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统编1.1沁园春长沙课件16(人教版必修1)课件
合集下载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让人产生想像充 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 个方面。
万山、红 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
水底的游鱼。
必须为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1.上阕中的“看”,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领起哪几 句?看到了什么? 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壮美。 (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
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湘江秋京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幻灯片14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1营造了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 (14) 粪土当年万户侯 意动,把...看作粪土 · (15)到中流击 水 江中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描绘场景
下面给同 学们十分钟时间把本词改 写成一篇散
文。
沁园春 ·长沙
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从脚下咆哮着奔流而去,此时已是深秋。身 后的千座万座高山都红遍了,一棵棵红枫立在高山上,层林尽染,每一片叶子 都红的发亮,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滚滚东流的湘江清澈见底,大大小小 的船儿迎浪前进。老鹰翱翔着划过长空,鱼儿遨游着潜入水底,世间万物都在 秋月显得如此痛快自由。看着这辽阔的天地,我不禁思绪万千:如此美好的一 次,到底谁是它们的主人?
·②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村静,以静衬动
·③写景 顺 序:时间,空间,内外,上下,高低,俯仰,
远近(大景——远视小景——近视) ·④修 辞:比喻,拟人,夸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共37张ppt)

碧透, 百舸争流。
了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旺 盛的生命力。 “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了最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 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 姿。“翔”字描写自由自如的神态。
点拨指导:
看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独立”一词写出了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坚
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词人豪迈的气概。“独立” 不能改为“站立”“直立”。因为“独立”不仅 表明是独自一人,而且联系当时的革命背景,军 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 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 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词人身处 险境,依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独立思考:
3、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 那些字用得特别传神?为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 法?请用三个字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才情展示: 析意象 品语言 明手法
敢,
染、透:写出了秋的绚丽浓重,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染”字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 有人有意染战的壮美景色,活画 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透”写出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 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 段,叫“片”或“阕”。如《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 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 表:柳永、李清照、秦观等,豪放派代表:苏轼、 辛弃疾等。
•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3、反复诵读,品味领会这首词的景、情。 4、感受作者澎湃的豪情壮志,激发青春 激情,做时代奋勇拼搏的弄潮儿。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1.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9张PPT)

提
“看”领
示
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返回 回目录页
简析
(一)远近相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提 (二)俯仰交错:
“鹰击长空”是仰视,
示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三)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在对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对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
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
泽东的大气!_____洒脱豪迈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隋,成 形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 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 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以壮景抒豪情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赏
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二 由。”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看”字领起哪几句?
三、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动静相宜,试简要分 析。
四、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 透” “百舸”“争流”等词语的表现力。
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ēng róng) 不平凡,不寻常
苍茫(cāng máng) 旷远迷茫
恰同学少年( qià) 正当,正值
挥斥方遒(huī chìqiú) 奔放 强劲有力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7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课时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 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 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这是美 国作家塞缪尔 ·厄尔曼在他的散文中对“青春” 的诠释。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又给我们吟唱了怎 样的青春宣言呢?一起观看视频《诗人毛泽东》。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再读,走近风华少年 学习任务二:联读,体悟情感志向 学习任务三:演读,点燃澎湃青春 学习任务四:评读,赋能青春成长
参考示例
答:“ 舒”字最富有表现力。 ①“舒”,意为舒展,开阔;
②生动地写出那里的天地空阔, 一望无际,令人感到舒畅; 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的 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埃德加 ·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 或借助导学案、网络等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了解他创作这首词的背 景。
①释“字”意
②作 析 用
3悟情感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②,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 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 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平香山双清 别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声。”充分表达了
第1课《沁园春长沙》 (共47张PPT) ppt课件 人教版 语文必修一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 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 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 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 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 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 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 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 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 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 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 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 不朽诗篇。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背景: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 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 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 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 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 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 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 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 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 “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 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 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 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 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 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 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 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 有力的飞翔身姿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 活泼的游动神态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鹰击长空
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描写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 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 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 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 激情,写下这首词。
诗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无厌。---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超脱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 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高大 伟岸、踌躇满志。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
动
景
俯视 鱼翔浅底(水底)
峥嵘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下
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英
阕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雄
中流击 气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水图 概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
—景
谁中
主 沉 浮?
寓 情
情
答中
—显 同志
学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 有力的飞翔身姿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 活泼的游动神态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鹰击长空
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描写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 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 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 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 激情,写下这首词。
诗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无厌。---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超脱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 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高大 伟岸、踌躇满志。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
动
景
俯视 鱼翔浅底(水底)
峥嵘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下
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英
阕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雄
中流击 气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水图 概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
—景
谁中
主 沉 浮?
寓 情
情
答中
—显 同志
学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共25张ppt)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词牌名,始于初唐,取名 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沁园春” 属长调,分上下两阕,共114字。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 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 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 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词牌下另标题目, 题目多与写作内容 相关。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 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 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 词,地点是长沙。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得,有 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沙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斗
风
下 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貌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
情
答
中 显
志
同 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英雄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气 概
少 年 !
中心思想
本词通过描绘多姿多彩,生机 勃勃的湘江秋景及回忆当年与革命 战友同游橘子洲的生活,表现了革 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改造旧 世界的伟大抱负,抒发了他们激流 勇进、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 凌云壮志。
朗读辨境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你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豪迈,奔放,充满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朗读体验
整体朗读 字词、风格? “我的兴趣偏于豪放。”
毛泽东
沁园春:词牌名,始于初唐,取名 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沁园春” 属长调,分上下两阕,共114字。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 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 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 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词牌下另标题目, 题目多与写作内容 相关。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 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 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 词,地点是长沙。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得,有 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沙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斗
风
下 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貌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
情
答
中 显
志
同 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英雄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气 概
少 年 !
中心思想
本词通过描绘多姿多彩,生机 勃勃的湘江秋景及回忆当年与革命 战友同游橘子洲的生活,表现了革 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改造旧 世界的伟大抱负,抒发了他们激流 勇进、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 凌云壮志。
朗读辨境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你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豪迈,奔放,充满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朗读体验
整体朗读 字词、风格? “我的兴趣偏于豪放。”
1《 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我国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助学链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 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 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 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 显示了词的内容。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 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万山红遍:“万”字摹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林尽染:“层”字 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活画出枫林仿佛 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漫”字写 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百”字写舸之多,“争”字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准确地表现 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鱼翔浅底:“翔”精当地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人文精神
《沁园春 长沙》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 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 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精神 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期望,人活着贵在有 昂扬的精神。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人,永远无 法理解饱满精神带给人们的是何等的愉快和幸福。 精神有形,它能让人从某些人的行为中看到和体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 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一般情况 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毛泽东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我国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助学链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 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 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 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 显示了词的内容。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 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万山红遍:“万”字摹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林尽染:“层”字 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活画出枫林仿佛 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漫”字写 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百”字写舸之多,“争”字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准确地表现 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鱼翔浅底:“翔”精当地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人文精神
《沁园春 长沙》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 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 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精神 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期望,人活着贵在有 昂扬的精神。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人,永远无 法理解饱满精神带给人们的是何等的愉快和幸福。 精神有形,它能让人从某些人的行为中看到和体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 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一般情况 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 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 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 亭送别》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
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 “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 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 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 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 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 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 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 作) ”。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1924年在上海
1936年在延安
立志
孩儿立志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沁园春 •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 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 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 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 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 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 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 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
怎样的? 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
么? 5、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 么联系?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3、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 哪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 一词有何深意?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 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 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 和云翥。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 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 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 海,残阳如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毛泽东笔下的 “湘江秋景”。
2、读下面两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试着 说说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 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 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 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贺新郎( 1923年11月)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 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 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 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 天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