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五年级美术上册 国粹京剧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9、国粹--------京剧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9、国粹--------京剧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9、国粹--------京剧人美版(北京)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国粹京剧,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元素,如脸谱、服饰、唱腔、动作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创作一幅京剧人物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欣赏京剧和创作京剧人物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粹京剧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京剧的基本元素:介绍京剧的脸谱、服饰、唱腔、动作等基本元素。

2. 京剧的艺术特点:分析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虚拟性、象征性、程式性等。

3. 京剧人物画的创作方法:讲解如何运用京剧的基本元素进行人物画的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京剧的基本元素,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人物画的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京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京剧人物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京剧脸谱、服饰、唱腔、动作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张、彩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讲解京剧的基本元素,如脸谱、服饰、唱腔、动作等,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京剧的基本元素进行人物画的创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下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京剧。

板书设计1. 国粹--------京剧2. 副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3. 内容:包括京剧的基本元素、艺术特点、人物画创作方法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运用京剧的基本元素进行人物画的创作。

2. 选做题:课下观看一段京剧,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讲解、实践、展示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京剧的基本元素,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人物画的创作。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 国粹-京剧-衍纸艺术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 国粹-京剧-衍纸艺术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国粹-京剧-衍纸艺术▏人美版(北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角色、服饰和表演特点,并能运用衍纸艺术表现京剧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京剧简介: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主要角色(生、旦、净、末、丑)和基本表演特点。

2. 衍纸艺术:讲解衍纸的基本技巧,如卷、折、捏等,并展示如何用衍纸表现京剧元素。

3. 作品欣赏:展示经典的京剧剧照和衍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京剧的基本元素,并能够运用衍纸艺术进行创作。

2.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京剧的抽象元素转化为具体的衍纸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京剧面具、服饰、剧照、衍纸工具和材料。

2. 学具:衍纸工具包、彩纸、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京剧选段,引导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引出本课主题。

2. 新授:讲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和衍纸的基本技巧,通过示范和视频教程帮助学生理解。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衍纸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调京剧和衍纸艺术的结合之美。

板书设计- 国粹-京剧-衍纸艺术- 提纲:京剧简介、衍纸艺术、作品欣赏- 关键词:京剧、衍纸、角色、服饰、表演、创作作业设计1. 必做题:每位学生完成一幅以京剧为主题的衍纸作品。

2. 选做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研究京剧的历史或某位著名京剧演员,撰写简短报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京剧和衍纸艺术的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京剧的细节,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意表达。

同时,对于衍纸技巧的讲解要简洁明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方法。

五年级美术上册 国粹京剧教案 北京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 国粹京剧教案 北京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国粹京剧教案北京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情引入播放一段京剧录象,问:你知道刚才我们看到的录象是什么表演艺术?问:你知道京剧艺术起源于哪国何时吗?小结:京剧艺术是让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国粹艺术。

学生回答:京剧艺术。

学生回答:中国清朝。

激发学生情趣引出京剧艺术。

了解京剧属于国粹。

二、欣赏交流讨论(一)学生分小组介绍课下搜集的京剧资料。

1、一组介绍京剧的行当。

出示课件生:小生、武生、老生。

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净:既花脸。

设问:你知道京剧人物脸谱根据什么划分的?丑:反面或滑稽幽默的人。

2、二组介绍京剧的服装。

京剧服装:不同的人佩戴不同头饰;衣服:长袍短衣;靴:长短靴。

(课件)问:通过观察你感受京剧服装美在哪?小结:吸收历代服饰造型和色彩的长处,艳丽华贵。

3、三组介绍京剧道具。

京剧道具有摆设一桌二椅,代表打斗的刀枪,扇子,笔墨纸砚等。

4、四组介绍京剧乐器。

设问:这些乐器在京剧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它们会如何?5、了解京剧表演地方。

欣赏书中京剧表演地方和演出场景。

(二)小组讨论京剧和美术的关系。

1、通过对京剧服装、道具、乐器等了解,你认为京剧和美术有什么密切的关系?2、你感觉京剧什么地方最美?3、你对京剧有哪些新的认识?京剧从视觉、听觉都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京剧艺术。

学生提问:谁知道京剧有几大行当?学生回答:四大行当。

学生提问:你知道四大行当分别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生、旦、净、丑。

(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回答:根据人物不同性格划分的。

学生提问:你知道京剧的服装有哪些吗?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并介绍。

小组讨论:色彩鲜艳,造型独特,花纹复杂体现民族特色。

学生设问:你知道京剧演出有哪些道具?问:你能形容一下这些道具上的图案吗?学生设问:你能说出知道的京剧乐器吗?京胡、锣、鼓、月琴等。

使京剧更好听,旋律更美。

学生小组讨论:京剧是民族文化,京剧脸谱美,京剧服装图案华丽,京剧乐器好听唱腔好听。

以小组形式介绍京剧知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北京)《20.京剧脸谱》教学设计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北京)《20.京剧脸谱》教学设计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京剧脸谱》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京剧脸谱》重点,强调《京剧脸谱》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京剧脸谱》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深入理解京剧脸谱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对京剧艺术的热爱。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培养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升审美素养。
4. 创新与实践: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出具有个性的京剧脸谱作品。通过实践,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京剧脸谱》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京剧脸谱》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京剧脸谱》教学目标和《京剧脸谱》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京剧脸谱》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 文化理解与交流: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创新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京剧脸谱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引入概念:首先,通过展示京剧表演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京剧脸谱的艺术魅力,然后引入京剧脸谱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起源和发展。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 国粹-京剧-衍纸艺术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 国粹-京剧-衍纸艺术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国粹-京剧-衍纸艺术▏人美版(北京)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第19课,主要内容为国粹中的京剧和衍纸艺术。

课时时长为40分钟。

本课时主要通过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京剧、衍纸艺术的特点、表现手法,并让学生通过手工实践的形式,感受京剧、衍纸艺术的魅力,体验手工艺术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京剧、衍纸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衍纸艺术的基本制作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手工实践的形式,体验京剧、衍纸艺术的魅力;•能够独立制作出简单的衍纸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培养学生对手工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衍纸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衍纸艺术的基本制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京剧、衍纸艺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掌握衍纸艺术的基本制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京剧和衍纸艺术的相关图片,介绍京剧和衍纸艺术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演示通过播放有关京剧和衍纸艺术的视频,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美。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衍纸作品,指导学生掌握衍纸艺术的基本制作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4. 总结通过讨论、展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制作的衍纸作品,加深对京剧、衍纸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5. 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制作一幅衍纸作品,并在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京剧和衍纸艺术的起源、特点和表现手法,并能亲手制作衍纸作品,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加深对京剧、衍纸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小学美术《国粹京剧》教案

小学美术《国粹京剧》教案
2.在实践活动前,对学生进行材料使用和技巧的培训,确保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3.在小组讨论环节,关注学生的观点,适时给予引导和拓展,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4.课后组织京剧欣赏、脸谱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国粹魅力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京剧脸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注意到,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了不少创意火花,但也有些观点稍显片面。作为教师,我需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1.加强对难点内容的讲解,通过更多实例和对比,帮助学生彻底掌握脸谱的分类及含义。
b.在制作京剧脸谱时,教师可先进行示范,详细讲解技巧,如如何用彩泥塑造脸谱的轮廓、如何调配水粉颜色等。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的脸谱图案。
c.情感态度的培养,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京剧表演、邀请京剧演员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的基本概念、脸谱的分类和制作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京剧脸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播国粹京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脸谱制作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彩泥和水粉制作京剧脸谱。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20、京剧脸谱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20、京剧脸谱人美版(北京)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来源、特点和分类,学会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创作京剧脸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京剧脸谱的来源与发展2. 京剧脸谱的分类与特点3. 京剧脸谱的表现手法与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京剧脸谱的分类、特点和表现手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特色的京剧脸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脸谱范例。

2.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水、棉花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京剧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演员脸上的图案。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有什么含义吗?它们叫做什么?(3)简介京剧脸谱的来源和发展。

2. 讲解演示(1)讲解京剧脸谱的分类:生、旦、净、末、丑。

(2)分析京剧脸谱的特点:对称、夸张、变形、寓意。

(3)演示如何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创作京剧脸谱。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个京剧角色进行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六、板书设计1. 京剧脸谱来源:戏曲表演分类:生、旦、净、末、丑特点:对称、夸张、变形、寓意表现手法:夸张、变形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京剧脸谱作品,要求体现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京剧脸谱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京剧脸谱的来源、特点和分类,掌握了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京剧以外的其他民族艺术形式,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五年级【美术(人美版)】国粹—京剧-1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人美版)】国粹—京剧-1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探索京剧相关知识,认识京剧与美术之间的关系,了解京剧的审美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热爱国粹京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京剧相关知识,学习以手抄报形式展示京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感悟京剧在各方面与美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一、

那小生的服装与老生的服装又有什么区别呢?
很显然,小生的衣服颜色更加明快,花纹装饰较少,整体给人清秀、英俊的感觉,与老生形成明显对比。
都是武生,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第一幅照片中的武生衣服简洁利落,第二幅武生的服装像盔甲一样,非常夸张。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第一幅照片中是短打武生,干练,精神;第二幅的武生穿的像盔甲一样的服装叫靠,所以称为长靠武生。
1.摆出来,可以代表客厅。
2.如果挂上“明镜高悬”的匾额呢?那就成了审案的大堂。
3.如果角色站在桌子上说“待我登高”呢?那就是高山,或代表山坡。
4.如果两把椅子的背部在桌子两边摆放呢?又变成了一座桥。
总结:大家发现了吗?一桌二椅妙用无穷,不仅写实,更达到写意的效果。
2分钟
七、
京剧的乐器
在京剧演出过程中,除了角色精湛的表演,更离不开现场演奏的配乐,也称为京剧的场面,同学们,你认识这些乐器吗
4.我们了解了略施粉黛的旦角和生角,再来看看夸张的净角,净角俗称花脸,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面部画有脸谱,正净气度威严,身份尊贵,副净勇猛豪迈,性格刚烈。
5.“丑”角,因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饰演喜剧的男性角色。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所饰角色风趣幽默,令人捧腹;「武丑」所饰角色性格诙谐,武艺高超。
1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员的表演动作,走、坐、站的姿势,及服装、脸谱、道台等都 有严格的规定。这一特点决定京剧舞台意向创造的主体是演员, 而不是剧本道具等。 虚拟性是指道具、背景和演员的表演动作都是模仿或者充分“借 代”的 。 京剧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以鞭代马”“以浆代船”四个龙套代 表“千军万马”,跑几个圆场等于跑十万八千里。
京剧中的流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
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 流派。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的条件: ➢ 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
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 ➢ 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
小生——青年男性;
武生——擅长武艺的生行角色。
—— —— —— —— —— ——
















称 丑 婆 子
年 妇 女 的
通 武 艺 的
泼 、 开 朗
庄 、 严 肃
戏 曲 中












际 由 丑 角
角 色
俐 的 年 轻
派 的 女 子
色 的 统





端庄典雅
深沉委婉
梅兰芳
程砚秋
娇昵柔媚
俏丽刚健
荀慧生
尚小云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重要表现。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是20年代的 “四大须生”。
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 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
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 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 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 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北京版)五年级美术上册 国粹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 一,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它 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 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 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 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 以京剧也称“皮黄”。它不仅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更 是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最璨烂的 一颗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
净——俗称花脸
指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犷浑厚、表现气质豪迈的人物。
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多演朝廷重臣;
架子花脸——以表演和念白为主;
武花脸——以武功为主;
油花脸——以形象奇特为其特点。
丑——俗称小花脸。常扮演滑稽人物或奸诈小人。
文丑—以念功为主。
武丑—以做功和武打为主。
四、京剧的流派
京剧服装具有装饰、点缀、寓意性
系上腰包、 坎肩,头上 包着绸子或 系绸条寓意 生病
短打扮、戴草帽圈寓意防晒 和干活方便
京剧服装的种类
京剧服装按其样式大致可分五种,即:蟒、靠、褶、帔、衣
按其身份、职业、地位可分: 一、帝王后妃――穿蟒、帔、褶; 二、宰相文官――穿蟒、帔、开氅、官衣; 三、元帅武将――穿靠(盔甲)开氅、帔、箭衣; 四、中等阶层人士――穿帔、褶子 五、平民百姓――褶子和茶衣、裤子袄子等五类。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 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 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
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 “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 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京剧服装的源头之一:清帔
男帔
女帔
京剧的服装和人物造 型浑然一体,既要符合 人物的身份、地位,又 要符合人物气质、秉性, 还要符合戏曲美学规律, 包括色彩、图案、装饰。
每一件服装就是一个 手工绣制的艺术品。
京剧服装成为塑造人物的一部分
演员舞动水袖、大靠(古代武将穿的铠甲)满台飞舞,服装成为京剧 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京剧的服饰
京剧服装:统称行头。 此称谓在金、元时代即存在。是指京剧舞台重要的一个方面。京剧的服装是以明代 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参照了宋、元两代服装的样式, 同时吸收了清代服装的某些特点,经过艺术加工、提炼、 美化形成。
京剧的服饰具有程式性。
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 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 ➢ 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 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余派——余步岩 麒派——周信芳 言派——言菊明 盖派——盖叫天 高派——高庆奎 刘派——刘鸿声 马派——马连良 李派——李春来 梅派——梅兰芳 潭派——潭鑫培 尚派——尚小云 裘派——裘盛戎 程派——程砚秋 孙派——孙菊仙 杨派——杨小楼 汪派——汪桂芬
三、京剧的行当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 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在京剧专 门名词里称作“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及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生——泛指“净”和“丑”以外的男角色,包括“老生”、“小生”和
“武生”等。
老生——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
•京剧各类服装色彩丰富,可分红、黄、绿、白、黑上五色 和蓝、紫、粉、湖、湘下五色。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 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 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 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 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 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二、京剧的艺术特点
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 整体。
程式性或 称规范性
虚拟 性
从表演形式上讲,是唱、念、做、打的融会贯通。 从人物行当上来讲,京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 旗下又分若干细小分支,所以又引出了无数形象各异的脸谱。 程式性即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