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彬:倡导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新体系的民俗学家

合集下载

感知中国 行走浙江

感知中国 行走浙江

感知中国行走浙江作者:郭熙贤黄江勤来源:《中国报道》2024年第01期2023年11月25日,首届“熊猫杯”外国留学生感知中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赵珺,外文出版社总编辑许荣,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以及獲奖留学生、教师和媒体代表出席活动。

颁奖典礼后,获奖留学生还参加了“在浙里遇见你”感知体验行活动。

高岸明指出,外国青年是中国国情的亲身见证者、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参与者。

中国外文局作为综合性国际传播机构,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外青年交流和文明互鉴,未来将继续与国内外机构加强合作,以翻译出版、学术研究、交流对话等多种形式,增进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他对获奖留学生们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保持探索之心,更加深入地“走进来”,成为“中国通”;保持友好之心,更加积极地“携起手”,共做“好朋友”;保持分享之心,更加广泛地“走出去”,化身“小使者”。

骆莉莉在致辞中表示,浙江一直是世界观察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各国青年青睐的求学之地,目前有来自179个国家的2万多名留学生在浙求学。

“熊猫杯”感知中国征文大赛系列活动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影响重大。

她希望留学生们做浙江发展的“体验官”、浙江文化的“代言人”、民间交流的“连心桥”,用独特的第一视角鲜活生动地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赵珺表示,“熊猫杯”外国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自举办以来得到了多国青年的积极参与,以及外国知名人士、友好机构和驻华使馆的关注与支持。

此次面向留学生的比赛更是汇聚了全球四大洲27个国家的青春朝气与创作激情。

未来要与各界继续携手合作,使“熊猫杯”外国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活动得到更多人参与、更多人喜爱,增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外理解、互信。

许荣表示,每位参赛者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青春力量,每件参赛作品都是促进交流互信的美好见证。

2021年民俗资源与旅游习题解

2021年民俗资源与旅游习题解

1欧阳光明(2021.03.07)()将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上层首当注重学术,下层则当注重民俗。

A、蔡元培B、钱钟书C、钱穆D、陈恪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是高雅文化的基础A、民俗文化B、高雅文化C、低俗文化D、西方文化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3民俗由()和风俗(customs)组成,全体生活的需要A、民间B、人间C、上流社会D、万物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4人是传承民俗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中国近代的()说民俗乃一国文化的基础A、谭嗣同B、徐志摩C、林徽因D、梁启超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旅游是一种()的实践活动A、跨文化B、跨国界C、跨民族D、跨种族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3民俗资源是乡下人,边缘地区的人,少数民族人的资源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地方小调,龙灯,踩高跷不属于都市民俗资源正确答案:×我的答案:×中国民俗与旅游资源(三)已完成分数:100.01物态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城市中最常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下列哪项不属于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A、节庆B、戏剧C、传统建筑D、方言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分为古村落、乡间民居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及环境旅游资源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下列哪项不属于非物态乡村民俗旅游资源?()A、西递村B、人造龙C、周庄D、宏村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民俗由()和风俗(customs)组成,全体生活的需要1.0 分A、民间B、人间C、上流社会D、万物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主导资源和驱动力 1.0 分A、劳动力B、自然资源C、人力资源和知识D、资本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上海市民俗文化资源需要多方保护,下列哪项不属于多方保护()1.0 分A、学者的研究性保护B、无组织性保护C、团体的组织性保护D、主见性保护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上海文化的底色是()1.0 分A、工业B、农业C、纺织业D、商业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1991年3月公布了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不属于这四个名镇的是()1.0 分A、松江区的松江镇B、嘉定区的嘉定镇C、嘉定区南翔镇D、周浦镇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6旅游是一种()的实践活动1.0 分A、跨文化B、跨国界C、跨民族D、跨种族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开埠后,上海取代()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口。

过伟: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_上_

过伟: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_上_

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上)□过 伟(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 要] 钟敬文教授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与多种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并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学派方法之源在于中国学者探索中国民俗事象的实践之中。

学派是由一个个学者发展而来的。

研究方法是渗透于一个个研究成果之中的。

研究成果有赖于学者的研究精神、研究心态和研究方法。

要从中国学者们80年的实践中梳理中国民俗学派研究方法。

———顾颉刚的探索精神与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钟敬文倡导中国民俗学派、多民族一国民俗学及多种研究方法。

姜彬倡导区域文化研究。

段宝林倡导六维立体描写研究。

各位学者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汇成中国民俗学者学派多姿多彩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学派;多民族一国民俗学;历史地理研究法;民间故事类型;区域文化研究;六维立体思维;母题(即情节单元)研究法[中图分类号] K 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5)01-0001-05一、学派的建立要有自己的方法钟敬文教授1998年12月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时,论及方法论:“每种学派的建立,都有自己的方法,这是由它的实际需要产生的。

……有概括性的方法,有具体学科使用的方法等,各种层次,多种多样。

……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所选择的、并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民间文学既是独立的学科,又是民俗学的组成部分。

钟老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论学习民间文学应采取的立场、观点、方法时,强调“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采录工作”,“凭借古代和现代的文字记录”,“尽可能地深入到群众中去,和活的民间文学源泉相接触,增加民间文学的感性知识,进行调查、采录工作”,“必须联系和民间创作相关的生活习俗等情况进行学习”。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4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3 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

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

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

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

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

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高三试卷】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三试卷】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相较于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静美和克制,《人生大事》洋溢着市井烟火气息。

浓郁且干脆的武汉方言,展现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角色个性。

特别明显的是,主人公莫三妹(“三哥”)喜欢用“老子”代替“我”,符合武汉人的表达习惯,也契合其暴躁、粗鲁的人物定位。

中华文化概说(51779)-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1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电大一体化平台

中华文化概说(51779)-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1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电大一体化平台

电大一体化平台-中华文化概说(51779)-20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1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本文档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一、单选题(共5题,共30分)
1、中国的沿海地区多属于()。

A : 第一阶梯
B : 第二阶梯
C : 第三阶梯
D : 第四阶梯
参考答案是:C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反映了先民()。

A : 海洋贸易
B : 狩猎业
C : 游牧生活
D : 农业生产
参考答案是:D
3、隋唐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一部药典即苏敬所著的()。

A : 《新修本草》
B : 《金匮要略》
C : 《皇帝内经》
D : 《神农本草经》
参考答案是:A
4、至迟在(),我国就已采用了十进位制。

A : 商代
B : 春秋战国
C : 秦朝
D : 西汉
参考答案是:A
5、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集中反映在()。

A : 铜器
B : 迁都
C : 使用文字
D : 建筑
参考答案是:C
二、多选题(共5题,共40分)
1、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A : 研习典籍
B : 考察名胜古迹
C : 文化遗址。

《姜彬文集》: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姜彬文集》: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姜彬文集》: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姜彬先生(1921—2004)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和吴越民间文化研究的一位巨匠。

早在20世纪40年代,姜彬先生出于一个革命工作者对于家乡和民生的深厚情感,就曾创作过许多歌颂当地民间生活和乡土艺术的散文与诗歌作品,从50年代到70年代,他开始专心从事于有关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歌谣的学术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中国古代歌谣散论》、《上海民歌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等学术著作,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以及社会主义新中国背景下的新民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姜彬先生的学术视野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其研究对象从一般的民间文学扩大到了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生产生活方式等广阔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化学领域,并把研究目光逐渐集中到“吴越地区”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之中。

在此基础上,他先后撰写了《论吴歌及其他》、《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等重要学术专著。

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但开拓了我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为我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了反映姜彬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纪念他为人文社会科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叶辛、王文英、许家炯、邱明正等组成编委会,历时近三年的艰辛编纂而成《姜彬文集》。

此文集分为五卷,前三卷为各个时期的理论著述,第四卷为散文,第五卷为集外的论文、序文以及部分散文未刊稿,总计190余万字,收录了姜彬先生的主要著作、论文、散文、序跋。

同时,文集还收有附录、照片、手迹、条幅等珍贵资料,可以说是凝结了姜彬60年来的心血的结晶。

《姜彬文集》是西方文化人类学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一种大胆尝试,体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中国化的结果。

文集中通过对诸多民间文化事象,如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的深入研究与阐述,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体系,并且融注了中国学者对于本土民俗文化事象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民间文学(18项)1.【皋亭山传说】杭州市江干区皋亭山传说是以杭州丁桥镇北部的皋亭山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风物传说,流传于江干、拱墅和余杭一带,辐射至杭嘉湖平原。

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皋亭山地区自然环境的认知、生活习俗、人文景观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传说群‛。

皋亭山传说扎根于民间,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凝聚了人民大众对皋亭山的敬仰和情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在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之也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发展皋亭山旅游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皋亭山传说‛,当地政府及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迄今共收集到主要故事近百篇,并出版了专集。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皋亭山区域传承该传说故事的群众日渐稀少,皋亭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进一步加强抢救和保护。

2.【梅城传说】建德市梅城传说是流传于建德、淳安等周边地区,以古严州府历史人文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

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臷。

城内有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城周围有玉泉寺、奉真道观、乌龙岭、两江成字等景观,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源的人文、历史、古迹、景观等孕育了丰富的梅城传说。

梅花城传说传播广泛,内容丰富,通俗上口,朴素生动,寓意深刻。

有的歌颂山河秀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臹慧;有的赞誉历史上给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官;有的嘲讽和鞭挞昏庸愚蠢、骄奢贪婪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

既有神奇莫测的幻想境界,更有令人陶醉的纯真感情,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爱情和友谊、反抗和斗争、憧憬和希望、幻想和追求。

这些优美的梅花城传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梅城人,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彬:倡导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新体系的民俗学家近日,我又重新阅读《民间文艺集刊》,想到当年主编这一理论刊物的姜彬。

《民间文艺集刊》从1981年11月创刊,历经《民间文艺季刊》(1991年11月),到《中国民间文化》(1996年11月),十五年光阴,姜彬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不仅如此,姜彬进入晚年后,依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继1990年撰写出版《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个人著作后,1992年至2005年先后出版了他主编的《吴越民间信仰》《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三部学术份量很重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和鲜明理论个性的民俗文化学专著。

姜彬先生虽说离开我们已经有12年头了,但当我回忆起近三十年前我对他采访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1989年9月15日上午,我前往位于长乐路570号的蒲园――姜彬先生的寓所。

这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园洋房,紧靠长乐路第一排,人行道沿栽有绿叶成荫的梧桐树,高高的三层楼外墙爬满了树藤和绿茵。

这座洋房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加以保护。

在我担任姜彬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吴越民间信仰》两部书的责任编辑期间,我曾多次往返于姜彬家。

姜彬家一楼是客厅,二楼是卧室,三楼是书房。

当我登上三楼书房时,姜彬在他的书房门口迎接我。

书房很大,约有20多平方米,朝南,光线充足,除两壁摆满了书的书橱外,墙上还挂有几幅名家的书画。

在我们各自就座后,姜彬客气地请我喝茶。

在我说明来意后,姜彬犹豫了许久,才打开话匣,谈起了自己从事民间文学事业的经历。

姜彬接触民间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那时候,他在山东解放区工作。

一次偶然的翻车事故,使他不慎受伤,从此转入文化部门――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部(山东)工作。

这期间,他从不断收到的民间文学来稿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智慧创造和心血结晶;感觉到从事文学事业,应当向民间文学学习,从而萌生了热爱民间文学的事业心。

于是,他开始搜集民间文学资料,如谚语、民谣等。

日长月久,他渐渐对民间文学加深了感情,进一步感到自己的认识也应当逐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就使他产生了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兴趣和信念。

上世纪50年代初,姜彬从解放区来到上海,先是在新华书店编辑部工作,后是在华东人民出版社工作,工作虽然一直很忙,他却总是忙中偷闲地在工作中留心积累材料,放弃一切休息时间,坚持业余研究写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论歌谣的表现手法及其体例》。

1955年又出版了《中国古代歌谣散论》。

在华东人民出版社任副总编辑期间,工作虽忙,他却较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这为他从事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期间,文学和历史虽都是他涉及的方面,但重点用心的却仍是民间文学。

1958年我国经济上刮起了一股共产风,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里,人们的精神世界确实是振奋的,研究被这个时代气氛感召起来了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文化心态及其表现方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姜彬这时候正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这个工作,使他在与群众文艺结合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与实践。

他的《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一书就是这个环境下的理论探讨的产物。

从研究人民大众的文化心态说,这本书超出了民间文学本身的意义,它具有更为广阔的文化史意义。

书写出来了,他的身体也垮了,他因日夜辛勤写作,患了神经衰弱症,足足休息了半年时间。

他感慨地说,1958年这一年是他写作产量最多的一年。

除了这部20万字的专著外,他还不断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有散文,有关于新诗发展问题讨论的文章,还有关于哲学的小册子等等。

1960年春天,姜彬被调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任处长。

在繁忙的文艺宣传工作之余,他完成了一件事:即组织了几个人,用半年时间,通过作目录、索引,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运动,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弄清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

这个认识对今日进一步从事民间文艺学的事业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今天的事业是“五四”以来这一事业的历史发展。

那时候,民间文艺学家有个好的工作方法,就是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我们今天更应该重视这个理论研究的基础工作。

基于这个认识,为在调查研究方面取得经验,姜彬主持组织了由市作家协会、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三方面的6个人参加,用半年时间,在上海进行第一次民间文学的典型调查,即对上海郊区奉贤县进行典型调查。

这次典型调查,除了取得经验外,取得了三个直接成果:《白杨春山歌》《哭丧歌》和《奉贤民歌调查报告》。

姜彬对这个阶段的研究小结说,十七年研究特点是从当前工作出发,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研究与现实生活同步,是带工作指导性质的,真正学术有点突破的是70年代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姜彬被靠边长达八年之久,1972年因生病,从干校回城养病。

养病期间,他潜心于民间文学分支民间故事的主体研究,在资料图书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用两年时间写出了20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初探》一书。

1978年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期间,由于工作繁忙,虽对民间文学出版工作是重视的,但个人写作时间很少,因此,理论研究没有很大进展。

1979年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后,工作虽也忙,但研究的条件却大大改善了。

在那里,姜彬接触的资料多,时间也多,研究也相应多一些,并更加重视论文著作的学术性和学术质量了。

1978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民间文学的研究蓬勃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理论研究工作究竟应当怎样展开、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民间文艺学研究有没有理论体系、怎样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等等。

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次理事会上(1982年),姜彬对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心思想是中国的民间文艺学经过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历史条件决定,它走过一段路,现在应该怎样走、理论研究怎样进一步提高,还有研究的方法、对象都应当重新考虑。

民间文学的地位要靠研究水平的提高来提高。

30多年,我们的民间文学研究是存在一定体系的,至少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间文学研究的特色,和国际上许多学派比较,我们的研究有众多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我们比较偏重于文艺学角度的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是第一阶段,我们着眼在文艺学角度的研究,我们使民间文艺从其他学科分离出来,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的研究,不仅阐明文艺学上的问题,也涉及到民间文艺的一系列特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的研究涉及更多方面,向多角度多侧面的方面展开,除了文艺的角度外,也从民俗学、民族学和其他有关学科进行结合。

但作为研究对象的主体仍是民间文学,它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的一个附属部门。

谈到建立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姜彬说,马克思主义的民间文艺学体系应当是多元结构的,它不是唯一的一种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民间文艺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学派,比如说,它和文艺学结合起来(从文艺角度来研究民间文艺),成为文艺学派;和民俗学结合起来,成为民俗学派;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成为人类学派;它还可以和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结合起来,成为考古学派、心理学派、宗教学派等等。

还可以从文化史的角度来探索和阐释民间文学,把民间文学看作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这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一直是钟敬文先生倾心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这方面钟先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设性的构想。

这样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需要民间文学界齐心协力共同探讨与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姜彬理论研究的重点仍在民间文学上,特别是吴歌研究上。

有关吴歌研究、“古歌”“逃婚调”研究,以及关于方法论的文章,就是1985年结集出版的《论吴歌及其他》一书。

为不断提高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水平,必须开拓民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打开民间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这个思想在姜彬脑子里酝酿了好几年。

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共同倡议下,1981年成立了两省一市民间文学吴语协作区。

姜彬说,吴语协作区的成立,无论对上海或是对整个协作区来说,在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它不再是个别爱好者和热心民间文学事业的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它是一个有庞大组织作后盾的集体的事业;二,它不再是个别爱好者以个人兴趣为转移的活动,而是有领导、有计划的搜集和研究活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人对吴地的民间文学作过大规模的采集,也没有人把它作为有广泛前景的研究对象;而现在在两省一市的协作下,不但对吴地民间文学作了较大规模的集体搜索,而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多次召开规模相当大的学术讨论会,使这一地区的民间文学成为有众多的人参加的专门研究对象。

三,由于有上述的条件,使吴地民间文学开拓出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从来吴歌都是短小的,而现在发掘出了为数不少的具有独特风采的长篇吴歌,这个意义现在还没有为很多人所认识,如果说明清时期吴语地区的俗文学,曾经在文学上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时期,在历史上放过异彩,那么,以长篇吴歌、《白蛇传》、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三大民间传说和新故事为中心的民间文学,到一定时期,也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学者所注目的一个研究对象的。

四,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运动,它是在全国民间文学运动的推动之下发展起来的,它是全国民间文学的一个不能分离的部分,这使它有历史上民间文学工作者所不能有的吸取不尽的力量。

姜彬回顾吴语协作区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后说,吴语协作区民间文学研究,亦可分成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是对吴歌和三大传说开展学术研究。

事实证明,协作区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现在两省一市范围内,有了一支比较熟悉的合作的队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涌现了一批中青年研究工作者。

这在吴语地区来说虽是个突破,但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姜彬在和我交谈中,特别提到,在从事吴越文化与民间文学这一课题研究中,越来越感到文化与民间文艺学关系的密切。

1987年姜彬就提出吴越文化与民间文学――后来发展成为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这个新概念。

这个新概念的中心思想就是把吴地的民间文学看成是整个吴地文化的组成部分,把一个区域的民间文学看成是这个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把民间文学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改变过去那种就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的积习。

姜彬说,吴越文化的背景既广阔又久远。

近的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明清以来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对城乡经济和人民生活、意识形态的影响;远的从东晋以来,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到南宋小朝廷建都临安,全国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