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共35页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一、大气的成分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2、水气3、固体杂质二、大气圈的结构1、对流层2、平流层3、高层大气三、大气运动的原因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五、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七、常见天气系统1、锋面(1)冷锋(2)暖锋(3)准静止锋2、气旋与反气旋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第二节(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东北信风带
高压 低压










升 极地东沉
风带
90 ° S 60 ° S 30 ° S 0 ° 30 ° N 60 ° N 90 ° N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低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 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低压 高压










极沉地东

风带
低压
高压
低压
空 空气 气受 堆热 积膨 下胀 沉上 东南信风升带
空 气 堆 积 下 沉




压带
副热带 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6.夏季,北半球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 ,被大陆上的 热低压 所
切断,其中
亚洲低压
(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
使 副热带高气压带 仅保留在海洋上
30°N 副
气流 上升
热 热陆亚升亚低欧温洲 压大快带
高 夏高威气压夷
亚速尔 高压
2020/5/31
西


(三)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 定义: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PPT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PPT课件

-
68
5、案例
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
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长江中下游 地区7月份出现的伏旱天气、两极地区的极地 高压等都是反气旋控制下形成。
-
69
合作探究
-
70
锋面气旋
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
(以北半球为例)

高压脊
高压脊线上气流以辐散 为主,不能形成锋面。
F

C
DE

冷锋
低压槽
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 合为主,易形成锋面。-
B A
暖锋
71
O2
维持生物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 气 次要
成分
CO2 O3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 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4
2、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的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 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高层大气。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乙>甲>丁>丙 D.丙>乙>甲>丁
-
27
基础练习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A)
6.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是先有气流的水平运动 然后才有气流的垂直运动。( B )
-
28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18
(一)热力环流
1、含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 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

高一地理必修一ppt课件

高一地理必修一ppt课件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经纬网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 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 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 线长度相等。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 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纬线 圈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 纬线圈。
地理坐标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由经线 和纬线相交而成的点,叫做地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在小范围内,由于局部地 形、气候、水文等因素的 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也会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人类通过开采矿产资源、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 方式获取自然资源,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一定 的破坏。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污 染和破坏,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V型谷、瀑布等。
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
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
海水的性质
温度、盐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及其影 响因素。
海水的运动
波浪、潮汐和洋流等运动形式及其影 响因素。
0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CHAPTER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对地表 形态进行雕刻和修饰。
地表形态的类型及特征
地表形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多种类型,具有不 同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的共同影响。
地貌的演变趋势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用 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有三种 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_第二单元_第二节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_第二课时)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_第二单元_第二节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_第二课时)

B.②④ D.②③
【练习3】下列四幅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哪幅? 〖解析〗 ①明确图形结构: 近地面与上空 ②等压面值的变化
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低气压一般是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③气温高低与气压值的关系(规律):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上),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高空与地面气压变化状况相反
A B A
820 818 816 814 南半球高空
B 高
低 C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比较风速
A
1000百帕 1008百帕
B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海风和陆风形成示意图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 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 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 上空因有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 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陆 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 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陆风(如图b)。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练习1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
D
A B
a
C
b
垂直 运动,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 水平 再形成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区间冷热不均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B > C > D > A。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1-3大气环流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1-3大气环流 Word版含答案

课时3 大气环流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类型⎩⎨⎧低纬环流:a 、d中纬环流:b 、e高纬环流:c 、f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 为东北信风带,K 为东南信风带,I 、L 同为中纬西风带,J 、M 同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 (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 (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 (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1.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大气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四处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因为近地面温度较低,空气下沉B.②处暖湿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C.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北风D.④处空气因为堆积下沉,常形成高压【答案】B【解析】①处纬度比较低,近地面温度较高,空气下沉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A错;②处暖湿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B对;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南风,C错;④处空气因为气温低形成高压,D错。

【2】若甲、乙位于大陆西岸,此季节两地之间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湿润D.低温少雨【答案】C【解析】若甲、乙位于大陆西岸,此季节两地之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选择C。

2.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N表示(晨线或昏线)。

(2)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3)②位置的日期是,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极昼现象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9月5日至7日,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正午太阳高度变;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

【答案】(1)昏线(2)①③(3)6月22日前后(夏至日)短北(4)长小 b 南【解析】(1)MN表示昼夜分界线—晨昏线。

(2)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

全球昼夜平分的是春分和秋分。

(3)②位置的日期是6月22日(夏至日),该日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小值,极昼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9月5日至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小,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b段。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公转。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公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2.2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共17张PPT)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2.2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共17张PPT)
高一地理中图版( 必2修01第9)一必册2修.2第大一气册的 组2成.2与大气垂的直组分成层与(共垂1直7张分P层PT )(共17张PPT)
高一地理中图版( 必2修01第9)一必册2修.2第大一气册的 组2成.2与大气垂的直组分成层与(共垂1直7张分P层PT )(共17张PPT)
飞机机舱外的晴朗天空
1.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 成成分是 稳定不变 的吗?
大气组成 的改变将 带来哪些 影响?
高一地理中图版( 必2修01第9)一必册2修.2第大一气册的 组2成.2与大气垂的直组分成层与(共垂1直7张分P层PT )(共17张PPT)
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以上图片信息反映出来的问题的认识。 你还能举例说明其他的大气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危害吗?
济南外国语学校 刘晓春
四大圈层示意图
从浩渺的宇 宙中看地球,它 的表面好像被一 层“薄纱”所包 裹着。这层“薄 纱”就是大气。
1. 大气(高度25千米以下)的组成
氮气(N2)
干 氧气(O2)

空 气
二氧化碳 (CO2)
臭氧(O3)
水汽(H2O)
固体杂质
生物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来源
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高度 / km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50 12
-50℃
地表 22℃ 50℃ 温度
读图,讨论问题。
1. 给 大 气 分 层 , 说明理由。
2. 推 测 各 层 的 大气运动状态及其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明理由。
高一地理中图版( 必2修01第9)一必册2修.2第大一气册的 组2成.2与大气垂的直组分成层与(共垂1直7张分P层PT )(共17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