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2篇)

论语读书笔记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
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当中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亲情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
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就是信任与诚信。
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可言,那么这样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
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传身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孔子读书笔记(通用3篇)

孔子读书笔记(通用3篇)孔子读书笔记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孔子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读书笔记1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与爸爸去南城图书馆看书,我刚进书店就闻到了书的芳香,我跟着味道“飘”过去,却没看见可以让我“一饱口福”的“大餐”,这时,那道令我难以忘怀的味道又出现了,我一路紧追,来到书架前,我一看,啊!原来是《孔子》,我飞快的从书架上把书拿下来,急忙打开书,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精灵”跳了出来,将我拉进了孔子的世界。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丘的父亲叔梁纥有9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脚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纥不太满意,他决定再去外求亲。
他来到了颜大人的家中,打算与颜大人的女儿成亲,颜大人来到房间与女儿们商量,他的小女儿颜征十分敬重父亲,就答应了。
叔梁纥成亲之后,却不见生子,他很是着急,他们决定去求抱子娘娘,让他们生个儿子,没过多久,颜征果然怀了孩子,过了十个月,在山洞中生下了孔丘。
叔梁纥异常高兴,抱过孩子,大吃一惊,把孩子给了颜征,说道:“这孩子相貌丑陋,怪的吓人。
”说罢,长叹短息起来。
后来,他还将孔丘私自扔进山里,颜征不顾刚生完孩子的痛苦,跑进山里把孩子找了回来。
渐渐的孔丘到了三岁,他聪慧过人,又活泼机灵。
可就在这年十月,叔梁纥离开了人世。
颜征对孔丘说:“孩子,娘是为你而活着的。
”说罢,向曲阜城走去。
在曼夫娘的帮助下,他们在曼夫娘家旁边住下了。
曼夫经常带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来就向妈妈问这问那,颜征看孔丘如此好学,就说:“孔丘,娘一天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要记住才行,好不好。
”孔丘高兴地直拍手。
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妈妈教他读书写字,颜征十分高兴,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学会了200个生字。
又爱上了《易》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成为了大学问家。
可孔丘觉得依然不够,就驾起马车,来到了洛阳,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学富一车,回到了家乡,并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学。
《孔子学说》读书笔记

(孔子学说)读书笔记〔1〕孔子学说的纲要条目1.为学孔子主张的“学〞不是后世一些人所误解的死读书,而是“屡空〞,是“心斎〞,是“克己复礼〞,是“不改其乐〞,是“不迁怒不贰过〞,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学的是如何生活,如何来养成自己的人格。
2.一贯忠恕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就包含着“学〞的方法。
就是他曾经告诉子贡,说自己不是“多学而识〞,是“一以贯之〞。
也就是说,学做人的道理也好,学其他的也罢,并不仅仅是靠知识或经验的堆砌,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理,可以运用在学习任何事情上。
书中,梁启超先生对孔子这句话中,“吾道〞的“道〞作了探寻,借由曾子的口可知,此“道〞指的是“忠恕〞〔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自己也旁证过,他曾经答复子贡问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的意思可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3.仁君子之前说孔子讲的“学〞,是教人学做人、养成人格。
梁启超先生将“仁〞解作“理想人格〞,而“君子〞则是能合着这种理想的人。
“仁〞字拆开,是两个人,可见“仁〞这种理想人格是表达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交往中的,没有他人,则显不出个人的“仁〞来。
关于“仁〞的标准,“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具体的言语散落在(易经)(论语)(礼记)等资料中,大家可以当作补充说明,把这些文献中关于“仁〞和“君子〞的条目一一找来看。
但归根结底,要理解学习孔子的“仁〞,我们应像上一条目所述,去寻觅“一以贯之〞的准则——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含着这种准则,即与人相处,要做符合双方相对关系的事情,为人君,要仁爱,为人臣,要敬上,为人父,应慈祥,为人子,应孝父母……等等。
4.礼最古老的礼本是ZJ的一种仪式,而后演变为一切社会习惯、礼仪乃至行为标准。
孔门注重礼乐,是因为视之为修养人格的利器。
5. 乐音乐是孔子的嗜好之一,也是他门下的必修课。
孔子学堂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前言孔子学堂,位于我国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汇聚了众多孔子文化研究者,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孔子思想,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孔子学堂,并从中摘抄了一些读书笔记,以下为其中一部分。
二、孔子学堂读书笔记摘抄1.《论语》摘抄(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巩固。
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要热情接待。
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行为。
(2)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
(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2.《大学》摘抄(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解读:这段话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3.《中庸》摘抄(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顺应天命,遵循道德,而教育就是引导人们修习道德的过程。
4.《孟子》摘抄(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坚持正道,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背离正道,就会失去别人的支持。
5.《荀子》摘抄(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
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5篇

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5篇《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言行、语录,同时它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论语》读书笔记题记: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行为学非理性的书,发现像查理芒格、稻盛和夫这些大咖都很推崇《论语》,于是在几番刺激下开始温故。
那些有所新得的句子,又正好可以当作练习小楷的素材。
相关的思考和个人偏见,就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加以记录。
这两周零零星星看了第一到第九篇,笔记如下。
1、“入则孝,出则悌”(学而篇第一)对于“悌”的常规解释不认同。
孝和悌的解释一般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私以为,孝应该包含了对家里所有长辈的敬重态度;而悌,一个竖心旁一个子弟的弟,表示在外面混,要全心全意有一个做小老弟的态度。
不然出门在外,就一定要跟兄长在一起么?以偏概全,逻辑不成立。
所以用上面的理解来解释孝悌,那么“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句,我的翻译就是“为人尊敬长辈谦虚有小老弟心态的人,基本上就很少有会冒犯长辈领导没礼貌了”。
而这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篇第九),对于“出入”的常规对应,也刚好做了注脚。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第二)我们这个教育体制,上学的时候如果单从考学校的分数角度,其实学而不思是好事,尤其是文科。
思考反而是个危险的东西,比如政治课和历史课,思考和诚实导致我当年300分的文综只考了100多分。
而工作以后,思而不学真的是要die的。
不管是工作上纸上谈兵用水氢来发动汽车,还是生活中陷入自我认知的迷局,看书学习皆良药。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篇第八),由于句式一致,放在一起。
“没有礼节的恭敬是白瞎,没有礼节的谨慎是懦弱,没有礼节的勇敢是捣乱,没有礼节的耿直是刻薄。
为人处事得体之必要,记以自勉。
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第二)先做到再说出来,敬事而信,这种“信”比较靠谱。
孔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孔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10篇)孔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
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
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不论身处何方。
有一次他被妈妈送到爷爷家,仅仅在爷爷家停留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他就一口气读完了爷爷的所有藏书,懂得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过了爷爷。
尽管如此,他还是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不骄傲自满,低下头来听从别人教诲的精神。
我平时总很自大,不愿意听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正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错误,但通过读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要像孔子一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态度。
不仅如此,孔子还有股子坚毅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而我呢?常常看书只看一会儿就睡着了的,孔子的学习态度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不能再这样了,我要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钻劲,只有肯钻研才能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才能更优秀。
孔子还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不论贵贱,见了都会先行礼。
尽管孔子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还是俯下身来关心人民。
他没有现在的某些当官的那么傲气十足,而是体恤民情,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尽管孔子做的事有许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以后也要多多帮助他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孔子就是以这些好品质才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虚心,佩服他的坚毅顽强,佩服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质。
读了这本书,我改变了很多,我以后要多多向孔子学习,将他的好品质发扬光大!孔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铭记战争的教训。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孔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二章孔子一、正名思想孔子认为要制止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杀君、子杀父、犯上作乱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也只有正名,才能恰当地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即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
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等等。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
1.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他对周札的补充和发展的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这样,就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了。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2:强调道德教化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犯上作乱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继续发展,但是人民并不认识这类事件的罪恶而感到羞耻,这类犯上作乱的事仍旧有一天可能爆发出来。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归服了。
孔子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孔子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孔子的传记,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对于孔子的成长经历、思想主张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都描述得极为详尽。
比如说孔子年轻的时候,那股子好学的劲儿,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四处求教,不管是比他年长的还是年幼的,只要人家有学问、有见解,他都虚心去学习。
有一次,孔子听说有个叫郯子的人,对古代的官制特别了解。
这可把孔子激动坏了,他二话不说,长途跋涉跑去请教。
那时候的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道路崎岖不平,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头。
但他心里想的全是能从郯子那里学到新知识,这点困难算啥呀!还有孔子收徒弟的那些事儿,也特别有意思。
他收徒弟可不看人家出身贵贱,只要有求学之心,他都乐意教导。
有个叫子路的,一开始性格莽撞,大大咧咧的,还老是跟孔子对着干。
可孔子一点也不生气,耐心地教导他,慢慢地子路被孔子的学问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死心塌地地跟着孔子学习,最后还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孔子主张的“仁”,这可真是个深奥又实用的理念。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想干的事儿,别强加给别人。
这话说起来简单,可要真正做到,还真不容易。
我就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闹别扭了。
就因为我想让他陪我去做一件我喜欢但他不喜欢的事儿,他不愿意,我还生气。
后来读到孔子这句话,我那个后悔呀,这不就是我没做到“仁”嘛!要是当时能多为朋友想想,也不至于闹得不愉快。
孔子还强调“礼”,认为社会要有秩序,人们的行为要有规范。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现在的社会,有时候有些人就是不讲规矩,乱插队、乱扔垃圾,搞得乱糟糟的。
要是大家都能学学孔子说的“礼”,懂得尊重别人,遵守规则,那咱们的生活环境得多美好呀!另外,孔子教学的方法也很独特。
他不是那种死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
比如说有个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反问学生:“你觉得怎么做才算是孝呢?”这样一来,学生就得自己动脑筋去琢磨,对“孝”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说》读书笔记
(1)孔子学说的纲要条目
1.为学
孔子主张的“学”不是后世一些人所误解的死读书,而是“屡空”,是“心斎”,是“克己复礼”,是“不改其乐”,是“不迁怒不贰过”,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学的是如何生活,如何来养成自己的人格。
2.一贯忠恕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就包含着“学”的方法。
就是他曾经告诉子贡,说自己不是“多学而识”,是“一以贯之”。
也就是说,学做人的道理也好,学其他的也罢,并不仅仅是靠知识或经验的堆砌,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理,可以运用在学习任何事情上。
书中,梁启超先生对孔子这句话中,“吾道”的“道”作了探寻,借由曾子的口可知,此“道”指的是“忠恕”(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自己也旁证过,他曾经回答子贡问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忠恕”的意思可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3.仁;;君子
之前说孔子讲的“学”,是教人学做人、养成人格。
梁启超先生将“仁”解作“理想人格”,而“君子”则是能合着这种理想的人。
“仁”字拆开,是两个人,可见“仁”这种理想人格是体现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交往中的,没有他人,则显不出个人的“仁”来。
关于“仁”的标准,“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具体的言语散落在《易经》《论语》《礼记》等资料中,大家可以当作补充说明,把这些文献中关于“仁”和“君子”的条目一一找来看。
但归根结底,要理解学习孔子的“仁”,我们应像上一条目所述,去寻找“一以贯之”的准则——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含着这种准则,即与人相处,要做符合双方相对关系的事情,为人君,要仁爱,为人臣,要敬上,为人父,应慈爱,为人子,应孝父母……等等。
4.礼
最古老的礼本是宗教的一种仪式,而后演变为一切社会习惯、礼仪乃至行为规范。
孔门注重礼乐,是因为视之为涵养人格的利器。
5. 乐
音乐是孔子的嗜好之一,也是他门下的必修课。
孔子重视音乐,也因为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有
感于人事物而发的,是愉悦人性、陶冶情操的好工具。
6. 名
孔子重视“正名”已不用多说,正名而后可以循名责实,以求名实相副。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
7. 性命
孔子少言“性”,而多论及“命”。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也常被误解为狭义的人之“宿命”。
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天命,更多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定法则。
例如庄子引用的孔子之语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
”
8. 鬼神祭祀
孔子教人,说的都是世间法,而不说神神鬼鬼的东西,但祭礼、斋戒他却是提倡的。
在他看来,“万物本乎天”,所以祭天;“人本乎祖”,所以祭祖。
所以说孔子的祭礼,是将“祈求护佑”的需求转变为“反本报祖不忘其初”的用心,正如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