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教学总结
2024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

2024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____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____字引言平面构成是视觉艺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图像设计、排版、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在____年的课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各种设计原则和技巧,如对比、平衡、节奏等,掌握了基本的平面构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中。
本文将总结____年平面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一、课程内容1.基本构成原理在平面设计中,了解基本的构成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学习了对比、平衡、重复、节奏等构成原理,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原理来创造有吸引力和效果的图像。
我们还通过分析和模仿一些经典作品,了解了这些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排版与文字设计在平面设计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我们学习了排版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对齐、行距、字距等,学会了如何将文字与其他元素进行结合,创造出清晰、美观和有效传达信息的排版作品。
我们还学习了字体的选择与运用,了解了不同字体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色彩运用色彩是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理论,如色轮、色相、饱和度等,了解了色彩在视觉上的作用和效果。
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和组合色彩,创造出符合设计目的的色彩方案。
我们还通过实践项目,学会了如何运用色彩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4.形状与图像设计形状和图像的设计是平面构成的重要部分。
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基本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来创造图像,以及如何运用图片和插图来实现设计目标。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如Photoshop和Illustrator,提升了自己的设计技能。
5.空间感与透视为了创造出有深度和立体感的图像,我们学习了空间感和透视的原理与方法。
我们通过学习透视画法和线性透视的概念,掌握了如何运用透视来创造真实感和动态感。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虚拟空间的设计方法,如平面透视和分层透视,为设计项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6.实践项目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项目,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大学三大构成教案

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构成原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一、平面构成1.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介绍点、线、面的基本形态和特性。
3. 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如重复、对称、对比、平衡等。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运用。
二、色彩构成1. 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理论。
2. 介绍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
3. 学习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如色环、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运用。
三、立体构成1.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体、面、线。
3. 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如空间、透视、光影等。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运用。
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展示案例分析。
2.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进度:1. 第一周:介绍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第二周: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 第三周: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 第四周: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5. 第五周至第八周: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练习。
6. 第九周:组织作品展示,进行教学总结。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使学生对三大构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优秀案例,让学生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4. 作品展示法: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成绩:包括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练习成绩。
2023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5篇

2023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5篇第1篇示例:2023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在2023年的平面构成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设计原则、色彩运用、排版布局以及视觉传达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下面我将对这学期的平面构成课程进行总结。
在设计原则方面,我们学习了对称性、比例、重复、节奏、平衡、对比等基本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对于构成一个有吸引力和清晰表达设计概念的作品至关重要。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设计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出符合视觉美感、结构清晰的作品。
在色彩运用方面,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搭配原则、色彩的情感表达以及常用的色彩搭配工具等。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传达设计的情感和主题,还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通过学习色彩运用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来传达设计的理念和情感。
在排版布局方面,我们学习了文字和图像的组织方式、版面构成原则、文字排版规范、视觉引导原则等。
良好的排版布局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条理和吸引力,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信息。
通过学习排版布局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文字和图像,打造出清晰明了的设计作品。
在视觉传达方面,我们学习了视觉元素的表现方式、图形符号的运用、视觉传达原则等。
视觉传达是平面设计的核心,通过运用图形符号和视觉元素来传达设计概念和信息,能够使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通过学习视觉传达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视觉元素来传达设计的理念和主题。
第2篇示例:2023年平面构成课程总结在本年度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学习者们主要学习了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学习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基本要素,学生们了解了不同元素的搭配方式,以及对比、和谐、重复等构成原则的运用。
这些基本知识为学习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平面构成的技巧。
在2023年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学生们还学习了平面设计的实际应用技巧。
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含五篇)

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含五篇)第一篇: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数:98 课程学分: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课程背景与沿革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22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
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三人的势力。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色彩构成期末教学总结

色彩构成期末教学总结一、引言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学期我担任本科一年级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学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反思,我总结了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并对下学期的教学进行了展望。
本文将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和运用技巧。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色彩基本概念、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的运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对比与配合、色彩表现与表达、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注重启发式教学。
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问题、集体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式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色彩基本概念和运用技巧。
例如,在色彩对比与配合的单元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群体教学法。
我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活动、班级展示和学生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互动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
例如,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次色彩构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四、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可能有些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下学期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计更多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色彩构成的运用技巧。
其次,我的评价方式可能比较单一,主要以作品展示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和创作思路的评价。
色彩平面构成期末总结

色彩平面构成期末总结一、引言色彩在平面构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现物体的颜色,更是传达情感和表达意义的重要工具。
通过色彩的运用,平面构成可以更加生动、夺人眼球,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色彩在平面构成中的原理与运用技巧,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实验,收获颇丰。
下面,我将对我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所掌握的内容进行总结。
二、理论知识学习在课程开始的阶段,我通过学习色彩的理论知识,了解了色彩的基本属性和特性,掌握了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了解了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种类,如红色、绿色等;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较为明亮;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饱和度高的颜色看起来较为鲜艳。
此外,我还学习了色彩的对比原理,包括冷暖对比、明暗对比、互补对比等。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色彩的概念与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实践与实验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创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提升实操能力。
首先,我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色彩实验,通过混合不同的颜料,观察颜色的变化,探索色彩的相互作用,提高自己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接着,我进行了一些临摹作品的创作,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运用色彩的技巧与风格。
这些创作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色彩在构图中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
四、设计与实践在课程的后期,我开始进行一些设计与实践项目。
通过研究一系列的设计案例,我学习了如何运用色彩来进行平面构成。
我学习了色彩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和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了解了如何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传递产品的特点和品牌的形象。
在实践项目中,我按照所学的原则和技巧,设计了一系列的作品,包括品牌标识、海报和广告设计等。
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色彩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五、反思与展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色彩在平面构成中的原理与运用技巧,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实验。
平面构成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平面构成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了学期末,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在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经历了挑战和收获,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要感谢学生们在这段时间里的努力和配合。
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勤奋完成作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是我们教师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动力源泉。
其次,我们要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我们还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最后,我们要展望未来,为下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我们还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我们相信,在共同努力下,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总之,平面构成期末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
工作的展望和规划。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三大构成实践教学(3篇)

第1篇在艺术教育领域,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课程。
三大构成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构成原理,掌握艺术创作的技巧,从而提升其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
本文将从三大构成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三大构成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三大构成实践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各种艺术元素的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2. 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各种造型技巧,为将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大构成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造型方法和色彩搭配,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大构成实践教学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二、三大构成实践教学的内容1. 平面构成: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元素的基本属性,并能运用它们进行创意设计。
2. 色彩构成:主要包括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搭配原则、色彩心理等。
学生需要了解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属性,并能运用色彩进行有效的视觉传达。
3. 立体构成:主要包括物体的造型、结构、空间等。
学生需要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技巧,并能运用这些技巧进行立体作品的创作。
三、三大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2. 分组教学与个性化指导: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创作水平。
3. 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索: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提供素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定期举办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数:98课程学分: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课程背景与沿革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
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 三人的势力。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
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
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
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
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
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
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
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
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组2006年5月11日说明: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2、《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一课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基础课,开课面大,班级多,由多位教师分担执行,各位教师在承担与执行本课教学任务时应参照课程教学大纲与这份共同性教案,并结合所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
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构成基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组一、课程单元、章节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
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
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
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讲解与电子课件七、参考书:1、Howard Dearstyne, Inside The Bauhaus,Rizzoli,New York(1986).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第一章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1-4形与造型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建立“构成”概念;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七、思考、练习题、作业:思考题: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八、参考书: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二章色彩设计原理2-1色彩与色彩视觉现象2-2色彩有空间与色彩构成2-3色彩心理及其应用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
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
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
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
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
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内容精炼,稳步推进五、课时数:8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讲授,电子课件七、思考、练习题、作业: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2、加法(色光)与减法(色素物质)色彩混合的原色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何为互补色?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八、参考书: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2、Harald Kuppers, Farbe, Gallway Verlay Munchen.(1977)3、Hideaki Chijiiwa, COLOR HARMONY,a Gnide to Creative Color Co nbinations’, Rockport Publishers, Massachusetts(1987)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三章图形知觉心理学3-1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原理3-2空间知觉3-3质感与纹理模式3-4视错觉与无理图形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
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
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
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稳定推进五、课时数:6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