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3章-高教版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全本)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
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
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教学文件全(社会心理学教案)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6年2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 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5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二学期2016年2 月25 日订(说明:A4纸打印)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总学分:3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二节态度的形成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第二节压力第三节应对方式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二版2.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习题集及试题库》,李强主编乐国安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深受广大理工农类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_社会心理学_绪论

补充——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国民性分析 中国人
优点:宽容、隐忍、吃苦耐劳、注重家庭责任、 创新性、集体主义、以和为贵 缺点:懦弱、好面子、怕得罪人、窝里斗、鸵鸟 精神、阿Q精神、崇洋媚外、抄袭、缺乏当头的 意识、缺乏法治精神、不诚信、利己主义、贪便 宜;
书籍《丑陋的中国人》《鲁迅杂文选》 电影《南京!南京!》《慈禧太后》
日本人 优点:危机意识、学习观念、清楚自己的序 列位置、对长官的服从、彬彬有礼、整洁、 教育的重视 缺点:残暴、变态、固执、缺乏创新、幼稚、 冷漠无情、好色 书籍《菊花与刀》《日本的品格》 电影《最后的武士》《艺妓回忆录》
韩国人 优点:民族自豪感、超自尊、超自信、创新性 缺点:偏执、情绪化、文化的浅薄(偷其他国 家的文化)、渗透到骨子里的自卑情结、夜郎 自大、暴虐(对自己,对他人)、虚荣、傲慢、 意淫 书籍《朝鲜灭亡》 电影《天军》《一号国道》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 中介过程。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 境有关,还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 格特征有关。
三、研究范围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 响而产生的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 社会动机,社会态度。 1、社会认知—这个人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包括对自 己、他人、群体的看法,及对问题的归因。 2、社会动机—中国人对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是十分熟 悉的(利他主义) 。 3、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偏见与歧视。男人女人, 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可同样为人,生在社会却受 到不同的待遇。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五章 社会感情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群体心理 第八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经济心理、宗教心理、心理健康等章节为自学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杨彬讲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在20 世纪初相互靠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新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 不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学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化❖研究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等❖社会角色的形成研究人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认知,又叫人际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又叫自我认知❖归因问题,研究人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研究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吸引:如喜欢、爱恋等❖人际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如合作、竞争、模仿等研究个人行为❖包括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从众、顺从、服从等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转变❖社会态度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改变的条件及过程研究团体心理❖团体和成员的关系❖团体领导人❖团体一般心理:模仿、流行、流言、暗示、竞赛研究社会心理差异❖团体差异、文化差异❖比如东西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的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在社会团体影响下发生、发展和变化❖三、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社会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阐释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最高原则❖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系统论的原则❖矛盾发展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它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在不进行干预被观察者的情况下, 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研究者需预先明确目的和要求,设计好的观察程序, 作好记录, 方法很多:笔记、录音、录象等技术都可以使用❖一般观察法;指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一章

可以通过教育、榜样示范、社区参与等方式来培 养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集群行为
定义
集群行为是指大量个体 在特定情境下共同行动
的现象。
特征
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 无组织性、情绪化等特
点。
影响因素
集群行为受到环境、社 会心理、文化等多重因
素的影响。
控制与引导
在集群行为中,需要采 取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措 施,以避免不良后果的
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例如 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参考对象,或 者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些现象都 可以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 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行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控制行为。
05
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 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
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受到环境、个体 差异、社会文化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控制与预防
可以通过教育、法律、心 理干预等方式来控制和预 防侵犯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行为
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 而行动的行为。
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受到个体内在动机、社会规范、道德 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偏见的定义与影响
偏见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 不公平的、负面的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种态度 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导致歧 视和冲突。
归因与判断
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 为结果的解释和推断,这种解释 会影响人们对行为原因的判断。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关于方法论一词的用法和含义,西方学者和中国 学者的界定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西方社会心理学 者也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思考社会心理学的研 究方法问题,但是他们更倾向于探讨实际的操作 工具,即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前苏联和我国,社 会心理学者则将方法论体系分为哲学指导思想、 方法原则和具体方法三个层面,并突出强调哲学 指导思想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982年吴江霖从1937年到1980年45年间社 会心理学的文献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 心理学的定义30条,随后,有人将这30条定 义按研究对象归类为四类:(1)社会互动或 社会交互作用;(2)人际关系;(3)社会 影响;(4)社会化。
SYTU 6
观点之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 会行为的科学
SYTU 21
(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1.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研究人的社会化 和自我意识 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研究社会认知 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SYTU 22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研究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也包含几个方 面。一方面要研究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包括影 响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 和改善,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测量等。另一方 面要研究人际沟通。揭示沟通类型、功能、程序 以及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另外,还应该研究社 会影响。包括社会影响的构成(对说服、威胁和 顺从权威的研究),社会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对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产生怎样的作用。
SYTU 10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但是,作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 至今才八、九十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两种社会心理学 同时并存的局面一直影响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其中,一 种是产生于社会学的,以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为主导的社会 心理学,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即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产生于心理的,以心理学的研究取 向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叫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PSP。
《社会心理学》第1章

社会思维
• • • • 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文化与生物 •从众的压力 •说服 •团体
社会关系
•偏见 •攻击 •吸引力和亲密关系 •助人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常识而已吗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你是否有下面这样的体会?
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不太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 你会又这样一种感觉: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 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啊!还用得着你在这里总 结归纳吗? 可是,转念一想,也奇怪:他要不说,我还真 不知道就是那么回事,可是一看书,就恍然大 悟! 同学们,心理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主要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常识而已吗 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神采奕奕、自然大方
战战兢兢,温顺少语
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 因为情境塑
1、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比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适 应方面遇到了更多问题。(比起那些‚社会‛大 学的毕业生,知识分子对战斗带来的焦虑更不适 应。)(对‚癌症‛的恐惧) 2、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适应炎热的南海岛屿 气候。(南方人更适应炎热的气候。) 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热衷于晋升。(多年的 压迫会降低成就动机。) 4、南方的黑人更喜欢来自南方的长官而非来自北 方的。(因为南方的长官更习惯与黑人打交道, 也更有技巧。)
社会心理学目录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3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3二、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3三、社会心理分类系统/4四、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5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6一、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6二、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6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7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7一、社会心理发展/8二、社会认知/8三、社会互动/9四、社会影响/10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1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1二、产生阶段/12三、迅速发展阶段/13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5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5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6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节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0一、强化理论溯源/20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21三、社会学习理论/21四、社会交换理论/23第二节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4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24二、认知失调理论/25三、社会同一性理论/26四、自我类化理论/28第三节角色理论/29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29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31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34第四节自我价值定向理论/35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35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36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38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40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43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43一、现象揭示研究/44二、关系解释研究/44三、因果联系证实研究/45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45一、观察法/46二、档案法/47三、调查法/47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49五、实验室实验/50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51一、变量/5l二、操作/52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52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53一、客观性原则/54二、分析与综合原则/54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54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55五、伦理性原则/55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发展第四章社会化/58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59一、社会化的概念/59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60三、社会化与个性化/61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62一、社会角色引导/62二、社会比较机制/63三、社会学习机制/64四、亚社会认同/65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65一、家庭的特殊作用/65二、同辈/67三、学校/68四、媒体/69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70一、语言与认知能力/70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7l三、成就与工作导向/72第五节成人社会化/72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结构/72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73三、角色获得/74四、角色改变/75五、再社会化/75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77第一节态度的实质/77一、什么是态度/77二、态度的特点/80三、态度的维度/81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82第二节态度的形成/83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83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84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85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88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88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9l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94第四节态度的测量/96一、瑟斯通量表/96二、李凯特量表/97三、语义差异量表/97四、投射测验/98五、态度的实证测定/99第三部分认知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知觉/102第一节社会知觉的概念/103一、社会知觉的定义/103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103 第二节印象形成过程/104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104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105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106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108第三节社会知觉偏差/110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10二、晕轮效应/112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113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114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115第四节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116一、印象管理的概念/116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117三、自我表现策略/118四、印象管理的识别/119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121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121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122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123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126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127一、刻板印象的概念/127二、图式与刻板印象/128三、刻板印象的形成/128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128第二节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130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130二、社会偏见/131三、减少偏见的方法/132第三节性别与性别角色/133一、性别刻板印象/133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134三、性别歧视/136第四节归因与归因理论/137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137二、行为的原因结构/138三、归因理论/139第五节归因偏差/143一、基本归因偏差/143二、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144三、自我服务偏差/145 第八章自我概念/148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149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149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150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152四、自我概念的结构/153五、自我概念的功能/154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157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157二、自我知觉理论/158三、自我确认/158四、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159第三节自尊/160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160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162三、自尊的测量/162第四节自我效能/164一、控制点理论/164二、习得无助与自我决定/165三、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66第九章价值取向/169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169一、价值取向的界定/169二、价值观理论/171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174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176第二节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179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的特点/179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184第三节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185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186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188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188四、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189 第四部分社会互动第十章沟通/192第一节沟通的概念/192一、沟通的定义/192二、沟通的意义/193三、沟通的条件/195第二节沟通的结构/196一、沟通结构的要素/196二、沟通的背景/198第三节沟通的种类/199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199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200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200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0l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201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201第四节非语词符号的沟通/203一、身体语言的特点/203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205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210四、副语言沟通/214第五节沟通的改善方法/214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214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216三、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的技术/217四、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217第十一章人际吸引/221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222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222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224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225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227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230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230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233三、相似规则/237四、互补规则/238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238第三节爱情/238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239二、爱情与喜欢/243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244四、爱情与性/244第十二章人际关系/246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247一、人际关系的概念/247二、人际关系的意义/248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250一、人际关系的状态/250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251三、人际关系的深度/253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原则/255一、真诚原则/255二、交互原则/255三、功利原则/257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258五、情境控制原则/262第四节人际关系的变化/263一、人际关系的破裂/263二、人际敏感性训练/265三、角色扮演/266第五节人际关系的测量/268一、社会测量法/268二、参照测量法/269三、人际关系测验/270第十三章助人行为/276第一节助人行为及其根源/277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277二、帮助别人的原因/278第二节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280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280二、助人的决策过程/282三、受助者的感觉/285第三节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286一、受助者特点/286二、助人者特征/287三、情境因素/290第四节社会作用力理论/292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292二、社会作用力法则/293第五节助人行为的培养/295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295二、示范作用/296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296四、助人技能的学习/298五、价值取向的教育/298第十四章侵犯行为/300第一节侵犯行为及其原因/300一、侵犯行为的概念/300二、侵犯行为的解释/303第二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10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310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311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314第三节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318一、家庭暴力/318二、校园欺负/320第四节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321一、社会公平的建立/322二、宣泄/323三、移情能力培养/324四、成熟个性的培养/324第五部分社会影响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一328第一节从众现象及其作用/328一、从众的概念/328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329三、从众的类型/330四、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331第二节从众的动机与条件/332一、从众的动机/332二、从众的条件/334第三节依从/339一、依从及其社会心理原因/339二、依从诱导策略/340三、逆反心理及其避免/343第四节服从/344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一服从实验/344二、服从的原因/346三、影响服从的因素/347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350第一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350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351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351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352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354)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354二、平衡理论/355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356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357第三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358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358二、态度主体特性/359三、劝导说服力/361四、劝导情境的作用/365第四节态度防卫与保护/367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367二、预先警告/368三、态度的接种效应/369第五节态度改变的方法/370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371二、态度防卫的回避/371三、参照群体引导/371四、过度理由效应/372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373第十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376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377一、群体的概念/377二、群体的形成/379第二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38l一、社会助长/382二、社会惰化/386第三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388一、群体决策理论/389二、群体极化/390三、群体思维/39l四、冒险转移/393第十八章合作、竞争与冲突/396第一节合作与竞争/397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397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398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400第二节竞争心理优势/40l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401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402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403四、群体间竞争/405第三节冲突及其原因/406一、什么是冲突/406二、冲突的作用/407三、引发冲突的因素/408第四节冲突突的平息/41l一、接触/411二、共同目标/411三、谈判/412四、第三方的介入/414关键词中英文对照索引/425英文人名中英文对照索引/427参考文献/426。