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常规监测项目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标题: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引言概述:医院感染(院感)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都会造成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建立院感监测团队1.1 确定监测团队成员:包括院感科室医生、感染控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等。
1.2 制定监测计划和流程:明确监测的范围、频率和方法,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3 培训监测团队成员:提供院感监测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监测团队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二、建立院感监测指标体系2.1 确定监测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病原体分布、院感相关病例分布等。
2.2 设立监测指标标准:明确监测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达标要求,便于监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2.3 定期评估和修订监测指标:根据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对监测指标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实施院感监测工作3.1 收集监测数据:建立院感监测数据库,及时记录和整理监测数据。
3.2 分析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趋势。
3.3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院感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改进。
四、加强院感监测结果应用4.1 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定期向医院管理层和医护人员发布监测报告,宣传院感监测工作成果和问题。
4.2 开展院感监测结果交流会议:组织院感监测结果交流会议,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3 落实监测结果改进建议:根据监测结果和改进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院感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持续改进院感监测工作5.1 定期评估监测工作效果:定期对院感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5.2 不断优化监测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院感监测方法,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5.3 加强监测团队建设:持续加强监测团队的培训和建设,提高监测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监测工作的质量。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2-2009于2009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其他有住院床位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
术语与定义: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与反馈给有关部门与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4.6.1 医院应当按照每200张至250张实际使用病床的比例配备一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专职人员应当接受监测和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4.6.2 医院应当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和基础设施,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 监测5.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1.1 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x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2x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1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9、12月)内科系列(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7、10月)。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与评估指标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与评估指标及说明一、新冠肺炎常态防控监测评估指标(一)应急预案是否根据当前情况实行修订:有无;(二)工作流程是否根据当前情况实行修订:有无;(三)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等):1.全院医务人员出现症状的人数;2.特殊科室(指发热门诊和救治病房)医务人员出现症状的人数;3.累计接种新冠疫苗人数。
(四)发执患者相关监测:1.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2.住院患者中发热症状患者的人数;3.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人数,留观患者人数;4.本院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人数;(五)病房管理(以每个病房为单位,每日调查的病房数由各组自行确定,每周保证所有病房调查1次)。
1.是否预留隔离房间:有无;2.当日隔离房间是否收治需鉴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是否;3.当日隔离房间是否收治其他不需要鉴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是否;4.是否对陪人实行有效管理:是否,当日发现1次一例患者超过一名陪人即为否;5.是否有探视者:是否,当日发现1次有探视者即为是;6.住院患者是否佩戴口罩:观察人数、不合格人数,当日发现佩戴口罩不准确即为该患者佩戴口罩不合格,不准确包括不佩戴口罩或佩戴方式错误;7.陪人或探视者是否佩戴口罩:观察人数、不合格人数,当日发现佩戴口罩不准确即为该陪人或探视者佩戴口罩不合格,不准确包括不佩戴口罩或佩戴方式错误;8.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只观察医务人员口罩佩戴):观察人数、不合格人数,当日发现佩戴口罩不准确即为该医务人员防护不合格,不准确包括不按规定选择口罩或佩戴方式错误;9.住院患者是否实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调查人数、检测人数;10.陪人是否实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调查人数、检测人数;11.医疗废物是否分类收集:是否;12.科室医疗废物暂存处暂存是否合理:是否;(六)普通门急诊管理1.是否“一人一诊一室”:观察诊室数、不合格诊室数,发现诊室内超过一例患者即为不合格;2.医生是否询问流行病学史:观察医生人次数、不合格人次数,医生接诊1例患者即为1人次,未询问即为不合格;3.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只观察医务人员口罩佩戴):观察人数、不合格人数,当日发现佩戴口罩不准确即为该医务人员防护不合格,不准确包括不按规定选择口罩或佩戴方式错误;4.就诊者或陪人是否佩戴口罩:观察人数、不合格人数,当日发现佩戴口罩不准确即为该患者或陪人佩戴口罩不合格,不准确包括不佩戴口罩或佩戴方式错误。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者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者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常规采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会萃性病例(同类病例 3 例或者以上)时,应及时填写《 (疑似)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附表) ,并即将报告院感科(:88667227,夜偶尔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会萃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A、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A、临床科室短期内浮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者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者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 2 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 1),于 12 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 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A、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 3 人以上人身伤害后果。
医院感染监测技术

(三)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1、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 定:
(1)检测方法:开灯5分钟后,将测 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 (标定有效期内)探头置被检紫外线灯下 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 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方法
(2)结果判断:普通30W直管型 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100uw/cm2为格;使用中紫外线灯 辐照强度70uw/cm2为合格;30W高 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 ≥200uw/cm2为合格。
(4)试验步骤:将鲎试剂和细菌内毒素 工作标准品分别按标量加入无热原水溶解。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逐次稀释至0.5Eu/ml, 供作阳性对照。取10×75mm试管6支,其 中供试品管2支各加入0.1ml供试液,阴性对 照管2支各加入0.1ml无热原水,阳性对照管 2支各加入0.1ml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稀释液。 每逐一加入0.1ml鲎试剂溶解液。轻轻混均 试管内容物,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1) ℃水浴中保温(60±2)min,轻轻取出,观 察结果。
(四)压力蒸气灭菌效能 监测与质控
1、工艺监测:又称程序监测
(1)下排气式压力蒸气灭菌:其灭菌物 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30×25cm3,重量不 超过5kg,待灭菌物品填装量不得超过灭菌 柜室容积的80%,市售无孔铝饭盒与顶盖必 须无裂缝和变形;无排气软管或软管锈蚀的 手提式压力蒸气灭菌器不得使用;卧式压力 蒸气灭菌器输入蒸气的压力不宜过高,夹层 的温度不能高于灭菌室的温度;装放时,将 难于灭菌的大包放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 在下层。
3、结果分析:平皿上有菌生长,证明被 检液有残存活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在 10cfu以下,仍可用于消毒处理(但不能用 于灭菌),若每个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落数超过10cfu, 说明每毫升被检样液含菌量已超过100个, 即不宜再用。
医院感染的判断

医院感染的判断在医疗环境中,医院感染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医务人员和患者们都会面临着这个潜在的风险。
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这种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危及生命。
医院感染的判断是医务人员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准确的判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判断医院感染的常用方法和指标。
首先,临床症状是判断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依据。
患者是否发热、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等,都可能是医院感染的症状表现。
此外,患者是否有皮肤红肿、渗出、局部疼痛等症状,也是判断医院感染的关键。
其次,实验室检测在医院感染的判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等。
高白细胞计数、血培养阳性等结果可能是医院感染的指示因素。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辅助判断医院感染的手段之一。
X光、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揭示感染部位的病理改变,有助于医务人员判断医院感染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另外,病原体检测也是判断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往主要通过细菌培养来检测病原体,但是这种方法耗时长,结果可能不准确。
现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病原体检测更加敏感、快速和准确。
此外,环境监测也是医院感染的判断手段之一。
监测医院中的空气、水质、工作面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和防控工作的不足。
除了以上的判断方法,还有一些风险因素可以作为医院感染的判断指标。
例如,是否采取了充足的手卫生措施、是否有必要的隔离措施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也是判断医院感染的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判断医院感染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病原体检测等多种手段和指标。
只有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医院感染的判断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有些感染可能因为症状或检测结果不典型而漏诊,有些感染可能因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而被误判。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优点是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监测,聚焦于已知有控制措施的医院感染监测,能确定有效的标准,易于比较,监测具有灵活性,它还能结合其他策略进行监控,增加监控效率。
但也存在收集资料仅限于目标人群和(或)危险因素,可能会遗漏非监测部门或人群感染暴发的缺陷。
当前主要的目标性监测内容有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高危新生(HRN)监测、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监测。
一、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病人总是频繁地暴露在侵袭性操作及严重的基础疾病状态,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常较普通病房高出很多,有作者报道ICU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普通内科病房的3倍,全院33%~45%的血液感染发生在ICU,而其床位数仅占全院的8%。
因此,有必要加强ICU的监测。
我国医院中ICU的建制不统一,可选择某种或某几种ICU进行监测,一般重点监测综合性ICU.神经外科ICU、心胸外科ICU等,因其侵袭性操作更多,感染率更高。
(一)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ICU病人转移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二)设备相关感染的定义ICU病人设备相关感染的定义是依据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网(NHSN)2013年1月的定义而制订的,包括实验室及临床数据。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定义。
使用呼吸机第3日,撤除呼吸机2日内,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片及实验室依据。
2.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定义。
动静脉置管第3日,拔除导管2日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热>38。
C(排除其他原因),血培养阳性,同时排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的致病原。
(1)采血部位的选择:选择采血部位时一般不应在插管处采血,可在插管部位的对侧或同侧的不同部位采血,采血样时,要求送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