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作业整理
闽台文化

文化传承(一)生活地域1、地理闽台都是濒海地区,即使内陆凶地,也是江河横贯,水流丰沛。
在中原农耕文化南入之后,与固有的海洋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闽台皆以稻田为主、兼及渔捞的南方水作文化的特征。
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带来的闽台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相似性。
从“山行水处”到“饭稻羹鱼”,2、气候热带自然气候和地质资源闽台两地同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带季风性气候,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气候宜人,自然生态条件十分相近。
台湾是一个美丽的海岛,福建是一个多山的沿海省份,在地形上的变化奇观使两地的海岸风光和山岳奇景一应俱全,断崖、峡谷、丘陵、盆地、平野、海滩等各种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二)生活习惯闽台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
举凡岁时节庆、婚丧习俗、生死礼仪、亲朋礼节等等,都源自原乡:俗神信仰中的拜祭仪式、迎神赛会,祈福避禳等等,也袭自故土。
这样在民俗生活中占据最大分量的礼器、祭器,及其相关仪式所必须的种种物件,都可以由原乡直接移入。
这些生存方式、风俗习惯没有改变,服务于这些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器物也不会改变。
(三)宗教信仰闽台神缘相合,台湾信众每年都到福建祖庙进香朝拜,如龙海白礁和海沧青礁慈济宫、云霄开漳圣王庙、安溪清水祖师庙、古田临水宫等,尤其是莆田湄洲岛妈祖庙,朝圣的台胞更是络绎不绝。
福建祖庙也先后组织妈祖、关帝祖庙金身到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进行巡游,受到台湾广大信众的热烈欢迎。
妈祖文化已成为福建对台旅游的龙头产品。
此外,福建还举办了13届关帝文化旅游节、2届陈靖姑文化旅游节,每年来福建宗教旅游的台胞日益增多,(四)婚丧嫁娶1、婚嫁(1)出嫁“无天地”有句俗语“会赊得猪羊,无赊得新娘”,就是指新娘出嫁这天,无论提出什么要求,男方都应该无条件地答应,及时兑现,不得拖延、翻悔,要不就会贻笑乡里,今后抬不起头来。
这就是“新娘出嫁无天无地”的真实写照。
新娘跨过门槛时,“送嫁姆”便口中念念有词:“天茫茫(看不见),地红红,日日拢青丛(都红火)。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一参考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一参考答案主观题共17题〔总分值100分〕一、名词解释〔共题,每题5分〕BD第1题(已答). 布袋戏【参考答案】布袋戏或称掌中戏。
福建掌中戏,产生在泉州一带,有三百年历史,19世纪中叶以后,漳、泉、潮掌艺名师辈出,随移民传入台湾,先有泉州调的,后有潮州调的。
都属南管系统善于文戏,多节义和爱情故事,台湾目前分南管、北管和潮调三种布袋戏。
CH第2题(未答). 出海大傩【参考答案】傩是古时驱除疫鬼的仪式,有天子傩和乡人傩之分。
乡人傩在民间举行。
在福建和台湾瘟疫比拟流行,对人民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为驱疫保平安,沿袭古傩的某些形式,称之为出海大傩。
在送瘟神疫鬼时,由20多人组成舟歌队,一人打鼓并领唱,其余人以号子伴唱,演唱者手持纸糊的船浆,边唱边作划船的样子。
演唱内容均为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故事,配合舞蹈队表演,寓意以英灵来威慑瘟神疫鬼。
DB第16题(已答). 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局部,及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FB第5题(已答). 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大坌坑文化完毕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及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年。
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闽台文化

一部中华文明史证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的根,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纽带。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
历史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
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
1、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诞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是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后传位于黄帝。
黄帝时期河洛地区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因而人口繁盛。
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
"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河洛地区文化更加发达。
从传说时期到三代期间,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黄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河洛文化流派,并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典——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
河洛文化由此逐渐成为强势文化,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东夷"、"西戎"、"苗蛮"等文化也都很快华夏化。
台湾特色文化500字介绍

台湾是一个充满特色文化的地方,以下是对台湾特色文化的简单介绍:
1. 饮食文化:台湾的饮食文化融合了中式、日式、西式等多种风味,形
成了独特的台湾菜系。
例如,卤肉饭、蚵仔煎、台湾牛肉面等都是台湾的特色美食。
2. 夜市文化:台湾的夜市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小吃、游戏
和商品琳琅满目。
士林夜市、饶河街观光夜市等都是台湾著名的夜市。
3. 传统建筑:台湾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中式建筑,如庙宇、古厝和城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
4. 民间艺术:台湾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布袋戏、歌仔戏、民间
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台湾的文化特色,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宗教信仰:台湾人民的宗教信仰多元,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各种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丰富了台湾的文化生活。
6. 茶文化:台湾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种类繁多,如铁观音、龙井、
文山包种等。
喝茶已成为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总之,台湾的特色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台湾独特的魅力。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第1 大题名词解释0分1 . (10分) 客家民歌参考答案或提示: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
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
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
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
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学员答案==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
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
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
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
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可得分数:确定2 . (10分) 泉州孔子庙参考答案或提示: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哈密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1925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南中国式孔庙”。
==学员答案==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
可得分数:确定第2 大题论述题0分1 . (80分) 1.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
(结合本地或家乡方言占10分)参考答案或提示:(1)称谓:由于传统封建礼制,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在闽台方言中也同样也保留了一套能区分血亲远近、辈份高低、年龄大小的严密系统。
称呼亲属时,闽台方言称呼词的使用均以辈份高低为基本准则。
但当遇到辈份与年龄不相应时,只以辈份称呼而不从年龄。
因此,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遇到比其辈份高的年轻男女,面称其为“叔公”(祖父的弟弟)或“姑婆”(祖父的妹妹)之类的现象则司空见惯。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闽台文化作业答案闽台区域文化第一章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
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
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6.凤鼻头文化 p4-57.文化 p23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9.闽台文化 p2410.闽台文化内容 p24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p14.风俗15.打尾牙 p8416.春节 p8417.除夕 p8518.元宵节 p8719.出灯 p8720.元宵丸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
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
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6.凤鼻头文化 p4-57.文化 p23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9.闽台文化 p2410.闽台文化内容 p24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p14.风俗15.打尾牙 p8416.春节 p8417.除夕 p8518.元宵节 p8719.出灯 p8720.元宵丸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区域文化提纲一、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 万至2 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5、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
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
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6、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
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7、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8、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9、地方传说----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10、南音----福建南音,亦称“弦管”。
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
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
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
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
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
既指乐曲,也指戏曲。
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
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11、“车鼓舞”----“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
两人互相逗趣,一边敲出响声,也叫“车鼓弄”或“弄车鼓”。
“弄”,即“表演戏弄”的意思。
“车倒”有“翻倒”的意思,“车鼓”有“翻倒鼓”之意。
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
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表演。
12、台湾林本源邸宅------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 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13、府县儒学----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14、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15、无效婚姻-----即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结合。
16、区际司法协助-----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答: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 米至100 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答: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
2、闽台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
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重情意、讲义气。
4、闽台人在认知、思维、情感、行为方面有共同之处。
如在认知、行为上具有矛盾性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不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务实的同时,往往又听命于神灵,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
3、简述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海峡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同根同源。
许多台湾的妈祖信众冲破重重障碍,辗转到福建莆田祖祠和祖庙来朝拜。
今天,台湾妈祖信众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
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4.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 或tabu 的译音)。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
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
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
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
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
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
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5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
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
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6、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7、简述台湾当代佛教的特点。
(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台湾当代佛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信众多,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台湾佛教在近一、二十年发展较快,突出表现就是信仰佛教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
佛教在台湾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台湾虽有种宗教,但就信众而言,佛教无疑处于首位。
第二、新建寺院多,且具有实用性,第三、都市道场星罗棋布,为城市信众开了方便之门,第四、重视佛教人才培养,弘法手段现代化,第五、与时俱进,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