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晕康复指导

眩晕的养生康复指导
一、康复辩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不能站稳,或兼见恶心,呕吐,汗出,,昏倒等症状。
二、饮食原则
宜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和食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戒烟酒。
三、运动原则
眩晕严重时,不能起床活动,需卧床休息,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一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
四、药膳指导
1.风痰上扰证:宜食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之品,如天麻、大枣、生姜,赤豆茯苓粥、陈皮薏米粥等;
2.肝火上炎证:宜食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之品,如枸杞桑菊茶、菊花粥、鲜芹菜汁;
3.肾精不足证:宜食黑芝麻粉、枸杞炒腰花或肉苁蓉、鹿茸杞子汤等。
五、外治疗法
1.有高血压病史者者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2.积极治疗原发病证,如高血压、贫血、滑精、脑部病变,及早消
除眩晕病证。
眩晕的辨证施膳
一、肝火上炎:(忌食动物内脏、公鸡、戒饮酒)
1.枸杞桑菊茶
2.菊花粥
3.鲜芹菜汁
二、气血亏虚:宜食补益气血之品
1.瘦肉红枣汤
2.党参山药粥
3.薏米红枣煲瘦肉
4.人参煲瘦肉
三、肾精不足:
1.黑芝麻粉
2.枸杞炒腰花或肉苁蓉
3.鹿茸杞子汤
四、痰淤阻窍:宜食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之品
1.绿豆煲瘦肉 2.当归、生姜 3.陈皮、大枣
五、风痰上扰:宜食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之品
1.天麻 2.生姜 3.大枣 4.赤豆茯苓粥 5.陈皮薏米粥
六、阴虚阳亢:宜食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品
1.鲜芹菜
2.枸杞叶
3.天冬元参冲茶。
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一,眩晕的辩证施护1,肝阳上亢的症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1)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低盐,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花菜及海参、紫菜等,并可多吃些水果作为辅助食品。
忌食辛辣、动物内脏及动风滞气之品如葱、蒜、洋葱、辣椒、猪肚、猪头肉、公鸡、虾蟹等。
食疗方:菊花粥、芹菜凉拌海带。
(2)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情绪、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风池、太冲、合谷、肝俞等穴,予以重刺激、泻法;头昏胀痛者,可予以冷毛巾外敷额头,或每晚用温泡足30-60分钟,以助安睡。
⑷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汤药宜早晨空腹时稍凉服。
⑸康复指导:高血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脚低位。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忌解大便时用力过度,以防中风。
2, 痰浊中阻的症候:眩晕耳鸣,头昏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哎恶痰涎,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⑴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
可食薏苡仁、赤小豆、山楂、黄瓜、西红柿等燥湿化痰之品;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期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给予素半流饮食;还可配合食疗,常食荷叶粥、薏苡仁冬瓜粥等,可用陈皮泡水代茶饮。
⑵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情绪、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内关、丰隆、解溪、中脘等穴位,给予强刺激,用泻法。
⑷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汤药宜热服,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服药前口含生姜片,或服少许姜汁。
⑸康复指导: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病室清洁。
3气血亏虚的症候: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⑴加强食补,宜选择补益气血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枣、胡桃等,忌食生冷。
脾胃功能好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猪肝、鸡蛋、红枣、核桃、桂圆等,避免过量。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简介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伴有头晕、不稳定感或摇晃感。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1. 食疗调理食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各种疾病。
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适当的食疗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血运行。
一些适宜的食物包括:•陈皮:陈皮有理气、消食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香蕉:香蕉富含维生素B6和钾,可以帮助调理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眩晕感。
•醋:适量的醋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2. 中草药调剂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眩晕患者,中草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缓解经络阻滞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当归:当归有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
•仙鹤草:仙鹤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伴有口舌生疮的患者。
•丹参:丹参可以活血化瘀,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患者。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脏腑功能。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可以缓解头晕和眩晕症状。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骨两侧,可以缓解头晕和颈椎不适引起的眩晕。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3指宽的地方,可以缓解眩晕伴有胃脘不适的症状。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理气血运行。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气功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连贯的运动,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平衡感,缓解眩晕症状。
•气功腹式呼吸:坐于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吐气,重复数次,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5. 心理调控中医强调身心的统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心理调控方法:•放松练习: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练习来减少焦虑和紧张。
眩晕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晕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晕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病位在肝、肾、脾。
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一、康复指导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气血亏需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2.病情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跌仆;轻症可闭目养神,减少活动。
卧床者要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大便通畅。
3.若眩晕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闭目养神;缓解后,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严重者需要有人搀扶。
4.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不良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5.对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介绍相关疾病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二、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简介
眩晕是指人在没有任何旋转或运动的情况下感到头晕或世界在旋转的错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不足、津液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措施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眩晕患者应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和过量咖啡因。
适量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增加营养和调理身体。
2. 心理调适:眩晕症状往往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中医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心理抵抗力。
3. 中药调理:中医药对眩晕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护士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中药,如天麻、白芍、川芎等,用于调理气血、安神止晕。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对眩晕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眩晕不适感。
5. 良好生活惯:中医强调良好的生活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暴露在电子屏幕前。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活力。
注意事项
- 中医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出现眩晕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一些眩晕中医护理的常见措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眩晕康复与健康指导

针灸科
眩晕康复与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
眩晕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病等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调理不当可加重病情。
2.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肥甘甜腻、辛辣刺激等助火生痰之品,如公鸡肉、猪头肉、海产品等,少吃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鸭蛋等,禁烟酒。
可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钾、镁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西红柿、洋葱、茄子等以助降脂,保护血管。
3.预防感染
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如太极、散步、八段锦、健身操,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但需避免劳累,做好防寒保暖。
注意个人卫生;室内宜通风,室温保持在20℃左右,以减少出汗,嘱病人多饮水,补充水分。
4.病情监测指导
①密切观察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监测血压的变化。
②如果患者头痛加重、血压升高者宜卧床休息,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③视物旋转者可闭目养神,床铺避免晃动,加以床挡保护,防止跌仆。
5.情志调理
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予以耐心细致的开导。
分心移情,自我放松,如听轻音乐、种植花草、烹饪、棋艺等以达到怡养心神,舒畅情志,改变不良习性。
帮助患者调整心理健康水平,指导患者自我调解,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6.治疗指导
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不能随意更改、终止服药或自行购药服用。
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等。
眩晕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晕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眩晕的概念眩晕是指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晃动、倾斜或不稳定的感觉,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畏光、耳鸣、听力下降、失衡等症状。
眩晕可因不同原因引起,如内耳障碍、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眩晕的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医认为,眩晕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和“脾虚湿重”。
因此,在中医药特色康复中,要注重补脾燥湿、活血化瘀、安神定志。
补脾燥湿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转化水谷精微为气血,若脾虚,则会出现湿重。
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可选用黄酒煮姜或药材如山萸肉、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化湿。
活血化瘀血液循环不畅,易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等症状。
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可选用红花、桃仁、丹参等药材活血化瘀,调节血液循环。
安神定志眩晕伴随的不适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影响心神安宁。
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可选用柿蒂、茯神、酸枣仁等药材安神定志,调整情绪。
健康指导除了中医药特色康复外,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也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一定的作用。
饮食眩晕病人要有规律饮食,定时进食,控制摄入脂肪、胆固醇等高热量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白肉鱼类等的摄入量,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食用。
生活生活中,眩晕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造成疲劳,多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眩晕。
小结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中医药特色康复中,要注重补脾燥湿、活血化瘀、安神定志。
除了中医药特色康复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一定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
健康指导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一,眩晕的辩证施护
1,肝阳上亢的症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
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1)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低盐,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花菜及海参、紫菜等,并可多吃些水果作为辅助食品。
忌食辛辣、动物内脏及动风滞气之品如葱、蒜、洋葱、辣椒、猪肚、猪头肉、公鸡、虾蟹等。
食疗方:菊花粥、芹菜凉拌海带。
(2)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情绪、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风池、太冲、合谷、肝俞等穴,予以重刺激、泻
法;头昏胀痛者,可予以冷毛巾外敷额头,或每晚用温泡足
30-60分钟,以助安睡。
⑷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汤药宜早晨空腹时稍凉服。
⑸康复指导:高血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脚低位。
保持
大便通畅,便秘者忌解大便时用力过度,以防中风。
2, 痰浊中阻的症候:眩晕耳鸣,头昏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哎恶痰涎,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⑴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
可食薏苡仁、赤小豆、山楂、黄瓜、西红柿等燥湿化痰之品;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期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给予素半流饮食;还可配合食疗,常食荷叶粥、薏苡仁冬瓜粥等,可用陈皮泡水代茶饮。
⑵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情绪、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内关、丰隆、解溪、中脘等穴位,给予强刺激,用泻法。
⑷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汤药宜热服,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服药前口含生姜片,或服少许姜汁。
⑸康复指导: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病室清洁。
3气血亏虚的症候: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⑴加强食补,宜选择补益气血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枣、胡桃等,忌食生冷。
脾胃功能好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猪肝、鸡蛋、红枣、核桃、桂圆等,避免过量。
食疗方:莲子红枣粥、黄芪粥、茯苓粥。
⑵注意患者精神及眩晕、乏力、面色、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脾俞等穴位。
⑷中医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法,方药归脾汤加减。
汤药宜饭前温服。
⑸康复指导:注意休息,不宜劳累,做好保暖工作,防止感受外邪。
4,肾精不足的症候: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脉细弱。
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⑴饮食宜富有营养,偏阴虚者宜食甲鱼、淡菜、黑木耳、银耳等滋养补品,食疗方:黑芝麻捣碎煮粥,或桑椹、枸杞煮粥食用;偏阳虚者宜食萝卜、胡桃、芋头、扁豆、山药、无花果、芒果、榴莲、羊肉、鹿肉、狗肉等温补之品,食疗方:核桃仁炒韭菜、参茸鸡肉汤(高丽参、鹿茸、鸡肉)。
忌食煎炸及辛辣之品,禁烟酒。
⑵注意患者精神、眩晕、睡眠、记忆力、腰酸、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中医治法偏阴虚者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方药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补肾助阳,方药右归丸加减。
汤药宜饭前温服。
⑷康复指导:注意生活调摄,节房事,少用脑,可配合气功锻炼,动静结合,以利早日康复。
二,病室要求:病室安静,光线柔和,有畏光症状者,颜色以暗绿色为佳。
三,情志护理:了解患者的思想情绪,劝慰患者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乐观平静,减轻焦虑情绪,以配合药物治疗。
四,中医特色治疗
1,气功疗法:基本原则是放松,入静和沉气。
方法是全身松驰、姿态自然、思想安定、心平气和,排除杂念,然后在意识引导下,气沉“丹田”,调整呼吸、思想集中,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可达效果。
2,磁疗:解除小血管痉挛而使血压下降,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涌泉等。
3,药枕疗法:野菊花500克、红花100克、薄荷200克、冬桑叶、辛荑、冰片各50克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
适用于肝阳上亢扫致的眩晕。
4,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天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续3-5天,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5,敷涌泉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适用于肾精不足之眩晕。
五,出院指导
1,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2,饮食总原则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肥胖者及高血压患者注意控制体重。
3,避免过劳,适量进行体育运动,如慢步走,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时间不宜在清晨6-9时,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避免游泳乘船,及各种旋转幅度大的动作。
4,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头部剧烈运动,行动家缓慢,不可突然改变体位,定期监测血压。
5,指导患者选择听音乐、散步、聊天等方式舒缓情志。
6,眩晕发作时可闭目就地坐下或立刻卧床休息,避免跌伤,并随携带自救卡。
7,定期复诊,若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