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村能源政策_回顾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内产业振兴的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产业振兴的参考和建议, 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
02
文献综述
产业振兴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产业振兴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效率,实现产业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
内涵
产业振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政策调整 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的 持续增收。
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已有不少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政策分析和宏观层面,对于产业 振兴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研究。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内产业振兴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 展农村产业经济理论,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案例分析
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 略中的理论与实践,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和观 点。
选择国内外的典型产业振兴案例,进行深入 剖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比较分析
专家访谈
对比分析不同产业振兴模式的异同点,探讨 其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获 取第一手资料和观点。
2
对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 总结和归纳,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 指导和启示。
3
针对未来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 了预测和分析,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标题: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与路径 作者:张三
新能源科技前景展望: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

新能源科技前景展望: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1. 引言1.1 概述新能源科技是当今全球能源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由于传统能源存在日益凸显的限制和环境污染问题,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替代方案迅速崭露头角。
本篇文章将对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分析新能源科技在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并介绍了新能源科技在解决能源问题上的重要性。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分析当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探讨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包括全球市场情况、市场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与规划。
第四部分将关注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重点探讨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突破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新途径以及未来新能源应用领域的展望。
最后,第五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新能源科技的未来发展以及提出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了解新能源科技前景以及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的详细分析。
通过对现有技术、市场趋势和创新应用的研究与讨论,我们旨在揭示可再生能源在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和发展方向建议。
同时,我们希望激发更多关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研究和创新的兴趣,促进其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化。
2. 新能源科技现状分析:2.1 当前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
太阳能是一种广泛利用的新兴可再生能源,通过光照发电和太阳热利用来提供清洁能源。
风能则利用风力转动风机以产电,是排放零污染的可再生资源。
水力发电也广泛应用于各国,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的地方。
生物质能则是通过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可燃气体或液体燃料进行发电。
2.2 能源需求与挑战:当今全球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担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本文按照我国新能源政策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指出我国新能源政策方面存在政策主体单一、政策内容不完善、管理机构分散、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标签:新能源;新能源政策;公共政策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第一阶段,以解决农村用能为主的新能源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弥补传统能源供应不足的缺陷,我国积极开展各种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
当时,除小水电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以外,其他的新能源(核、氢能等)大都处于研发和初级利用阶段。
从整体上看,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等条件限制,这一时期新能源发展水平总体不高,重点主要集中在小水电和农村生物质能上,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且新能源政策散见于各部门的文件中,未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
第二阶段,以电力为中心的新能源政策。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以“电力为中心”的总方针,积极鼓励多种能源发电。
1983年《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的通知》指出,应当在水资源较好的地方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实现电气化,并且对小水电的管理机制、资金运营、电价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1986年12月,国家经济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意见》指出,各地区要依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
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手段逐渐增多,其中,财政补贴的重点主要是沼气系统、小水电、小型风力发电机等的示范和推广项目。
1983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报告》指出,从1985年起每年要拿出1亿元支持小水电事业,并实行低息贷款,还款期限也从原来的三至五年延长到十年。
1987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出资,按商业银行利率的50%对小型风力机制造、风电厂建设、光伏电池生产线、蔗渣发电等项目提供贷款。
据资料统计,“六五”“七五”期间,国家科委对新能源科技攻关项目的补贴达到4860万元之多,[1] 另外,还有部分扶贫资金、农村电气化资金等都用到了新能源项目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一、中国环境经济政策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05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146个国家中位居第133位。
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管理方面相当薄弱。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空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资源和废弃物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本项研究中,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投入)政策、环境收费与价格政策、税收政策、金融 (信贷、保险)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具体实施情况详见表1)。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经济激励约束、筹集资金、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等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经济政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财政政策。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基础,环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典型的“共有资源”。
共有资源具有明显的“无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无排他性”是指不可能排除那些不掏钱的人享受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好处,即“搭便车”,从而导致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非竞争性”是指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该物品另一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即该物品提供给额外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环境保护与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
环境保护与治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往往难以进行,需要政府制定法规强制社会和企业施行,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主体减少环境污染,实施污染治理。
财政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也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环境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环境性因素的财政转移支付等。
1.预算支出政策。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环境污染治理投入。
“十五”期间,财政部门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和“分清政府和企业职责,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研究员王东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Member of The CAE LU LiangshuProfessor WANG Dongya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 pment course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AST)in China.s re-cent modern times was reviewed,the main achievements o f AST in China was elaborat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pro gress o f AS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50years was summarized,and the prospect o f the develo 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in21st century wa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leadership o f the com munist p arty and walking through socialistic path,did China end up the bitter history o f being poor&weak,and realize the most intensive and pro found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s his-tory which make Chinese people can manage their fates by themselves.China has finished the shiftfrom the sub-sistence stage to the comparatively well o ff stage,and realized the2-step strategic targets for China.s mo dern-ization in advance.One o 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successes was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 f China.s AS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In21st cen-tury,China.s agriculture will take even heavier responsibility than the last20years since China im plementedthe re form and o pen policy,becaus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in the course o 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 in21st century,the unconventional develo pment o f science&technology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Key words:recent modern times,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前言百年历史表明,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尽半个世纪的停滞、落后,又仅用半个世纪时间由衰弱实现强盛,许多方面还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财税政策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回顾与展望

荫白彦锋李泳禧揖摘要铱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袁能源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遥推动能源领域野四个革命冶袁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袁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这一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袁需要财税政策的有力支持与保障遥本文对财税政策具体如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行回顾袁并针对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袁从完善支持智慧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尧建立具有调整能源结构和支持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导向的税制等方面作出展望遥揖关键词铱财税政策绿色低碳发展绿色能源渊参见图1冤遥在能源消费侧袁2019年工业尧交通运输业尧住宅三个领域累计能耗占总能耗的81.2%袁总体上看工业增长已趋于平缓袁主要增长源于交通运输和住宅渊参见图2冤遥图1我国按来源划分的总能源供应渊单位院万亿焦耳冤数据来源院IEA图2我国按行业划分最终能源消费渊单位院万亿焦耳冤数据来源院IE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袁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袁能源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遥2021年10月袁总书记在叶生物多样性公约曳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强调院野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袁构建起碳达峰尧碳中和耶1+N爷政策体系遥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袁在沙漠尧戈壁尧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遥冶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曳对2021年重点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袁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袁大力发展新能源遥2021年9月22日袁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曳中进一步明确了三个重要时间点的目标院到2025年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袁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曰到2030年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袁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曰到2060年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袁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遥叶意见曳中还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尧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为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具体的意见建议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袁推动能源领域野四个革命冶袁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袁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这一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袁需要财税政策的有力支持与保障遥二尧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财税政策渊一冤强化资金保障袁优化支出结构1尧加快清洁能源生产体系构建遥一直以来袁财政大力支持清洁能源体系的构建袁持续在与之相关的节能环保尧科学技术领域投入资金袁2007年至2021年间袁节能环保与科学技术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袁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维持在2.5%与3.6%左右渊参见图3冤遥2006年袁中央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袁采取无偿资助尧贷款贴息方式袁支持农村尧牧区尧海岛等偏远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袁同时支持可再生能源资源勘查尧标准制定等规模化应用准备工作遥2007至2008年的政策重点在生物质能袁中央财政陆续设立了四项资金袁一是生物燃料乙醇弹性补贴袁即企业发生亏损时袁先由企业用风险基金以盈补亏袁风险基金不足以弥补亏损时袁财政部门将启动弹性补贴曰二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奖励资金袁采用建设期贴息尧按投入比例补助方式袁支持非粮为原料生物能源示范推广曰三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原料基地补助资金袁从量定额补助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相关项目曰四是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袁采用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遥2009年开始袁财政支持重点转向太阳能袁当年设立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袁前者支持光电建筑应用和技术标准规程的编制袁后者支持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能力建设遥2011年设置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袁通过财政补贴尧以奖代补尧贷款贴息等方式袁为农村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支持遥2015年将上述各项资金整合入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中袁并且将其支持重点由小规模分散化的应用变为综合性尧规模化应用遥2020年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改为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袁支持范围由可再生能源扩展至清洁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等能源清洁开发利用遥图32007年至2021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渊单位院亿元冤数据来源院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国家开始征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袁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资源勘查尧技术研发尧应用推广袁支付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袁随后发布了补助测算方式遥2013年开始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电量给予补贴遥总体上看袁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主要用于补贴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项目袁2020年中央财政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支出达到838亿元渊参见图4冤遥2020年强调支持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袁优先选择补贴强度低尧退坡幅度大尧技术水平高的项目袁随后发布规定袁确定具体测算补助资金需求方法并提出合理利用小时概念袁要求单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补助额度按照合理利用小时数核定遥图42014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支出渊单位院亿元冤数据来源院财政部尧笔者自行整理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袁中央财政从2006年开始持续投入资金袁从偏实验尧公益性质的小规模偏远地区试推广袁逐步走向市场化的综合性尧规模化应用袁体现出中央财政投入的审慎性袁重点支持方向也发生改变袁从生物质能到太阳能发电再扩展为非水可再生能源袁支持范围从可再生能源扩展到清洁能源袁政策的科学性也在持续增强袁引入了合理利用小时数以减少政策扭曲袁同时将多项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遥在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支持下袁我国可再生能源得到了长足发展袁从2005年开始袁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均迅速增加袁我国2020年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均为全球第一袁远超第二名的美国渊参见图5尧6冤遥同时袁我国光伏发电与陆上风电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袁2019年两者平准化度电成本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袁约合4美分图52000年至2020年世界各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渊单位院MW冤数据来源院IRENA图62000年至2019年世界各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渊单位院GWh冤数据来源院IRENA图72010年至2019年主要国家公用事业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加权平均LCOE渊单位院美元/kWh冤数据来源院IRENA文件名称财政部尧通知财政部尧科技部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尧科技部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财政部办公厅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尧科技部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尧工业和信息化部术创新工程的通知财政部尧科技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图82000年至2019年主要国家陆上风电项目的加权平均LCOE渊单位院美元/kWh冤数据来源院IRENA2尧推动交通领域用能结构转变遥2009年袁中央财政决定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袁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袁开始先在13市试点袁支持的重点在混合动力汽车袁对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遥2010年开始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助试点袁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补助标准遥2012年支持方向有所转变袁从终端消费变为技术研发与终端消费相结合袁但该政策较为模糊袁标准不清晰袁奖励不明确遥2013年政策进一步完善袁继续依托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袁乘用车以纯电续航里程分类袁实施定额补助袁客车按车长分类定额补助袁同时明确接下来两年补助退坡幅度袁但2014年实际政策补助退坡力度并未达到预期幅度遥2015年政策进一步完善客车补助标准袁以纯电动续航里程分类定额补助袁且政策从试点城市推广转变为全国范围内推广袁明确了接下来四年的补助退坡幅度遥2016年政策迎来大规模改革袁一是原本采用等速法测定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改为更为科学合理的工况法曰二是支持方向变更袁对新能源客车袁以动力电池为补贴核心曰三是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遥2018年政策进一步完善袁主要改革为燃料电池补助由原本的定额补贴变为以能量密度分类从量定额袁同时除轿车尧客车外袁新增新能源货车补贴标准遥2019年的政策袁一是进一步细化了新能源货车补贴标准曰二是将客车补贴重心由能量密度转为能耗袁支持方式从能量密度分类定额变为载质量能量消耗量定额曰三是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作为门槛要求并且有所提高遥2020年新政策改变支持侧重点袁将支持范围扩展至底层操作系统尧电子电气系统架构袁支持野车电分离冶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袁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袁提高了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尧纯电动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补助门槛遥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经过近10年的迭代袁由公共服务领域购车补贴扩展至私人购车补贴曰由试点城市到全国范围曰补贴范围从专用车尧轿车到客车再到货车不断扩展细化曰技术侧重从混合动力汽车变为电动汽车袁再变为燃料电池汽车曰补贴依据由续航里程到能量密度再到载质量能量消耗量袁补贴门槛不断提高遥渊二冤推动税制绿化袁落实税收政策1984年袁我国试行资源税袁开始时涉及的能源资源有原油尧天然气尧煤炭袁三者均采用超率累进征收遥资源表12009年至2022年7月财政部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发布的一系列文件税实行至今经历了三次改革袁第一次是1994年袁将三种能源资源的征收方式改为从量定额征收曰第二次是2011年袁将煤炭细分为焦煤和其他煤炭两类袁原油和天然气改征收方式为从价定率曰第三次是2020年袁2020年9月1日袁叶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曳正式施行袁相较于2011年版的条例袁税目中能源矿产类新增页岩气尧天然气水合物尧地热等九种袁细分为7类遥我国消费税税目包含成品油尧小汽车尧电池在内多个与能源体系构建有关的税目袁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制度最早开始于1994年袁其后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革袁在改革中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尧税率水平不断提高袁对于引导成品油消费行为尧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渊参见表2冤曰对小汽车则是根据气缸容量分类定率征收袁气缸容量越大税率越高袁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消费者对大排量汽车的消费曰为推动节能环保袁国家从2015年开始征收电池的消费税遥车辆购置税与车船税分别于2001年与2007年开始实施遥2018年1月1日袁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曳开始实施袁对大气污染物尧水污染物尧固体废物和噪声四类污染物袁由过去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袁改为由税务部门征收环保税遥环保税确立了多排多征尧少排少征尧不排不征和高危多征尧低危少征的正向减排激励机制袁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减排力度遥数据来源院北大法宝尧笔者自行整理为促进节能环保袁国家设置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袁鼓励清洁能源利用尧能源综合利用尧技术研发尧软件开发等遥在进口税收政策中袁对部分能源开发项目实施免税规定袁对重大技术装备或产品进口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遥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袁对符合标准的新能源汽车实施车船税减免优惠袁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遥在鼓励企业智慧化能源管理和节能方面袁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免征增值税袁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野三免三减半冶政策遥在鼓励技术研发方面袁既包括对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直接减免政策袁也包括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等间接降低税负政策遥在科研人员激励方面袁对部分科技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袁实施科技人员股权奖励递延纳税优惠政策袁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减半计征个人所得税遥在鼓励软件研发方面袁国家规定的重点软件领域包括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尧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尧嵌入式软件等袁能源被列入重点行业中袁其余两者也与能源体系转型相关袁在增值税上袁国家对自行开发生产销售软件产品的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曰在企业所得税上袁享受自获利年度起野两免三减半冶待遇袁符合进阶条件的待遇改为五年免征持续年度减按10%税率征收的待遇曰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款中由企业专项用于软件产品研发和扩大再生产并单独进行核算袁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曰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遥总体上看袁我国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关的税收收入呈现上升趋势袁规模从2012年的1.16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1.92万亿元袁以消费税尧车辆购置税为主渊参见图9冤遥在税收政策的双向作用下袁我国能源技术不断进步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袁截至2019年袁我国新能源专利总量为世界第一袁在太阳能尧风能领域尤为突出袁有力支撑了我国能源清洁化尧低碳化渊参见图10冤遥图92012年至2020年我国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关的税收收入渊单位院亿元冤数据来源院CEIC数据库图10截至2019年主要国家新能源技术专利数渊单位院项冤数据来源院IRENA渊三冤完善采购政策袁发挥引导作用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颁布了叶清洁生产促进法曳和叶政府采购法曳遥这两部法律均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行遥叶清洁生产促进法曳第16条规定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尧节水尧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遥叶政府采购法曳第9条规定院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袁包括保护环境等遥其中在保护环境目标里指出袁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高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袁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遥在货物采购领域袁2004年袁财政部尧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曳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产品清单袁提出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节能清单所列节能产品袁2007年开始对部分节能产品实行强制采购遥2006年袁财政部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了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曳袁开始公布环境标志产品清单袁规定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遥2008年至2020年袁政府采购节能尧环保产品的金额分别大致维持在2%以上袁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袁整体呈现倒U型渊参见图11冤遥2019年发布最新规定袁取消节能产品尧环境标志产品清单袁改为品目清单管理遥图112008年至2020年政府采购中节能产品与环保产品比例渊单位院亿元冤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最开始采用的是政府采购的手段袁2009年袁财政部发文宣布在13市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袁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袁按节油率分类尧最大电功率比分级从量定额对采购单位给予补贴袁推广重点在混合动力汽车袁2010年增设7个试点城市袁2012年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推广范围扩展至全国袁补助方式优化为按节油率分级袁按电池类型分类袁根据电功率比分级定额补助遥2014年提出在更多领域和更广泛用途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遥在工程采购领域袁要求从2020年开始新建政府采购工程中推广可循环可利用建材尧高强度高耐久建材尧绿色部品部件尧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尧节水节能建材等绿色建材产品遥总的来看袁从货物延伸至工程袁绿色政府采购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曰从产品清单到品目清单袁赋予了政府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袁节能环保产品入围的滞后性问题有所改善袁并减轻了企业对有关产品节能尧环保认证的负担袁提高了绿色政府采购政策的效率袁增强其示范带动效果遥三尧财税政策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赋能添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展望渊一冤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1尧财政政策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遥对绿色低碳能源基础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遥在技术转化落地方面袁尽管中央和地方在鼓励技术研发和加强科研人员激励上实施了多项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措施袁但是对绿色低碳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仍然相对较小遥财政支持模式较为单一遥主要方式为财政资金的投入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不足袁与金融支持智慧能源科技成果转化相配套的财政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尚不健全遥财政推动综合能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抓手有限遥2尧税收政策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遥惩罚性政策调节能源生产消费作用有限袁激励性政策尚未对智慧能源技术创新形成有针对性的引导遥能源生产方面袁资源税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的功能定位不合理袁税制设计未能较好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效益袁当前煤炭资源税的最低幅度税率较低袁征收范围较为狭窄曰环境保护税收入规模小袁交通领域并未纳入征收范围遥成品油消费税的税收征管方式粗放袁监管方式单一袁协同监管机制不利袁导致了偷逃税的行为遥在能源消费方面袁目前征收数据来源院财政部的环境保护税的定位是野治污冶而非野减碳冶袁针对绿色低碳的主体税种缺失袁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过窄尧现行税率偏低尧收入用途不明尧征管效率较低袁影响税收促进节能环保作用的有效发挥曰车辆购置税尧车船税等交通领域的税收政策对大排量汽车的消费调节力度有限袁对新能源车船的减免优惠激励作用较小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针对性较弱袁对能源互联网技术尧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等研究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激励不足袁形式上主要局限在减免税袁缺乏税收抵扣和加速折旧政策的运用曰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力度在新能源全产业链上分布不均袁缺少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支持遥个人所得税对加强科研人员智慧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袁扣除额度和减免范围有限遥3尧政府采购尚未形成对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有效引导遥政府采购的绿色低碳能源导向不足袁缺乏对绿色低碳能源技术的有效引导遥规模化的政府采购对发展初期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遥尽管近年来逐步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袁绿色采购要求从产品领域进一步推广至工程领域袁但一方面政府采购清单的目标范围较为局限袁清洁产品在整个政府采购中占比仍然较低遥另一方面袁对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采购要求仅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袁并未包括冷热电三联供尧高效储能尧风力发电等袁难以有效推动清洁产品消费需求扩大和智慧能源相关产业发展遥渊二冤优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财税政策的展望1尧完善支持智慧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渊1冤发挥国家专项资金作用袁加大智慧绿色低碳能源财政投入遥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及相关专项作用袁加大绿色低碳能源基础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补贴支持力度遥一是加大智慧绿色低碳能源的核心设备研发尧支持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尧支持系统运营交易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遥按照开发价值的一定比例给予智慧绿色低碳能源相关技术研发补贴袁加大智慧绿色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袁给予发展起步阶段智慧绿色低碳能源相关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遥二是考虑设置智慧绿色低碳能源发展产业基金遥基于财政专项资金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建立智慧绿色低碳能源发展产业基金遥同时袁优化资助模式袁贯彻野先实施尧后拨款冶的原则袁通过验收后给予补助袁引导企业成为实质性创新主体遥渊2冤丰富财政支持模式袁鼓励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遥创新财政投入模式袁推进综合能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遥一是运用专项资金袁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袁与热力管网尧天然气管网尧交通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袁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尧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遥二是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袁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尧贷款优惠等手段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智慧能源项目袁拓展资金来源遥三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渊ESG冤作为评价指标袁普遍引入其他财政支持计划中袁要求申请财政资金支持的企业袁参加绿证交易和自愿碳配额交易渊CCER冤袁在申请时或未来验收时达到一定的绿色标准遥四是开拓国际市场发行主权绿色债券袁可以由财政部牵头协同各部门袁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准绳袁以国际市场作为融资场所袁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制定全国性主权绿色债券的规范遥五是创新发展绿色政府债券袁建立健全支持绿色政府债券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袁扩大绿色政府债券的覆盖范围袁完善绿色政府债券发行与投资的政策措施等袁发挥政府债券期限长尧成本低的融资优势袁有效促进绿色投融资体系发展袁带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建设袁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袁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遥2尧建立具有调整能源结构和支持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导向的税制渊1冤完善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的税收体系遥推进成品油消费税改革袁抑制成品油过度消费遥适当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袁抑制成品油过多消费需求遥优化征收范围袁对明细税目税率进行差异化划分遥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袁推动野以票管税冶向大数据治税转变袁强化成品油消费税征管袁遏制偷逃税行为遥推进价税分离改革袁实现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转变遥研究并稳步推进成品油消费税征收从生产环节向批发和零售环节后移工作遥适时将成品油消费税转变为央地共享税袁协调利益分配袁调动地方征管积极性遥同时应尽快恢复对航空煤油课税袁使得运输体系更加高效遥加强对法人企业虚假注册主体的打击袁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遥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袁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遥优化环境保护税税制袁适当提高传统化石能源税率袁将交通领域企业纳入征税范围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设置污染排放限额袁提高非清洁能源使用成本遥协调税务机关与环保部门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便利征管袁实行问责机制明晰部门职责遥环境保护税税收部分收入纳入清洁能源发展专项。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趋向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趋向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趋向。
我今天一共想讲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第二是中国能源的状况以及和国际的比较,第三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发展的展望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第四是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第五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第六是中国能源政策趋势的探讨。
一、中国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首先我讲一下就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的分析,也就是回顾一下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的能源发展状况。
大家都知道,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的基础。
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能源,所以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
能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目前能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目前很多国家都对能源的问题非常关注,能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所以与此相关,能源的外交也成为外交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我们把能源大体分下类,大的分法我们把能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里又划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里又包括了化石能源和核能。
化石能源是我们现在大家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能源,占主导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另外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就是核能,特别大家都知道的铀是核能的重要原料。
一次能源里还有一种可再生的,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这些能源是可以使用地无穷尽的能源,而不可再生能源则是用完以后就不可再生的。
除了一次能源以外,我们经常说的是二次能源,包括电力、热力、成品油、焦碳、氢能等,成品油就是例如像我们经常用的汽油、柴油、煤油等,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转化等到的,比如说电力是由煤炭或者石油、天然气、核能经过转化以后产生的,热力、氢能也是由一次能源转化得到的。
经常有些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氢能就是水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氢所以认为氢能是一种不可用尽的能源,这个概念是不对的。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1.引言1.1 概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旨在推动我国乡村地区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是基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和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农村发展历程和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土地流转难、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民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将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提升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治理体系不完善等。
乡村振兴战略将加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的幸福感。
同时,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品位,进一步丰富农村发展内涵,增强农村吸引力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治理的提升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框架进行介绍,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对文章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首先,我们会从引言部分入手,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研究对象。
接着,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展开讨论,分别是乡村振兴的背景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的背景部分将会详细讨论当前中国乡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口流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朱四海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摘 要:农村能源问题的实质是能源公平问题,向农村持续提供高品位的能源服务不仅是发展的需要, 更是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经历了从解决农村 居民生活用能、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再到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演进。
当 前,政策的关键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公平,并在农村可 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障农民的交易权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村能源 问题 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能源问题展开的: 首先,是农村能源问题。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首先是由农村能源问题引发的 。
尽管政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关注农村能源问题,特别是关于沼气、小水电和地方煤矿的发展,但直到“六五”计划(1982)才最终确立农村能源的政策框架。
其次,是能源安全问题。
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地位,紧接着又在“九五”计划中明确了农村能源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农村能源问题让位于国家能源问题。
第三,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能源消费排放的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国家能源问题国际化。
中国政府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农村能源被赋予了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新使命。
本文从国家层面就政府围绕上述问题出台的相关农村能源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展望。
一、短缺时代的农村能源政策(1979~1995) 农村能源不是能源分类学上的概念,在能源政策范畴里人们没有“城市能源”的概念却有农村能源的概念,说明农村能源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源于能源建设的长期工业服务倾向和城市偏好、农村地区长期缺乏基本的商品性能源服务,反映了广大农村主要依靠当地可获取的可再生能源(薪柴、秸秆)的“能源贫困”现实。
农村能源问题已经长期存在,但在能源短缺时代,受政府政策偏好的制约,国家能源建设优先保障工业和城市的用能需求,农村能源政策手段的选择主要围绕农村地区的资源赋存展开,着力发展沼气、薪炭林、小水电、小煤炭、太阳能以及推广省柴节煤灶。
由于政策制定者缺乏为政策执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及其它相关条件,这一时期的农村能源政策更多表现为导向功能而非分配功能(参见“表一”),其特点有四: ⑴ 政策设计以单项技术经济政策为主,并从试点起步。
政策“抓手”主要包括农业部组织的沼气建设试点县、节柴改灶试点县建设,水电部组织的、以发展小水电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以及林业部组织的薪炭林试点县建设。
在上述试点的基础上,组建了跨部门的“国家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领导小组”,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⑵ 政策目标是模糊和多元的。
上述设计的政策意图在于缓解农村能源的供应短缺,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却是不清晰的,政策目标只是一个不十分明确的大方向,具体内容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逐步加以明确和修正的。
由于农村能源集能源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环境建设于一体,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政策目标一开始就是多元的。
⑶ 政策实践是探索性和渐进性的。
由于政策目标的模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进程也就呈现弹性状态,政策实践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决策者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审核现有的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幅度的调适,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就农村能源问题本身而言,决策者并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或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干”。
⑷ 农村能源游离于国家商品性能源供给体系之外。
1982年确立、并经1986年修正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其目标基本上限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试图通过发展沼气、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以及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小煤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能源建设道路。
这一方针现在看来是有缺陷的,这种“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的能源建设模式首先与“七五”计划确立的“能源工业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相矛盾,其直接后果是农村电力供应的长期欠账;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煤炭工业采取了大中小煤矿并举的发展方针,特别是鼓励发展乡镇集体煤矿,结果是乡镇煤矿发展失控,造成煤炭资源破坏和煤炭生产过剩(周凤起等,2002)。
表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变迁序号能源政策综合11980年,邓小平副主席指出,能源是经济的首要问题;沼气是个方向问题、世界问题21982年,“六五”计划提出“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农村能源建设方针31983年1号文件指出,小水电、风电、沼气、太阳能、薪柴林能源开发更带有紧迫性,必须抓紧41984年1号文件指出,当前农村兴起的小能源等产业,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5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国务院农村能源领导小组的通知》6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能源技术政策要点》,农村能源正式列入国家技术政策71986年,国务院第三次节能办公会议审议下发《关于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意见》81988年,新组建的能源部设置了农村能源及农村电气化司,负责农村能源及农村电气化91990年,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纳入“八五”计划10199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沼气、太阳能成为环保产业11199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基础12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3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142007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非水电可再生能源151979年,国务院批转四部委《关于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16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进一步发展沼气的报告》172003年,农业部下发《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182007年,农业部颁发《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19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强调在烧柴困难的地方积极发展薪炭林20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运动的指示》中强调把发展薪炭林作为燃料困难地区植树造林的首要任务211996年,林业部颁布《全国“森林能源工程”九五实施计划》222007年,国家林业局出台《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231995年,国家四部委印发《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41997年,国家计委印发《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251999年,国家计委、科技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26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272006年,财政部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8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新农村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化292007年,国务院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乡镇煤矿301983年,国务院批转煤炭部《关于加快发展小煤矿八项措施的报告》,鼓励农村集体和个人办矿311983年,煤炭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地方煤矿的通知》321993年,国务院决定放开指令性煤价,取消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331994年,国务院颁布《乡镇煤矿管理条例》34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实行关井压产农村电力351983年,国务院批转水电部《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报告》361991年,电力工业部提出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服务的方针371994年,电力工业部执行“电力扶贫共富工程”381998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以“两改一同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
农村节能391983年,国务院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加快农村改灶节柴工作的报告》,提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开发与节约并重401986年,国务院发布《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指出要积极推广省柴节煤灶41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二、安全诉求下的农村能源政策(1996~2006) 1993年,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能源的可持续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许多国家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力图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
由于农村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天然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着眼于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其直接标志是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能源的商品化进程、形成产业”的农村能源发展方向。
受农村能源问题让位于国家能源问题的驱动,这一时期的农村能源政策兼具导向功能和分配功能(参见“表一”),其特点有四: ⑴ 农村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话语结构转换。
农村能源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能源生产、也包括能源消费,涵盖商品性能源和非商品性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常规能源。
这一时期,受农村能源政策目标调整的影响,农村能源概念的内涵重心由“综合”向“局部”转化,重点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农村能源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催成了《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2005)。
⑵ 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出台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并结合《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受“能源工业发展以电力为中心”指导思想政策惯性的影响,扶持政策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为主。
这种政策导向对于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原料高度分散,收集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生物质能资源状况,以发电为主的政策导向却是值得质疑的(倪维斗,2007)。
⑶ 生物质能和能源农业成为农村能源的政策重点。
一是沼气,经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2003年以来每年10亿元国债补助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沼气技术已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发展成为重要的能源-环境工程技术;二是燃料乙醇,重点支持用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三是生物柴油,通过种植能源作物,包括种植油菜、大豆、棕榈、麻风树、油藻等草本、木本、水生油料植物,生产生物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