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学之学生与教师及新课改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学习动机

教育学之学生与教师及新课改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学习动机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 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 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 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 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
●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 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 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 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 某些影响对学生终生都发生作用。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 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 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课改基本理论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论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念要求
1. 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 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3. 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5.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6.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7.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8.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9. 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10. 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012.10.29.。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

《说说教师观》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教师观。

咱都知道,老师在咱的成长过程中那可太重要啦!那啥是教师观呢?简单来说,就是咱对老师这个角色的看法。

老师可不只是那个在讲台上讲课的人哦。

他们就像魔法师,能把那些复杂的知识变成好玩的故事,让咱一下子就记住了。

他们也像导航仪,在咱学习的道路上给咱指引方向,告诉咱该往哪儿走。

好老师得有爱心。

这爱心可不是嘴上说说,得实实在在地对咱好。

当咱遇到难题的时候,老师不会嫌弃咱笨,而是耐心地给咱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咱明白为止。

要是咱在学校里不小心磕着碰着了,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咱,给咱擦药,问咱疼不疼。

老师还得有责任心。

他们得对咱的学习负责呀!不能马马虎虎地教,得认真备课,把最好的知识教给咱。

要是咱考试没考好,老师不会只批评咱,而是会帮咱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让咱下次能进步。

老师也是咱的榜样。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咱。

要是老师自己都不遵守纪律,那咱肯定也学不好。

所以老师得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品德的人。

而且呀,老师还得不断学习。

现在的世界变化可快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老师要是不学习,就教不了咱新东西啦。

所以他们得像学生一样,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教咱。

总之,教师观就是要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尊重老师,理解老师。

咱也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这样,咱和老师一起努力,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哈哈,你觉得我说得对不?《聊聊学生观》嘿,大伙们!今天咱来聊聊学生观。

咱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那学生到底是啥样的呢?在我看来呀,学生就像小树苗,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体育棒,有的学生画画厉害,有的学生唱歌好听。

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得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也是有思想的人哦。

他们可不是只会听老师话的小木偶。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

老师和家长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学生观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教学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推荐下载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推荐下载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
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内涵: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趋势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更注重发展过程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