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定义:由生态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用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组成: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等层次,各层次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 互影响。
作用:生态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应用:生态网络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空间异质性可以通过空间格局、空间关联和空间动态等方面来研究,对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 和生态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 活动等。
定义:景观稳定性是指景观在面对干扰或变化时保持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
意义:景观稳定性在景观生态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生态系统 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持景观的稳定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 然灾害的发生,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定义:指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组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
类型:生态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
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容之一。
应用:景观单元在 生态保护、城市规 划、土地利用等方 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有助于实现 生态、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生态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是生态系统 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重要性:生态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 征之一,它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有着重要影响。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摸索与发展阶段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二、人文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的语言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三、社会产业调查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一、连接度与连通性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一、乡村与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乡村景观要素二、乡村景观类型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格局的内涵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一、自然过程的内涵二、景观过程的判定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一、自然界面的内涵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扰动与干扰二、干扰的生态效应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一、数据获取二、评价方法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第十二章景观生态学应用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设计是决定自然保护区经营成功 的重要因素,下述设计方式被普遍认为对自然保护是有 效的,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的作用,即:①建立绝对 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 动对核心区的干扰;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④适当 增加景观异质性;⑤在关键性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 斑块;⑥建立物种运动的“跳板”以连接破碎生境斑块; ⑦改造生境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 度以减少生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一)城市绿地景观建设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常 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 水平。但是以上指标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由于 建成区界限划分的人为性使基数面积变化产生绿 地率的差异,二是未反映绿地分布的空间格局, 未考虑到居民实际上所能享用绿地的情况。
景观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上任意一点到达该景观 的相对难易程度,可用距离、时间、费用等指标 衡量。可达性实际上反映了景观对某种水平运动 过程的阻力,因而可通过绿地景观的可达性来衡 量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或潜力。
• 自然保护区景观规划和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生物保护优先原则,考虑保护目标物种的生态特性 和种群最小生存能力,根据生物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需 求进行核心斑块、缓冲区和廊道设计;
②系统与个体相结合的原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 是针对某一目标种群,而且也要考虑目标种群所赖以 生存的景观空间,因此必须注意不同斑块之间的相互 联系,建立合理的缓冲区和生境廊道,在加强栖息地 之间联系的同时,促进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五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 :
(一)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 (二)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 (三)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 (四)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 (五)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
12景观尺度.

3
第 一 节 尺 度 的 基 本 概 念
一、尺度的概念
2、表达 粒度(grain):指研究对象中最小可以分辨的 空间单元和时间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空间单位,日、月、年、十年、百年等时间单 位。空间上的粒度相当于遥感技术中的分辨率 和像元,时间上的粒度指研究现象发生的频率 和时间间隔。 幅度(extent):表示研究区域的大小(长度 或面积)或需要考虑的时间长度。 范围(scope):通常为幅度与粒度之比,无 量纲化数据。说明对研究对象了解的复杂和细 致程度。
10
尺度效应与尺度变换分析的概念:
第 二 节 尺 度 效 应
尺度效应(scaling effect)指通过尺度变 换分析而显示出的一系列景观特征变化。 尺度变换分析(scale transform analysis) 是指小尺度上的景观格局经过尺度的筛选 重新组合而形成较大尺度上景观格局的过 程,也叫尺度分析。
11
一、时间尺度扩展 第 二 节 尺 度 效 应
在一定的尺度下,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 的全貌并不一定能够全部展示出来。 时空尺度的扩展就是针对某一现象研究 时,进行长期研究或扩展空间范围才能 看出其发展趋势或分布规律。时空尺度 的扩展导致尺度的增大。不同的研究对 象需要不同的时空尺度进行研究,不同 的时空尺度对某一现象研究也会得出不 同的研究结果。
4)超级尺度域(mega-scale dominion): 106~4.6╳109年时间范围,大于1012m2的空间 范围 8
第 一 节 尺 度 的 基 本 概 念
二、尺度等级
9
第 十 二 章 景 观 尺 度
第二节 尺度效应
一、时间尺度扩展 二、景观结构的尺度效应 三、干扰的尺度效应 四、尺度与景观稳定性
普通生态学习题集

普通生态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ytem)2生态系统(ecoytem)3食物链(foodchain)4食物网(foodweb)5营养级(triphic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flow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of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ofbioecochemitry)3周转率(turnoverrate)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二12345论述题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ie)2初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econdary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13第十二章森林演替

第十二章森林演替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一、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1.森林演替的概念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称为森林演替,或森林树种更替。
演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但包括树种的变化,而且还有灌木、草本、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森林演替是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自然群落在物种组成方面的连续的、单方向的、系列变化。
按着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1)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风强烈。
(2)逆行演替:在干扰条件(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的改变或群落本身的原因),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也相对较弱的群落。
演替这个术语可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相继定居的序列,例如弃耕农田经过百年之后可以观察到的那类变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相互取代核物理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
当此术语表达后一意义时,演替的结果被称为演替序列(sere),即在某特定环境中,原生群落受到破坏或新的次生裸地形成后,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定居和相互更替的许多生物群落形成的特征序列。
在没有有机质且从未被有机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山崩后新裸露出的岩面,冰川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坝堰构成的新湖泊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都可能会经历原生演替。
在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火有机体定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其改变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 ndary successio n),森林采伐和火烧後在采伐基地和火烧及地上的延替就是次生演替。
根据开始演替时的环境开可以把演替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同时,无论演替的起点环境特征如何,最终都会向着中生环境的方向发展,称此为中生性化。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第十二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幻灯片PPT

➢ 成果要求
➢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包括规划文件和规 划图纸。 ➢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 ➢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图纸主要包括: ➢ 〔1〕区位图〔包括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 ➢ 〔2〕现状图〔包括用地现状、水系现状、道路交通 现状、现状景观分析等,根据需要,可分别或综合绘 制〕; ➢ 〔3〕生态保护规划图 ➢ 〔4〕局部生态恢复示意图 ➢ 〔5〕水系规划图 ➢ 〔6〕水质监测图 ➢ 〔7〕功能分区图
各类用地面积、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 更资料,±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各类房屋的性质 用途、使用状况及分布 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内原有旅游业现状、每年旅游业 总产值、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湿地水体质量、污染来源和污染情况:湿地的演替 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 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 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资料
社会经济资 科
环境状况资 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根底资料收集分类表
中类
小类
地形图 专业图 地形资料 地质资料
水文资科
总体规划1﹕5000~1﹕10000;详细规划l﹕1000~ 1﹕2000 航片、卫星图片等专业图
地形、地貌
土壤成分;土壤承载力大小及其分布;以及冲沟、 滑坡、沼泽,盐碱地、岩溶、沉陷性大孔土等的分 布范围 水位,流量;最高洪水位、历年洪水频率、淹没范 围及面积等: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各河 道的位置、流向、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等
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需要四个必备条件: 能供人们欣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展科学文化 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欣赏、文化和科学价值; 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占地5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 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
第十二章--荨麻目

2.小叶朴
学名 Celtis Bungeana BI. 产地与分布 我国东北南部、华北、长江流域
及西南各地。
识别要点
高达15~20m,小枝通常无毛。 叶长卵形,长4~8cm,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
中部以上有浅钝齿或近全缘,两面无毛。 花单生,花瓣多数,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
扁平,长8~10mm;子房下位密被粗刺。 果单生,熟时紫黑色,果柄为叶柄长2倍以上,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观赏与应用
树姿雄伟,树冠宽广,早春枝条上挂满红褐色 粗壮花序,形似珊瑚,秋季核果橙红色,颇为 美观,可庭荫树或观赏树种。
5.青檀
学名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 别名 翼朴 产地与分布 中国
特产,黄河流域 及长江流域以南。
识别要点
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色;长片状剥落。 叶互生,卵形,3主脉直伸,侧脉不达齿端,
生态习性
阳性树种,耐半荫,喜高温湿润环境,不耐霜 冻和干旱,对土质要求不严,但肥沃、潮湿而 排水良好的低丘及平地栽培最理想。
繁殖方法
播种或嫁接繁殖。
观赏与应用
菠萝蜜树形端正,树大荫浓,花有芳香,并其 有老茎开花结果的奇特景观。为优美的庭园观 赏树。
在华南地区可作为庭荫树或行道树。 为著名热带水果,有“水果之王”之美誉,可
5cm,缘具单锯齿,基歪斜。 翅果长椭圆形,长约1cm。 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态习性
阳性树种,稍耐荫。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喜肥沃湿润土壤,亦
有一定耐干旱瘠薄能力。 在酸性、中性、石灰性的坡地、平原、溪边均
能生长。生长速度中等,寿命较长。 深根性,萌芽力强,对烟尘及有毒气体的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景观法中叠加了发生法的优点,旨在得到一种更为综 合和实用的土地分类。以功能关联为基础确定景观单元,以 空间形态为依据归并类群;注重景观系统的功能特征,体现 分类的人文思想。
➢二、景观分类系统
1、根据景观自然度的景观生态分类 Westhoff(1997)依照由植被和土壤所反映的
第十二章
景观生态分类
概述
➢ 1、景观要素与景观分类:
景观要素可以在不同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 位,此时景观分类也就是在不同等级尺度上对景观要素的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
➢ 2、景观构型与景观分类
景观分类可以从景观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入手, 划分不同的景观结构类型,即按景观结构成分的分类。
➢ 3、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分类
异质性是分类的基础,根据景观要素变异程度将景观 要素分开。
➢ 4、景观类型与景观分类
景观类型是景观分类的结果。
当今研究采用的分类方式较多,但成果也往往被 忽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分类只是基础而很少是研究 目的。比如:土地分类、立地分类、森林分类;又如土地
类型、立地类型、森林类型等。
➢第一节 景观分类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景观生态分类方法
➢构建指标体系(结构分类范畴)
景观分类的前期工作; 根据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结合地形图、其他图 形文字资料以及野外调查成果,确定区域景观生态 分类的主导因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 和类型,构建出初步的分类体系。
初始分类的主要指标: 1)地貌形态及其界限:空间结构的基础,个体
单元独立分异的主要标志。 2)地表覆盖状况:间接代表景观生态系统的内
P233图.
➢ 3、按人类影响强度分类
Forman 和Godron (1986)根据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 成都,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 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原始景观和轻度干扰自然景观 经营景观:植被改造景观、土壤改造景观
个体单元的确定时景观生态分类的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依据属性特征或指标进行单元的类群归 并,是景观生态分类的另一大内容。
具体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与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分类目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界定具有模糊和过渡性特点单元空间范围及边界,
确定单元的层次等级水平,通过类型归并并最终达到分类的 目的。
2、通过景观生态分类系统的建立,全面反映一定区域景 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景观内部格局) 与生态功能特征。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分类就是要根据景观
有的指标存在无法量化、有的指标存在相互干扰、有的则 代表性不强等情况,为此需进行指标筛选,最后通过聚类分 析确定结构性分类结果,且对指标进行逻辑序化。
➢ 确定功能归属(功能分类范畴) 确定时应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来进
行,最终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分类结果。
分类工作可以自上而下(下行等级)的划分, 也可自下而上(上行等级)的组合两种方式进行。
在整体功能。 两个指标均具有直观的特点,可以间接甚至直
接体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特征,具有综合指标意 义。
➢ 指标分析(结构分类范畴)
对各单元进行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分析,列出各 种特征。
具体指标包括: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形、地表 物质、构造基础、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侵蚀强度、植被 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气温、降雨量、径流指数、 干燥度、土壤主要营养成分以及管理集约化程度等。
二、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
➢ 一、分类方法
就其对土地内在属性认识、选择分类的指标和要素的不同, 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法、景观法和景观生态法三种。
1、发生法 眼于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发生的关联与相似性为依据
进行分类。大尺度上以气候、地质构造为主要指标,小尺度 上以地貌形态及其相应的水文状况作为主导因素。
➢ 2、景观法 通过土地空间形态相似相异性的识别进行土地分类的方
中景观要素的变异程度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区分开。 四、景观分类的依据与原则
1、依据:遥感信息、地面调查、其他相关图件。 2、原则:
1)综合性原则:空间形态、异质组合、发生过程、生态 功能的综合考虑。
2)主导因子原则:如地貌形态、植被覆盖。 3)实用性原则: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类。 4)等级性原则: 分类层次的体现。
第一节 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与原则
➢ 一、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 1、概念 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划分景
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单元确定和类型归并两个方面。
2、景观生态分类思想的实质: P226。 3、景观功能分类与景观结构分类
功能分类:主要是从生态功能属性来划分归并单元类群, 立足于景观生态系统整体具有的对外作用特征。
➢ 其他原则 比如:发生上有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关联、空间 上相互邻接等。
➢ 其他体系: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组、景观单元、景观簇、景观 系统等。
第二节 景观生态分类方法
➢ 一、景观生态分类的内容和一般步骤 1、内容 包括:以功能为基础的单元确定;以空间形态为 指标的类型归并。 2、步骤 一般包括:构建分类体系、指标分析、确定不同 单元的功能归属三个步骤。
景观自然度,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亚自然景观、 半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P232图.
Marrel依据栽培植物的多少对其进行了补充, 加入了近农业景观和文化景观。P233图.
2、根据景观生态流性质分类 Naveh(1993)根据能量、物质和信息将景观系
统分为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半农业景观、农业 景观、乡村景观、郊区景观和城市工业景观。
结构性分类 是景观生态分类的主体部分,包括系统
单元个体的确定及其类型划分和等级体系的建立,侧重于景 观生态系统的内部固有的结构特征分析。
功能性分类区分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 其分类体系是单层的; 结构性分类要根据景观 生态系统发生过程的多层次性进行,其分类体系为 多等级的。
➢ 二、景观生态分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