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方言分布
湖南溆浦汉语方言的音韵特征

一
( 中 一) 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 特征 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根据声调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
十 。
、
‘
。
( 中 三) 古端组和泥组的特征 合口 二等字, 一、 即止摄合口二等支微韵字、 蟹摄合口二等皆韵 中 古端组的读音在溆浦汉字、 宕韵合口 一等唐韵字、 假摄合口 二等麻 臻摄合口 一等魂韵字, 火 x x4 I ” u 毫 如: o 灰 u4 l 回x3 3 i华 i a i 中 古相同, 读为[、‘ d, 低d4 d t t 、] 如: i都 梯f f 题d 。 韵字、 4 胎 i ” 泥 的泥 组中 母读音演变为 和l , 洪音读为l 奴 耐 l 闹 , 如: a x 3②读为 , 5 3 a5 u; 它们是晓组开口 四等部分字, 三、 即流摄开口 三 脑】 细音读为 如: a 5 匿 。来 Q 。 , 鸟啊 u尼 3 母读音无变 四 等尤韵字、 山效二摄开口 二三四 等字、 江摄开口 宕摄开口 字、 二 三等字, 休 如: 孝 轩 e“ 西 霞 y 乡 县 。③读 e ; 化, 仍读l 类l 牢l3 , 如: a u。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地描述 了淑浦汉语 方言的声、韵 、调 ,然后对 中古的声母、韵母 、声调在该县 汉语方言 中的今读情 况进行逆 一分析 ,最后
总结其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主要特征 。
关键 词 :敏 浦 ; 方 言 ;音 韵 ;合 流
中图分类号 :H7 . 123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 7 — 352o )l 08 — 4 1 1 56(o6o 一 09 0 6
一
一
、
( 中 六) 古见组的 特征 见 组中 溪、 见、 群三母溆浦方言今读分为两类: 一类是见组 是 古平声浊声母字今仍然读浊声母, 且保留比 较完整, 旁 b 如: a 日条d ” iu强蚓 。 ” a 除 ” 二 Ql 锄 狂 日 ; 是古仄声的浊 ” 声 二等字和止、 宕、 摄的 I 蟹、 通四 合V E等字今读音为[ l , kc x g] ‘ 母清化, 变为 演 相应发音部位的清 声母④ 如: 读 直 , 把 如: o怪 k 2 l4 Ji葵 g ” 割k ” u3 c4 【幻 I 。另一类是见组三四等 a科 . 快 l o I I 1 i 大 部分, 江效梗假四 摄开口二等字和曾流臻三摄开口的一等字 杂t 3 s A 助曲u绳s 具 。 5 。 读音为[ o 口 , 交  ̄ u 、 硒 ” 庆 船n 、 嘞 茄 船t , ]如: i" 九 u 、 ‘2 其 o i3 、 ( 中 二) 古非组的读音特征 中 古非组在溆浦汉语方言中读音为f v 和 , 奉三声母读 非敷 为f 风 , 富f 芳 俘 。 如: u " 逢细” 等。微母读音 房 ( 中 七) 古晓 组的 特征 在 溆浦汉语方言中晓 组有四种读音: ①读为x它们是晓组 , 为 v如: V 。 , 亡 O 文 问 v 。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
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
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
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
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
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
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
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
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
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怀化方言分布

怀化方言分布怀化,多声部的语音交响曲说起方言的混乱,恐怕无地区能和湖南打比,而湖南语音最为混杂的地区,则一定是湘西南,处于几大方言的偏远交界处,又兼之受到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影响,岛状、半岛状、链状、带状等极其罕见的方言分布区,在湘西南屡见不鲜,极具研究价值,尤其是怀化,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火车“拖”来的城市,它的方言,完全就等同于这个城市的发展史。
先民逐水而居,迁徙也一般溯江而上,繁忙的水道带来了各地的商旅,沿着水道强势方言会形成比较纵深的侵蚀,而人烟稀少的绵延山脉,则像长城一样,阻隔了语音的交流。
湘西山多水多,也复杂了西南官话与湘语区的互相侵蚀,呈现出了极其不规则的锯齿状,例如,从北往南,依次是西南官话常鹤片区(常德一带)、成渝片区(龙山、永顺、大庸一带)、湘语吉淑片区(吉首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凤凰一带)湘语辰溆片(辰溪、泸溪、溆浦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新晃、芷江、怀化,洪江、安江一带)、西南官话岑江片区(靖县、通道一带),其中又分布有三个比较大的方言岛,分别为湘西土话区(又叫乡话,无法归类,但带有大量汉语词汇,通行于沅陵、辰溪、泸溪、溆浦交界地带)、麻阳话区(无法归类,受赣语影响较大,带有西南官话和苗语词汇以及少量湘语词汇)、会同话区(发音短促、粗直,无法归类,大致算湘语的一种,但更古老,保留有大量上古汉语语音语调)。
怀化所在的黔北方言半岛被这几个方言孤岛所包围,向东突出深入到雪峰山,与另一片方言区——赣语洞绥片区(远离赣语大本营,也是个方言孤岛区,鼻音重,语调高,通行于洞口、绥宁、隆回等地)接壤,湘西南受赣语的影响是很大的,江西移民于湖南始于五代,到宋、元时期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潮流,到明代而大盛,及清初,向边远山区推进,盛势才渐衰,尤其是怀化,本地人90%的祖籍在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比起同一方言区的新晃、芷江、安江而言,语言的赣化色彩最为严重,显得比较“浑浊”。
“赣语为骨,官话为肉”,怀化话的语音语调虽然已被西南官话裹得很紧,但底层常用词汇却是属于江西的,例如“的”发音成“给”,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已基本上排除了与同一语区的成都人贵阳人等通话的可能,倒是能和属于赣语系的洞口话做基本的交流,例如“昨夜”,洞口话为“蚕呀噶”,怀化话为“策牙噶”。
溆浦龙潭方言音系

溆浦龙潭方言音系本文描写湖南溆浦龙潭方言音系,主要包括龙潭方言的声韵调及其特点。
标签:龙潭方言声韵调语音特点一、概况湖南溆浦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东北部,雪峰山北麓、沅水中游,南与洞口、洪江交界,北和沅陵、安化相连,东同新化、隆回接壤,西跟辰溪、怀化毗邻,是湘西的门户。
境域北纬27°17’至28°19’,东经110°15’至111°01’。
面积3438平方公里。
下辖14个镇、29个乡,居住有瑶、苗、土家、侗、回等14个少数民族,人口85万人。
溆浦县境内的汉语方言总体特征属于湘方言(鲍厚星,陈晖,2005),其内部大体又可分为县城片、低庄片、龙潭片、两丫坪片、桥江片、江口片、善溪片、大渭溪片八个方言片(《溆浦方言研究》贺凯林.1999)。
龙潭片方言以龙潭镇为代表。
龙潭镇地处湖南省溆浦县南端,雪峰山北麓,与溆浦、中方、洪江、洞口、隆回交界,方圆51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共31098人。
因为龙潭曾经是江西移民的集中居住地,境内的居民多为江西移民的后代,且由于龙潭四周高山环绕,交通长期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所以龙潭方言虽然受湘语与西南官话的渗透与影响很深,但基本上属于赣语。
本音系所记为龙潭镇口音,主要发音合作人是谌鸿提先生,高小文化,调查时为68岁,世居龙潭。
二、溆浦龙潭方言的声韵调1.声母溆浦龙潭方言共有23个声母,其中辅音声母22个,零声母1个。
双唇音:p波布贝笔p‘坡婆浮匹m门买帽忙唇齿音:f反妇分呼v无五武物舌间中音:t多带队刀t‘太天同蛋边音:l连难怒绕舌间前音:ts糟祖增节ts‘仓曹醋枪s散苏僧线舌间后音:t?鬤?誰中正张战t?鬤‘超唱直虫?鬤扇声手生舌面音:?掎经结叫姜?掎‘杰丘旗强?荠年严日牛?誰税虚书响舌根音:k贵过高监k‘跪开葵夸?捱岸案硬袄x化话海坏零声母:?尴围元微约声母说明:①舌尖后音[t□][t□‘][□]舌位偏前。
湖南话考究—湖南方言分类及构成

湖南话考究—湖南方言分类及构成湖南话考究—湖南方言分类及构成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
在湖南地区,湘方言使用的人口约3085万,占全国人口的3.2%。
根据其内部差异,湘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片:1、长益片: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宁乡、望城、湘阴、汨罗、益阳、沅江、桃江、南县,以及岳阳、安乡、安化、浏阳、平江等市县的部分地区,衡阳、衡东、衡南、衡山也可划入此片。
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般读成不送气清音2、娄邵片:包括娄底、双峰、湘乡、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新宁、城步、祁阳、祁东,以及安化、隆回、绥宁、洞口等县的部分地区。
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较完整的浊音系统。
3、辰溪片:包括辰溪、泸溪、溆浦三县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们湖南不是每个地方都说湘语。
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西南官话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北和湘南。
根据内部差异,大致可以将西南官话分为四片:1、常澧片:包括常德、汉寿、桃源、津市、临澧、澧县、石门、慈利、华容、以及安乡的大部分地区2、吉永片:包括吉首、古丈、保靖、花垣、永顺、张家界、桑植、龙山、凤凰,以及沅陵大部分地区。
3、怀靖片:包括怀化、芷江、新晃、靖州、通道、洪市、洪区、会同、麻阳等地4、湘南片:包括永州、东安、双牌、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永、江华、嘉禾、桂阳、临武、宜章、郴州、郴县。
该片属双语区,共同交际语为西南官话,同时各地的土话并存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湘东南的汝城、桂东,以及攸县、茶陵、平江等县的部分地区。
谈谈怀化话与安江话

谈谈怀化话与安江话怀化, 安江有人说到洪江话影响安江话、怀化话,就这一问题,我来讲一堂课。
安江的方言细分有两种:第一种分布于安江大安桥以南的城区,加上龙田乡的西半部、硖洲乡的秀洲、原建、秀建、八门、下坪、古奇等村,加上大崇乡,加上铁山乡,加上雪峰镇的深渡江、芦木溪、柱竹、永红,其特点是阴上读作普通话的去声;第二种分布于安江大安桥以北,包括以前的地区行署所在地大沙坪,还包括硖洲乡的红村、溪边村的北部、仁建村、新庄村、太和村,茅渡乡、岔头乡、龙田乡的东半部、雪峰镇的公坪、母溪、兰溪冲、金塘、大坪、上新街、青山洞、龙家田、两溪口、先锋溪、桐溪、车黎溪,以及群峰乡的南半部。
其特点是上声读作上声。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使用安江第二种方言这种说法,把这种细分的方言称为安江第二种方言。
安江第二种方言与洪江话的区别是:洪江话的上声太嗲。
原来黔阳地区行署位于“安江第二种方言”区内,“安江第二种方言”就是原来黔阳行署的机关用语。
后来行署搬迁到了怀化,这种方言也带到了怀化,仍然是怀化的机关用语。
此方言还被机关之外的许多人使用。
众多怀化人所使用的安江“第二种方言”,声调与安江“第二种方言”的声调完全相同,其上声不是洪江话的上声。
刚才所说的安江第一种方言,随着安江人迁往怀化,也在怀化生根。
人们把安江两种细分的方言统称为安江话。
以上所说的安江两种方言,就成了怀化的主要方言。
安江这两种细分的方言,人数众多,一直在安江一带是强势方言,而且所发生的变化是受推广普通话的影响。
安江细分的两种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根深蒂固,其声母、韵母、声调不受洪江话所影响,词汇是受普通话影响的,而不是受洪江话影响的。
同理,在怀化城区的安江话也不是受洪江话影响的。
湖南话

湖南话湖南话,泛指湖南省的方言,由新湘语、老湘语、西南官话、赣语组成,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自成风格。
“湖南话”经常用于形容此地区方言在整体上的特点。
特点一、五里不同音,地区差异非常大。
二、湖南话在语言表达上感情丰富,在副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上比较夸张,追求幽默,突出自我,说话喜欢带“啵”“撒”等后缀音。
湖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不知不觉中地把副词和形容词夸张话,并且习惯性地带后缀音,这也是湖南人说普通话时的特点。
三、湖南人热衷交谈,玩笑话比较多,反语频率高,但大多不带恶意,形成了一种颇具湖南特色的“策”文化。
在湖南话中,具有地方色彩的俚语颇多,幽默性强,民间语言色彩浓厚。
湖南话沟通原则1、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地区,北至常德、南至郴州市区,基本可以实现相互沟通,且与现代普通话较为接近。
2、新湘语地区,北至益阳、南至湘潭,也基本可实现沟通,另外,新湘语深受西南官话影响,相比老湘语和赣语,更接近于现代普通话。
3、老湘语地区方言特别难懂,古语特点明显,五里不同音,特别是娄邵片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差距十分大。
4、赣语和客家话、土话地区同样五里不同音,古语特点明显。
北至岳阳临湘、南至郴州资兴,虽是同语系地区,但基本无法沟通。
5、凡是山区,必然五里不同音;平原或者湖区,方言基本一致。
湘北方言: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
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张家界话、湘西话等。
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相似。
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
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

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湘语辰溆片地区位于湖南的西部,沅水中游,包括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隶属怀化市的辰溪县和溆浦县。
这三县处于西南官话、湘语和赣语的过渡地带,各方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语言的混合色彩比较明显,一县之内的各个乡镇方言往往存在较大的分歧。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三县方言的归属问题看法不一。
本文选择湘语辰溆片24个方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力求展现湘语辰溆片语音的整体面貌,揭示其共同的语音特征和内部差异。
对一些重要的语言现象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观照,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探寻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方向,并在理论上作力所能及的探索。
通过湘语辰溆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捕捉湘语与官话、赣语接触后发生的种种语音变化,分析、梳理方言之间接触和融合情况的具体表现形式,探寻方言接触、融合的方式与规律。
通过辰溆片语音特点的整理和归纳,找出该片独立成片的语言依据,确定湘语辰溆片的地域范围。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湘语辰溆片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语言概况,对20世纪以来湘语辰溆片方言研究状况做了简要述评;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价值以及方言代表点和发音合作人的情况。
第二章描写了湘语辰溆片24个方言点的音系。
第三章介绍了中古声韵调在湘语辰溆片的今读情况。
第四章考察了湘语辰溆片声母、韵母、声调的历史演变。
重要的语音演变有: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精庄组声母对韵母的影响;果假摄韵母主要元音的高化;“支微入鱼”与“鱼入支微”现象;蟹咸山摄一二等韵的分混;流摄字与通摄舒声字韵母的混同,异调变韵的类型及原因。
主要的观点有:庄组声母可以引起介音[u]的脱落。
精组声母可以引起介音[u]的滋生。
武溪、潭溪话知三章组声母读[t(?)]组音是回头演变。
果摄韵母主要元音的高化并不一定需要假摄字的推力。
湘语辰溆片止摄合口三等韵曾与遇摄合口三等韵合流读[~*yi]。
流摄字与通摄舒声字韵母合流的原因是两者只有韵尾的区别,而这两个韵尾发音部位非常接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方言分布
怀化,多声部的语音交响曲
说起方言的混乱,恐怕无地区能和湖南打比,而湖南语音最为混杂的地区,则一定是湘西南,处于几大方言的偏远交界处,又兼之受到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影响,岛状、半岛状、链状、带状等极其罕见的方言分布区,在湘西南屡见不鲜,极具研究价值,尤其是怀化,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火车“拖”来的城市,它的方言,完全就等同于这个城市的发展史。
先民逐水而居,迁徙也一般溯江而上,繁忙的水道带来了各地的商旅,沿着水道强势方言会形成比较纵深的侵蚀,而人烟稀少的绵延山脉,则像长城一样,阻隔了语音的交流。
湘西山多水多,也复杂了西南官话与湘语区的互相侵蚀,呈现出了极其不规则的锯齿状,例如,从北往南,依次是西南官话常鹤片区(常德一带)、成渝片区(龙山、永顺、大庸一带)、湘语吉淑片区(吉首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凤凰一带)湘语辰溆片(辰溪、泸溪、溆浦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新晃、芷江、怀化,洪江、安江一带)、西南官话岑江片区(靖县、通道一带),其中又分布有三个比较大的方言岛,分别为湘西土话区(又叫乡话,无法归类,但带有大量汉语词汇,通行于沅陵、辰溪、泸溪、溆浦交界地带)、麻阳话区(无法归类,受赣语影响较大,带有西南官话和苗语词汇以及少量湘语词汇)、会同话区(发音短促、粗直,无法归类,大致算湘语的一种,但更古老,保留有大量上古汉语语音语调)。
怀化所在的黔北方言半岛被这几个方言孤岛所包围,向东突出深入到雪峰山,与另一片方言区——赣语洞绥片区(远离赣语大本营,也是个方言孤岛区,鼻音重,语调高,通行于洞口、绥宁、隆回等地)接壤,湘西南受赣语的影响是很大的,江西移民于湖南始于五代,到宋、元时期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潮流,到明代而大盛,及清初,向边远山区推进,盛势才渐衰,尤其是怀化,本地人90%的祖籍在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比起同一方言区的新晃、芷江、安江而言,语言的赣化色彩最为严重,显得比较“浑浊”。
“赣语为骨,官话为肉”,怀化话的语音语调虽然已被西南官话裹得很紧,但底层常用词汇却是属于江西的,例如“的”发音成“给”,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已基本上排除了与同一语区的成都人贵阳人等通话的可能,倒是能和属于赣语系的洞口话做基本的交流,例如“昨夜”,洞口话为“蚕呀噶”,怀化话为“策牙噶”。
都是去声丰富(有阴去,阳去),都有大量的阴平(普通话的一声)发音成去声(普通话的四声)。
然而!怀化话却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体方言。
城区人口虽然只有47万,但是使用的方言种类却相当繁多,并且都有较强的生命力,没有一种所谓主体方言,出现这种多方言、多口音并用的情况,是因为这个城市极其年轻,又恰好处于各方言区的交界处,无强势方言,同时又由于移民来源地多样的结果。
1972年和1978年,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相继通车,在榆树湾镇北交汇,这座百来户人口的小镇凭借着交通的优势迅速成为了湘西一带的货品与人员的集散地。
1975年,黔阳地区驻地由黔阳县安江镇迁往怀化县榆树湾镇,榆树湾镇改名为怀化镇,1979年,怀化镇与盈口公社脱离怀化县,成立怀化市,1981年,黔阳地区改名为怀化地区;1983年,怀化县被撤销并入怀化市。
到1997年,成立怀化地级市,这座城市的年龄到现在也只有屈屈三十来年。
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引发了大批的移民潮。
为了铁路大动脉的修筑与运营,大批铁路职工从长沙、衡阳等地迁居于此。
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大批低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厂矿人员从黔阳安江移民怀化。
90年代的经济发展又引来了大批来自邵东的生意人。
最终形成了如今怀化城内丰富多彩的多方言并用形态。
怀化话,占城区总人口的40%多。
主要分布于城西、城中心,郊区,以及原榆树湾镇的
老街区一带,使用人群主要包括原来镇上的老住民后代以及周边进城民工。
怀化话为原怀化县(现怀化市鹤城区和中方县)北边话,在地方上不属于优势方言,但怀化话在当地植根很深,且可以得到周边郊区的有效补充,不可能被移民的方言所取代。
安江话,占城区总人口的30%多。
比较接近于武汉话,安江和洪江所在的原黔阳县曾是湘西最重要的物质集散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很多,“普通话”化程度很高,与其他官话使用者不存在交流障碍。
主要分布于太平桥以东,原地委机关(今市委市政府)及附属单位一带的东北城区。
使用人群主要包括70年代从安江迁至怀化的地委机关工作人员及家属。
人数虽略少于怀化话,但作为怀化市的机关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有强势地位,又因为周边的芷江、新晃口音与其极易沟通,也容易得到来自怀化周边移民的接受,在城区内比怀化话更具有生命力。
铁路普通话,占城区总人口15%左右。
是一种杂糅了多种口音特色的“洋泾浜”在南方流行的普通话,与长沙、衡阳和广州的铁路系统内部通用的普通话有很大一致性(长沙衡阳等城市的铁普未流行开来,第一是因为有强势方言,第二是因为使用人数很少)。
铁路系统长期独立于地方,内部职工来源复杂,为了便于交流,大家逐渐放弃了原来的南腔北调,开始改用一种杂糅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并最终实现了一种独毫无规律可循的方言。
在本城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湘黔铁路以北,焦柳铁路以西的城北,以及铁路南站周边的城市中南部。
使用人群主要为铁路系统的职工及家属。
区域集中,内部一致很高,即使是今天,铁路家属区内的居民对“怀铁”的身份认同仍然大于对“怀化”的身份认同,新近从本地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的人员,在家庭生活之外也改操铁路普通话了。
铁路普通话也不会被淘汰。
邵东话,占城区总人口的5%左右。
属湘语,受湘语娄邵片(属古湘语)和湘语长益片衡阳话(属新湘语)影响而成,散布于城内,集中于小商品市场及周边区域,在河西分布稍微多一点,使用人群主要为来自邵东的商人及子女。
邵东人素有“湖南的犹太人”之称,好游走于各方从事小本经营的商业交易,由于其来源背景与生活经历与怀化当地人大相径庭,又主要从事商业,喜欢抱团,时至今日,邵东话也没有被怀化当地的方言同化。
其他使用人口很少的方言还有在城东纱厂内部通用的长沙话,在芷江路和麻阳路通用的芷江话和麻阳话等,仍被当地的老居民使用。
在市内的每个学校,也没有统一的方言。
一中普通话与怀化话势均力敌,二中怀化话,三中普通话, 四中以普通话为主,怀化话为辅,五中怀化话,铁路普通话,铁路系统学校为铁路普通话,民办学校,邵阳话和怀化话。
从学校中年轻人的口音中可以看出,未来的语言趋势仍然会是各种方言继续割据,很多自小就在当地长大的只会说普通话,这种情况也非常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父母使用安江洪江话的,子女大都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甚至两个来自安江家庭的同学都会在校用普通话,而讲怀化话的年轻人中,有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并不喜欢他们“粗声粗气”的母语,普通话词汇在年轻人中的口语里呈现出了极其缓慢的增长。
随着怀化进一步扩大,远多于周边农转非的外地移民会更多,普通话会取得进一步的优势,何况,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也很难在语言上同化地位高的阶层。
那么可以这样判断:在比较遥远的将来,怀化的各种方言会逐渐向安江音调,普通话词汇靠拢并趋向单一。
湘西靖州方言(属西南官)-不少湘语词汇?
靖州境内有三种语言:汉语、苗语、侗语。
汉语是县内唯一通行的交际语言。
靖州汉语方言即靖州话不仅是县内汉族人民的共同语,而且是县内各少数民族对外交际的通用语。
靖州话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靖州话内部差异主要体现于语音上,而词汇、语法基本一致。
据其内部差异,靖州话可分为四片:
城厢片——包括渠阳镇、飞山、江东的大部分、坳上、艮山口、横江桥。
该片话为靖州话代表语。
其特点是:音调平稳、起伏小。
该片有90000余人。
北片话——包括甘棠、太阳坪、文溪。
该片有40000余人。
东片话——寨牙。
该乡与绥宁县接壤,语音受侗语影响较大。
该片有7000余人。
西片话——包括三锹、藕团、大堡子、铺口、新厂、平茶。
因与贵州相邻,语音中又多带苗、侗语音,人们称之为“酸话”。
该片有70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