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教案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秀篇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秀篇《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秀篇)《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之一【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梳理探究部分,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汉字文化,把握汉字的结构,也有助于汉字意义的理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汉字的由来,能分析好汉字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搜集掌握一些汉字“六书”代表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使学生能有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腾飞而去创新发展。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学会主动学习。
【教学重点】对于汉字“六书”结构的掌握,能较好的分析汉字本义,加深学习知识的巩固。
【教学设想】明确汉字初始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寻找“六书”各种代表字。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字典或电脑等搜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汉字的文化”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解晓东一首《中国娃》唱出了汉字的特点: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是它的“音美”;横平竖直、端正大方是它的“形美”;以形出义、意蕴深刻是它的“义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每个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
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它在传承古代文明、创造中国历史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这应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领略其精妙,感受它的优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 教案

《优美的汉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字起源、形体和构成方面的常识,了解汉字的演变之美、构成之美、文化之美。
2、理解汉字“四书”的构字方法,能利用“四书”的相关知识解读汉字。
3.了解与汉字相关文化,培养对祖国文化和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利用“四书”的相关知识解读汉字。
2、理解、运用汉字的文化之美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PPT)1、猜字谜2、有趣的汉字谐音笑话二、学习目标展示(PPT)1、识记汉字起源、形体和构成方面的常识,了解汉字的演变之美、构成之美、文化之美。
2、理解汉字“四书”的构字情况,能利用“四书”的相关知识解读汉字。
3.了解与汉字相关文化,培养对祖国文化和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学习:汉字的优美起源知识知多少(PPT)快速阅读教材73-74页一二两部分内容,即“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形体”部分。
勾画涉及以下两个问题的相关重要信息。
(一)汉字的起源是什么?(二)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特点?1.汉字的优美起源(1)劳动创造说(2)仓颉造字说2.汉字的形体演变之优美(二)汉字从创造出来后,它的形体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一共有哪些字体?主要在什么时期使用?各有什么特点?①汉字的演变经过了古汉字阶段和隶书阶段,前一阶段自商代到秦代,第二阶段自汉代延续到现代;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有了线条化和平直化的特点,应用于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大篆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具有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的特点;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两汉通行的主要字体,特点是弯曲的线条平直化,字形进一步简化;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也叫正楷、真书,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
三. 合作探究(一)汉字的演变之优美1、观察下面各种形体的汉字有何特点,你能指出它属哪种形体的字吗?你能认出它们是什么字吗?(PPT)2.根据汉字形体图片的观看,汉字从画图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现在的点横竖撇,它的演变具有什么规律?①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条化、平直化、符号化。
《优美的汉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优美的汉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优美的汉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导言:汉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笔画的构造到词义的内涵,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我们学校在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开设了《优美的汉字》的课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掌握一定的汉字书写规范。
2. 能够感受并欣赏汉字的艺术魅力,从中领略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3.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对汉字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传承汉字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 汉字的构造和书写规范。
3. 汉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述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课件展示教师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汉字,并让学生通过观看、感受来领略汉字的艺术魅力。
3. 实践操作教师在讲解笔画的构造和书写规范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手写,落实操作性教学,加深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教师通过PPT和图片的展示,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
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汉字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并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2. 汉字的构造和书写规范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笔画的构造和书写规范,分配学生到黑板前来模拟汉字的书写,检查学生对笔画和书写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书写规范、字形美观。
3. 汉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教师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汉字,并要求学生欣赏和体会汉字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汉字为主题,设计和制作一些图文作品,以此来表现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汉字书写规范。
《优美的汉字》教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3、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汉字的发展及分类是本课的重点;
2、欣赏汉字的美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们的通用文字。
大家长到这个年纪,与汉字应该说是朝夕相伴。
那么,对于我们如此常见且一直接触的这种文字,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来了解它的起源,演化,分类以及它独特的美学意味。
二、汉字的起源。
迄今为止我们有史可考的汉字,最早是甲骨文。
它出现在距今将近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那么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中。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吕氏春秋・君守》)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韩非子・五蠹》)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
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重点是汉字的构成。
)2、让学生认识汉字的“优美”,增强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学好汉字、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感。
【教学准备】1、结合课本、网络、工具书等资源,梳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演变规律,汉字的构成方法等知识。
2、学生查阅工具书或网络资源,搜集自己名字中各个字的本义,探究其构成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展示相关图片。
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二、汉字的起源1、了解仓颉造字说。
展示仓颉以及仓颉庙图片,解释“倉”的含义(人下一君,君上一人),引导学生理解造字是集体的功劳,而非一人的贡献。
2、由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过渡到汉字的演变。
三、汉字的演变1、幻灯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图、表,让学生形成对汉字演变的总体印象。
2、逐一展示每一种汉字形体的图片,并播放视频。
提问: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展现,你能总结一下汉字演变的规律吗?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
四、汉字的构成1、幻灯展示4种主要构字方式2、逐一分析每种构字方式,配图说明。
五、汉字游戏1、汉字字义的探讨。
2、汉字听写。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说说自己名字的本义以及尝试分析其造字方式。
七、课堂小结汉字优美的形态,端庄沉稳的结构,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意蕴,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
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
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能力目标: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目标: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有关汉字的知识,探知汉字构字规律,总结正确识写汉字的方法。
2.探究汉字文化,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激发对汉字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方法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汉字构成规律指导解决汉字实际应用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汉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以及怎样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学方法〕
1.直观图片展示
2.现象梳理与问题引导相结合
〔学法指导〕
1.现象梳理法:找出共性,发现规律。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共五篇]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9bd85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1.png)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此课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之中,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我国与汉字有关的知识和文化,把握汉字的结构,也有助于汉字意义的理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学情分析:此学段的学生没有系统的了解过与汉字有关的知识,以及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构成、汉字的文化都没有太深的接触,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祖国的文字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与汉字有关的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构字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以及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梳理汉字的起源、构成、发展等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汉字的构成方法,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方法:1、梳理法:通过罗列、比较的方法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
2、探究法:通过搜集、研究的方法探究文字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他在这里所盛赞的这个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那么我们中国的汉字有怎样的魅力竟然让一个外国人如此赞赏。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它、领略它的精妙,感受它的优美。
(板书:优美的汉字)二、汉字的“三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美吗?对,音美、形美、意美。
音美以感耳,悦耳动听;形美以感目,赏心悦目;意美以感心,心旷神怡。
首先,我们听两个音频,来感受一下汉字的音美(播放音频MP3)。
优美的汉字优秀教案

优美的汉字【篇一:优美的汉字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教课准备1.教课目的1.认识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经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认识汉字的发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质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2. 教课要点 /难点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质问题3.教课器具多媒体4.标签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奥运会徽、开幕式中国文字形义的特质导入课文。
(展现幻灯片)。
二、展现研究成就:(由四个小组展现,每组不超出 5 分钟)(一)汉字的发源:一般以为出此刻公元前13- 前 11 世纪商朝的“甲骨文”(单字 4500 个,此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先人员在距今4500 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后期旧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在距今 6000 年前的半坡人创建了拥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 “象形字”---- 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 27.24% )(二)汉字的形体: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籀)、六国古文 ---- 小篆(形声占 87.39% )形体使用器物使用朝代形体特色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商朝后期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商朝后期和西周期间线条化、平直化趋向大篆刻在石鼓西周后期小篆能够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春秋战国后期、秦国使用字体规整均匀,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 ---- 草书 ---- 行书 ---- 楷书(正楷、真书)(宋朝形声超出 90% )形体使用朝代形体特色隶书产生于战国后期,汉代通用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草书形成于汉代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识行书出此刻东汉后期比草书简单辨识,介于草楷之间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到现在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划平和圆转(三)汉字的构成:(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2)合体字:“会心字”“形声字”应用:依据意符推究文字的意思,减少错别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的汉字》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文明史上,埃及的象形字(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中国的汉字并称为三大古文字。
然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销声匿迹,圣书字也在公元前5世纪折戟沉沙,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沿用至今,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的汉字》。
二、汉字的魅力:什么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
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意境。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听听那冷雨》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
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少男少女们纯真的爱;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意境享受,也传达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思考问题: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体现汉字意境美的例子,请举例说明?)(二)汉字表意美。
尽管如今学外语成风,但是我们能得承认汉字在表意上具有其他表音文字所不能及的魅力。
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三)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大家都学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凭借二十一个“之”的不同写法而使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知道他的书法有“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之称。
还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氏柳氏书法,清秀俏丽的欧氏楷体等都很具艺术魅力。
(四)汉字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信息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
通过汉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
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
(思考问题:大家是否还发现汉字有其他优点,请各抒己见?)总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们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越学越有意思。
精通多门外文并对汉字颇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曾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三、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据郭沫若同志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
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四、汉字的形体: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
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金文甲骨文之后的汉字书体是金文。
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是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
铭刻在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大篆和小篆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大篆狭义专指籀文。
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
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
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
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
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
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
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
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
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
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
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
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
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
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发展成"今草",即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唐朝之后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形声超过90%)五、汉字的形成(一)“六书说”和《说文解字》古人把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六书“。
但“六书”并不是没有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地阐述了“六书”。
早出现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构成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
可以说,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慢慢从“象形”发展到了“表意”。
下面一起来看几种构字法。
1.“象形”即简化了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
比如“”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
“门”和“车”也像门和车的样子。
(老师板书画出图形)。
象形字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
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
“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
“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2.“指事”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
象形字必须要像事物的形状才能被描摹出来,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则无法描摹,这时候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
于是“指事”这一造字法产生了,比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
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刀刃。
(老师板书画出图形,方便学生形象理解)3.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凿子方法就是“会意”。
不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半框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
“步”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
“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从”字两个“人”,表示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人在后面跟从;"比"字,两个人并肩站立,似乎正在比较高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