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图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课堂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功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3 教学活动动画展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
第四章: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4.2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平衡?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第五章: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
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七年级科学上:第三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案华东师大版 教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案•••••【课型】复习活动课••••【教学目标】提高复习课的容量、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的上课形式将知识重新归纳、梳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重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时】 1课时••••【教学过程】全班共分为4大组,每组15人;1人计分和计时,按指定位置坐好.一、复习引入:(2分钟)出示教学目标和中考要求,教师简要说明关键之处。
二、:“必经之路”:(6分钟)•••••••• 共2题,组长抽签后,每组自行指定代表参加,答对一题+10分,答错允许补答1次,也可给其他组员补答。
注:有一空答错者本题算答错。
三、“你争我夺”:(4分钟)出示题目后,谁先举手则由谁先作答,答对者本组+10分,答错者—10分。
四、记忆之旅(10分钟)•••• 本题分2个小组完成,将给定的知识点用相关的词语连结成一段话,便于理解和记忆。
完成出色的小组+40分,•另一组 +20分,遇小组成员答错和不答者,•分别扣该小组总分5分和20分。
五、技能竞赛•(10分钟)••• 1."纸上谈兵":1."纸上谈兵":学生完成以下题目,并在每组指定任一学生将答案写在投影胶片上,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者或完成错误者不得分。
完成之后,教师当堂给分,并给予评讲。
2.完成的小组长需要向其他组提问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0分;回答错误不得分。
六、成效大比拼(8分钟)•:每组自行指派一名代表,另一名代表则由其他组长指定。
规则:答对一题则加分10分,在限定的时间内(暂定1分钟)完成几题则加上相应的分数.注意:已经题目其他组不能重答。
第二小题参考问题:(1)、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2)、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_______。
(3)、该食物网有___条食物链。
(4)、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有:___________。
(5)、如果大量捕猎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先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的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促进物质循环,保持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内涵。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作用。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动画形式展示生态系统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等。
3. 分析生态系统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对生物圈的重要性。
4. 探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系统。
6.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学》、《生态学》等。
2. 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资源:用于展示生态系统的场景和实例。
3. 案例素材:用于分析生态系统的作用。
4. 课堂活动道具:如模型、图表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学会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意识。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 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
2. 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理论知识储备。
2. 实例素材及图片。
3. 教学PPT。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实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6. 课后作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结合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及其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调查等,增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直观认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开展校园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意识;(2)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2)准备相关实例、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3)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2)收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3)准备好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利用图表、模型等展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演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 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2)讨论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应用生态学知识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二、重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考虑到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利用自编的、引用“远教资源''的题目及时巩固。
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掌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生态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的存在。
2. 生态系统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并分析其特点。
3. 生态系统的功能:阐述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生态平衡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态平衡原理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探讨生态平衡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实物模型:展示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第2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3课时: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运用生态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3. 作业安排:结合课堂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在调查报告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生态系统》教案(精选6篇)

《生态系统》教案(精选6篇)《生态系统》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其次章“生物圈是全部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叙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同学学习爱好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学问体系也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诞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特别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熟悉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点。
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同学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同学分析初一同学具有学校自然常识的学问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诞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同学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实行观看思索、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同学由于受以前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力量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同学回去搜集和沟通“超过调整力量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常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依据特长班同学认知的特点,采纳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采纳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同学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同学自学争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同学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老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肯定的力量梯度,让一般同学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索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对全体同学。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同学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同学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凋节力量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几种不同生活环境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或查阅资料,能够找出有关事实来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并与其它同学讨论或写出自已的观察分析报告。
通过观察池塘、森林、农田、海滨中某一生态系统和制作生态瓶的活动,能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组成。
通过观察当地的一个生态村或生态示范基地,加深理解生态农业的特点,并能理解生态农业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1)较难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尤其是对微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缺乏了解。
2)较难理解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板书:
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归纳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教材中列举了四类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较少
(3)农田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生长在地球表面的自养生物
消费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成分:空气、水分、阳光、土壤、养分以及气候因素温度、湿度等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链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生物之间的食物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在某个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中的各个环节是保持平衡的。
4。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应用于农业。
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组织教学,激情导入(池塘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此刻我们围坐在池塘边,你们看到些什么?拂面的树枝,倒挂在水面的柳叶,枝叶间透过的阳光,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青蛙在忙着捕捉害虫;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还是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种生物受到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我们把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树木,一块农田,一片草
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讲授新课: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水沟、水池、花丛、草原、森林、农田、城市都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鱼塘)、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图片展示
(1)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较少
(3)农田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提问:上述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是否有共同之处?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观看池塘的图片)
1.实践实验: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⑴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⑵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⑶这些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一样吗?他们对环境有怎样的要求?
⑷各种生物生态系统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踊跃参与,专心致志,气氛活跃,讨论激烈,并每一小组均做好记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些生物相互这间有一定的联系,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供自己生活,而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消费者的地位。
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为: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同时很注意自己的形象,相互团结,相互帮助,这种精神很可贵。
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学生:父母都是生产者。
教师: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可见,生态系统中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生物。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课本P页图片中展示的生物现象。
⑴树、昆虫幼虫、啄木鸟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⑵腐烂的树桩上面长有什么生物?
⑶图中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⑷树桩上的这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学生讨论激烈,认真思考,分析并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
教师:教师补充,树桩上的真菌将桩分解成碎片,慢慢地腐烂。
其实,在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肉眼所看不见的生物——细菌。
它与真菌共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所以我们把细菌和真菌统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观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的生态系统万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描述得很完整、很正确。
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
同样,我们每位学生都需要其他同学的关爱和帮助,每位同学又尽
力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每个人才能在班集体中充分发展自己。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以事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锁链称为食物链。
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组中的10位同学分别扮演P205页上的“观察与思考”中的生物,围绕下列5个问题去分析、去思考。
⑴你们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
⑵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⑶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相同吗?
⑷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
⑸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很投入地参与这个游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实践分析、讨论,
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有很多条,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它生物的数量,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在游戏过程中,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教师:那么,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怎样来探究?
学生: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
学生再次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在表达过程中都流露了热爱自然、保护动植物之心。
食物链和食物网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在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病”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km 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人体引起的。
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和猫。
听了这骇人听闻的事,我想问,水俣市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怎么啦?
学生:生态系统被严惩破坏。
(并表示了极愤概的样子)
教师: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通过你们的分析,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结合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学生揭示身边人类的许多破坏活动,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环境,自动调节能力强,才不容易被破坏,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四、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
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应用于农业。
我国较成功的有基塘系统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看书P209
教师总结
教师:生态系统是生物的家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又彼此
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至平衡,而且推动着生物的演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之一。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生态系统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