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璋书》

合集下载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代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自然的向往。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技巧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缥碧”“轩邈”“嘤嘤”等,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1.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1.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高处和远处伸展”。D 项中“绝”的意思是“断绝”。
语文课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是奇山和异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 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语文课件
18.学习了《与朱元思书》一文后,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写出连续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奇山异水,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 出来,与同学交流。 示例: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首足 下,绿草青青,环观群峰,雾气缭绕。徜徉在崇山峻岭中,多么美妙!
语文课件
(一)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解析】A 项中“戾”的意思是“至”。B 项中“轩邈”的意思是“往
语文课件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 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 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 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 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挑战传统观
念和常规写法。
• 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提高自己
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
• 多进行写作练习,尝试不同的写作题材
和风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 多参加交流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创
新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05
课堂互动与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作者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
情感,使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
文学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技巧
• 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主题
•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如对偶、
等方面进行分析,领略作品的
排比、设问等,提高自己的文
内涵和魅力。
学鉴赏能力。
• 结合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
言表达、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培养、课堂互动与学习成果展示。
• 每个章节下设若干小节,按照教学进度逐步展开。
教学环节
•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写作技巧。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 学生展示:安排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教师提供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
借鉴古诗文中的文化素养
• 学习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
• 学习古诗文中的历史、文化、哲学等
排比、设问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 学习古诗文中的表达方式,如抒情、
• 学习古诗文中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
叙事、议论等,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的审美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1.3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1.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2.1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2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对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a.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b.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哪些?4.分析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4.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5.比较阅读5.1让学生阅读《与朱元思书》和《富春山居图记》,比较两篇文章在描绘富春江美景方面的异同。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7.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讲解、比较阅读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富春江美景图片。

3.与《与朱元思书》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及赏析《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赏析:《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这就取得了骈文形式上的特点。

但文章又有别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景,展现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大自然画卷。

接着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达了自己随波逐流、任意东西的心境,同时也展现了江流的壮阔景象。

在描写水时,作者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三读课文 研读课文
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顺序)? 1、富春江的景色: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2、描写异水 3、描写奇山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
所写景色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是本文所写景色的总体特征, 全文都围绕着“奇”和“异” 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这种 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有雄心壮志的游者也要 产生隐居思想来衬托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 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 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 隐的高洁志趣。
说明优美的景物对人的思想情感会产生积 极的影响。
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 听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 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 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 印象。
思考:“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 人?
指追逐名利的人 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 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 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 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补笔 “横柯”“疏条”
“奇”
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 者有什么感受?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1、视觉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泠泠的泉声 2、听觉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息心忘反 蔑视功名
劝友 归隐
思考: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 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 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从听觉来写:
从天蝉视清则觉①气“千来“朗泉转写风,:水不烟明俱快激穷净秀石,,丽,猿天的泠则山风泠百共景作叫色,”响无而,且;绝作将好。者富鸟”不春相:仅江鸣泉为放,水我在们“嘤泠描天嘤泠画”成,出这韵鸟一个。鸣幅壮 阔成背韵景,上蝉来描声写不,断就,勾猿画啸出了无一绝个,广组阔成的了空间一境部域美。好的大自 然交②响“曲从,流飘绘荡声,绘任色意,东使西”人,产既生写亲出临富其春境江水之陡感,,山令形人千 回神百往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风景的闲适心
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青白色。
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
甚于箭。于,比。
像。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
凭借。争着。向上。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
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听觉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蝉转不穷 猿叫无绝
奇山异水
概 文章的总起,概述从富阳至桐庐一 括 路上风景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
大 这部分以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 意 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
,水猛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这部分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详写“
总-分 奇山”:高山,树寒,声韵;
自明本志:抒发对世俗官场和追求 利禄之徒的扬弃之情,含蓄显露爱 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赏析第二段:
1、找出文中写水的句子? 2、思考作者是怎样展现水奇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有关骈文的常识。

2.记住本文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附诗句:①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②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苏东坡) ③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 ④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二、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及骈文的特点
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骈文常用四字句,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三、预习交流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分组交流,教师巡查了解预习情况并作简单点评与评分。

根据预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三.课堂展示
预设疑难:
1.骈文的有关知识教师要作补充讲解
2.字词文学常识的展示可提示学生参考当堂训练进
行”板书讲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是讲解的形式不能是单纯的完成练习,最好能以朗读的方式,在朗读的基础上达成目标。

3.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的整体布局的巧妙,从而理清背诵思路,这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分组,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可就开头第一段做一个示范讲解:第一段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特的印象。

解析第一部分:
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

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

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
体齐背第一段)
6.学生对照板书,一齐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能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山之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