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章节讲义
鱼类的安全越冬措施

在鱼类生长过程中,合理投喂饲料,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提高 鱼体的抗病能力。
肥育管理
在越冬前对鱼类进行肥育管理,增加鱼体的脂肪储备,提高抗寒 能力。
鱼类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
定期对鱼类进行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疗,防止 疾病扩散。
科学用药
在使用药物时,要选用对鱼类安全性高、副作用 小的药物,避免药物残留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加温设施
在温室大棚内应设置加温设施,如 火炉、暖气或电热线等,以保持棚 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通风设施
为防止棚内温度过高和湿度过大, 应设置通风设施,如天窗、侧窗或 排气扇等。
安装供暖设备
设备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暖 设备,如火炉、暖气或电热线
等。
安装位置
供暖设备应安装在越冬池附近 ,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热能。
安全措施
在安装供暖设备时,应注意安 全措施,如安装防火设施、通
风设施等。
配备增氧设备
设备选择
增氧设备可选择空气泵、水妖精或曝气器等。
安装位置
增氧设备应安装在越冬池的底部或侧部,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05
越冬管理技术
合理投喂饲料
投喂量调整
根据冬季水温、鱼体重量、鱼类生长阶段等因素调整投喂量,确 保鱼类在越冬期间获得足够的营养。
提高养殖效益
成功的鱼类越冬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为养殖户 带来更多的收获和经济效益。
3
维持水生生态平衡
通过鱼类越冬措施,可以维持水生生态平衡,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稳 定和可持续发展。
鱼类越冬的挑战
低温水域环境
冬季气温低,水域环境寒冷,鱼类容易受到生存 威胁。
缺氧环境
鱼类越冬知识

鱼类越冬知识鱼类的生长主要受摄食和水温的控制(Brett, 1979)。
在冬季来临时,水温降至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以下,大多数鱼停止摄食,部分鱼摄食强度急剧下降,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鱼类还是要通过消耗能源物质来维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机体必须做出一系列变化来适应这一极端状态。
鱼类越冬的适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初冬的紧张期和适应期、越冬中期的稳定期以及越冬末期的恢复期。
在整个越冬期间,鱼类适应低温和饥饿的反应及机理主要体现在其生长和形态学指标、鱼体体组成和血液指标三个方面。
1. 生长和形态学指标变化鱼类越冬期间,个体体重显着下降是适应低温和饥饿双重压力的结果,在食物匮乏或停食的情况下鱼类只能消耗机体自身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几乎所有越冬饥饿鱼类都出现了体重和肝重的显着下降(Pastoureaud, 1991;陈立侨等, 1993; Kim和Lovell, 1995)。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饥饿对于体重的影响要大于低温,在越冬期间持续或间断性摄食的鱼类体重有所增加,而没有喂食的鱼类体重显着减少,说明冬季鱼体重的下降更多的受到饥饿的影响(Lovell和Sirikul, 1974; Reagna和Robinette, 1978; Bastrop等, 1991; Kim和Lovell, 1995)。
Kim和Lovell(1995)发现越冬期间连续摄食的斑点叉尾鮰与间断摄食(12月、1月和2月不投喂)的斑点叉尾鮰相比,体重没有显着的变化,而饥饿的鱼与之相比,体重差异明显。
越冬的草鱼也有类似的结果(陈立侨等,1993),投喂较少的草鱼鱼种月增重率仍达2.3%,而同等条件下,饥饿组消瘦了3.43%。
相比较饥饿而言,温度对越冬鱼类体重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冬季还可摄食的鱼来说,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的转化效率上,不管是连续投喂还是间断性投喂,鱼类冬天的饵料转化率都很低;另一方面,温度可能对饥饿有叠加效应。
鱼类的安全越冬

鱼类的安全越冬朱江越冬鱼类的死亡一直是困绕大多数饲料厂和养殖户的敏感问题。
几年来,总有一些饲料厂与养殖户之间因为越冬死鱼问题而纠纷迭起,甚至诉诸法律。
严重阻碍了水产饲料工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将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分析一下,以便饲料厂和养鱼的朋友们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促进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通过调查和在生产中观察发现,鱼类越冬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水质恶化、致病菌的侵害、池塘渗漏以及饲料的原因。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其作用及危害。
1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水质“过肥”或“过瘦”,造成池塘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同时池塘中的氨氮、硫化氢以及亚硝酸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上升,对于鱼类来说,这种双重的应激作用,致使它们无法生存,在越冬期造成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首先看一下“过肥”池塘。
这种池塘主要是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饵量过大、池塘底泥过厚以及施肥过多等原因,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水的透明度下降,严重阻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陆地上的光合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而水中的浮游植物是靠吸收水中的氨氮、二氧化碳等物质来生长,并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由于“过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使那些通过残饵、鱼类的粪便以及浮游植物自身死亡分解所产生的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氮等物质无法被吸收利用,逐渐积累造成池塘水中的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氮等物质严重超标,氧气相对不足,使池塘中的鱼类无法安全越冬。
再分析“过瘦”池塘的情况。
这种池塘主要是广大养殖户为保证鱼类的安全越冬对水体进行消毒而造成的。
在越冬前,为杀灭水中的细菌,向水中泼洒了大量的漂白粉和生石灰。
这样虽然杀死了水中的致病菌,但同时也杀灭了水中大量的浮游植物,致使池水变得清澈透明。
由于水中缺少浮游植物,氧气的含量也比较低,无法满足越冬鱼类的需要;同时池水中由饲料残饵等分解所产生的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氮等无法被吸收和利用,这些物质在水中大量积累,很容易造成鱼类中毒,引起越冬鱼类死亡。
鱼类越冬

第九章鱼类越冬目录§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第三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第四节鱼类安全越冬技术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一、理化状况§1、水位§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
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
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
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
据测,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补偿深度一般为0.8~1.5m。
所以,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1.1~1.8m为适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2、水温我国气候类型§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
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
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
气候十分复杂多样。
§赤道季风气候。
位于北纬10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
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
§热带季风气候。
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终年无霜。
§副热带季风气候。
华北和华南地区。
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
§温带季风气候。
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
年积温在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28~-8℃。
§寒温带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
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28℃。
§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
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北方越冬水温§东北地区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九章鱼类越冬

一 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
(一)水文和物理状况 1.水位 2.水质 3.透明度 4.水温 5.冰下照度
一 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
(二)化学状况
1.溶解氧 2.二氧化碳 3.硫化氢
一 鱼类越冬的环境条件
三 底质状况
1.水体气体状 2.pH
越冬水域底质分为全淤化、半淤化和未淤化三类。越冬试 验证明;全淤化和半淤化底质越冬池一般自1 2月至翌年1月 就出现缺氧现象,CO2积累较多,pH下降较快,鱼类越冬有 危险;只有未淤化底质的池塘才可作为鱼类越冬池。
(井水越冬)曝气增氧 →除硫化氢和使氧化二价铁。
越冬鱼类规格和密度
鱼类越冬密度:
①当越冬池冰下平均水深2.0 m以上时,鱼类越冬密度为1.0~ 1.5kg/m2。;冰下平均水深为1.5~2.0m时,鱼类越冬密度为0.7~0. 9 kg/m2;冰下平均水深为1.0-1.5m、有补水条件时,鱼类越冬密度为 0.5~0.6kg/m2 ②有效越冬水深l.0 m以上的流水越冬池,密度为0.5~1.0 kg/m3(越 冬体长10 cm的鱼种每666.7 m24万~8万尾,或体重2.5~3.5kg的亲 鱼100~180尾)。 ③利用天然中小水面越冬时,有效越冬水深1 0m,包括原有鱼类,密度 不超过0.5 kg/m3 ④利用鱼笼或网箱(设置于江河或水库)越冬,密度为0. 5~1.0Kg/ m3。 ⑤温室越冬,可根据越冬期间补水、补氧以及供暖条件具体掌握,一般 密度为2 5~3.5 kg/m3。
提高越冬鱼类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1.培育体质健壮的鱼类 2.改善鱼类越冬的水体环境 3.合理的放养密度 4.生物增氧 5.扫雪 6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 7.适当补水增氧 8融冰期管理 9.缩短越冬时间
鱼类越冬安全管理技术

39鱼类越冬安全管理技术杜晓梅管红梅(泰来县水产总站黑龙江泰来162400)(饶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饶河156700)黑龙江省地处北方寒冷地区,封冰期长达150—180d ,冰的厚度高达80—100cm ,鱼类安全越冬至关重要。
2009年由于冬季雪大,2010年春季开冰时间晚,造成鱼类越冬成活率低,全省越冬灾害损失鱼类22115吨,经济损失2.6亿元。
为了提高鱼类越冬成功率,下面谈一下加强鱼类安全越冬管理技术问题。
一、越冬前的准备1、清理淤泥和杂物过厚大量淤泥会消耗水体氧气,有时还会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危害鱼类,应在鱼类越冬前进行清理。
同时除掉池坡上的杂草,以防杂草在越冬期间腐烂,耗氧恶化水质。
2、越冬消毒有条件的越冬池最好进行药物消毒。
(1)干法清塘消毒池塘留水5—10cm ,先在池底挖一小坑,将生石灰放入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每亩用生石灰125—150kg ,如果用漂白粉,将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每亩用漂白粉5—10kg 。
(2)带水清塘消毒如用生石灰,将其放入容器中,加水乳化后,立即全池泼洒,每亩用漂白粉5-10kg 。
3、越冬池水处理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期,水中存在大量的残饵、鱼类粪便,水生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
池底淤泥老增厚,耗氧增大并积累有毒或有害物质。
在越冬前,应调节水质。
其主要方法是排出池水2/3的老水,注水新水至最高水位,冰下水深保持在2m 左右。
4、杀灭浮游动物养殖后期的池水浮游动物含量多,因其耗氧速率较快,必须进行杀灭。
药物用晶体敌百虫,使用量为1-2g/m 3,用温水将其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
同时,要和换水结合起来,在水位最低时用药,以便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
二、越冬鱼类放养1、鱼体消毒鱼体消毒是越冬所采用的一项常规的防病措施。
通常情况下,应使用刺激性弱的药物消毒,如食盐溶液、食盐小苏打合剂、高锰酸钾溶液等。
食盐:食盐溶液的浓度为3%,鱼体浸洗消毒的时间为15min ,食盐小苏打合剂:比例为1:1,加食盐和小苏打各400g/m 3,配成溶液,鱼体浸洗消毒的时间为30min 。
鱼种越冬管理

—
形, 东西 向, 背风向阳 . 底 泥深 2 O厘 米. 水深 1 . 8 ~ 2 . 2米 , 有独 立 的进 排水 系统 , 便 于鱼 种捕 捞 、 销售 。 鱼 池交通 方便 , 靠 近水 源 。 水源 充足 , 无污 染 。 2 . 清 池 消毒 放鱼 种 前 半个 月 , 将池水放干 , 晾晒 3 ~ 5天 后 . 加 固池
养鱼种 8 0 0 ~ 1 0 O 0千 克 . 同一 池塘 . 越 粪、 猪粪 1 0 0 2 0 0千 克 , 施 肥 时
适 时追 肥 :冬 季 追 肥 不 仅 浮 游植 物 的繁 殖 . 增 加 溶 氧 而j 适 当起 到增 温保 温 的作 用 . 因而 j 池在 冬季 应 注意施 加追 肥 追肥 l
辫
二
、
虾繁 育 池越冬 的管理
水肥 不 易结 冰 。 二是 水 中 的浮游 生 物 会增多 . 尤其到春天 . 浮 游 生 物会 很 仔虾 一 出洞 就极 易得 ,『 、龙虾亲虾在整个越冬期 间基本 快地 大 量繁 殖 。 / J’ 不摄食 , 消耗很大 . 因此 , 越 冬 到 营养 丰 富 、大 小适 口的 天然饵 料 , 前 必须 加强 投 喂 .增 强 亲虾 的体 质 . 提 高 了仔 虾 的成 活率 亲 虾 的洞穴 有 两种 . 一 种是 洞 口 为 安全 越冬 储 备必 需 的 营养 . 提 高越 这 种 洞穴俗 称 水 冬 的成 活率 当水温 降 至 1 0 ℃以下 . 有堆 宝塔 状 泥土 封住 . 封 口洞 ” 。 虾 在 洞 中一直 到 春季 才会 . 亲 虾 基 本 人 洞 穴 越 冬 .很 少 出洞 活 “ 虾会 亡 动. 此 时应 适 当加 深 水 位 . 保 证 洞 中 出洞 另 一种 洞 口是 开放 式 的 . 有水 或潮 湿 .但 水 深 不可 超过 洞 口 . 在洞 口洞 底 间游 弋 ,当天 气 晴好 、 气 性 虾 会 出洞 . 在洞 口附 近活 一 比洞 口略低 . 否 则 亲虾 会 出洞 重 新选 温 升 高 时 . 气 择地 方 打洞 当亲 虾 基本 人 洞后 。 沿 动 ,因此 越冬 期 间 遇到 天气 晴好 、 中午 时分 要在 开 放式 洞 口 一 池 塘 四周 水 边 铺 一 层 薄 薄 的植 物 秸 温 回升 时 . 附近 适 当投 喂一 定量 的饵 料 , 供 出洞 秆. 如 稻草 、 芦苇 、 香蒲等 . 一 是 为 了 这 对提 高越 保暖 . 二 是 为在 亲 虾越 冬 前产 下 的仔 活动 的淡 水小 龙 虾摄 食 , 虾提 供 隐蔽 、 越冬 的场所 。 冬的成活率十分必要。 坚持每 日多次 l 、, r 观察亲虾的活动情况 。 寒 冷 天 当水 位 加 满后 .要施 放肥 料 。 保 巡池 . 同时要 做 好各 项记 录 持水 质 的一 定 肥度 . 一般每 6 6 7平 方 气 要 及时 破 冰 . 尤其 是死 亡 情 况 , 包 括 雌雄 、 个 米施 放腐 熟 有机 肥 1 0 0千 克左 右 . 堆 工 作 , 有 于池 塘 四角 或 四周 的水 中 冬 季水 质 数 、大小 和重 量 等必 须统 计 清楚 . 由 于受 天 气 的影 响 。 极易变清 . 根 据 利 于 以后 喂养及 苗种 量 的估算 。囵 ( 江 苏省 连 云港 市 海 州 区 实 际情况 ,必要 时 还需 追施 肥 料 。 力 7号 农业 办 王 同翠 ) 保透 明度 在 3 0厘米 左 右 . 目的一 是 岗埠农 场 3 据水 质 的情 况灵 活掌 握 8 . 防病 治病 冬季 鱼种 最常 见 的 病是 水霉 病 . 多 是在 并 塘或 鱼种 放 养 操作 时 . 鱼 体受 伤 或 因水位 过 低 而冻 伤 引起 鱼类 入池 操作 过 程 中要尽 量 仔细 . 勿使 鱼 体受 伤 人池 前用 3 %~ 5 %的食 盐 水 溶 液 浸 泡 鱼 种 8 ~ 1 0分 钟 。若 发 现鱼 类 已感 染水 霉 病 . 可 全 池 泼洒 食 盐 5 7千 克 熬 水 l O ~ 2 0千 克进 行 全池 泼 洒 . 每 天 1次 . 连泼 2 3天 另外 . 鱼 种在 冬 季 还 易患 车 轮 虫病、 斜 管 虫病 、 竖 鳞病 等 , 平 时应 注 意观 察 . 发 现 鱼病 , 及 时 采 取 有效 措 施 治疗 。囵 ( 徐 承旭 )
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1 、 在整个鱼 种越冬期 间 , 必须 以水为基础 , 以氧为前提 , 加强专人管理 , 特别是要经常对越冬池 的水 质进行监
测, 随时掌握水量及溶氧变化 。 正常时水是澄清无色或淡黄色 、 无味, 当水的颜色逐渐变成青色或黑褐色时 , 水质混
2 . 4 防 止 泛 池
秋季水温不稳定 , 鱼 塘易泛池 。有水源条件 的 , 要 适时注入新水增氧 ; 没有水源可注入的 , 要用增氧机增氧 , 并 且做到早晚巡塘 , 发现问题及 时解决 。 3 鱼种 、 亲鱼入 池 9月 中旬 一 1 O月 中旬 , 水温 1 0 ℃左右 , 不低于 8 ℃即可人越冬池。 每立方米冰下有效水量放 0 . 2 5 一 l k g 鱼种或亲
4 2
黑龙 江水产
2 0 1 4年第 2 期
巡 塘检查 , 观察池鱼的摄食与活动情况 。投 饲要 坚持“ 三定 ” ( 即残渣剩料要及时清除 , 食场 、 食台定期进行 消毒 , 定 期 投喂防病 药饵 和泼施 防病药物 ) 。人 秋后 注意预防锚头鳋病 和 日本鲺 病 , 每立方米水体喷雾或泼洒 l g晶体敌百
不能及 时出越冬池的要注意提早投喂 。
4 、 在鱼种越冬期间要固定专人进行管理 , 定期检查越冬情况 , 便于采取措施 。 及时扫雪 , 清扫的面积越大越好 , 应达 8 0 %以上 , 冰面积尘太厚 也要清扫。对有 渗漏的越冬 池要每隔 2 0~3 0 d添加新水 一次 , 但每天添加量不宜 太
浊并有腥臭气味 , 就是水质变坏的征兆 , 应及时采取有效 的补水 、 补氧措施 。
2 、 对 于越冬池的堤坝 、 拦鱼箔 、 注排水 口和阀门等处 , 要每 日检查 , 发现有损坏或漏水处 , 要及 时处理 。 3 、 缩短越冬时间。 鱼种越冬成活率 与越冬 的时间长短也有直接关系 , 应尽可 能缩短越冬期 , 晚入池 , 早 出池 , 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冰层透光率随太阳位置而增减。冰下照度值随时 间而变迁。 明冰透光率一般为 20 %~ 50 %。冰下照度值在晴天 中午前后最高,可达 l 万~ 2 万勒克斯( lx )。哈尔 滨地区在日照时间最短的冬至,也有 6 个多小时照度 值在数千 lx 以上。 厚 3 cm ~ 5 cm 的乌冰,透光率仅为 10 %左右,冰 下最大照度值约 3000 lx 。但是,由于冰的升华作用 ,结冰时形成的乌冰层会逐渐变薄,透光性会转好。 冰上有 20 cm ~ 30 cm 厚的覆雪,透光率只有 0.1 % ~ 5 %,冰下最大用度值不过 30 ~ 100 lx 。
第九章 鱼类越冬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 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兴安岭
、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 中部四季如春。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封冰期长达 100 余天,最大 冰层厚达 80cm ~ 100cm 。 保证鱼类安全越冬是这些地区养鱼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 70 ~ 80 年代,对东北地区若干鱼类越冬水体的理化 、生物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出冰下生物 增氧越冬技术。 暖水性鱼类在南方室外池塘也难以自然越冬,各地采 取多种多样方式,如利用塑料大棚、电场余热、温泉 水、育苗室等。
二、冰下水体生物状况
1
、浮游植物 与明水期相比,冰下浮游植物的特点是种类少 、生物量不低、鞭毛藻类多。 对东北地区若干越冬池的实测表明,常见优势 种群有光甲藻、隐藻、小球藻、壳虫藻、眼虫 藻、棕鞭藻、黄群藻、鱼鳞藻、兰隐藻、针杆 藻和菱形藻等,只有 30 余个属。 据测,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 14 个越冬 池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高达 38.8 mg/L , 和夏秋季(约 40 mg/L )没有明显差异。
第三节 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
一、鱼体质差 二、缺氧 三、低温 四、鱼病 五、管理不善
第四节 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一、培养体质健壮的越冬鱼种 鱼体健壮肥满,耐寒抗病能力强,耐越冬期的消耗,
因此,越冬死亡率低。越冬鱼种规格最好在 20 克 / 尾以上。临近秋末培育结束之前,对于高密度精养的 杂交鲤,应在配合饲料中减少盐类的添加量,避免鱼 种体内含水分过多。对于越冬鱼种应进行必要的锻炼 ,以排除过多水分,增强鱼种体质。越冬前应尽可能 地进行鱼病检查,以相应药物进行处理。越冬鱼类的 放养密度,应根据越冬的方式、鱼的种类以及管理措 施等具体条件而定。一般静水越冬池的放养密度为: 深水越冬池(最大冰厚时的平均水深在 lm ~ 2m 之 间)放鱼量为 0.5 ~ 0.75kg/m2 。
三、暖水性鱼类越冬技术
鲮、非鲫、露斯塔野鲮、革胡子鲇、麦瑞加拉
鲮、淡水白鲳、尖吻鲈、石斑鱼、军曹鱼、鲷 类等暖水性鱼类,耐寒力差,冬、春季节水温 下降到最低致死温度时不能存活。 越冬时间随各地低温持续时间而异。越冬方式 有保温、增温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各地不尽 相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保持清新的 水质、适宜的水温、良好的溶氧等条件。 越冬方式有 保温、增温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保持清新的水质、 适宜的水温、良好的溶氧等条件。
藻类的补偿点为
156 ~ 390 lx ,常为
300
lx 。 光合作用的最适照度为: 绿藻 5000 ~ 7000 lx 硅藻 11000 ~ 22 000 lx 甲藻 27 000 lx 可见覆雪冰下以照度难以满足藻类正常生活的 需要,而明冰和不太厚的乌冰下的照度则可以 保证绝大部分藻类的正常繁殖。
一、温水性鱼越冬技术
鲢、鳙、青鱼、鳊、魴、鲤、鲫等在冬季不结
冰或冰封时间极短的南方一般可以自然地安全 越冬,但在年冰封期长达百余天的黄河以北地 区,需采取人为越冬措施。 越冬方式有: 室内外流水越冬 网箱越冬 静水越冬
流水越冬
将泉水、河水或水库引入越冬池,使鱼类在流水环境
2 、浮游动物
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
动物,而技角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 现。平均生物量 6.21mg/L.
第二节 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越冬期间,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
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 慢或停止。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 条件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 塞度一般变化在 3 ~ 2 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 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少量投 喂。
2 、水温 我国气候类型
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西起 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 63 个经度。北起漠河,南至南 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 49 度。气候十分复杂多样。 赤道季风气候。位于北纬 10 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年平均气 温在 26℃ 以上,年积温达 9000℃ 。 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 >=8000℃ ,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 16℃ ,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 低于 5℃ ,终年无霜。 副热带季风气候。华北和华南地区。年积温在 4500~8000℃ 之间 ,最冷月平均气温 -8~0℃ 。 温带季风气候。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年积温在 1600~3400℃ 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 -28~-8℃ 。 寒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年积温低于 1600℃ ,最冷月平均 气温 -28℃ 。 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年积温低于 2000℃ ,日平均气温低于 10℃ 最热的气温也低于 5℃ ,甚至低于 0℃ 。
5 、溶氧量
冰下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
量、浮游动物数量、鱼类、底质和冰质等密切相关。
溶氧的来源
1 )光合作用产氧 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越冬池,冰下水层光合作 用毛产氧量最大为 12.45 mg / L·d ,最小为 0.21 mg / L·d ,平均为 2.34 mg / L·d 。 池塘光合作用毛产氧量随着月份呈一定规律的变化 12 月< 1 月< 2 月< 3 月< 11 月,和光合作用强度 一致。 ( 2 )人工增氧 如用水泵扬水曝气或用增氧机增氧 等。
1 、塑料大棚、玻璃房保温与增温结合的越冬
越冬池建在避风向阳,水质较好,水、电源方便的
地方。池为长方形,长 20 ~ 25m ,宽 2.5 ~ 4m , 深 2m 左右。池底为沙、壤土,池壁高出地面 5 ~ 10cm ,池顶架设“人”字形棚架。棚架采用玻璃暖 房结构,棚顶距地面 1 ~ 1.5m ,也可覆盖两层塑料 薄膜,薄膜上盖一层大网目网衣,防止大风将薄膜掀 起。外围建挡风墙。天气回暖时,将鱼池两端薄膜各 掀起 2 ~ 3m ,以流通空气,日落前仍将薄膜盖严; 遇阴雨严寒天气,水温降至 17℃ 以下时,用红外线 灯泡、电热棒加热或输入热蒸汽,提高水温至 17 ~ 20℃ 。利用玻璃房越冬池,可用太阳能来增温,但 必须备有增氧设备。
各耗氧因素所占的比例估算
国外池塘养鱼单产较低,池中鱼载量小,池鱼耗氧一
般占总耗氧的 5~15% ,逸出占 1.5% ,其它占 80~90% 。 国内淡水鱼池耗氧状况: 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 16.1% ,水呼吸占 72.9% ,底质 耗氧占 0.6% ,逸出占 10.4% ; 海水对虾池的耗氧状况: ① 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 25.2% ,水呼吸占 58.2% ,底质耗氧占 16.6%( 臧维玲 1995) ② 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 34% ,水呼吸占 35% ,底 质耗氧占 30%( 林斌 1995) 。
为设置网箱地点。放鱼密度视水中溶氧量而定,一般 为 5 ~ 10 千克/立方米。网箱应设置在水温1摄氏 度以上的水层,盖网离水面 1 ~ 1.5 米。
静水越冬
将养殖鱼类置于池塘等静水的水体中越冬。如东北的
泡沼、水库、湖泊中的鱼类越冬等。这种方法由于水 体静止、底质复杂、耗氧因素多,溶氧量是决定能否 安全越冬的限制因子。为使不缺氧,生产上常采取打 冰眼、池水曝气、生物增氧等措施。 打冰眼 在越冬池中破冰打眼 , 每公顷 30 ~ 45 个, 每个几平方米,让池水接触空气,达到增氧的目的。 池水曝气 用水泵将越冬池的底层水抽出,扬入空气 ,使其增氧后回落池中。可在冰面架起数米长的水槽 以增加流程,或用木架把导水管架高以增加水的落差。 这种方法增氧及时。每公顷的水体用 5 ~ 10 台直径 为 13.3 厘米的水泵,可在 1 ~ 2 天使池水溶氧上升 1 ~ 2 毫克 / 升。
第九章 鱼类越冬
•第一节 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 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第三节 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 •第四节 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第一节 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一、理化状况
1 、水位 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 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 水位逐渐下降。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 越冬期应分期注水 2 ~ 3 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过浅会导致水 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 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据测,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 补偿深度一般为 0.8 ~ 1.5m 。所以,从理论上推算 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 1.1 ~ 1.8m 为适 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生物增氧
选塘和清塘 老水(旧水)处理 注水 放鱼 深水越冬池,最大冰厚时的冰下平均水深超过 2 米,放 养 0.3 ~ 0.4 千克 / 立方米。 施肥 控制浮游动物 发生大量剑水蚤( 100 个 / 升以上),可用 12ppm 的敌百虫全池施用。有机质特别多的越冬池可能发生较 大型纤毛虫,可抽掉部分底层水(大型纤毛虫多生活在底 层),换以井水或附近池塘含浮游植物丰富的高氧水。 扫雪 补水 防治鱼病
4 、透明度
明水期间由于风浪、施肥和投饵等各的丰歉。 而冰下水体没有上述干扰,浮游植物是影响水 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冬季更有可能通过透明 度来估量浮游植物的现存量。 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现存量呈负相关。例如 1979 ~ 1981 年冬季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透明 度( Y , cm )( 22 cm ~ 139 cm )与相应 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X , mg/L )间的回归式 为: Y = 83.91 - 0.72X ( n = 153 , r = 0.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