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本书的讲述内容是: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战争故事。

读完《三国演义》我学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因为他机智、勇敢、非常聪明,不为小事而计较所以我敬佩他,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机智、勇敢不为小事而计较。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书中所有的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赞叹不已。

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小肚鸡肠的周瑜,多疑的曹操……但最让我敬佩的是关羽,因为他非常坚强。

有一回,关羽不小心被毒箭射伤了。

回到了营地后,关羽并没有打麻药,而是直接开始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旁边的将士都不敢看了,但关羽却连一丝痛苦的表情都没有露出来。

关羽不但坚强,还很有义气。

又有一回,关羽被吴国的马忠擒获,马忠押着关羽来见孙权。

孙权劝关羽投降,但关于不但不听,还大骂道:“我与皇叔桃园结义,立誓铺佐汉室,怎能与你等反贼为伍!今日误中奸计,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孙权没办法,只好命令将关羽推出去斩首。

关羽是多么有义气啊。

关羽就是因为诚心诚意地为蜀国效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多一点像关羽这样的人,那该多好啊。

《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读后感3我国四大名著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因为我读完了这本书,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其中书里还有很多人物让我喜欢,比如吕布、诸葛亮、黄忠、赵云、马超、张飞、关羽、刘备等还有好多故事也让我百看不厌,比如宴桃园三结义、杀黄巾英雄首立功、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1.《三国演义》读后感在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这本书给我们描写了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武力超群的吕布,粗中有细的张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为我们展开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周公瑾火烧赤壁,关羽放水淹七军,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些小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了,下面,让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一回吧。

一天,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一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就能造好,并立下军令状。

周瑜以为孔明正中自己的圈套,非常高兴,他让工匠们故意延迟,不给他备全造箭的参考,并派鲁肃去诸葛亮那儿探听,为他报信儿。

诸葛亮见鲁肃来了,向他借了二十条快船,让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住,两侧插满草把子。

并嘱咐他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第一、二天,都没有什么动静,到第三天晚上,孔明带着鲁肃进了船,二十条船一字排开,向曹营开去。

当时大雾漫天,生性多疑的曹操,不敢出动,让一万多名射箭手往江上射箭,箭如同下雨一般射向江中,不一会儿船上就插满了箭。

天亮了,孔明让穿向回开去,曹军想追,可来不及了。

船开回了南岸。

这是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一共有十余万支。

周瑜看了船上的箭,长叹一声,说:“我真不如诸葛亮。

”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

从这一回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孔明超群的智谋。

像这种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非常优选。

每一回里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爱看三国演义!2.《三国演义》读后感在读书节期间,我认真品读了许多名著。

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

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优选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欣赏刘备的宽厚仁慈,佩服关羽的勇猛无敌,更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记得徐庶曾说过:“诸葛亮乃卧龙,凤雏是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也。

”果然如此。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的巧计战役都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在品读这些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

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

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

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些都会让大家对他的印象不佳。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因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称霸于各诸侯的。

他也是一个能接受失败的人,不像袁绍一样,输都输不起。

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是武装齐全,从来不丢三落四。

他善于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士兵。

比如上次讨伐袁术的时候粮食紧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这说明他有打胜仗的坚定决心,他的军令也颇为严厉。

就从刚刚那件事,他规定:如果攻不下来全部人斩首,使得军队的士气大增。

因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挟天子令诸侯。

同时,他这一举动也是深谋远虑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区的富裕,于是,他认真地经营中原这块根据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从中我懂得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样,心胸宽广,目标明确,学习他的长处,为我们长大做一些铺垫。

让我们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军事家,政治家,谁说不是一个阴谋家呢?成大事者要有原则,违反原则的即使是小节也要拘。

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经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小节”还是多“拘”一点的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2“哎呀,终于写完作业啦!”我拿起身旁的《三国演义》趴在床上看了起来。

慢慢地眼前的宇迹模糊起来,我的眼也合上……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

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

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书的内容主要是说了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和曹操。

刘备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对待任何一个困难都很冷静、沉着,而且有爱心,为了顾全大局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

“三顾茅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以体现他的这些特点。

他为了国家大业,不惜自己的时间和身份,多次光顾诸葛亮的家中。

虽然屡屡遭拒,但是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这个有名的军师。

以至于刘备的以后战事顺利开展。

我喜欢的人物还有诸葛亮。

他不仅拥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识,而且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书中描写了许多让我钦佩的计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和“空城计”。

另外他的“舌战群儒”也是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了。

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还写了千古流传的诗句。

战场上他有勇有谋,让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他也会利用他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

他赢得了很多次大的胜利,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以弱敌强,战胜了袁绍七十万大军。

但是他生性多疑,因周瑜的一个小计谋,错杀了他的两名大将军,失去了人心。

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刘备教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处理,顾全大局,不顾私利;诸葛亮教我要多方面的学习,并且要学以致用,多动脑筋;曹操教我失人心失天下,怀疑一切不是好习惯。

《三国演义》读后感2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8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8篇)》,您浏览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8篇)》正文如下:三国演义读后感1今年寒假,我看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为罗贯中所编写。

这本书中孔明一生辅佐明君,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从未有过什么要求。

他常常协助自己的国家打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师。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才活到54岁就活活累死了。

其实,《三国演义》这本书还有许多其他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如张飞、刘备、关羽、黄巾等等,这些人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风味,好几处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尤其是草船借箭,里面还体现了关羽的英勇,我觉得最能体现了的就是过五关斩六将。

其中我觉得赵云他抵抗千**万马救了阿斗(刘禅),不过这个阿斗最后还被迫向曹**投降。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长大以后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保卫国家,具有大无畏的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书中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在后续中被“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国,及秦灭亡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一说证实。

书中上至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小的周瑜、憨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下至行离间之计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有的阐述忠、义、仁、孝、爱的道理,有的则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书中我最喜欢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华容道义释曹操,他重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顾千里万里往投。

他就是关云长,书中说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红枣,青龙偃月刀。

后来再加上,“赤兔马”又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天下无敌,他的忠勇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烦闷躁动的夏日假期里,太阳当头,筛下一道道如利剑般的金光,炙烤着大地,花草树木都垂头丧气,鸟兽虫鱼都不见踪迹,而蝉此时却可以引吭高歌了,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最好的消暑方法就是看书了。

而我看了一本《三国演义》,想必三国演义是众所周知吧!它是四大名著里的一本,被誉为精选世界文学中的传世经典,《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功夫是一流的,从而让不少后世小说家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而我最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就是关羽了,关羽是刘备的二弟,姓关名羽字云长,亦叫做关云长,关将军大高个,长得红脸长须,一对卧蚕眉,那叫一个威风凛凛啊!手持一把82斤的青龙偃月刀,有万夫莫敌之勇,战法了得,屡屡立功,更是兄弟刘备的坚强后盾。

更可贵的是他对刘备忠心不二,他和大哥是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几次三番助大哥在绝境之中翻身。

记得有一次徐州失守,刘备弃城而逃,途中三人走散了,而刘备妻小在关羽那儿,关羽完全可以舍弃他们,可关羽没有,仍尽心尽力,直到见到了刘备,真是忠心可赞啊!而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伤这一章节,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关公在战场上中了一支毒箭,等把医生请来时,箭已入骨,需要刮开皮肉,直至骨头,再刮去骨头上的箭毒,敷上药,再缝起来,其间,需经受剧痛,没想到关羽边和友人下棋,边做手术,直到手术完毕,他都没喊疼,真是铁骨铮铮啊!关羽为人真诚,忠心耿耿。

同时心智坚决,所以才能出色地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努力学习,苦练本领,锤炼坚强意志,与人为善,待人真诚,这些是我们的必修课。

《三国演义》读完了,不仅消了暑,还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三国演义》读后感2“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从周朝以来对于天下的定义。

而《三国演义》一书所呈现的便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诗。

读罢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东汉末年,卖草鞋为生的贵族刘备,与杀人而逃的关公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创大业。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古代史。

书中有很多人物和国家,他们为了占领领土,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战争。

《三国演义》主要讲三国,即蜀、魏、吴。

每个国家都有领导人。

领导旁边是军师。

蜀国的军师最聪明通晓天文地理和民情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我最深刻的部分是:三次参观小屋。

故事是这样的: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三次缺席。

后来刘备又去看望他。

张飞说:他不来,我就把他绑起来。

刘备说:你不懂尊重人才,这次就别去了。

关羽、张飞答应不无礼。

然后三人去拜访。

离诸葛亮家三公里,刘备下马步行。

当一个男孩从诸葛亮家出来后,他说诸葛亮在睡觉。

刘备说,不要叫醒你老公。

刘备于是进了草堂。

等了几个小时,诸葛亮邀请他进屋。

后来诸葛亮下山,刘备视其为己师,与他同吃同睡,共议天下大事。

玄德谓张飞、关羽曰:“吾得诸葛先生,如鱼得水也。

”。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我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已经被翻破了。

因为我看的遍数实在太多了。

书里的故事,赤壁大战、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长坂坡……个个都精彩。

书里的阵法,二龙出水阵、七星连珠阵、一字长蛇阵、八卦阵……阵阵都厉害,让你进得去出不来。

更好看的是书里的人物形象,有讲义气的关羽、急性子的张飞、常胜将军赵云、不服老的黄忠、视死如归的严颜、足智多谋的孔明、心胸狭窄的周瑜、阴险狡诈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鹤……数不胜数。

他们有的好有的坏。

但个个活灵活现。

我觉得三国里武将的故事比文官的故事好看。

看到精彩处,我恨不得也跳进去杀它个天昏地暗,人仰马翻。

我生病发高烧的那几天,躺在家里的床上,想着三国故事,就好像看到三国里的人物在天花板上动了起来。

从桃园结义到三国归晋。

我完完整整地看了一场三国演义“电影。

心里快活,病也好像好得快了。

谈起三国里的故事,一般都难不倒我。

大家都夸我是个小“三国通”。

现在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看连环画已经不怎么过瘾了。

我从爸爸的书橱里,翻出一本《三国志》的字书,虽然不能全看懂。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10篇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10篇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10篇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1我读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我认识到许多人物的性格,比如关羽忠肝义胆,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是奸雄……书中许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先让我来说说曹操吧!曹操一生都属于踩在针尖上的人物,奸诈的很。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非常无情无义。

我刚开始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曹操是超级无敌大坏蛋,特别是他后来说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什么思想嘛?为人不善,光想着自己,太自私自利了!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战火纷飞的年代,尔虞我诈的社会,他不杀别人,别人会杀他。

那个时代,注定这些人物的命运不像我们现在这般安逸自由。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不是也经常看到这句话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接下来我讲讲诸葛亮吧!太厉害了,诸葛亮简直是神话,他用兵如神,书中写到的他是很少打败仗的。

有一次,居然用“空城计”退司马懿的军队,单单一个人在城楼上弹琴,让人望而生畏。

还有“草船借箭”,他出人意料,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最后还让士兵喊:“谢曹丞相赐箭!”这么有才华,难怪会引起周瑜的嫉妒呢?周瑜无奈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形象,刘备吧,仁义当先。

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得到百姓的爱戴。

关羽呢,非常忠诚,曹操待他不薄想把他招过来,但他不为所动。

张飞,有点鲁莽,只是看到张飞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个疑虑,这么鲁莽的人,怎么会家财万贯?还有司马懿,也是很聪明的,但因为他属于魏军,就对他没好感了……《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太多了,有些角色出现没一会儿,就挂掉了,死太快的都记不住。

从头到尾,写得多,活的长的都属于“主人公”或者“男一号”,这次初读三国,我体会最多的就是“主人公”们的性格,下次再读,肯定还会有其他感受。

以上就是我初读《三国演义》的感受。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2两个月前的一天,爸爸给我带回了一本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巾大乱到天下三分直至最后的晋统天下之间的一系列故事。

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相互斗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我很喜欢军事,每次读《三国演义》,就像穿梭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英雄的魅力。

黄巾叛乱之后,东汉政府出兵讨伐,刘备、曹操等一干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后董卓独揽大权,实施暴政,群雄起而伐之,最终董卓为吕布所杀,导致中原群龙无首,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影响较大的属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凉州的马腾、韩遂,益州的刘璋,还有中原地区的曹操、刘备、吕布和袁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时英雄辈出的年代。

书中是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大加褒奖,而对魏中的曹操、司马懿等则诸多贬低,对于东吴的孙权、周瑜等只是轻描淡写。

但英雄的光芒是耀眼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勇不可挡的吕布(有吕布战三英的佳话)、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侠肝义胆的关羽,还有曹操、张飞、赵云、马超、老将黄忠、庞德、许褚……下面笔者就书中的几个角色,谈谈我的看法:首先说曹操。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被后人成为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被描写成奸诈之人,一直背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不过我想正如厦门教授易中天所说,这可能是某种程度上逼出来的,由始至终我们都不能否定曹操的人格魅力。

在汉末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曹操表现出了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他一无所有,但能迅速积蓄力量,北抗袁绍、击陶谦,中破刘备、平吕布、攻袁术、定辽东,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

虽然而后征讨江东的孙氏,在赤壁战败,最终天下三分,但他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多次大笑展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和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曹操的另一个优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有一次行军时,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谁的马踩了麦田就要杀头,诸将士都下马步行,一手牵马,一手护田。

但曹操没下马,突然马受惊跳下了麦田,曹操要求实施刑法,所谓“法不适于尊者”,在将士们的劝告下,最终曹操阁下自己的头发,接受了刑法。

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用人方针,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说英雄不问出身,希望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能出山一展其才,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曹操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他的“知人善用,唯才所宜。

”是一个非常值得欣赏的地方。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先后颁布了三道《求贤令》,以致投靠曹操门下的人才胜多,可谓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不禁让我想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能统一全国。

曹操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对天下太平的憧憬,他善于谋权,深的人心,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蜀汉刘备。

经谋士徐庶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在新野的刘备可谓穷困潦倒,急需人才,遂引关、张二人前往隆中卧龙岗,为表赤心,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为刘备所动,愿出山辅佐刘备,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我说这是仁慈,只是在这乱世中太过仁慈未必是好事。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也曾“同床眠卧”,这正说明了他重情重义。

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他能结识关羽、张飞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虽然波折重重,但还是终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他的仁义使得多少人才贤士为他鞠躬尽瘁,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得不为之赞叹!东吴孙权。

有一次孙权坐船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遂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

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才是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写是赤壁之战时为诸葛亮所为乃虚构写法)孙权能够分析局势,善于用人,实在是有勇有谋,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

他善于审时度势,外交策略也相当高明,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降曹的时候联刘抗曹,任用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在曹军夏侯渊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任用吕蒙袭夺荆州,杀害关羽,重创刘备势力;刘备为报弟仇,七十於万大军压境时,拜书生陆逊为大将,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也因此一落千丈。

在他身上鉴证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最终得以雄霸一方,称王道帝,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他是一位英雄。

对于诸葛亮,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书中把他太神话了,对于诸葛亮这个角色一直都是盲目的崇拜。

后来深入看过多方面的史实资料后,学会用辩证眼光去看待他了。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

诸葛亮一生留下了许多的事迹千古流传,如三气周公瑾,巧布八阵图,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等等,无一不显示了他的非凡的才智。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纱,这就是他留在我们大家心中的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绝世奇才,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他勤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发了一发十失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大大增强了蜀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他推演阵法“八阵图”,为后世流传。

诸葛亮也并非神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人才的使用上,他就出现了一些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太自负,目中无人。

不过不可否认,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时,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所以临走时一再嘱咐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可惜关羽未能坚守这一原则,最终失荆州。

这也使得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落空,因此蜀国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是让马谡去守街亭,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然,最终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也是诸葛亮另一个不足,他这样做大大限制了他人能力的发展,而自己也劳累成疾,导致后来出现“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当时廖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了,真让人心生悲凉,这也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短缺。

“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是诸葛亮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用兵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奇正并用,方能建大功。

时魏延提出的偷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弃之不用,似乎有点墨守成规。

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奇袭之策,后人也有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刘备之成功在诸葛,蜀国之失败也在诸葛,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我们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说:“真乃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

他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导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魏、蜀、吴三国鼎立后,魏国地大物博,吴蜀唇齿相依,国小力弱。

站在吴蜀角度上只能两国联盟,共同抗魏,才是上策。

如一直被动防守,只能导致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一统天下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蜀汉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在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这是正确的,也实现了。

但其后半部分却出现了失误,诸葛亮说“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希望刘备能全据荆、益,但怎么就安排刘备在益州,一上将在荆州呢?刘备为什么不能像刘表一样在荆州呢?这种做法颠倒了主要与次要。

秦川地区在汉献帝迁都后,多经战乱,已是“丘墟遍野、十室九空”,无法供给大部队的行动。

而且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危险异常。

而荆州地处长江边处,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且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

“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

诸葛亮对荆州不予足够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他必须确定蜀汉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进攻,还是防守?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

但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许多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大部分军事骨干接连死亡。

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

在面对雄据九州之地的魏国,“北定中原,恢复汉室”只能说是一个梦想。

东吴在夷陵之战后,军事统帅已经是陆逊了。

虽然陆逊戎马一生,几无败绩,但不足的是陆逊每次战役都鲜于战略意识。

陆逊统兵时,没有积极配合诸葛亮、姜维伐魏。

正因东吴缺少主动,缺少配合,其命运必然是继蜀而亡。

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

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又有诸多良将奇才:司马懿、邓艾、钟会……,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的结果。

难怪诸葛亮无奈道:“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读《三国演义》,读到了时代的兴衰,朝代的更替。

悠悠华夏五千年,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涌现出不朽的英雄,他们留下的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或是仰天长啸的悲壮,或是可悲可泣的精神,让后人无限地敬仰。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估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