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同时开释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四、了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1.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是蜡状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化学反应方程式:蜡状物质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五、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蜡烛燃烧的现象1. 为什么蜡烛燃烧会产生火焰?因为蜡状物质在燃烧时开释出的热量使周围的蜡状物质融化并蒸发,形成易燃气体,被点燃后产生火焰。

2. 为什么蜡烛燃烧会产生烟雾?因为蜡状物质并非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是未完全燃烧的碳和其他杂质。

导学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蜡烛的制作原理、燃烧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掌握了蜡烛燃烧的规律和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关于蜡烛的奥秘。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蜡烛的变化》是一部由美国作家苏珊·卡兰写的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成长、自我认知和人生选择的感人故事。

小说以蜡烛为象征,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沉思人生的意义和人与自我的干系。

二、阅读目标1.了解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沉思成长的意义。

2.分析蜡烛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沉思人生的选择和自我认知。

三、阅读导引在阅读小说前,你可以沉思以下问题:1.成长是什么?它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什么?2.蜡烛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它代表着什么?3.你在人生中遇到过哪些重要的选择?你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四、阅读内容1.主人公安娜在小说中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她是如何熟识自己的?2.蜡烛在小说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代表着什么?3.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干系是怎样的?主人公是如何处理这些干系的?五、沉思与谈论1.你认为安娜的成长经历对于你有何启迪?2.你对蜡烛的象征意义有怎样的理解?3.你觉得小说中的人生选择是正确的吗?为什么?六、扩展阅读若果你对这部小说感爱好,可以尝试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成长与自我认知的故事。

七、总结反思通过阅读《蜡烛的变化》,你对成长、人生选择和自我认知有了什么新的熟识?请用一两句话进行总结。

八、作业请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短文,谈谈你是如何熟识自己的,以及你对人生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蜡烛的原理及其变化过程。

2.精通蜡烛的化学反应特点。

3.学会利用蜡烛进行试验并观察试验结果。

导入引言:大家有没有专注观察过蜡烛的燃烧过程呢?蜡烛不仅在我们生活中屡屡用到,而且还可以援助我们了解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吧!一、蜡烛的原理及化学反应特点1. 蜡烛的组成和原理:蜡烛是由蜡和蜡芯组成的。

当蜡烛点燃时,蜡芯会燃烧产生热量,使蜡燃烧,开释出光和热。

2. 蜡烛的化学反应特点:蜡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蜡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蜡烛的变化》导学案班级 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 3 单元第 1 课《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
在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是这样理解的,本课内容分为三大块:
P30 借助工具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工具进行蜡烛变化的实验,直观地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中找到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依据。

P31 通过物质变化前后的对比,仔细观察,寻找出证据,从中判断出属于哪类变化,另外把铁水变钢锭,改为铁水变铁锭,主要是铁和钢是不同的。

P32 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现象比较明显,通过实验,仔细观察现象,以此为依据,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属于哪类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进一步明确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
1 / 5
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
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学生活动活动一:
仔细观察蜡烛受热熔化、燃烧实验的过程,从选择的实验中完成实验记录单:
教师导学一、直接导入《蜡烛受热熔化》实验记录单(一) 选择材料蜡烛、金属勺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变化种类 1、把蜡烛油放入金属勺子。

2、点燃蜡烛,把勺子放在上面加热。

3、熔化后把勺子放在石棉网上。

《蜡烛燃烧》实验记录单(二)选择材料蜡烛、 1 号烧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变化种类 1、点燃蜡烛。

2、把 1 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蜡烛燃烧》实验记录单(三)选择材料蜡烛、 2号烧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变化种类 1、点燃蜡烛。

2、把 2 号涂有澄清石灰水的1、老师了解到你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

2、关于物质的变化,你都知道哪些知识?(预设:
---------------------------------------------------------------最新资料推荐------------------------------------------------------ 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3、我们研究过蜡烛,它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4、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蜡烛的变化》二、蜡烛的变化 1、我们以前是靠感官来观察物质的变化,那我们能不能借助一些工具来研究呢? 2、出示教材图片。

3、小组讨论各人分工,阅读实验记录单。

4、从桌下取出实验材料,边做实验边填写记录单。

5、整理器材,小组交流:
把你做实验的过程中最想说的跟组内同学说说。

6、组间交流:
到其他小组跟完成同一个实验的同学进行交流。

7、汇报:
刚才通过组内讨论解决了一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蜡烛燃烧》实验记录单(四)选择材料蜡烛、陶瓷勺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变化种类 1、点燃蜡烛。

2、把白色的陶瓷勺子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勺子,观察它的底部。

下面请根据自己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涂上星星的颗数。

☆☆☆☆☆ 活动二:
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 / 5
现象变化种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火柴燃烧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树叶颜色变化面粉做成馒头铁水变铁锭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根据刚才活动的表现,组内进行互评。

☆☆☆☆☆ 活动三:
《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变化种类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压扁易拉罐在小苏打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根据刚才的实验活动,请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

☆☆☆☆☆ 总评:
()颗☆。

些问题,现在把你们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做个交流。

8、小结:
借助工具,我们发现蜡烛受热熔化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后又变成了固体,所以是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炭等物质,所以它属于化学变化。

三、物质变化前后的练习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能看清物质变化前后的样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逐一出示图片,最后 2 个是视频。

---------------------------------------------------------------最新资料推荐------------------------------------------------------ ) 2、现在请独立辨别这些图片,并把它记录在活动二上?
3、组内交流,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汇报:
其他几个还有争议的吗?四、现象实验 1、刚才的实验活动告诉我们,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现象比较明显,它可以成为我们判断物质变化的一种依据。

2、我这里有 4 个实验,(出示 4 个实验,)你愿意选择哪一个?
3、分小组实验。

做好以后,可以到其他组观察其他实验并进行交流。

4、汇报。

5、老师还留了 2 个实验,希望大家课后再去研究。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借助工具,研究了蜡烛的变化,通过寻找物质变化前后的样子和对现象的描述,寻找物质变化的依据,从中判断出属于哪一类变化。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物质变化,大家可以去研究发现它们更多的奥秘。

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