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千古风流人物永不朽

合集下载

魏晋风骨 名士风流

魏晋风骨 名士风流

魏晋风骨名士风流志人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为流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世说新语》。

它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代表了当时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内容上展示名士风流,思想上彰显魏晋风骨。

笔法简约隽永,没有铺叙和过多描写,直呈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

如今我们一提到“名士”“风流”习惯性将其与“魏晋”联系起来,这与《世说新语》这本小说本身有着莫大的联系。

标签:《世说新语》;语言一、《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一)内容——名士风流彰风骨《世说新语》反映了土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他们标榜推崇儒家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为人处世以及生活的标准。

与此同时也崇尚老庄的自然玄理,无为禅说。

其中大多篇章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土族文人放荡的行为、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出当时魏晋时期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同时也对魏晋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斗争、社会风尚、人际关系与交往甚至是文学艺术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展现。

此书主要记言记事,但也有一些风景描写的山水小品。

1.孔门四科(1)《文学》谈禅《文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尾柄确几日:“至不?”客日:“至”。

乐因又举尾日:“若至者哪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乐辞约而旨远皆此类。

谈禅的名士,因谈禅理难通,就用动作来启发和暗示。

这则玄谈即是相喻于无言,彼此默契于心。

表现了佛教禅机的神秘色彩和玄谈言约旨远的特点。

(2)《言语》寄思《言语》篇中部分描写了国破家亡后,一些南下士族官吏的思想情绪。

较为典型的有如下篇: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白有三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篇反映了东晋高级士族官僚无法收复失地的软弱无能和没落情绪,于此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2.正褒反贬(1)《雅量》容人魏晋时期崇尚的风度即如王子猷类似的放荡任性行为,尤其知识分子更是追求兴之所至的意境,及平时生活态度的潇洒有致。

魏晋风骨11首

魏晋风骨11首

至广陵于马上作(三国魏)曹丕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湛湛长江水(魏晋)阮籍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拟古九首(其九)(晋)陶潜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登江中孤屿(南北朝)谢灵运在永嘉江心。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登黄鹄矶(南朝宋)鲍照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南朝齐)谢朓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慈姥矶(南朝梁)何逊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望江中月影(南朝梁)萧绎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

风来如可泛,流急不成圆。

晚出新亭(南朝陈)阴铿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奉和泛江诗(北朝周)庾信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

锦缆回沙碛,兰桡避荻洲。

湿花随水泛,空巢逐树流。

夜作巫山(隋)崔仲方荆门秋水急,巫峡断云轻。

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魏晋名士的风骨作文

魏晋名士的风骨作文

魏晋名士的风骨关于对魏晋文学的重视要从鲁迅先生说起,1928年,鲁迅先生在给他的一个朋友,陈浚先生的信中说:“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这个广州之谈大概指的就是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不管当时鲁迅先生究竟有何所指,但是他这篇对于魏晋文学的分析引发了现代学者们对魏晋文学的重视,这样的重视是必须的,这的确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朝代更替频繁。

从曹丕废汉自立到杨隋灭南朝陈,再加上东汉末年30年战乱的时间,大约有400年,除了西晋有短暂的统一之外,分裂割据是魏晋南北朝的基本格局,有本领者即称王称帝,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想要征服中原,确被逐渐汉化,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越是融合,思想文化就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也挡不住百家争鸣的光彩。

春秋,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都很像,都是战乱纷纷,能者称王。

不可否认,魏晋南北朝是个眼花缭乱的时代,就是这个时代,出现了一批文人,让这个时代更加璀璨。

就是短短的一个建安时期,就能出现七位文学大师,在后代也是非常少见的,不禁让人遐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文人。

提到魏晋名士,大多应该想到的都是竹林七贤吧。

竹林七贤这个称号的由来,开始于东晋,一个叫戴逵的画家和隐士,他有个《竹林七贤论》第一次把这七个人放在一起论述。

竹林七贤中,最著名的就是嵇康和阮籍。

先说阮籍,他是突破礼教的典范。

阮籍不顾礼法的事有很多。

他可以不顾众人的目光在一个封建礼法束缚的年代,去一个未嫁已死的女子家里为她哭丧,为她悲痛。

也可以在叔嫂不能过多接触的情况下,在嫂子回娘家时,为她饯行,送她上路。

被道学夫指点时。

也可以毫不在意的说上一句,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原因是,他崇尚老庄之学。

阮籍和嵇康的交好也能看出两个人蔑视礼法的放达,阮籍有一次正和朋友聊天,有人来告诉他说,他母亲死了,这个时候,正常人都会痛哭着回去处理后事,马不停蹄,他朋友当时听了,催他赶紧回去,他还不慌不忙说,这局下完了再说,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不孝,大不道,但是阮籍却这样,不是说夸他这种行为有多好,但是他却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在活着,棋下完后,他也是饮酒三斗放声大哭并吐血,所以说,不是不忠不孝的,母亲死了,他也悲伤也难过,不然也不会吐血,一个人不是悲到极致,怎会这样,当朋友来吊唁的时候,他醉卧在地,不理不睬,这个时候,嵇康来了,提着酒抱着琴,两个人该喝喝,该玩玩,就成至交好友了,这其实也能看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可能很多人都用于贬义,但这句话很有道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作者:王一凡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六国的混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世造就了大批才华卓绝而又风格迥异的文人名士,让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时代熠熠生辉!关键词:建安风骨竹林风度魏晋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7一、数魏晋风流提到魏晋文学,自然不能不提“魏晋风流”。

简单的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建安风骨”开启,而建安风骨自曹操滥觞。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围棋、音乐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

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操诗所蕴含的那种古直悲凉的大气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他登高而呼:“今天下大事舍我其谁?”“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总之,作为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凭借他那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彪炳史册。

从魏初到晋初,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自建安风骨跨入了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的代表则是阮籍和嵇康。

他们任情率性,越名教而任自然,“礼岂为我辈设哉”,这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广大士阶层的敬仰,一方面也注定了他们在那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嵇康便是为政治殉难的文人之一。

嵇康“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的不随和是显而易见的,一封义愤填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承魏晋风骨,成今人亮节作文

承魏晋风骨,成今人亮节作文

承魏晋风骨,成今人亮节作文史海沉浮,华夏文明绵延不绝。

两晋风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照亮后世心灵。

魏晋名士,气度轩昂,傲骨铮铮,他们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承载着民族的脊梁,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嵇康,竹林七贤之首,率性而为,洒脱不羁。

他拒绝司马氏的征辟,宁可击筑高歌,也不愿同流合污。

其逍遥自在的生命态度,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阮籍,放浪形骸,醉生梦死。

但他内怀忧愤,每每借酒浇愁,发为高吟。

其《咏怀》之作,字字泣血,道尽了乱世之中士大夫的无奈与悲愤。

陶渊明,辞官归隐,怡然自乐。

他耕读为乐,采菊东篱,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

他的诗文清新脱俗,不染纤尘,展现了魏晋名士的精神风貌。

谢安淝水之战中沉着应对,大破前秦,成为一代名将。

而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座右铭。

魏晋风骨,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气节操守,更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魏晋玄学思潮兴起,打破了汉儒的经学束缚,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竹林七贤的诗文,更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作,其清丽俊逸的文风,至今仍为人所推崇。

魏晋风骨,跨越千古,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着后人前行。

唐代诗人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宋代文人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明代清官海瑞的"海瑞罢官",无不体现了魏晋风骨的传承。

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魏晋风骨的精神内核,仍有其现实意义。

在浮躁功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承继这种浩然正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保持一颗淡泊明志的心,不为外物所动摇,不为名利所诱惑。

历史的画卷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展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魏晋风骨,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谱写更加壮丽的时代华章。

“魏晋风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

“魏晋风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

omm“魏晋风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王玉洁“风骨”作为《文心雕龙》里的审美理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是先进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在历代文学史上,对“风骨”的倡明总是产生于文坛索漠、媚俗之风日炽的背景下,“风骨”一直都是与荡涤柔靡的文风、复归英雄精神相联系。

它所强调的是精神的充实、和美和健康,在和谐的审美理想中突出时代的强音与文学的现实精神,是文人儒士们所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和健康挺拔的文学精神。

魏晋文学产生于作品思想贫乏、铺张过甚、文字堆砌的两汉文学之后,以其“风清骨峻”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主题觉醒与慷慨任性的个人风范可以肯定的说,文学主题觉醒的标志不在《古诗十九首》,而在创造了“建安风骨”的建安时期。

《古诗十九首》仅仅是震响了文学主题觉醒的先声,从侧面激发了文人对拯救社会和肯定生命的价值要求,而作为魏晋文学开端的建安文学中充满了主体觉醒意识,文学家们用他们的慷慨任性抒写着强烈的自主意识。

魏晋以前文学特别强调文学的“兴观群怨”,直到东汉末年频发的战乱才使这种影响有所减弱。

魏晋时期的多朝代更迭逐渐摧毁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神圣性和政治的权威性,这种动荡对应的即为文学作品中主题的觉醒。

在这个时代里,文人大多在纯粹的精神领域内通过文学表现其思想的深刻,以此来显示精神的力量与人的尊严,也可用来表现其极强的参政意识和进取精神。

其外在表现为从大处着墨,用粗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巨大广阔的生活画卷。

曹操是乱世枭雄,他的诗中充满了主宰打的沉浮的雄心壮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则表现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英雄气概;“陈思(曹植)以公子之毫,下笔琳琅”抒写着他积极参政的意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业之业,流金石之功。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魏晋风骨为何是风流之最?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魏晋风骨为何是风流之最?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魏晋风骨为何是风流之最?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

这是一个全国长期分裂、社会混乱、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

时局动荡不安,亦如春秋战国时礼乐崩坏。

然而,这个时期,同样也是花美男辈出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男人有着三大爱好:剃须、抹粉、穿女装。

先说剃须,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美男大多有着长胡子,最典型的就是号称“美髯公”的关二爷关羽。

再说抹粉,抹粉就是敷粉薰香,就相当于现在的化妆抹香水。

据说,魏文帝曹丕有一次熏香太浓,骑马的时候,马觉得曹丕实在是辣眼睛,照着他的膝盖就咬了一口。

最后说这穿女装。

穿女装是因为,那时的男子多有着阴柔的审美观,魏国丞相何晏每天下班以后,都喜欢穿上女人的衣服,追求娇柔和妩媚。

中国向来崇尚大一统的文化理念,当时的分裂局面似乎与之相悖,也不足而论。

然而,正是因为时局的动荡,各种矛盾交织复杂,人们的思想才变化万千。

在此基础上的文化、科技、艺术和哲理等诸方面的创造成就突出,足以使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割据、南北朝对峙这段黑暗的历史时期光芒四射。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魏晋时期的士族名士,在许多认知领域内提出崭新的见解。

灵性是那时人们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显得与众不同,卓然不群。

魏晋的风流名士,都以清谈玄学、讲究哲理为乐。

他们择友重视情操,作文注意文采,写诗崇尚意境,书法追求神韵,寄托精神于山水之间,融化抱负于文章之中。

由于动荡的时局、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让那些士族名士放弃了对政治仕途的希望,“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英雄已矣,小人当道,悲愤之声遍及魏晋大地。

当时最普遍的观点是:“礼岂为我辈所设也?”于是社会礼教约束被抛弃,儒家学说被搁置,就有了“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重美不重德”的既洒脱又无奈的悲鸣。

因此,整个魏晋王朝都弥漫着对快意人生的追求,及时享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从魏晋看文人风骨

从魏晋看文人风骨

从魏晋看文人风骨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流光溢彩的年代。

说到魏晋,人们往往就会想到魏晋风流,白衣名士,他们飘然高逸,放浪旷达,于是崇尚隐逸,曲水流觞,饮酒服药。

而世说新语作为当时的一本志人小说,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集中反映了魏晋的名士风度。

名士风度在当时主要表现为隐逸,清谈,饮酒和服药。

古代的文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往往就是腰金拖紫,一个个只有在仕途不如意的时候才会想到隐居山林,采菊东篱。

但魏晋却与之相反,魏晋风度都是崇尚隐逸的。

他们以游山玩水为雅,以当官在朝为俗。

如嵇康,他在河东叮叮当当地打铁;如谢安,他在东山摇头晃脑地吟诗。

或许是魏晋这个混乱的时代,为了明哲保身,士大夫只能隐居避世。

此外,老庄之学盛行,而老庄又主张超脱世俗,注重自然,这样一来,隐逸就成为了魏晋某种意义上的主流。

隐逸之中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就是清谈。

清谈是相对于俗世之谈而言的,他们不评时政,不谈民生,主要侧重于玄学,即所谓的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

谈玄是清谈的一种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骨——千古风流人物永不朽
魏晋是一个是一个特例独行的时代,是一个真性情的时代,是一个真正文人的时代。

魏晋犹如一颗明珠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闪光。

它或许没有唐朝耀眼明亮,但是它是历史长河中最独特的一颗,散发着奇特的动人心魄的光芒。

如果说,唐朝是天空中的天狼星,那么魏晋无疑就是紫微星,各具各的风采。

魏晋的格调既是玄远清淡又是慷慨激昂的。

魏晋和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旋律在舞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魏晋时清淡的,社会名士流行着玄谈之风,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魏晋是慷慨激昂的,嵇康在临死前当着三千太学生的面演奏了《广陵散》深深地折服了世人的心,嵇康的气度、胆识、优雅绝不会被历史所埋没。

即使过了两千年,嵇康还是被人所缅怀。

在当时的刑场上,嵇康顾日视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从此绝矣”随后慷慨赴死。

试问当今天下能有几人做到。

魏晋是一个人最真实个性最张扬的时代。

每位名士都是那样的真性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醉就醉。

每当想到魏晋,我就热血沸腾。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魏晋风骨,风流天下”。

魏晋首先是个文人的时代。

上官紫薇说“文坛浊酒,一半被李白喝进诗里,另一半让魏晋文人就着寒
食散干了,些许化作率性癫狂,余下的遁入愁肠”。

余秋雨先生曾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而对于魏晋的才子,他曾语:“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去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是的,魏晋的才子与中国历史上的才子有着迥然的不同,他们率性自然,任性而为,活的真实,活的绚烂!
这个时代太特立独行,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他们都用他们特立的姿态来面对世人,让中国的历史因为他的存在而绚丽多姿!
一个真正乱世里文人的风情,用一曲悲殇理清他们应有的率性癫狂,在拈花微蹙间沉香的浓韵遁入愁肠,演绎了千年前那场狂傲的潇洒,它就是魏晋——一个中国历史上让文人真正活出了样子的年代!一个离经叛道的年代!它太独特,独特到悲伤独酌也能与洒脱随心诗意的结合;它太放肆,放肆到生命抵不上真正的信仰;它也太真实,真实到可以听到人性的呐喊。

在那个旖旎迷乱的年代,我疯狂的爱上了它的独特,也爱上了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文人,它像罂粟花一样让我一旦接触它,就与它结下了一种难解的情结,融在了我骨子里,时而淡如水,时而掠起阵阵的心悸!
一篇《滕王阁序》让我知道了一个驾马效穷途而哭的人,他便是阮籍。

他是魏晋时代当之无愧的狂士,有人曾
经评论说他“痴到无望才是狂”在那样一个离乱纷纷的年代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除了寄予于杯酒消愁的情殇里,便是退隐山林,做一个放开红尘遁世仙游的逍遥之人,阮籍是向往着的,可是他又是无奈的,他是无奈的入了官场,无奈的做了
一个极不合格的官员。

阮籍的悲伤与无望,是当时魏晋文人的心情,“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弦琴。

”这样的伤怀之景,哪怕是让我们后代的人看到了,也深深的为这个才子而感伤。

在俗世间,一个“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

”携袂诗情、笑纳红尘的绝世才子如清谷蛩音般奏起了那个时代的绝响。

他就是嵇康,一个似“岩岩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的美男子,他不幸活在了那个视文人生命如草芥的年代,并因此而丢掉了他的生命,他又有幸生活在那样一个真正乱世的年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年代里,才能彰显出他追随生命本心那份执着的可贵。

“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就是他的人生主张,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生主张。

他是一个宁做绝世的奇人也不愿为一个就俗世鬼的人,哪怕为此而付出他的生命!在他三十九岁那年,一曲《广陵散》在为他人格魅力所折服的三千太学生面前优雅的奏出了他人生的绝韵,一个连死都可以死的这么优雅的男人,又怎么能够使人不爱,使
人不记住他。

自古文人都爱酒,可历史上没有人爱酒可以胜过他,哪怕是嗜酒如命的诗仙李太白,在这个老祖宗的面前可能也会逊色三分,他就是写下《酒德颂》被人称为“酒圣”的刘伶。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为酒是务,焉知其余?”在魏晋这个文人都爱酒的年代,刘伶他能够脱颖而出,或许就是由于这篇仅仅二百余字的《酒德颂》吧!他本想写下这些文字以供自娱,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却被后代爱酒人所奉为经典,更成了亘古的妙文,为中国的酒文化种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某一种文人的楷模,喝酒喝到了至高的境界,将世间的一切抛诸脑后,无为无我,他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为了爱酒而喝酒,就算是为了这分纯粹的喜欢,他也是当之无愧的“酒德”圣人!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可是乱世中的佳人,往往都是遗世而独立的!正如他们,把中国文人的气节发挥到了极致,在魏晋风骨的沉香余韵里,寸托着历史空寂的落寞。

历史男子留给我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