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两篇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能讲解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寓意。
2、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苗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的服饰,了解相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
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教学难点:图案形象的特点和对比色的使用。
教学准备:各种苗族服饰、录像、图片、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了解相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相关苗族服饰特点搜集苗族服装、服饰图案的实物或图片。
二、引入新课:三、新授课:1、提问:通过课前学习,谈谈你对苗族的了解。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实行补充。
2、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简单概括一下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3、引导学生展示交流相关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先民持续被迫迁徙,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4、引导学生欣赏“百鸟衣”“百鸟衣”的传说、用途、图案特征、色彩、欣赏价值。
5、苗族不但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了解相关“蝴蝶妈妈”的传说。
6、欣赏“牛首龙纹”的图案,了解相关“龙”的传说。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四、学生作业: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实行临摹。
能讲其寓意。
五、小结:组织交流。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课程。
本单元将着重介绍绣布及其制作过程,深入了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让学生们在欣赏美丽绣花作品的同时,培养细致认真地制作绣花作品的兴趣及技能。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绣布及其制作过程;2.能够了解古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3.能够欣赏美丽绣花作品并进行分析;4.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绣花作品制作;5.培养学生细致认真,注重细节的制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1.绣布及其制作过程;2.古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3.培养学生细致认真,注重细节的制作习惯。
四、教学内容1.介绍绣布及其制作过程;2.介绍古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3.展示美丽的绣花作品并进行分析;4.教学制作一种简单的绣花作品。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呈现一些美丽的绣花作品,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们进入课题。
2. 绣布及其制作过程教学内容及方法1.介绍绣布及其制作过程;2.让学生们分组观察真实的绣布及制作过程;3.引导学生们表演制作绣布的过程,并进一步了解绣布的制作方法。
学生活动及方法1.聆听教师介绍;2.分组观察并记录;3.合作表演绣布制作流程。
教学评价考察学生通过观察与合作表演,初步了解绣布及其制作过程的能力。
3. 古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教学内容及方法1.介绍古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展示古代服装上的绣花作品,让学生们欣赏并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及方法1.聆听教师介绍;2.欣赏并记录作品特点。
教学评价考察学生通过欣赏与分析,了解古代服装上绣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能力。
4. 美丽的绣花作品教学内容及方法1.展示美丽的绣花作品;2.让学生们欣赏、分析并交流对作品的认识与感受。
学生活动及方法1.聆听教师介绍;2.欣赏、分析并交流对作品的认识与感受。
教学评价考察学生通过欣赏与分析,发现细节、欣赏美学并培养审美能力的能力。
5. 绣花制作过程教学内容及方法1.介绍一种简单的绣花制作方法;2.分步演示制作过程,并让学生们进行学习。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美术下册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六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服装设计展开,引导学生了解服装的起源、发展以及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绣花技巧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服装的起源、发展及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绣花技巧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绣花技巧的掌握。
2. 服装设计的创新与实际操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示范视频、绣花工具、布料、针线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剪刀、布料、针线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精美的服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服装的起源、发展及设计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款式、面料、色彩、图案等方面,让学生对服装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技能训练教授绣花技巧,包括平针、十字针、链针等,并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绣花的乐趣。
4. 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绣花技巧,设计一款具有故事性的服装。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1. 服装的起源与发展2. 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3. 绣花技巧4. 服装设计实践作业设计1.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绣花技巧,设计一款具有故事性的服装。
2. 撰写一篇关于服装设计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绣花技巧。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出了富有故事性的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绣花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绣花技巧的掌握详细补充和说明:绣花技巧的掌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彝绣》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彝绣》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彝族绣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2.通过观察和学习彝绣的图形和颜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通过制作小样品和仿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首先,让学生先来欣赏一下彝族绣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彝绣的鲜艳和细腻。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彝族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学生了解彝绣打下基础。
2. 彝族绣的特点和技艺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彝族绣的特点和技艺,让学生了解彝绣丝线的种类、颜色,绣针的使用方法等等。
3. 彝族绣的图案通过对彝绣图案的解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彝绣图案的种类和寓意,并能从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4. 制作小样品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种彝绣图案进行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彝绣的制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5. 仿绣针对较为艺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彝绣风格的图案进行仿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1.图像展示法:通过课前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彝绣的特点和寓意;2.讲解阐释法:通过对彝绣的图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图案的技法和寓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指导性实践法:通过制作小样品和仿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彝绣的技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出的小样品是否达到要求,像不像彝绣;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表现如何;3.学生的彝绣图案是否富有创意,能否在仿绣中体现出来。
五、教学反思1.在导入实践中,针对学生普遍对彝绣的了解不足,可以适当增加讲解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绣的特点和文化背景;2.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分组,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彝绣的技艺和知识。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7《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人美版(4)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7《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人美版(4)一. 教材分析《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是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绣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简单的刺绣技法,并能够在服装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绣品的欣赏,也有对刺绣技法的讲解,还有学生的实践环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他们对绣品和刺绣技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地区的差异,学生的刺绣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也要激发基础好的学生的创作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绣品特点,掌握简单的刺绣技法,并在服装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绣品特点,掌握简单的刺绣技法,并在服装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2.教学难点:学生对绣品特点的把握,以及刺绣技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讲解、实践、展示和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绣品图片,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绣品特点;同时,教师现场示范刺绣技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绣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讲解:教师讲解绣品的特点,以及刺绣技法的基本要点。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刺绣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彝绣》人美版

(3)彝绣的图案设计与寓意:让学生了解彝绣图案的寓意,学会运用图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举例:讲解彝绣中常见的图案如龙、凤、鱼等,及其代表的吉祥、幸福等寓意。
(4)彝绣在服装上的应用与实践:培养学生将彝绣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实践。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彝绣的应用和实践仍然存在疑问。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回顾,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实验操作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加入更多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将彝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环节,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彝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彝绣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彝族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彝绣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举例:介绍彝绣的起源传说、彝族的分布地区及其与生活的关联。
(2)彝绣的分类及特点:使学生掌握彝绣的三大分类(服饰、日用品、装饰画)及其各自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彝绣》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服装上的绣花图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彝绣的奥秘。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7《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人美版(1)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7《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人美版(1)一. 教材分析《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是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刺绣,并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刺绣艺术的介绍,又有具体的创作方法指导,适合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对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刺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欣赏刺绣艺术,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刺绣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刺绣的基本技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创作出有故事性的刺绣作品。
4.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刺绣的基本技法的掌握和运用。
2.原因:刺绣是一门需要细致、耐心和技巧的艺术,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刺绣的基本技法需要时间和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刺绣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刺绣技法;提供刺绣材料,让学生动手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刺绣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刺绣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技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刺绣艺术。
3.示范:示范刺绣技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刺绣的操作过程。
4.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刺绣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故事融入到作品中。
5.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刺绣艺术的简介,包括起源、发展和基本技法;另一部分是创作要求,包括故事性、创意和技巧。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创作、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7《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人美版(4)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7《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人美版(4)一. 教材分析《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是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服装上的图案及寓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以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背景,通过欣赏和分析各民族服装上的图案,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图案有一定的认识。
但民族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各民族服装上的图案寓意认识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服装上的图案特点及寓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3.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各民族服装上的图案特点及寓意。
2.如何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设计服装图案。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各民族服装图案,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服装图案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设计服装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各民族服装图案的特点及寓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民族服装图案的图片资料。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3.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民族服装图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各民族服装图案的独特魅力。
同时,提问学生对各民族服装图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民族服装图案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特点及寓意。
教师讲解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服装图案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绣在服装上的故事》两篇【 - 六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 ___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美术下册《绣在衣服上的故事》一、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苗族服饰可谓是我国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服饰。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苗族服饰的欣赏与学习来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并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苗族服饰上图案的寓意。
也通过本节课对苗族刺绣的学习,培养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关键和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能讲解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寓意。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3、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
(三)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苗族特殊的历史文化、习俗,进一步了解苗族服饰的刺绣图案的寓意和传说,并能够自己讲解民族服饰图案上的寓意,从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
二、教法: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学生尝试教学法为主。
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儿童好新、好奇、思维活跃,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但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设计本课过程的。
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穿插着 ___的欣赏和寓言传说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准备充分的精美 ___并配以寓言故事,以加强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了解。
三、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讲述,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苗族服饰、历史、文化。
并通过 ___的欣赏和寓言故事的讲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的热爱,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
四、教学过程:1、进入情景,首先提问学生都喜欢哪些民族。
调动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内容的兴趣。
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
2、苗族先民不断*迁徙,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古远的成员之一。
苗族传统节日以花山节最为隆重,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几天 ___。
节日期间,开展到爬杆传统体育活动,热闹异常;青年男女以对歌择偶,歌声起伏。
花山节,是一个充满着爱情、幸福、欢乐、吉祥的节日。
苗族的人生礼仪,仍保留传统仪式。
“苗族说亲”、“苗族跪拜礼”、“苗族娶亲过五关”等民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还有苗族传统的“吃新节”在秋千上谈情说爱是“吃新节”里的一大特色。
按照习俗,农历六月十五,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沙苗寨古老传统的“吃新节”。
这一天岜沙家家户户要从田里抽出几根新抽的谷穗,放到糯米饭上蒸熟后,在山坡的丛林中用来祭奠祖先和森林。
当日,苗族同胞在茂密森林的芦笙堂,在祭奠仪式完后, ___了斗牛、抢新娘、拔河、跳芦笙舞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晚上,岜沙苗寨聚村招友,喝酒祝福稻谷获得好收成。
3、接下来引入苗族服饰,表明今天先以苗族服饰为例给大家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尤其是苗族服饰中的刺绣文化为核心来为大家讲解我国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并通过课前准备的 ___来让学生在原本的基础上有进一步了解。
4、给学生讲解苗族刺绣的特点,让学生对苗族刺绣有进一步的了解。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所以,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5、其实每一个刺绣图案都会有一个寓意或传说,下面我们便来简单介绍关于苗族刺绣的故事。
通过让大家欣赏“百鸟衣”的刺绣 ___,来给学生引出关于“百鸟衣”背后神秘的传说故事。
“百鸟衣”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
“百鸟衣”主要指女装,由上衣和裙子组成,布料由苗胞自纺自染自织,上衣为蓝紫色,裙子由里面的百褶裙和外层的彩条组成。
每件裙子有16到18根彩条,每根彩条上绣满花鸟等图案,上面还嵌着用白鸟绒毛做成的绒球,上衣的肩、背、袖上用手工绣着龙凤图案。
关于“百鸟衣”在杆洞苗乡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二百多年前,在杆洞苗乡有个山主占山为王,欺压百姓,苗民赖以为生的土地都被他霸占了去,就在这时,有个叫哥红的青年人带领大家同山主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赶走了山主,从此杆洞的苗胞过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哥红也被大家推荐为苗王。
哥红有个美丽的妃子,心灵手巧。
她用百鸟的羽毛缝制成美丽的“百鸟衣”,逢年过节时穿着去跳踩堂舞。
她走到哪里,就如同天边飞来一群美丽的小鸟。
大家都认为这种衣服是吉祥美丽的象征,于是竞相效仿,便形成了杆洞苗胞特有的服饰,一直流传至今。
百鸟衣是苗族一个支系的服饰,于苗族人对鸟的崇拜。
苗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以及定居下来后,会到山中猎取各种鸟,感谢鸟给他们带来食物,对鸟的崇拜由此而生。
不仅把鸟变成图案绣在衣服上,还会把各种羽毛装饰在衣服的下摆。
他们用百鸟衣把自己装扮成鸟的样式,以表达对祖先的追念。
如此一来让同学们来进一步了解苗族服饰文化更深一层的东西。
6、通过让学生欣赏关于蝴蝶的刺绣,引出关于“蝴蝶妈妈”的故事。
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这是对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
在苗族地区有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我们的地球没有人类,也没有动物和鬼神,只有一只蝴蝶妈妈,这位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经过吉宇鸟的悉心孵化,12年后,生下了姜央、雷公、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姜央为苗族的祖先,蝴蝶妈妈即为苗族的始祖。
于是地球上就开始有了人类和各种动物、植物,慢慢地就有了我们现在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因此,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都把蝴蝶妈妈当祖先一样崇拜,进而把蝴蝶引进了平常生活中,特别是美术方面,把蝴蝶女性化,常把人、树、花、草、果子等画成了形态各异的蝴蝶纹样造型。
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
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也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五、延伸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次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并总结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学生作业: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进行临摹,能讲其寓意。
篇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能讲解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寓意。
2、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苗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的服饰,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___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
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教学难点:图案形象的特点和对比色的运用。
教学准备:各种苗族服饰、录像、 ___、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有关苗族服饰特点搜集苗族服装、服饰图案的实物或 ___。
二、引入新课:三、新授课:1、提问:通过课前学习,谈谈你对苗族的了解。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通过展示 ___或实物进行补充。
2、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简单概括一下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3、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先民不断*迁徙,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4、引导学生欣赏“百鸟衣”“百鸟衣”的传说、用途、图案特征、色彩、欣赏价值。
5、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了解有关“蝴蝶妈妈”的传说。
6、欣赏“牛首龙纹”的图案,了解有关“龙”的传说。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四、学生作业: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进行临摹。
能讲其寓意。
五、小结: ___交流。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