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一章_化学的魅力_1.1_化学使世界更美好_同步检测题(有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_0

通过认知冲突引
是物理变化?我们把这题实体化
出化学变化
做个实验(烧纸),纸能燃烧,灰
烬不能再燃烧,两者是不同的物
质,所以在这个变化中,生成了其
他物质也就是新的物质。
实验(镁带燃烧):我们再来看看
书本第四页实验三的镁带燃烧,大
家注意观察燃烧前镁带的颜色状
态、燃烧时的现象和燃烧后变成什
么,这个实验有个注意事项,大家
一起读一遍,点燃后预备起。大家
观察到什么现象?很完整,生成的 银 白 色 的 镁 带 剧
白色固体是原来没有的氧化镁,这 烈燃烧,发出耀眼
是这个变化的文字表达式,还有这 白光,生成白色的
些物质对应的符号。
固体
板书: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
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
变化。
a.镁带燃烧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
水
Ca(OH)2 CO2
CaCO3
H20
实验(把酸滴到大理石上):
讲述:我们来实行第二个实验,把
酸滴到大理石上,这是我们常见的
瓷砖用的大理石块。这是实验室中 大 理 石 表 面 产 生 为 接 下 来 实 验 仪
常见试剂稀盐酸。这个试剂瓶由细 气泡
器的操作铺垫
口瓶和胶头滴管组成,取少量液体
出现白色浑浊
利用实验调动学
化 我们知道的人是吸入氧气,吐出二
生对于化学的兴
氧化碳的,所以我们吹气其实就是
趣,同时解释原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
因,让学生在兴趣
体,两者反应作用后,看到白色浑
中学习知识。
浊是因为生成的新物质难溶于水,
这种新物质就是碳酸钙。请大家记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1.化学的魅力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化学研究什么》2

第1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判断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学习要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差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判断。
【学习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学习过程】回想前面所学内容,回复以下问题:碳酸氢铵加热后变为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陪伴哪些现象?教材P1-5铁生锈的实验中铁变为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陪伴的现象有哪些?二、思虑与沟通〔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等根基自然科学。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1.蜡烛焚烧实验蜡烛一般是由是是板是和制成。
刚点燃时我们察看到的现象;点燃一分钟后的现象;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以察看到白瓷;在吹灭蜡烛的瞬时察看到的现象。
思虑:用燃着的火柴不直接接触棉纱芯,可否将蜡烛点燃?2.物理变化如、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例都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如、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例都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陪伴的现象在化学变化中,常陪伴一些现象如等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能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差别是例题: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是。
〔填序号〕A.汽油挥发;B .木材做成课桌;C.食品腐败;D.钢铁生锈; E .樟脑丸渐渐消逝;F.烧制陶器;G.汽油去油污;H.植物的光合作用; L.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三〕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物质的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都属于。
金刚石硬度大,加工成钻石很困难,这是金刚石的性质;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中焚烧是金刚石的性质。
例题:1.水是大家熟习的物质请你说出水的物理性质〔起码说5点〕。
2.怎样鉴识以下物质?写出所利用的详细性质〔1〕厨房中食盐和白糖〔2〕蒸馏水和酒精〔3〕铁片和锌片〔4〕铜片和铝片〔5〕澄清石灰水和自来水;;;;。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_1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1课时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一、设计思想化学使世界更美好是初中化学的开篇,要让学生了解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化学,怎样学化学,化学学科对促动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对学生今后喜爱化学、学好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通过协助、指导学生实行实验探究学习,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通过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但也包含物理变化这个现象,辩证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挖掘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物质的性质和研究物质的性质、用途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使他们逐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思维。
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水平。
通过了解镁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学习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渗透化学学科思想。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通过探究镁的性质,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激发创新意识,提升思维。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深化对化学的理解,激发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用品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镁、白醋、蜡烛。
仪器:试管、细口瓶、胶头滴管、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砂纸、电池、电珠、电线。
媒体: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_2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y):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 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 度、溶解度等
2. 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y):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判别下列描述是性质还是变化? 1. 镁带燃烧、镁带能燃烧、镁带燃烧 后生成了氧化镁 2. 酒精挥发、酒精易挥发
学会让自己安静,把思维沉浸下来,慢慢降低对事物的欲望。把自我经常归零,每天都是新的起点,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你对事物的欲望适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当的降低,会赢得更多的求胜机会。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作业: 1. 阅读课本P6~9,感受化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感悟化学使生活更美好 2. 完成课本P16《思考与复习》 2、3、5、7
每一片绿叶都有向阳的需要,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呵护。(刘玉春) 勇往直前,决不放弃!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 ,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愉悦的表情面对命运。 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伊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要,我就一定能! 一棵小草,也许永远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但它可能做最绿最坚强的小草;一滴水,也许永远不能像长江大河一样奔腾,但它可以成为所有水中 的最纯的那一滴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_12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识别化学研究的对象。
2.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判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能判别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在学习化学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初识自然科学分类的方法。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感受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化学好奇心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化学变化及其主要特征。
2.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教学难点1.物质化学变化与物质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板书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一、物质变化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物质三态变化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3体验化学变化(1)向大理石上滴酸有气体产生(2)向石灰水中吹气有沉淀生成(3)镁带燃烧发光、发热二、物质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能够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三、化学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变化性质铁生锈铁能够生锈镁条燃烧镁条能够燃烧指变化过程一般用“能够”、“易”、“具有”、“能够”等词六、作业化学练习册P1-2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一)六、教学反思今天是上课的第一天,三个班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当演示实验中有气泡、沉淀、燃烧发光发热时,他们都很兴奋,对于我的提问能积极回应。
这是个好的开始,我希望以后多给他们看实验或视频,让他们能更加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附表1:附表2: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化学实验过程中,感受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化学在提升现代化生活质量和促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

智。
培根
古代的化学
火的使用---化学前沿
制陶瓷 造纸
火药
酿酒 早期炼铜、炼铁
染料
门捷列
夫------元素 周期表
近代的化学
阿伏加 德罗----分子 学说
道尔顿----原 子学说
氢H 氮N 镁 Mg
氦 He 碳 C 氧 O 钠 Na
钙 Ca
铝的轻盈美观,不易生锈, 铝合金的可与钢铁媲美的强
现代的化学
Go Into Chemical World
精细
浪漫
深邃
梦想 成真
化学梦
一、化学有趣、 有法
魔术:清水变牛奶
学习工具:化学实验
1 23 4
无色变 红色
气泡
白色沉 淀
二、化学有用
防火
日常
衣
调温
防弹 宇航
行
医疗
能 源
有毒有害变为无毒无害
三、化学研究 对象和内容
1、自然科学研究对象
摩托车和汽车的加速行使
风力发电
蜡
化
烛
学
生物学科
物理学科
燃 烧
学 科
练一练:
1、以下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是( C )
A、培育水稻新品种 B、地球板块移动推测地震发生 C、不断研究开发新的化工原料,造福人类 D、电脑软件的开发
想一想
化学的研究物质的什么?
大洋深处“可 燃冰”含有什 么物质?
(组成是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度和硬度,使铝成为生活中
金属制品的主角
形形色色的铝制品
铝箔包装材 料
铝合金幕墙
有的塑料非常坚固,可以制造人造骨骼,人造关节,在人 体中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_9

课时练P1-3
精炼与提升1.1(1)
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化学实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课堂实验
体验
化学变化
小结
课堂检测
讲解:世界是由物体组成的。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物质。你们已经接触到物理学,生物学--,今天大家就要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化学。
观察:物理、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仅仅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根据以下图示我们能否找出它们属于哪门学科研究的范畴呢?(图1.1-1—1.1-5ppt)
举例:要求学生举出常见的几个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练习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讲出判断的依据。(ppt)
讲解: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它除了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之外,还发生了什么情况?
板书: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生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接下来我们通过专业的化学实验来体验化学变化。
设问:化学究竟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
讲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2张图片是化学的研究范畴?在这个过程中,铁变为了什么物质?
蜡烛又变成了什么物质?
讲解:我们把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
设问:将纸张一撕二,观察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板书:我们将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现象: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放热。
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氧化镁
MgO2MgO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三个实验的现象、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课堂练习
看图回答。
思考回答
看图回答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体验化学变化
▪ 实验1、把盐酸滴到大理石上
观察现象
反应前
块状大理石与无色稀盐酸溶液
反应时
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后
块状大理石逐渐溶解
化学反应表达式: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体验化学变化▪ Fra bibliotek验2、向石灰水吹气
观察现象
实验前 实验时 实验后
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 石灰水逐渐变混浊 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化学的魅力
化学的起源
石灰窑
越王勾践剑
▪ 当工作人员首度开箱亮出越王勾践剑时,在 场记者无不惊叹连连。一把在地下埋藏了 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 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 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 破。怪不得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 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 金属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 ▪ 化学材料——塑料用途越来越广 ▪ 新型材料的开发 ▪ 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19世纪 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 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的结构材料
上海南站钢结构圆形屋顶200506完工(直径256米)
化学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 钢材等材料
青铜之冠——司母戊大方鼎
▪ 商后期(约公元前 十四世纪--公元前 十一世纪) 我国 目前已出土最负盛 名的四足方鼎。高 133厘米、口长 110厘米、口宽79 厘米、重832.84千 克。立耳,柱足, 腹长方形,饰饕餮 纹,腹内壁铸铭文 “司(或释后)母 戊”三字。
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化学
▪ 低成本的钢铁冶炼方法使钢铁成为当今的主 要结构材料
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计较的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种痛苦。过多的在乎会减少人生的乐趣,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释然。 付出就要赢得回报,这是永恒的真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突破它。然而,如果有人能够超越它的限制,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他一定会得到 得更多。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最可怜。 先淡后浓,先疏后密,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林宥嘉《拥有》:快乐时你不必分心想起我,难过时一定记得联络我。让我分享你的苦,带走你的优愁,我只求这样把你拥有。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培根 不要吃着碗里的惦记锅里的,直接抱着锅吃多省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19年中考复习: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同步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 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火的发现和利用②纳米化学③原子分子论的提出④火药()A.④①③②B.①③④②C.④③②①D.①④③②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列各项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培养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B.综合利用石油,制造优质的人造纤维C.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的新功能3. 下列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A.不锈钢和玻璃B.钢铁和水泥C.煤和石油D.塑料和橡胶4. 通过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选项,其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变化与性质B.物体的运动与静止C.物质的组成与结构D.物质的用途与制法5. 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B.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C.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D.化学可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必要的药物保证6. 下列学习用品中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A.毛笔B.圆珠笔C.塑料直尺D.课本7. 我国科学家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他是()A.袁隆平B.杨利伟C.张青莲D.刘翔8.下列知识归纳中,错误的是()A.化学巨匠及其杰出贡献B.化学与农业①卢瑟福:建立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①氮肥: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①区分软水与硬水:加入等量肥皂水震荡②区分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①玻璃钢和合金都属于复合材料②废弃塑料导致的污染属于“白色污染”9.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基础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B.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C.化学成就了人类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D.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0. 下列关于化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B.化学在医药、能源、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百利而无一害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1. 对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想制什么物质就可以制什么物质C.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D.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12. 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 W=10−12.该温度下,将pH=4的硫酸溶液与pH= 9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并保存恒温,欲使混合溶液的pH=7,则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比为()A.1:10B.9:1C.10:1D.99:2113. 高新技术都会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而取得突破性的改进,大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其中对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影响最大的可能是()A.脑科学技术B.基因技术C.太阳能技术D.纳米技术14. 下列有关化学的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利用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B.利用化学可以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C.利用化学可以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人类只有益处而无害处D.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以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5. 2005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10月中旬,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也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11月17日,神六载人航天“多人多天”飞行圆满成功.关于上述事实,下列说法不正确有是()A.在运送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N2H4)和液态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B.化学给人类带来灾难,应取缔所有的化工厂D.尽管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在选择钢轨时仍要注意钢材的防锈功能16. 下列叙述符合化学史实的是()A.最早使用湿法冶金的国家是中国B.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道尔顿C.最早提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化学家是拉瓦锡D.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阿伏加德罗17. 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如果“灰太狼”不吃“喜洋洋”改吃草了,可能的结果是()A.体质差的羊无法淘汰,羊种群越来越衰落B.羊和狼都会生长的很好C.草场会因过度啃食而退化D.狼体内会很快产生消化草的酶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8. 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研制快速降解塑料;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③合成高效化肥;④合成人造皮肤;⑤寻找高效催化剂在节能低耗情况下分解水得到氢气;⑥消除汽车有害尾气;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达到高产.请将以上问题归类,并把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________(2)能源问题________(3)粮食问题________(4)环境问题________.19. 近代科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提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创立了________和________.20.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开发高效、无毒副作用的药品;②用生物细菌分解水而得到氢气做燃料;③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④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⑤研制某些人造器官;⑥高效化肥的合成;⑦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及其再利用的途径;⑧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请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________;(2)环境问题________;(3)能源问题________;(4)粮食问题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 (10分)请用短线连接国家、科学家与所做出的贡献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燃素理论”推知,燃烧后物质的质量应当减轻,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磷以及一些金属燃烧时,做了大量实验,实验结果都与“燃素理论”相违背.他大胆知疑,尊重实验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克服重重阻力,击破了“燃素理论”,真正发现了氧气.通过以上叙述你有何感想?23.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J.S.Rayleigℎ, 1842−1919)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氮气,结果却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不相等.(1)一种方法是通过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余下氮气的方法制得氮气,然后测量它的密度为1.2572克/升.(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氨氧化原理:把氨气通入装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的玻璃管中进行加热,测得生成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他和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________(“必然”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________.(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________的精神.A.淡泊名利,献身科学B.敢于牺牲,百折不挠C.勇于探索,精益求精D.教书育人,诲人不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备战2019年中考复习: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同步检测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答案】D【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解析】根据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①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火的历史;②纳米材料是现代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新型材料.③近代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分子论;④火药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火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则上述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答案选:D.2.【答案】B【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解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培养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B、综合利用石油,制造优质的人造纤维,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C、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的新功能,属于信息技术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B.3.【答案】C【考点】化学的用途【解析】根据化工合成的物品属于化学制品,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不是化学制品,进行分析判断.解:A、不锈钢是用生铁炼制成的,玻璃属于硅酸盐制品,均属化学制品,故选项错误.B、钢铁是利用铁矿石炼制而成的,水泥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均属化学制品,故选项错误.C、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化学制品,故选项正确.D、塑料和合成橡胶均属于三大合成材料,均属化学制品,故选项错误.故选:C.4.【答案】B【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解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B、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属于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C、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D、物质的用途与制法,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B.5.【答案】B【考点】化学的用途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解析】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来以及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回答本题.【解答】解:A、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故A正确;B、化学能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也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故B错误;C、分子-原子论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C正确;D、化学能研制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可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必要的药物保证,故D正确.故选:B.6.【答案】A【考点】化学的用途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制品这一基本概念,化工合成的物品属于化学制品,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不是化学制品.【解答】解:A、毛笔是由竹子和动物的皮毛制成的,不属化学制品;B、圆珠笔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是化学制品;C、塑料直尺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属化学制品;D、课本是经过化学加工的制品,属化学制品.故选:A.7.【答案】C【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解析】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解答】解: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故选:C.8.【答案】D【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白色污染与防治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硬水与软水【解析】A.根据化学史来分析;B.根据化肥的作用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鉴别方法来分析;D.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