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

合集下载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以及基因在染色体的实例后,是对上述两个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补充和深化。

同时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伴X隐性遗传规律及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病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介绍伴性遗传的现象,使学生能从现象入手,运用遗传基本定律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优生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法分析】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家族中遗传病出现的原因和指导优生优育。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观察、讨论、比较、分析、综合等【教学过程设计】1、人类红绿色盲谁发现的?2、讨论:道尔顿的母亲正常,那么道尔顿的患病基因,由谁传给他?3、展示人类红绿色盲调查结果:女性患者为0.5%左右、男性患者7%左右。

【课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遗传图谱,投影表格、婚配方式、遗传过程及巩固练习等,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增大了教学容量,为教师书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时间,更有利于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

2.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2.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1.前端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二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经过对必修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事物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于知识框架建立和重难点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在探索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孟德尔遗传定律、减数分裂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人的性别决定及遗传方式不够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

本节课为理论性知识,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2019年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包括伴性遗传的概念,伴X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是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2.教学目标(1)阐明伴性遗传的概念;概括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基于对伴性遗传的认识,运用演绎推理,对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与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对常见的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伴性遗传病,能够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

(3)运用伴性遗传规律,提出相关的优生建议。

3.教学重难点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难点:运用伴性遗传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4.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5.教学过程时间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2min[创设情境]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探讨”部分红绿色盲检查图,描述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

以及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钙摄入不足导致的,患者表现为O型腿。

让学生思考“问题探讨”中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上总是表现和性别相关联?2.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与性别相关联的表现又不同呢?引出伴性遗传概念[小组汇报]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

1.可能控制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可能是基因显隐性不同形成伴性遗传的概念,注意概念中的两个要点:与性别相关联和在性染色体上,这二者缺一不可。

2.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高一生物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2)

2.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高一生物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2)
b.视频:提供相关的伴性遗传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直观地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和遗传方式。
c.在线工具:使用在线工具,如基因编辑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基因编辑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伴性遗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伴性遗传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互相交流和启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问,教师可以提供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如探讨伴性遗传在医学、农业、遗传咨询等方面的应用。
-意义:揭示遗传规律、指导遗传育种、诊断遗传疾病。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关于伴性遗传的研究论文、科普文章、书籍等。
-视频资源:关于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科普视频等。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入了解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或案例分析,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伴性遗传的短文或报告,总结学习心得和收获,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参与伴性遗传的在线课程或讲座,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伴性遗传的案例分析,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
-安排学生观看伴性遗传的实验视频和教程,更直观地了解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推荐学生阅读伴性遗传的科普文章和书籍,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1.生命观念——分析归纳出各种伴性遗传方式的特点,并与相应常染色体遗传特点相比较,深刻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水平二2.科学思维——能根据遗传图谱,掌握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的一般步骤,并能熟练判断出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水平二3.社会责任——运用伴性遗传的遗传学原理,指导优生工作或为农牧业生产服务。

水平二———————————————自主梳理———————————————1.伴性遗传的概念通常是,不一定每种情况都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和雄性的表型种类或比例不相同(1)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都决定性别(2)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异型的,用XY表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同型的,用XX表示。

(3)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所以许多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3.人类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情况(正常基因和色盲基因分别用B、b表示)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3)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的遗传特点:①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女性中同时含有两个X b才是患病个体,含一个致病基因只是携带者,表现正常。

而男性中只要有一个X b就是患病个体。

②男性红绿色盲基因(X b Y)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③往往会出现隔代遗传现象。

即双亲均不患病,却生有患病的孩子。

④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有病。

女性患者(X b X b)的X b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其父亲的基因型一定为X b Y,其儿子的基因型也一定为X b Y。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伴性遗传》适用对象: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并解释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表现;3.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的特点;4.伴性遗传的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科书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理论讲解: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6.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手段:1.讲义:为学生提供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4.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

评估方式:1.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和发言情况;2.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或考试,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其对伴性遗传的掌握情况;4.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第3节《伴性遗传》教课方案讲课人:郑优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伴性遗传的特色。

2.运用资料剖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伴性遗传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资料剖析的方法,掌握伴性遗传的特色,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熟习解答遗传问题的技巧。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经过学习伴性遗传的传达规律培育学生辩证唯心主义思想。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特色。

(3)伴性遗传的特色。

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课时1课时教课内容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生活动教课企图教师组织和指引让我们来一同看一下课本33页左上角的图,你们能够看出图中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惹起注意嗯,看不清的同学很可能是红绿色盲,红绿色让学生阅引入新课盲是一种常有的人类遗传病,在我国,男性发病率读思虑,约为7%,女性约为%,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严重误差,相互讨这说了然什么(课本P33,问题议论)论,回答指引学生阅读思虑回答问题(本问题拥有开放性,在学习新课以前,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控制两种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这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老是和性别相联系。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也不同样,红绿色盲表现为男多女少,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多男少。

一、伴什么是伴性遗传学生看书学会观点性遗传(控制一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回答老是和性别有关系,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问:我们想想红绿色盲的遗传过程中表现出阅读道什么特色呢1、X染尔顿发现(指引学生阅读故事并达成“资料剖析”。

)色体隐性遗传问: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取色盲症的激发学生了什么样的启迪故事。

兴趣,为察看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剖析红绿(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其他说明色盲遗传达成“资色盲症的有什么特色(男性。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5篇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5篇
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系谱甲-2基因型Aa,系谱乙-2基因型XBXb 系谱丙-8基因型Cc,系谱丁-9基因XDXd
④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BXb 系谱丙-6基因型cc.系谱丁-6基因XDX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当男性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和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儿 ,儿子 。试画出其基因图解。
学习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学习难点:1.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 遗传病,由显性基因 控制。
2.当基因型为 时,表现为女性患病;当基因型为 时,表现为男性患病。因此,女性患者一般 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A.II-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
B.II-3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C.II-4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
D.II-4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7.某种雌雄异株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 D.⑥⑦
2.某动物的卵巢中有10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可以形成的卵细胞和极体的个数分别是 ( )
A.10和10 B.10和40 C.40和120 D.10和30
3.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与其DNA分子数之比是 ( )
A.1:2 B.:4 C.1:8 D.2:1
四.我的疑问: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2 3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2 3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表格式)

伴性遗传教案性染色体?由此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道尔顿的母亲色觉是正常的,为什么道尔顿和他的弟弟却患有色盲?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25分钟)环节一: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1、屏幕展示教材“资料分析”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介绍家系图中相关数字和符号的含义,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提出问题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提出问题3: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课件展示答案。

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填写格思考后回答:1.人类红绿色盲婚配方式有6种,并尝试写出遗传图解。

2.男性只要 X染色体上有色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依据释疑、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IIIIIIII导学生填写表格:师课件展示答案性别女性男性基因型X D X D X D X d X d X d X D Y X d Y表型患病患病正常患病正常展示典型遗传图谱,思考讨论、尝试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写在导学案上:(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代代遗传(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环节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研究生物的伴性遗传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课本P37,了解伴性遗传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此外,还有哪些作用呢?今天,请同学们来当一回遗传专家,为这个家庭出现的问题提写男、女相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展示遗传图谱,师生共同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

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为后一情境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2、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
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逻辑推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进行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由学生先对系谱图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自己总结判断的方法,教师加以总结,并即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巩固和提升,并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在学习果蝇眼色遗传后在开展的新课,应该说学生学起来难度有所降低。

在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上,以探究性学习方法展开,通过学生对遗传图解的书写到系谱图的分析,最后自我总结各种遗传病的特点。

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上,由学生自学到教师的教学,再加以练习巩固。

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

而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点拨与讲解,教学效果良好。

2、本节课开始的学生提问还有待加强,课后要强调学生多看书,多质疑,这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整,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性,更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