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二诸侯年表(2)全文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②,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注释〕①索隐曰:七十二国,太史公旧;余四十五国,褚先生补也。
②《毛诗传》曰:“膺,当也。
”郑玄曰:“征,艾。
”《索隐》曰:荼,音舒。
征,音澄。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以三得之①,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
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注释〕①《集解》: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谓“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也。
详细注释及译文:〔盛冬铃注译〕【译文】太史公说:匈奴断绝和亲,攻击我正当要道的边塞,闽越凭借武力,擅自攻伐东瓯,致使东瓯请求内迁,受我保护。
这两支外夷一起侵扰边境,正在我大汉最昌盛的时候,由此可以推知功臣受封之多,当与高祖开国时相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从《诗经》、《书经》记称夏、商、周三代“抵御抗击北方的戎狄,讨伐惩罚南方的荆舒”以来,齐桓公曾越过燕国攻打山戎,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使匈奴的单于降服,秦穆公依靠百里奚称霸西戎,吴、楚两国的国君以诸侯的身份而能役使百越。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全文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全文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②,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注释〕①索隐曰:七十二国,太史公旧;余四十五国,褚先生补也。
②《毛诗传》曰:膺,当也。
郑玄曰:征,艾。
《索隐》曰:荼,音舒。
征,音澄。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以三得之①,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
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注释〕①《集解》: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谓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也。
详细注释及译文:〔盛冬铃注译〕【译文】太史公说:匈奴断绝和亲,攻击我正当要道的边塞,闽越凭借武力,擅自攻伐东瓯,致使东瓯请求内迁,受我保护。
这两支外夷一起侵扰边境,正在我大汉最昌盛的时候,由此可以推知功臣受封之多,当与高祖开国时相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从《诗经》、《书经》记称夏、商、周三代抵御抗击北方的戎狄,讨伐惩罚南方的荆舒以来,齐桓公曾越过燕国攻打山戎,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使匈奴的单于降服,秦穆公依靠百里奚称霸西戎,吴、楚两国的国君以诸侯的身份而能役使百越。
何况以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国,圣明的天子在位,兼有文武之才,志在平定四方,使国内亿万民众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怎么会面对外夷的侵扰安然无事,不去经营边疆进行讨伐呢?从此以后,我大汉就出兵北方,征讨凶悍的匈奴,又出兵南方,消灭强劲的南越,建立军功的将士们也都依次受封了。
春秋十二诸侯年表

六年
二十二年 七年
五年
七年
二十三年 八年
六年
八年
二十四年 九年 楚蚡冒元年 九年
二十五年
十年作鄜 畤。
二十六年 十一年
二年 三年
十年 十一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 五十年
五十一年 五十二年 五十三年 五十四年 五十五年 卫庄公杨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鲁武公敖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十二诸侯年表
齐
晋
秦
楚
宋
卫
武公寿十年
靖侯宜臼 十八年
秦仲四年
熊勇
厘公十 厘侯十四
八年
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晋厘侯司 徒元年 二年 三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五年
二十二年 三十二年 楚若敖元年 十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二十三年 三十三年
二十四年 三十四年
二十五年 三十五年
二十六年 三十六年
二十七年
穆侯卒,
弟殇叔自 三十七年
立,太子
仇出奔。
晋殇叔元 年
三十八年
二年 三十九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三十一
前796 年
乙巳
三十二 年
东周诸侯年表

东周诸侯年表公元纪年周纪年大事记秦纪年前770平王宜臼元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并赐岐西之地。
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称携王,周二王并立。
襄公开八年前769平王宜臼二年郑武公灭郐而有其地,郑亦东迁。
襄公开九年前768平王宜臼三年襄公开十年前767平王宜臼四年郑灭东虢。
襄公开十一年前766平王宜臼五年襄公开十二年前765平王宜臼六年文公元年前764平王宜臼七年文公二年前763平王宜臼八年文公三年前762平王宜臼九年秦文公至汧、渭之会而营邑之。
文公四年前761平王宜臼十年文公五年前758平王宜臼十三年文公八年前757平王宜臼十四年文公九年前756平王宜臼十五年文公十年前755平王宜臼十六年文公十一年前754平王宜臼十七年文公十二年前753平王宜臼十八年文公十三年前752平王宜臼十九年文公十四年前751平王宜臼二十年文公十五年前750平王宜臼二一年秦武公伐戎,败之于岐,遂收周余民,地至岐,岐以东献周。
文公十六年前749平王宜臼二二年文公十七年前748平王宜臼二三年文公十八年前747平王宜臼二四年文公十九年前746平王宜臼二五年文公二十年前745平王宜臼二六年晋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号桓叔。
曲沃邑大于翼。
文公二一年前744平王宜臼二七年文公二二年前743平王宜臼二八年郑庄公封弟共叔段于京,京大于国。
文公二三年前742平王宜臼二九年文公二四年前741平王宜臼三十年楚蚡冒熊眴卒,弟熊通杀太子而代立,为武王。
文公二五年前740平王宜臼三一年文公二六年晋文侯杀携王余臣,周王室统一。
十一年平王宜臼前760六年文公七年文公十二年平王宜臼前759前739平王宜臼三二年晋大夫潘父杀昭侯而迎立曲沃桓叔,晋人败桓叔,立孝侯,晋由是分裂。
文公二七年前738平王宜臼三三年文公二八年前737平王宜臼三四年文公二九年前736平王宜臼三五年文公三十年前735平王宜臼三六年文公三一年前734平王宜臼三七年文公三二年前733平王宜臼三八年卫桓公黜其异母弟州吁,州吁出奔。
战国诸侯年表

卫敬公二十年
445
丙申
三十三
444
丁酉 伐義渠,虜其王。
三十四
443
戊戌 日蝕,晝晦。星見。
442
己亥 秦躁公元年
二年
441
庚子
441
庚子 南鄭反。
440
辛丑 三
439
壬寅 四
438
癸卯 五
六
437
甲辰
436
乙巳 七
八
435
丙午 六月,雨雪。日、月蝕。
434
丁未 九
433
戊申 十
432
己酉 十一
十二
六
419Βιβλιοθήκη 壬戌七418癸亥 與魏戰少梁。
八
城塹河瀕。初以君主妻河。
417 416
甲子 乙丑
索隱謂初以此年取他女為君主,君主猶公主也 。妻河,謂嫁之河伯,故魏俗猶為河伯取婦, 蓋其遺風。殊異其事,故云「初」。
九 十
補龐,城籍姑。靈公卒,立其 季父悼子,是為簡公。
索隱案:龐及籍姑皆城邑之名。補者,脩也,
415
徙民於北河、榆中,耐徙三處
集解徐廣曰:「一作『家』。」,拜爵一 級。石畫下東郡,有文言「地
211
庚寅 分。」
三十七,秦始皇十二年
卫废君角三十一年
十月,帝之會稽、琅邪,還至
沙丘崩。子胡亥立,為二世皇
帝。殺蒙恬。道九原入。復行
210
辛卯 錢。
秦二世元年
卫废君角三十二年
十月戊寅,大赦罪人。十一
月,為兔園。十二月,就阿房
215
丙戌 帝之碣石,道上郡入。
三十三
梁,為桂林、南海、象郡,以
適戍。西北取戎為(四)[三]十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春秋历谱谍》:泛指古代的年历和谱谍类典籍。
《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五家历》、《古来帝王年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共十八家,六百零六卷。
】,至周厉王【周厉王:西周第十世国君姬胡,为政暴虐,在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师挚:鲁太师名挚,与孔子同时代人。
周道衰微,雅乐失堕,他整理了王室音乐,在鲁国演奏《关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见《论语·泰伯》第十五章。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骄奢逸乐,箕子见微知著而为之悲叹。
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
箕子,纣王的叔父,他因谏纣不听而佯狂为奴。
唏,悲叹声。
】。
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衽席:卧具,喻夫妇之道。
】,《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爱情诗,东周初年时的作品,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婚礼上的唱诗。
《毛诗序》曲解说是歌颂文王夫妇道德的作品,司马迁根据鲁诗说认为《关雎》、《鹿鸣》都是讽刺诗。
】。
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
仁义陵迟【陵迟:衰败。
】,《鹿鸣》刺焉【《鹿鸣》:《诗·小雅》中第一首诗,是贵族宴会宾客时的唱诗。
】。
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力政:凭恃武力征伐。
东周诸侯年表

四九年
鲁史春秋记事自是年始。郑庄公平共叔段之乱。段奔共,卫为之伐郑。郑庄公率周及虢师 伐卫,开诸侯伐他国之始。
五十年
五一年 周桓王欲授虢公政以分郑伯之权,周郑交恶。
元年
卫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自立为卫君。卫州吁联宋、陈、蔡之师围郑东门。秋,卫、宋、陈 、蔡、鲁之师败郑徒兵。卫杀州吁,立宣公。
二年
晋曲沃庄伯率邢、郑之师伐翼,周亦助庄伯。晋鄂侯奔随。秋,曲沃庄伯叛周,周讨曲沃 。晋立鄂侯子光于翼,是为哀侯。
秦
襄公开
襄公开 襄公开 襄公开 襄公开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文公
纪 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 十二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平王宜
臼 平王宜 平王宜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桓王林
三十年 楚蚡冒熊眴卒,弟熊通杀太子而代立,为武王。
前709 前708
前707
前706 前705 前704 前703 前702
前701
前700 前699 前698
前697
前696 前695
前694
前693 前692 前691 前690 前689 前688 前687 前686
前685
晋文公五贤臣之一——魏犫

晋文公五贤臣之一——魏犫《晋世家》载:“(文公)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魏武子(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犨,谥武。
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
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让魏犫继魏氏封地,由于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并没有得到晋文公的重用。
曾任戎右。
魏犨在与曹国的战争中违抗命令,擅自进攻僖负羁并烧了僖负羁的家,而且在进攻的过程中受了重伤,晋文公很不高兴,想下令杀了他,但由于他身体强健,在文公流亡期间担任过贴身保镖,功劳大,所以晋文公觉得他还可以继续打仗,才免去他的死罪。
但从史书后来的记载来看,魏武子此次负伤太重,可能不久死去。
下面我们看史书关于魏武子的详细记载。
魏武子——魏犫魏之先祖为毕公,毕公为周文王第十五子。
毕公之后,毕氏由于某种原因绝封,其后人毕万在晋国建功立业,为毕氏重新立国奠定基础。
《史记? 魏世家》载:“(毕公)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
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献公十六年为公元前661年)《左传》载:“(鲁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
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
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国语?晋语一》云:“(献公)十六年,公作二军。
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
……太子遂行,克霍而反。
”从此条来看,毕万应当是随从晋献公的上军,灭魏,所以晋献公将魏封给毕万。
毕万《春秋祭》中的晋献公《魏世家》载:“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
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
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
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
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献公十六年为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656年,晋文公元年为公元前636年,如此,魏武子于公元前636年,袭魏氏之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2)全文
译文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这些古籍的时候,每每读到周厉王时,都合书感叹万分说:哎,周朝至厉王衰败,师挚早有预见,但还是无能为力,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箕子也同样叹息。
周道颓废,(孔子)作《关雎》以男女情爱昭示仁义道德,但是还是被贪婪和虚妄侵蚀。
诗人作《鹿鸣》讥刺。
厉王是最不喜欢别人说他的过失的人,三公九卿惧怕诛灭而作祸生乱。
厉王只好出京师逃到彘(zhi)这个地方避祸,祸乱从京师爆发,京师就由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年号共和)。
这以后各诸侯以强凌弱;相互杀伐;动用军队根本就不用请示天子。
挟持王室征讨攻伐(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充当诸侯盟主者,政令均出自五霸(一、齐楚晋吴越,二、齐楚晋秦宋)诸侯横行霸道,骄奢淫欲,行为不轨,置法度而不顾;乱臣贼子层出不穷。
齐、晋、秦、楚在周建立的时候均是微不足道的小诸侯,封邑大者方圆百余里,小者方圆五十里。
而晋依仗三河之险;齐背靠东海;楚盘踞长江淮河之间;秦拥雍州险要。
他们在周的四方兴起,充当各方霸主。
当初文王、武王褒封的大诸侯慑于他们的武力而从服于他们,所以孔子彰显王道,游说于七十余诸侯国君,却没有一个听他的主张。
于是孔子西行到周王室之地考察,讨论史籍记载和以前的旧闻,然后回到鲁国编撰《春秋》。
上至鲁隐公,下至鲁哀公猎获麒麟的年份。
简约文字,
精炼语句;删除繁冗以定修史的意义和理法,以至王道齐备,人事周全。
他有七十多个高徒凭口述而领会《春秋》要义,因为《春秋》礼有讥讽;谴责;抑扬;褒奖;忌讳之言语而不便于书写示众。
鲁国君子左丘明害怕众弟子各持己见,各以所解,以至尚失孔子本意所以依照孔子《春秋》论述详尽真实的记录成书,编撰成《左氏春秋》。
铎椒任楚威王太傅,由于楚王不能全面理解《春秋》要义,他便抄摘其中关于国家兴衰成败的地方辑合成四十章名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候,虞卿上采《春秋》,下看近代各国形势也编辑成八篇,是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相国,也上看前代古史,删减补合《春秋》汇集当时六国局势,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而成《吕氏春秋》。
至于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等人往往抄摘《春秋》言论著书立说,这样的人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汉代丞相张苍根据《春秋》编制历法。
上大夫董仲舒推论《春秋》著作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